內容簡介
該書除緒論外,分為五章。第一章對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農民觀進行簡要的概括,分析1921—1936年中國共產黨農民話語的演變情況和中國社會史論戰對中國共產黨農民話語演變的作用。第二章闡述了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的農民話語發展和成熟的情況,分析了毛澤東“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這一話語的產生和話語邏輯,並對中國共產黨的農民話語的演變過程進行分析總結。第三章主要討論對中國社會性質的認知和農民主體地位與中國民族—國家建構的複雜關係。第四章主要討論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對中國農村社會階級的認識和劃分及對農民革命性的認識和塑造。第五章探討了馬克思主義農民理論中國化的路徑、張力和啟示,並對如何繼續推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農民理論的發展提出了看法;同時,結合馬克思主義農民理論中國化的歷程,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解釋模式進行了梳理和反思,提出了作為結合論補充的解釋模式——承異論,在此基礎上,分析了促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繼續創新發展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作品目錄
| |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研究思路、研究意義和概念界定 第二節 文獻綜述 第三節 研究方法和本書框架 | 第一節 遭遇中國農民:馬克思主義農民觀概略 第二節 理論引進和經驗直覺:中共早期對中國農民問題的認識 第三節 理論自覺:黨對中國農民問題認識的深化 |
| |
第一節 理論成熟:黨的農民話語的完善 第二節 農民理論的再轉折:“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 第三節 黨的農民話語演變的特徵與動力 | 第一節 農民革命與主體地位的基礎:對中國社會性質的認識 第二節 農民主體地位與現代民族—國家的建構 第三節 農民—人民話語與民族本位的革命科學 |
| |
第一節 結構—功能主義底色:黨對中國農村階級劃分的演變與發展 第二節 中國農民的特徵:革命與先進的辯證法 第三節 話語實踐與村莊的階級建構 |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農民理論中國化的路徑、特徵、啟示和展望 第二節 從農民理論中國化審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
|
創作背景
“三農”(農村、農業、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根本問題,“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對農民問題和農民理論的不懈探索,是中國近代以來的一個重要歷史現象。各種不同派別的政治家、不同觀點和旨趣的學者,都在農民問題和農民理論的探索上留下了足跡。其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農民理論的創造上最為有力,也最為有效和成功,農民理論被認為是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對中國革命作出的重要的貢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突出和成功的方面。因此,學術界對中國共產黨農民理論的研究一直沒有停止。《歷史主體的建構》就探索了農民主體地位建構的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
作品鑑賞
一、該書分析視野有拓展。該書從內、外兩個向度,解釋了馬克思主義農民理論中國化的建構歷程和演進邏輯。內的方面,著眼於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共產黨革命理論建構和革命實踐歷程,以“挑戰與抉擇”“創造與轉折”兩個主題,追溯了馬克思主義有關農民問題的論述,分析了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後在農民問題上面臨的挑戰,展示了馬克思主義農民理論中國化內在理論演進的複雜過程。外的方面,著作以“民族—國家”“社會—階級”兩個範疇,論述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農民理論的建構邏輯和理論內容,展示不同理論流派間的話語互動,分析實踐得失。總體來看,該書在“源”與“流”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上有所拓展、有所創新。
二、該書理論建構有突破。作者提出了歷史主體建構這一核心概念,綜合運用話語分析等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理論解釋框架。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演進的過程,作者提出了一個帶有後現代色彩的解釋性概念——“承異”,基本含義是繼承與斷裂並存或結合。作者認為,理論的“斷裂”之處,也就是新話語的生長之處。
三、該書現實關懷強烈。對中國來說,“三農”問題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性,事關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全局,事關中國現代化的路徑和進程。該書的內容雖然止於1949年,但歷史可以照亮現實,字裡行間無不包含著作者對“三農”問題的現實思考。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周建偉,男,1974年8月生,法學博士,現為華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學術興趣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黨的建設、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想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