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策略與歷史重構

敘事策略與歷史重構

《敘事策略與歷史重構》採用歷史一傳記的研究方法,探討斯泰倫兩部歷史小說的主題和創作意義;通過細讀文本梳理了作家重構歷史的敘事策略;使用史學理論說明反思歷史、重構歷史的積極意義,並套用相關的主體和身份建構理論、創傷理論和敘事學理論分析小說人物的塑造。

基本介紹

  • 書名:敘事策略與歷史重構
  • 作者曾傳芳
  • ISBN:9787561442937
  • 定價: 28.00元
  • 出版社四川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4-1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評論,

內容簡介

本書的引言概述了作家斯泰倫進行文學創作的時代背景,簡要地分析了作家文學創作的3個階段及其特點,以及集中研究他的兩部歷史小說的價值和意義。
第一章首先辨析了“歷史”的兩種內涵,然後論述了有關理論和學說對歷史再現功能的質疑,並繼而指出文學是重構人類歷史的另一有效手段,歷史小說尤其肩負這一重任。在此基礎上,本書分析了斯泰倫在作品中重構歷史時所使用的敘事策略,及其在重構歷史中所體現出的歷史觀和撰史觀。
第二章主要分析斯泰倫在《納特·特納的自白》中如何重構一部白人和黑人共同的歷史。斯泰倫立足於現實,通過重述歷史人物——黑人奴隸納特·特納——個人的歷史來重新審視奴隸制,重構生活在奴隸制社會中白人與黑人的歷史。該章首先分析作家如何顛覆傳統歷史文本中納特·特納的形象,然後使用敘事學、身份建構等理論,闡述作家如何將抽象化、模式化的歷史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並賦予他以獨立的人格、完整的身份和人性的光輝。納特·特納一生經歷了建立個人身份、集體身份和敘述身份的歷程;並最終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白人和黑人之間,唯有博愛、諒解才能解決衝突,並獲得自我的救贖,暴力只能加深個人的信仰危機和生存危機。
第三章分析作家在《蘇菲的選擇》中重構的關於納粹“大屠殺”事件的無以言說的歷史。本章指出,斯泰倫通過講述蘇菲在奧斯威辛集中營和隨後來到美國的生活經歷來反觀和重新解讀“大屠殺”;作家以此為契機,記錄了小說敘述者通過了解蘇菲的過去,深受教育而成長的歷程;同時,本書分析了蘇菲的雙重身份:她既是受害者,同時又具備納粹同謀的一些特徵;還分析了納粹分子身上表現出來的人性因素,從而探討了小說對善與惡二元對立並存關係的理解。

作者簡介

曾傳芳(1968——),文學博士,英語副教授,四川外語學院出國培訓部副主任。1999—2000年在英國留學,獲諾丁漢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學位;2004—2007年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學習,獲英語語言文學博士學位。已在《四川外語學院學報》、《外國文學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10餘篇。

媒體評論

作者在歷史小說研究領域進行了廣泛的閱讀和深刻和思考,她關於斯泰倫歷史小說研究的專著結合了歷史與文學的討論,讓讀者從過去的經驗中獲取今天的認識,也將文本細讀與理論探索糅合一體,筆法老練,富有見解。斯泰倫的作品只是個案,通過個案的分析,作者關注的是一個更寬泛、更重大的命題,即作家發小說中重寫“既定”歷史,從而顛覆主流話語,引導讀者從新的視角對已寫就、已接受歷史進行反思和再認識。 ——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生導師 虞建華教授  在作者的研究論著中,我們看到理論框架中的細緻的文本分析。其有理有據地論述了歷史再現和文學再現兩種敘事(史)範式的優劣,精闢地分析了美國著名作家威廉·斯泰倫歷史小說中的敘事(史)策略,讀來令人耳目一新。 ——四川外語學院博士生導師 藍仁哲教授 作者從以海登·懷特為代表的後現代歷史敘事學 入手,採用主體理論、創傷理論以及敘事學理論,分析了斯泰倫具有後現代意識的修正主義史學觀和撰史觀,並指出斯泰倫使用“追憶歷史”、“審視歷史”和“尋求救贖”三種敘事策略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了新的詮釋。該論著是一部優秀的關於威廉·斯泰倫研究方面的專著,為填補國內斯泰倫研究的空白做出了很有價值的嘗試。 ——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生導師 喬國強教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