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產習俗

農業生產習俗,連雲港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俗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業生產習俗
  • 類別:民俗
歷史淵源,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農業習俗是我國最具傳統的民間習俗之一,有著6000多年的悠久歷史。連雲港市依山臨海,西高東低,西部為丘陵,中部是平原,東部臨海,農事活動種類齊全,流布廣泛。在我國幾千年的明史上,農業在整個生產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農具的產生和發展是與農業的產生和發展同步進行,並相互促進。在原始農業時期。農業生產粗放,農具的材料以石、骨、蚌、木為主,種類可分為農耕用,收割用和加工用3類。農耕類大體有鏟、耒、鋤等;收割類包括刀、鐮等;加工類最普遍的是石磨盤和石磨棒。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了增加產量,提高勞動生產率,勞動人民發明創造了多種多樣的農業生產工具。夏、商、西周時期的農具所用材料依然以木、石、骨等為主。當時雖然已有青銅生產,但多用於武器、食器和禮器。到西周末年,用青銅製作的農具僅有一些農耕農具和收割農具等。此外還有一種用於碎土和砸實田埂的裝有長木柄的木質榔頭。在農業上很重要的汲水、灌溉器具,商代憶有桔槔;西周的戽桶和吊桶,是用於從池塘和井中取水灌溉的。春秋、戰國時期冶鐵業的興起,中國農具史上出現了一大變革時期。鐵制農具代替了木、石材料農具,從而使農業生產力開始了質的飛躍。戰國時期的農具絕大我數都是木心鐵刃的,即在木器上套了一個鐵制的鋒刃,這就比過去的木、石質農具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秦、漢至隋、唐、五代,農具更是發展迅速。秦統一中國以後,冶鐵業大發展,鐵制農具更加普及,成為“民之大用”,而且隨著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農具的種類增加,質量也大為提高。宋 、元時期,中國家具的發展無論在動力的利用、機具的改進、種類的增加、使用的範圍等方面,都超過了前代。北魏《齊民要術》記載的農具只有30多種;而元代《王禎農書》的“農器圖譜”所載農具達105種之多,幾乎包括了所有的農具。連雲港農耕文化歷史悠久。從出土的文化遺址和文物來看,具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東海大賢莊的舊時期時代遺址和錦屏山二澗、桃花澗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曾出土石錛、石斧、石鐮等農耕器具。藤花落遺址中出土了碳化稻粒,可以確定在氏族社會時期,先人就開始在連雲港從事農業,並以此為生。桃花澗蔣軍崖岩畫中刻有禾苗等農作物。秦漢時期,徐福東渡日本,攜農工百匠,帶去了農耕技藝,使得徐福在日本被尊為“農耕神”,一直被日本人民敬仰至今。此後,連雲港一直是我國農業、漁業富饒之地,雲霧茶、稻米等都是歷史上貢品,受到世人青睞。目前,連雲港依然是我國稻米生產的重要產地,東海平明年產糧食過雙億斤。灌雲的棉花、灌南的林業、雲台山果木均在江蘇省有一定影響。四個縣均為全國生態有機農業推進縣。《史記》有云:“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千年的農業發展,孕育了豐厚的農業習俗。然而,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農家原本古樸的農耕用具、別致的手工製作、精巧的生活伺服器、典雅的裝飾布局,已經逐漸被農用機械、批量商品、高科技材料所替代。傳統農耕習俗的傳承保護成為必然。

傳承保護

贛榆縣沙河鎮第二中心國小設立了農家故院,占地900平方米,設有“一露二鋪五室八房”,基本還原了農耕時代各類農事。以及關聯一產、生活活動的場景,還保留下大量的器具。從這個農家院子裡基本可以還原連雲港市農耕文化的歷史原貌。農家故院院內有一條石磨路,用蒐集來的一百多盤石磨鋪成,石磨路上篆刻了一百種不同寫法的“福”字以及“大吉大利”等農家諺語,這條路命名為“百福路”,用意是突出農家“祈福”風俗。百福路兩側的格局是一露二鋪五室八房,重現古樸的農家場景。“一露”指露天農家小院,設有沒碾、石碾、牛槽、馬槽等設施,還種植了各種果樹和蔬菜;“二鋪”是鐵匠鋪和木匠鋪,收有以前打鐵和製作木器家具的全套設施。“五室”為內室、農具室、儲藏室、生活用品室、農藝室,並收有雕花床、花生脫粒機、鐮刀、鋤頭、扁擔、鐵鍬、犁鏵、耱、耙、耖、磨、紡車、獨輪車、鏟、耬車、箬笠、蓑衣、耩子等幾百件農盯和日常生活用品;“八房”集油坊、豆腐房、磨房、廚房、煎餅房、編織房、碓房、茅房於一體。連雲港農耕用的農家用具主要有磨、耙、耩子、獨輪車、花生脫粒機、鐮刀、鋤頭、扁擔、紡車、耖、耬車、箬笠、蓑衣等,以及相關的生產、生活用具。農耕習俗的保護一般以群體傳承方式。贛榆縣沙河鎮第二中心國小李其進、李敏、鮑建等熱心於農耕習俗的傳承保護,蒐集、整理了一批農家用具,建成農家故院,在學校中開展農耕文化宣傳,讓學生開展課題研究和實踐操作,了解農家文化,掌握農家生活生存技能。他們組織學生普查各類農業耕作技藝,請當地對農家文化頗有研究的長者來學校,讓他們回憶難忘的農家風物,再現溫馨的農家生活場景。同時,發動全體師生和家長從自已身邊蒐集關於農業的各類器具,並一一分類、命名,把要蒐集的農家日常生活用品和器具進行分類,精選上千件物品列入農家故院收集目錄。如今農家物品器具,不論雅俗,應有盡有;耕作、加工、生活、娛樂等用具,一應俱全,充實到學校的農家故院建成農業習俗傳承展示基地,兼任傳承和保護雙職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