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年稻米習俗

萬年稻米習俗

萬年稻米習俗,江西上饒萬年縣習俗,是文化遺產。萬年是“稻米之鄉”,傳統的稻米習俗已在該地域傳承了幾千年,全縣15個鄉鎮仍延續著部分稻米習俗。萬年貢米是晚秈稻”塢源早“品種加工而成的產品,原只產於萬年裴梅地區部分鄉村,後經種植推廣,已遍及全縣15個鄉鎮,種植面積達1.7萬公頃。稻作文化歷史源遠流長,萬年稻米習俗及貢米生產技術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它是民俗和人類生存發展史的一個縮影,在整個古文化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萬年稻米習俗
  • 所屬地區:江西
  • 遺產編號:Ⅸ-5
  • 遺產類別:民俗
習俗信息,所在地區,歷史淵源,稻米技術,生產要求,基本特徵,貢米稻特徵,貢米成品特徵,主要價值,農業價值,經濟價值,歷史文化價值,瀕危狀況,

習俗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萬年稻米習俗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上饒市萬年縣

所在地區

萬年是人工栽培稻起源地和貢米的原產地。
萬年位於江西省東北部,樂安河下游,鄱陽湖東南岸,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區。萬年有著燦爛的遠古文明,境內大源仙人洞和吊桶環古文化遺址聞名於吐,是當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遺存之一。這一考古新發現使世界水稻生產的歷史前推了4000多年,被評為“八五”期間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當萬年仙人洞的原始先人移植下第一棵水稻時,華夏原始的農耕文化——稻作文化從此;開始。從一萬多年前開始,原始先民就過上了“飯稻羹魚”的農業生活。據歷史文獻記載,水稻一直是縣境內主要栽培作物。在長期的水稻耕作實踐巾,原始的民間文—化經過數千年的沉澱,逐步形成了萬年人歇謠、節令、風俗、耕技等方面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稻米習俗,不少稻作文化習俗仍沿襲不衰。悠久的歷史、獨具特色的稻米習俗蘊育出萬年貢米這—地方特色鮮明、文化積澱深厚的地方物產。萬年貢米米質優良,形似梭、自如玉、香軟可口,營養豐富,食用鮮美,其稻穀抗病、蟲、寒能力強。從南北朝開始,就是特產,公元1512年(明朝正德七年)獲“萬年貢米”之稱。到明末清初,萬年貢米被列為“國米”。歷史發展到今天,榮獲地、省、部、國際優質大米,出口免檢產品和“綠色食品”,等榮譽稱號。萬年貢米已成為人們放心喜食的米中精品。
萬年貢米生長培育對氣候、土壤、水源等環境有著獨特的要求。萬年人民總結出一套從良種培育更新、播種移栽、田間管理、收割貯存到精製加工等一系列傳統貢米生產技術。萬年稻米習俗及貢米生產技術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它是民俗和人類生存發展史的一個縮影,在整個古文化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有著深遠的歷史文化價值、重要的農業研究價值和可觀的經濟價值。
山尋:優質稻新品種如林湧現的競爭,加上萬年頁咪種植區域的局限,生產管理技術的保守利滯後、稻米習俗逐步退化,萬年頁貢米的傳統工藝和貢米文化出現瀕臨消亡的現象。為給這一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其代代相傳,特將“萬年稻米習俗及萬年貢米生產技術”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所在區域及其地理環境萬年是人工栽培稻起源地及萬年貢米的原產地。
萬年有著燦爛的遠古文明,境內大源仙人洞、吊桶環遺址是當今所知世界最早的栽培稻遺存之一。悠久的歷史,適宜的自然環境,蘊育出萬年貢米這一地方特色鮮明、文化積澱深厚的地方物產和獨具特色的稻米習俗。

歷史淵源

當萬年仙人洞的原始先人移植下第一棵水稻時,華夏原始的農耕文化——稻作文化從此開始。從一萬多年前開始,原始先民就過上了“飯稻羹魚”的農業生活。據文獻記載,水稻一直是縣境內主要栽培作物。在長期的水稻耕作實踐中,原始的民間文化經過數千年的沉澱,逐步形成了萬年人歌謠、節令、習俗、耕技等方面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稻作文化。
“萬年貢米“源遠流長,經進先人的不斷耕耘總結,數千年的人工馴化,到南北朝時,產於萬年裴梅地區鄉村的晚秈”塢源早“是萬年傳統名優特產。據傳,明朝正德七年即1512年,萬年縣知縣為答謝朝庭建縣之恩,將該縣東部歸桂鄉出產的“塢源早”製成大米進貢皇上,皇帝食用後大加讚賞,遞傳旨“代代耕作,歲歲納貢”,萬年貢米由此而得名。明末清初時州縣納糧送京城,要等萬年貢米運到進倉後即可封倉,否則糧倉不能封,城門不許關,故也稱作“國米”。
解放以後,萬年米聲名遠,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走上了中央首長的餐桌,1958年黨中央在廬山開會,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興致勃勃地品賞過萬年貢米。1970年8月,中國共產黨九屆二中全會在廬山召開,當時的江西省書記楊尚昆親電萬年調萬年貢米上廬山,周恩來總理吃著萬年貢米飯叫,並仔細地詢問萬年貢米的產旦和產地的情況。2001年,江澤民總書記來江西視察,在婺源小住時,萬年貢米又一次上中央首長的餐桌。2003年8月30日上午11時,胡錦濤總書記在省委書記孟建柱等領導的陪同下,來到南昌大眾購物中心搞調研,在二樓超市,總書記捧著萬年貢米,仔細詢問有關貢米生產的情況,好幾分鐘才離去。1995年日本田家院大學文學院考古研究室教授加藤進平和小村達雄到萬年,開始二教授在吃飯時只是象徵性盛了半小碗不到,可是吃完半小碗後二人嘀咕不停,翻譯馬上給二位添了滿滿一小碗,二教授邊吃邊說“萬年貢米顆顆粒粒都是珍珠”。
世界著名農業考古學家,美國者布希的農業顧問馬尼士博士對萬年貢米情有獨鐘,他說萬年是上帝安排生產稻米的地方,培育出來的萬年貢米自然比其它地方的生產;的大米高出許多.馬尼士老人不但自己喜歡吃,還經常把萬年貢米推薦介紹給別人。基本內容萬年稻米習俗主要包括:一是農諺方面,萬年的農民往往借物候預告農事,流傳有“懵里懵懂,嵌社浸種”、“清明前後,撒谷種豆”、“穀雨前,好種棉”、“小暑小割,大暑大割”等。在長期辛苦的水稻耕作實踐中,為了放鬆心情,形成了不少歌謠,如《一根線》:“一根線,搭過河,河邊嵬仂會栽禾:栽一棵,望一棵,望得禾黃娶老婆,”還有不少遍及萬年城鄉的民歌,如《長工歌》等一些子腔山歌,多為農田勞作時所唱,節奏規整。似說似唱,長於敘事;此外,還有一種在集體勞動中所唱的民歌稱之為號子,如《舂米號子》等農事號子,曲調明朗、歡快,旋律優美,生活氣息濃,充分地體現出—種地力特色極濃的稻作文化。二是在節令習俗上,如立春五戊為春社,過了這天,天氣轉暖,耕牛下田,農民開始春耕。萬年農家都認為,社前耕牛淋不得雨,淋了雨會生虱子。舊時春社是祭社公的日子,傳說杜公是主持一方人畜平安的土地神。人們演杜戲,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從某種意義上講,“春社”的習俗向人們傳遞著一種稻作管理技術的原始信息。現在科學種田,大多數萬年權民不信神,不求天,杜公廟也毀了。三是在飲食上,如每年過年家家產戶都要製作米糖,千百年來,農民總是“雞叫做到鬼叫”,種田的辛勞程度是難以言說的。因此,農家對來之不易的收穫格外珍惜,並由衷地盡情慶賀,每年下半年豐收季節,幾乎每家每戶都開始做米糖,這種米糖口做得非常大,浸泡在水中,要一直吃到來年開春。另外,穀粒進倉,新米上市時,農家都習慣用新糯米釀製米酒,來分享豐收的喜悅。此外在萬年人的紅白喜事中也常見與稻作有關的習俗。如喪葬,分報喪(通知至親好友)、大殮(遺體梳洗換衣後放入棺木)、出殯(抬棺入墓)等三步。無論大戶小屍,舉喪都要設靈堂,將遺體陳於客廳,並擺靈讓親友祭奠。遺體的頭旁,必須盛放一碗白米飯;腳邊,點上一盞油燈。據傳,這是讓亡人在陰曹地府吃飽了趕路,雖然荒謬,卻也可見對米飯的重視。再如上樑,權家建房屋,有“拋粱”的習俗,壘牆立柱竣工時,便舉行架梁儀典,由木工槓著油光鋥亮的木樑,齊步邁向新宅。待木粱依次擱上山牆,組成梁框屋架之勢時,立即將裝滿白米的紅布袋掛上正梁,這接米稱為“壓梁米”。然後從正梁拋撒米糕或饅頭。

稻米技術

刀年人民總結出一套傳統貢米生產、栽培、加工技術,主要包括:
萬年貢米良種培育更新
良種繁育區選擇在海拔高度50—80米之間的東北朝向或東向的壠田,耕作層濃厚不冷漿、有機質豐富且具中等肥力,用自然山泉水或庫水灌溉,夏天門照時間短、晝夜溫差在Io度左右,嚴格按照國家糧食種子要求進行生產、精選、良種繁殖田年年用經提純復壯的原種,生產一級良種供萬年貢米生產區域的大田生產用種.兩年一更新。
精製加工
萬年貢米稻穀進倉後,加工成萬年貢米產品,必按照國家大米加工要求操作,確保萬年貢米質量。
相關器具及製品等
1、萬年貢米生產的主要器具和設施:犁、鋤頭、鐵耙、噴霧器、鐵鏟、篇擔、簸箕、鐮刀、穀倉。
2、萬年貢米成品;貢米9603、9618、2011、2030、2033、貢改27、41、42、123等。
3、稻米習俗製品;年糕、元宵米果、清明米果、粽子、糍粑、貢米酒、貢米年糕、貢米米線等
萬年貢米生產要點
(1)適時播種移栽,一晚立夏邊播種,秋齡應控制在3o天左右,二晚芒種到夏至前播種,大暑前插完。寬行密株長方形栽插,行距26厘米,株距13厘米,畝插1.8萬株左右。
(2)禾苗返青後至幼穗分化中前期,保持濕潤灌溉,以乾為主,夠苗適時曬田.幼穗分化中期至抽穗、開花朋,田內保持水層為主,3---5天排放—次水換氣,活根健桿,穀粒未完熟不得過早斷水,應保持田內濕潤無積水。大暑至自露高溫時期,活水常流灌溉,改善田間小氣候,確保優質高產。
(3)山壠小塊田以稻草返田,剷除田邊雜草,隔冬翻耕漚作基肥,丘陵坂田,每田施豬牛欄糞30--50擔(1500—2500公斤)。插秧後10天左右每畝追施人類灰100—150公斤或硫酸鉀三元複合肥)5公斤和尿素4--5公斤,促進分櫱。禾苗封行時結合曬田畝追施餅肥25--30公斤,攻穗大粒多;脫肥田塊齊穗時追施壯子肥尿素2--3公斤。
(4)除草結合施肥,實行人工中耕(耕禾)除草2—*3次,不得用化學除草劑附近草。
(5)適時收割貯存
萬年貢米穀粒成熱度達90%左右就要收割,防止完全成熟後稻桿軟化倒伏,影響產量和質量。收回的濕谷及時分級翻曬。不得堆放太久,以免谷變色,米變質。貯倉要消毒滅蟲,貯存、包裝運輸要符合國家相關標準。

生產要求

對土壤條件要求
萬年貢米生產區域土質基礎與蚰形和成土母質較一埃,由於垂直高度變化不大,水平範圍較窄小,海拔高度在15—80米,主要以小丘和丘陵地區土壤類型有水稻土的各個亞類,水稻土以瀦育型、淹育型和潛育型為主,土層一般較厚,質地稍粘,土層(1一15cm),養分狀況:平均為有機質2.9%左右0.145%,全磷0.079%左右,鹹解氟136.59ppm,速效磷4.57ppm,速度鉀59ppm,有機質含量較高,特別適合萬年貢米對土壤條件的要求。
對水環境要求
萬年貢米宜栽種區域是高、中丘陵地區,山上植被樹多林茂,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豐富,年均地表產水量10.5億立方米,畝均水量達3228立方米(除外來水量)。地下水多年均總經量20.77萬噸/日,日均流量為2.4立方米/秒。地下水主要有鬆散岩孔隙隙水,碳粉鹽岩和基岩裂隙水三種類型,灌溉用水水質所有單項污染指數均小1,井富含多種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壠田耕作層深,長年清泉長流,特別是大暑至白露期間,雷雨多雨量大,這個時候的灌溉水溫也比氣溫低8度左右,正符合萬年貢米喜溫,怕早的要求。
對地理環境的要求
萬年貢米宜栽培在高、中丘陵地區的山壠,山上植被樹多林茂,田壠較窄,耕作層較深之地,這種田塊兜風,日照直射時間短,伏天雷陣雨多,晝夜溫差大,萬年地理環境正好符合萬年貢米生育要求。
對氣溫環境的要求
萬年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區,1四季分明,年均日照數為1803.5小時,平均太陽輻射總量為108.74
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氣溫17.4℃,,年均降水1808毫米,平均無霜期達259天,年均相對濕度為82%,春夏季以偏南風為主,秋冬季以偏北風為主。區域氣候非常適合;萬年頁米其全生育期日均氣溫在25度左右,晝夜溫差在10度左右的要求。

基本特徵

貢米稻特徵

葉片窄長茸毛厚長,前披後斜,抗病蟲力強,耐脊薄,需肥量少。

貢米成品特徵

米質優良,粒細體長、形狀似梭、質自如玉、吸足水分後向兩頭仲長,飯軟而不粘、香柔可口,營養豐富,鈣含量42—448.4mg/kg,鋅含量16.4--21.4rog/kg,鐵含量0.44--0.55mg/KG。

主要價值

稻作文化歷史源遠流長,萬年稻米習俗及貢米生產技術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它是民俗和人類生存發展史的一個縮影,在整個古文化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價值主要有三點:

農業價值

貢米是大米中的極品、珍品,它的種植推廣,是一項重要的農業課題,況且萬年貢米是天然的無公害綠色產
品,不含任伺有害物質,對人的身體健康是非常有益,可以滿足現代杜:會人們對保健的需求。

經濟價值

長期以來,貢米一直是萬年的支柱產業,在當地的經濟發展中發揮了十分重要作用。首先,貢米加工產業的發展,解決了當地相當數量的人員就業問題:其次,貢米本屬農產品,可以有效地促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每年都有浙江客商直接與萬年當地政府農民簽訂訂單,包銷全部產品,萬年貢米除一部分出口外,40%銷往浙江,30%銷往廣東和福建,該省只20%的銷量,歷年產值達2億多元。

歷史文化價值

稻米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萬年大源仙人洞、吊桶環遺址發現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遺存可以證明萬年稻米習俗史和貢米生產技術源遠流長,延續下來已有一萬多年的歷史。長期以來,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為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延續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對研究稻作文化和飲食文化有著很高的價值。

瀕危狀況

1、萬年傳統貢米屑光,溫雙重性,抗寐怕高溫,耐脊背不耐旱,葉片窄長而披,莖桿細小,成熟後軟化易倒,生育有著明顯的區域局限性,致使種柏推廣難。
2、其他地域的農民不顧地理條件限制,盲目種植貢米,致使一些質量和色味差的冒牌貢米充斥市場。
3、由於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們在傳統節日舉行稻米習俗已逐漸淡化,如:元宵制米果、清明制米果、年底做年糕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