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戶承包治理水土流失責任制

農戶承包治理水土流失責任制,中國農民創造的、以家庭承包為基礎治理水土流失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具體組織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戶承包治理水土流失責任制
  • 所屬學科:社會學
基本做法,特點,

基本做法

把一個地區治理水土流失的任務,分解為治理一個個小流域,並以農戶承包的形式組織落實。中國近20年來的實踐證明,它是依靠發揮廣大農民積極性治理生態環境並使農民脫貧致富的一個成功做法。

特點

農戶承包治理水土流失責任制,在其發展過程中呈現出如下一些主要特點:
①以小流域為單元。從生態上看,小流域是形成水土流失和進行治理、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生態系統;從經濟上看,中國農村實行以農民家庭為基礎的經營形式,農業生產力通常是以農戶的力量來組織。適應當前中國農村生產力水平低的具體條件,把治理山區生態環境、促進農民脫貧致富的現實切入點,建立在依靠農戶(最小經濟單元)治理小流域(最小自然單元)的生態與經濟結合基礎上,是合適的選擇。
②依靠農民的積極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中國政府一直重視山區造林、治理水土流失,年年投入大量資金,組織農民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但沒有與農民的直接經濟利益結合起來,農民只管種,不管活。只有國家的一個積極性,沒有農民的另一個積極性,“年年造林不見林”,對生態環境建設的實際作用很小。實行農戶承包治理小流域責任制後,把國家治理生態環境取得生態效益的要求和農民民眾建設生態環境發展經濟的要求統一起來,調動了廣大農民植樹造林的積極性,認真種植,細心管護,保證了所栽林木的成活和茁壯成長,從而使過去不能治理的生態環境得到治理。
③利用與保護生態環境相結合。治理山區生態環境是生態與經濟結合的活動。治理生態環境的核心是保護,發展經濟的核心是利用。在山區生態系統資源遭受破壞,人們為了解決口糧、保證生存的情況下,兩者是存在矛盾的。但是保護山區生態環境的目的也在於更好地利用,因此兩者也是完全能夠統一的。中國農民在承包治理小流域的實踐中,創造了建設“基本農田”等做法,實現了利用與保護生態環境的結合。具體做法是選擇一定數量適宜種植糧食的土地修成水平梯田,進行集約經營,努力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保證或緩解農民對糧食的需求,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對生態環境的繼續破壞。
④綜合開發利用山區資源。實行農戶承包治理小流域,能使山區生態環境得到治理,而且能使農民利用恢復起來的林草植被等山區資源脫貧致富。基本過程是農民充分利用山區的多種資源走綜合開發利用之路,並根據當地的優勢資源確定主導產業。其共同點是大都採用了“山上林木、山腰果園、山底梯田”的立體開發種植模式;不同點是各地因地制宜地發揮自己的資源優勢,或突出林產加工,或突出草業發展畜牧,或依靠培育山區特產如食用菌等,都獲得了比較好的生態和經濟效益。中國的農戶承包治理水土流失責任制,近年來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也不斷擴展其具體組織形式。例如從獨戶承包發展到聯戶承包,又發展到股份公司承包治理等,並繼續向著擴大治理規模和獲得更大生態和經濟效益的方向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