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介紹
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是
山東農業大學的主要科系。農學院發展設定歷史可追溯到1906 年於
濟南創辦
山東高等農林學堂,設農科;1928 年遷址
青島,成立
國立山東大學農學院;設農藝系;1952 年三強合併成立
山東農學院,設農學系; 1999 年 12 月 28 日 將山東農業大學等三校合併組建新的山東農業大學,2000 年 12 月 12 日 在原農學系的基礎上組建為農學院。院系雖幾經變遷,從濟南桑園→青島貯水山校區→濟南
洪家樓→
泰山腳下的神農像都記載著農學院(系)風風雨雨的百年歷史。
目前,農學院設有植物科學與信息系 ( 作物栽培與耕作學學科 ) 、植物遺傳育種系和種子科學與工程系 (
作物遺傳育種學科 ) 和一個實驗教學中心,一個農學實驗站以及作物栽培生理研究所、小麥研究所、
農業發展戰略研究所、花生研究所、種子質量呀牛測試中心、玉米研究中心、棉花研究室、藥用植物研究室,同時還是
山東省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依託單位,農業部小麥原原種擴繁基地和農業部全國種子技術幹部培訓基地
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學科、作物遺傳育種學學科植物遺傳工程實驗室、作物高產生理實驗室分別為省級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2001 年作物栽培與耕作學被評為國家級重點學科,1999 年小麥栽培生理與遺傳改良實驗室被評為農業部重點開放實驗室... ... 2003 年作物生物學實驗室被評為科技部與山東省共建實驗室(
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新批准的“國家小麥改良中心山東泰安分中心”和“農業部穀物品質檢驗監督檢測中心”正在加緊建設。
師資隊伍
農學院擁有一支實力雄厚,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 現有教職工 81 人,其中專業教師 70 人;研究生導師 36 人,其中
博士生導師 22 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 2 人,
泰山學者 1 人,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1 人, 入選“
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才 1 人、泰山學 者 1 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2 人。 教授 30 人,
副教授 20 人。教師 中有 22 人次被授予國家或省級榮譽稱號,其中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1 人,全國農業勞動模範 1 人,全國先進工作者 1 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 4 人,省級專業技術拔尖人才 10 人 , 27 人享受
國務院特殊津貼。近年裡,學科結構不斷最佳化、教師的平均年齡呈下降趨勢,高級職稱人員比例增大,一個政治業務素質好、結構合理的教師梯隊已經形成。
教學成果
長期以來,農學院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科學地協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係,創立了“三段培養”、“三結合”教學新體制和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農學專業套用型複合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1989 年“三段”式培養新體制和新模式的研究獲國家級教學成果優秀獎;並在此基礎上探索形成了“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的教學新體制, 1993 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 2005 年“四化、三環、兩類、一目標”新的教學體制研究又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很好地推動了教育教學的深入開展。畢業生綜合素質不斷提高, 本科生一次性就業率保持在 95% 以上,考取碩士研究生 50% 以上,碩士畢業生考博率高達 70% 。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品學兼優的
專業技術人才。五十多年來,共為國家培養本專科生 6313 人,碩士441 人,博士 132 人,博士後出站 20 多人,以及大批函授、培訓生。往屆畢業生中,
中國科學院院士 2 名、中國工程院院士 1 名,廳局級以上幹部 40 餘人,其中
省部級幹部 4 名。近年來,學院也先後湧現出一批先優典型:99 農學 3 班 2003 年獲全國先進班集體,植物科技協會 2005 年獲全國優秀學生社團, 02 級
楊國敏獲全國三好學生、
齊魯十佳大學生等等,學生工作呈現勃勃生機。
國際交流合作
農學院注重加強對外學術交流,創建國際合作平台。近年來,先後選送 21 人次到國內外攻讀博士學位或做博士後研究; 30 多人次赴
美國、
加拿大、
德國、
法國、
紐西蘭、
瑞士、
烏克蘭、
韓國、
墨西哥、
巴基斯坦、
義大利等國家考察、合作研究或訪問交流;有美國、
英國、
澳大利亞、加拿大、
新加坡等十幾個國家的專家來學院講學和進行學術交流;農學院還與國內外 30 多個單位建立了學術聯繫和合作關係,使農學院的學術影響不斷擴大,學術聲譽不斷提高。
科研成果
1978 年以來,農學院(系)共承擔各級各類科研課題 298 項。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1 項,
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 1 項,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1 項,國家級教學成果優秀獎 1 項,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 5 項,省部級各類成果獎 88 項,其中 3 項被確定為“九五”國家重點推廣項目(占全國同類項目的四分之一)。 尤其是在“十五”期間,通過拓寬立項渠道,新上國家 863 、 973 、重大科技攻關、重大技術專項、
科技成果轉化、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 128 項,經費總額 5300 余萬元。主編與參編全國統編教材 23 部,發表論文 1000 余篇。獲
霍英東青年教師獎 1 項,國家專利 2 項。培育出通過審定的農作物新品種 36 個。 二十多年來進行了小麥、玉米、棉花、花生等主要農作物的研究和科技開發,面積達 10 億畝以上,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 3.73 億畝,共增產糧食 258.43 億公斤,棉花 1000 萬擔,花生 20 億公斤,總經濟效益達 1336.4 億元,農學院已成為山東省發展糧、棉、油生產的重要技術依託單位, 在山東省政府實施的全省農業產業化開發重大項目(即三 0 工程)中農學院有 3 位首席專家, 4 位執行專家。 2 人擔任農業部種植業專家組成員; 4 人分別擔任山東省小麥、玉米、棉花、花生技術顧問團團長或副團長。 農學院為山東省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形成了獨特優勢和特色,進入了全國同類學科前的列。
榮譽稱號
農學院在教學、科研、服務社會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績,先後獲“山東省農業先進集體”、“山東省教育工作先進集體”、“山東省高校科研工作先進集體”、“山東省農業技術推廣先進集體”、“山東省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十佳先進集體” 和“全省高校先進基層黨組織”等光榮稱號。農學院黨委 2006 年被山東省省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
發展方向
泰山岩岩,
魯邦所瞻。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農業始終占據著經濟的主導地位。肇始於 1906 年的
山東高等農業學堂,開辦之初即開設農科,並聘
日本籍農學士谷井恭吉為總教練。幾經風雨歷程,學校雖幾經易名、合併,然而農科始終作為學校的主要科系。 國
富民殷、強農為本;解民生之艱苦,育天下之英才,是農學院百年不變的追求。農學院與山東人民始終保持著最緊密的血肉聯繫,在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勤勉持重、愛國憂民的優良傳統和嚴謹求實、厚德博學的辦學理念。
在農業現代化建設中農學始終處於核心地位,根據
市場經濟發展的新要求,農學院今後將進一步利用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優勢學科,大力加強新興學科、新上專業的建設,圍繞建設研究型的學院,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制定並實施整體發展規劃,以改革和發展為主旋律,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進行科技創新,按照學校兩步走的奮鬥目標,把農學院建成為全國高校同類院系中一流的學院,朝著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目標邁進!
儀器設備
超低溫冰櫃
近紅外水分儀
損傷澱粉測定儀
攜帶型光合儀
蒸氣壓滲透計
降落值儀
酸水解裝置
脂肪分析儀
凱氏定氮儀
纖維分析儀
近紅外功能儀
電泳圖像分析系統
中型實驗磨
麵包烘焙設備
毛細管電泳儀
種子光照發芽器
擴增儀
冷凍乾燥機
高壓滅菌鍋
PCR儀1
離心機
細胞融合儀
DNA電泳掃瞄器
倒置顯微鏡
植物光合作用儀
通過聚合鏈式反應進行DNA擴增。
近紅外分析儀
吹泡稠度儀
超純水器
麵筋儀
小型實驗磨
膳食纖維分析儀
快速粘度計
拉伸儀
單粒穀物測定儀
粉質儀
物性測試儀
全自動胺基酸分析系統
切片機
凍乾機
PCR儀2
基因擴增儀
雙向電泳儀
生物顯微鏡
核酸濃度測定儀
染色體低度分析儀
萬能研究顯微鏡
實驗室
作物高產生理實驗室是1995年由山東省教育廳批准建立的山東省重點實驗室,自建立以來,實驗室緊密聯繫山東省作物生產實際,以作物優質高產高效為中心,以“科教興魯”為宗旨,形成並發展了作物生理機制、作物生理生態和作物高產技術的原理及體系三個具有優勢和特色的研究方向,在作物套用基礎理論研究和作物優質高產高效理論和新技術的研究方面,獲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獎勵,成果推廣後取得顯著經濟和社會效益,為“科教興魯”做出了突出貢獻。目前實驗室總體水平達到國內同類實驗室領先水平部分達先進水平。
實驗室三個研究方向,每一方向都有高水平(博導)的學術帶頭人;學術隊伍中,45歲以下人員占70.8%、具有博士學位人員占57%。實驗室現有人員30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才1人,教授15人,副教授5人,講師7人,中級實驗室管理人員3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1人,碩士生導師17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7人。教學科研隊伍總體水平居國內同類實驗室前列。
實驗室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主動適應社會和市場需求,實行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
理論聯繫實際、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加強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注重教學改革和素質教育是本實驗室的一大特點。實驗室依託學科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是我國較早具有博士授予權的學科,九五期間升為作物學科
博士後流動站和作物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十五批准為
國家重點學科。具有本科、碩士、博士和博士後人才培養的優越設備和環境條件,為我國的農業高等教育事業和科學研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是我國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學科
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實驗室在培養人才的同時,注重教學研究工作,以適應社會需求和教學改革的要求。實驗室主持的“通用題庫微機管理系統的研製與套用”,1997年獲山東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達到國內同類教學工作先進水平;“植物生產類(農學專業)套用型複合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創建了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有機結合,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為“三位一體”的農學專業本科套用型複合型人才培養新模式,2000年獲山東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達到國內同類教學工作領先水平。
實驗室緊密聯繫山東省作物生產實際,以作物優質高產為中心,開展科學研究,形成了作物高產生理機制、作物高產生理生態和作物高產技術的原理及體系三個相對穩定、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近年來承擔科研項目52項,其中承擔國家級項目15項,包括套用理論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項,總計科研經費812.6萬元;出版著作25部,其中學術專著16部;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獲獎21項,其中國家科技發明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推廣成果12項,增益1417221萬元,獲得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具有極強的自我發展能力。
示範項目
山東小麥高科技開發示範項目的建設目標是在廣泛吸收國內外小麥先進科技成果的基礎上,通過現代育種成果和現代栽培技術等小麥生產新型實用技術的科學組裝與配套,創建具有高起點、高顯示度和高科技含量的高產、優質、高效小麥生產示範園,並逐級向示範區,綜合套用示範基地,大田生產擴展,實現立足山東、輻射黃淮、帶動北方冬麥區小麥生產再上新台階。
影響
將成為國內一流,在國際上具有一定影響的小麥科研、生產、開發、推廣機構,具有先進的設備、先進的技術、一流的人才,不僅能為山東省提供優良品種和高產優質高效的配套栽培技術,而且能為黃淮冬麥區和北方冬麥區的科研與生產單位提供優良種質材料,展示、示範與推廣育種、栽培、小麥生產全程機械化、種子工程、倉儲、節水灌溉、小麥產業化開發等最新技術與設備,成為我國21世紀小麥生產發展方向的示範基地。山東小麥高科技開發示範項目是由國家發展計畫委員會及山東省計委重點投資
方案
1998年12月至1999年12月進行基本建設。
山東農業大學根據國家計委《現代農業綜合示範基地建設方案和項目管理辦法》,按照魯計農經字[1999]31號《關於山東小麥高科技開發示範項目實施方案的批覆》,現已完成了《項目》所規定的主要基本建設任務。高水平的小麥新品種示範園、小麥現代化栽培示範園和功能齊全的小麥良種中心,在山東農業大學教學基地(原
泰安實習農場);小麥高新技術示範區在
泰安市泰山區、郊區,小麥科技成果綜合套用示範基地分別在生產水平較高的
魯東龍口、
壽光市,魯中
桓台、
淄川,魯西
陵縣,
魯南曲阜、
滕州等縣、市、區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