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概述
政區
| 面積(平方公里)
| 人口
|
| 2
| 2635
|
| 0.02
| 562
|
大泊子社區
| 4.5
| 2100
|
| 2.25
| 1060
|
| 0.35
| 1788
|
| 0.42
| 842
|
| 0.825
| 1655
|
| 1
| 600
|
| 0.247
| 390
|
| 0.042
| 828
|
| 0.169
| 866
|
| 0.1
| 503
|
| 0.042
| 780
|
| 0.4
| 300
|
| 1
| 210
|
| 1.5
| 286
|
| 0.253
| 638
|
| 0.08
| 285
|
| 0.06
| 172
|
| 0.32
| 180
|
| 0.098
| 136
|
| | 147
|
| 1.8
| 1500
|
| | 5000
|
| 2.5
| 194
|
| 0.97
| 1067
|
| 0.52
| 4600
|
| 0.133
| 610
|
| 1.433
| 2488
|
| 0.22
| 1348
|
| 0.132
| 138
|
| 0.84
| 913
|
| 0.4
| 660
|
| 0.5
| 198
|
| 0.255
| 765
|
| 0.266
| 219
|
| 1
| 356
|
| 1.5
| 410
|
| 0.683
| 1065
|
| | 360
|
| 2.5
| 1126
|
| 4
| 630
|
| 6.26
| 1462
|
| | 102
|
| 0.03
| 3000
|
| | 4437
|
| | 2596
|
歷史由來
辛安街道,元、明、清皆屬
膠州。1945年8月解放,珠山縣人民政府成立,為辛安區。同年11月,珠山縣人民政府撤銷,辛安區仍歸
膠縣。同年12月,歸屬青島市海西辦事處。1946年2月,復歸膠縣。同年9月,劃歸新成立的
膠南縣。1958年3月,辛安區分為辛安鄉和北莊鄉。同年9月,辛安鄉和北莊鄉合併,成立五星人民公社。1960年4月,更名為辛安人民公社。1976年10月,由膠南縣劃歸
昌濰地區黃島
革命委員會。1979年1月,劃歸青島市
黃島區。1984年9月,辛安人民公社分為
辛安鎮和
柳花泊鄉。1994年12月,更名為辛安街道。
沿革
元明清屬
膠州。1945年8月解放,屬
珠山縣辛安區,同年11月仍歸
膠縣,同年12月屬青島市海西辦事處。1946年2月復歸膠縣,同年9月屬膠南縣。1958年3月,辛安區分為辛安鄉和北莊鄉;同年9月,2鄉合併為五星公社。1960年4月更名為辛安公社。1976年10月,由膠南縣劃歸
昌濰地區黃島
革命委員會。1979年1月,劃歸青島市
黃島區。1984年9月,原辛安公社一分為二,成立
辛安鎮和
柳花泊鄉。
1987年底,辛安鎮面積50平方千米,人口7206戶30584人,轄辛安、
車家嶺、牛王廟、趙家嶺、東於家河、西於家河、
台頭、港頭李、港頭劉、港頭陳、港頭臧、蜊汊泊、李家泊子、宋家泊子、薛家泊子、西泊子、上莊、南下莊、北下莊、
東洞門、西洞門、東南辛安、西南辛安、東小莊、德利溝、管家樓、馬家樓、北山薛、劉王大莊、山陳家、陳家莊、於家、惠家、北泥溝泊、南泥溝泊、西泥溝泊、殷家河、冷家溝、唐家埠、黃泥崖、
王家莊、大橋、安子溝、黃埠嶺、舍埠林、趙家河、東南莊4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
辛安村。
1994年,撤銷
辛安鎮,將車家嶺、西於家河、東於家河3個村劃歸長江路街道後,以其餘行政區域設立辛安街道。1996年,面積50.7平方千米,人口3.6萬人,轄辛安、東南莊、
牛王廟、趙家嶺、台頭、港頭李、港頭劉、港頭陳、港頭臧、蜊叉泊、李家泊子、大泊子、薛家泊子、西泊子、上莊、南下莊、北下莊、東南辛、西南辛、東小莊、德利溝、
東洞門、西洞門、王家莊、大橋、安子溝、黃埠嶺、舍埠林、趙家河、管家樓、馬家樓、北山薛、劉王大 莊、山陳家、陳家莊、於家、惠家、北泥、南泥、西泥、殷家河、冷家溝、唐家埠、黃泥崖等44個行政村。
代碼及分類
政區建設
辛安街道,南有風景秀麗的
徐山。
秦始皇為求
長生不老藥,派方士
徐福率兩千童男童女東渡求仙的營地就在徐山。徐山現成為 “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有名的
齊長城遺址,位於辛安街駐地南2公里處。齊長城雖然失去了當年那“緣崗峙崇觀,跨谷絕驚虹”的壯觀景象,但它作為歷史的見證和寶貴的文化遺產,將永存史冊。它吸引了眾多中外遊客前來觀光。西有國家級
森林公園小珠山。小珠山東麓的幢幢高樓,就是
山東科技大學青島校區。北有蘊藏著諸多神話傳說及風景如畫的
龍雀山和
抓馬山。東邊就是
前灣港和
膠黃鐵路。膠州灣高速公路和“同(化)三(亞)”高速公路,從辛安街道境內穿越。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的4條70米寬的主要幹道,有3條在本辦事處境內。境內的公路網縱橫交錯,通往全國的
長途汽車及
公車的12條線路在辛安街道境內往返。辛安街道三面環山,中間是平原,地勢西高東低,好似個口朝東的金簸箕。1995年前,這金簸箕里裝的是地瓜、小麥、玉米、花生和大豆。從1995年開始,這片糧倉變成了臨港工業園。全國最大的
海爾、
海信、
澳柯瑪三大家電巨頭,先後落戶工業園內。
輕騎集團、
雙星集團、
頤中汽車、國風藥業、高合化纖、浦項不鏽鋼、曉星鋼簾線等企業及
世界500強企業SK、積水化工等都紛紛落戶工業園內。現在的金簸箕里是一座座現代化的工廠,一片片林立的廠房,真正成了日進斗金的金簸箕。
辛安街道憑藉這優越的地理位置,先後建起了自己的南辛工業園、台頭工業小區、大橋工業小區。先後共引進外資項目46個,其中過千萬美元的項目有青島
浦項不鏽鋼有限公司、青島鴻遠佳紡織有限公司等9個。共引進內資項目421個,其中過3000萬人民幣的項目有:青島賽輪
子午線輪胎信息化生產示範基地有限公司、青島科泰重工有限公司、青島遠洋船舶供應公司等近20個。到2004年,全街道企業總產值達28.3億元,是1987年687.7萬元的412倍。
銷售收入達27.7億元,
企業利稅達1.5億元。
農村經濟總收入達24.4億元,
地方財政收入3045萬元(新口徑),人均收入6085元,是1985年人均收入606元的10倍。
辛安街道為文明故地,
管家樓社區南,有原始人生活遺址。在
牛王廟、台頭、辛安、
東小莊等社區出土的
漢墓、
銅劍、
銅鼎、
陶罐、
瓷瓶、
古幣等,皆可證實辛安為歷史久遠之地。勤勞勇敢、樸實純真、豪爽仁義、文明守信是辛安人民的品德。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辛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用智慧和汗水,使辛安大地發生了天翻地覆地變化。從境內無有硬化公路,到硬化起81.9公里的公路網。為滿足工農業生產的電力供應,建起了22萬伏和11萬伏的變電站各一座,架起3.5萬伏的線路5條,1萬伏的線路8條。郵政、電信設備齊全,已安裝1.5萬部直接電話,3萬部小靈通, 98%的居民戶都有直撥電話,還外配小靈通和手機。辛安街道先後投資2200餘萬元,建了2.9萬平方米的教學樓,使學校全部樓房化,先後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大專生1185人、大本生624人、碩士研究生61人、博士研究生19人。辛安街道曾多次被省、市、區評為先進單位和文明單位,先後投資400餘萬元,建起了
敬老院和老年活動中心,還投資300餘萬元,建起了5000平方米的辦事處綜合辦公樓。全街道已有2.3萬人參加了各類養老保險,有1.7萬人參加了
大病統籌醫療保險,使全街道的居民,真正過上了無憂無慮的美滿幸福生活。
名勝古蹟
徐山
辛安街道辦事處駐地南3公里處有一山——“徐山”。
海拔87米,面積1平方公里。據載,秦代方士
徐福遊歷此山後,便居住下來,採藥煉丹。後聞
秦始皇東巡至
琅琊台(今
膠南市境內),便前去面見,並獻上所煉“仙丹”。秦始皇賞賜
黃金百兩,並問:“汝有
不死藥乎?”徐福曰:“臣聞
東海有三神山,名曰
蓬萊、
方丈、
瀛州,
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始皇大悅,乃允而遣之。徐福即在徐山以北督造大船,帶領童男童女從徐山以東的
齊長城嶺頭起航,正式
入海求仙。《增修膠志》云:“
小珠山,又名徐山,方士徐福將童男女二千會此,入海採藥不返。”《三齊記》云:“始皇令術士徐福求不死藥於蓬萊、方丈山,而將童男女二千人於此山集合而去,因曰徐山。”據此,則
徐山以
徐福為名,山上徐福洞等遺蹟今尚存。徐福石屋遺址、徐福水井、徐福觀星石、
棋盤石、車轍石等遺蹟。經考證,上述傳說與史料記載基本一致。2009-10-15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魯政字〔2009〕232號)“
徐福傳說”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齊長城遺址
最東端。因年代久遠,城牆早已倒塌,現在鵓鴿山等處還能見到高一米,寬五米的石砌城牆多處,在徐山可見到土堆城基多處。
齊長城遺址1984年被青島市列入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方特色
辛安民間工藝以
剪紙著名。據考證,民間剪紙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在清代,曾被作為貢品,頗得皇家喜愛。辛安剪紙當首推山
陳家社區居民的作品。最出名的有
窗花、
喜字花、
頂棚花、
餑餑花等,題材十分廣泛,以花鳥魚蝶類為主,還有吉祥圖案、
歷史人物、
民間傳說等題材。社區曾多次舉辦剪紙藝人學習班和剪紙展。1985年11月,
山陳家社區民間剪紙藝人張淑珍隨青島市政府代表團訪問
墨西哥,其剪紙藝術表演引起國際友人的極大興趣。
辛安街道辦眾多社區居民十分愛好這一
民間藝術,創作了大批優秀作品,主動參加各種比賽活動。2006年7月17日,在區文化藝術中心的大力指導下,
辛安街道辦事處承辦了“
辛安杯”山東省民間剪紙藝術邀請展,得到了
高密市文化局、
茌平縣文化局、
膠南市文化局以及社會各界的民間剪紙藝人的積極配合,此次邀請展共收到1000多幅
剪紙作品,其中有近200幅精品入選參展。在眾多社區剪紙愛好者中,其中一人還到墨西哥進行過現場剪紙表演,2006年被開發區評為“十佳藝人”,為街道和全區爭得了榮譽,為向國外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作出了貢獻。辛安剪紙被列為山東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