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諾比(核電事故)

車諾比(核電事故)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車諾比(烏克蘭語:Чорнобиль;俄語:Чернобыль;中文意譯:艾草),是烏克蘭北部基輔州城市,位處白俄羅斯邊境,鄰近被廢棄的城市普里皮亞季。1986年車諾比核事故發生於車諾比附近。

車諾比核電站位於烏克蘭北部,距首都基輔以北130公里,它是前蘇聯時期在烏克蘭境內修建的第一座核電站。車諾比曾經被認為是最安全、最可靠的核電站。1986年一聲巨響徹底打破了這一神話。由於操作人員違反規章制度,核電站的第4號核反應堆在進行半烘烤實驗中突然失火,引起爆炸,其輻射量相當於400顆美國投在日本廣島的核子彈。爆炸使機組被完全損壞,8噸多強輻射物質泄露,塵埃隨風飄散,致使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許多地區遭到核輻射的污染。車諾比核事故被稱作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普里皮亞季城因此被廢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車諾比事件
  • 外文名:Чорнобыльська катастрофа
  • 時間:1986年4月26日
  • 發生地點:蘇聯烏克蘭普里皮亞季
行前必讀,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如何到達,事故事件,具體設施,具體細節,細節一,細節二,細節三,重大傷害,白血病,相關數字,類似事件,災後反思,生產生活,損失慘重,核陰影,走出陰影,核反思,世界關注,事故紀念,講話內容,記錄片,

事故事件

1986年4月26日當地時間1點24分,蘇聯的烏克蘭共和國車諾比(Чорнобиль,Chernobyl)核能發電廠(原本以列寧的名字來命名)4號反應堆發生嚴重泄漏及爆炸事故,大約有1650平方千米的土地被輻射。後續的爆炸引發了大火併散發出大量高輻射物質到大氣層中,涵蓋了大面積區域。這次災難所釋放出的輻射線劑量是廣島核子彈的400倍以上。事故導致32人當場死亡,上萬人由於放射性物質的長期影響而致命或患上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影響而導致畸形胎兒的出生。
這是一起嚴重的核事故。外泄的輻射塵隨著大氣飄散到前蘇聯的西部地區、東歐地區、北歐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烏克蘭、白俄羅斯、俄羅斯受污最為嚴重,由於風向的關係,據估計約有60%的放射性物質落在白俄羅斯的土地。但根據2006年的TORCH(The Other Report On Chernobyl)報告指出,半數的輻射塵都落在上述的三個前蘇聯國家以外。此事故引起大眾對於前蘇聯的核電廠安全性的關注,事故也間接導致了前蘇聯的瓦解。蘇聯瓦解後獨立的國家包括俄羅斯、白俄羅斯及烏克蘭等每年仍然在事故的善後以及居民的健康保健方面投入經費與人力。因事故而直接或間接死亡的人數難以估計,且事故後的長期影響到目前為止仍是個未知數。
2005年一份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報告認為直到當時有56人喪生,47名核電站工人及9名兒童患上甲狀腺癌,並估計大約4000人最終將會因這次意外所帶來的疾病而死亡。
對於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結論,其他組織卻有著大相逕庭的調查結果。在結論和觀點相反的調查中,以環境保護組織綠色和平組織的結果最令人震驚。該組織於2006年4月18日發表報告稱,車諾比核事故導致27萬人患癌,因此而死亡的人數達9.3萬。
車諾比災難揮之不去車諾比災難揮之不去
與此同時,英國兩名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表明,車諾比核事故的長期影響可能導致另外6.6萬人死於癌症。也就是說,除了國際原子能機構承認的死亡數外,還有6.6萬人死於輻射所致的癌症,僅這個數字就是國際原子能機構所承認的死亡數的15倍還多。

具體設施

車諾比核電站(北緯51度23分14秒,東經30度6分41秒)位於烏克蘭的普里皮亞季(Припъять,Pripyat),普里皮亞季市東南11英里(18千米),離烏克蘭與白俄羅斯邊界10英里(16千米),及烏克蘭首都基輔(Киев,Kiev)以北70英里(110千米)。
車諾比核電站車諾比核電站
核電站由四個反應堆組成,每個能產生1千兆瓦特的電能(3200兆瓦特的熱功率),核事故發生時四個反應堆共提供了烏克蘭10%的電力。廠房的工程始於20世紀70年代,1號反應堆於1977年啟用,接著2號(1978年)、3號(1981年)、4號(1983年)亦相繼啟用。還有兩個反應堆(5號及6號,每個能產生10億瓦特)在事故時仍在建造中。廠房的四個反應堆都屬於同一類型,稱為RBMK-1000。

具體細節

細節一

反應器有一個危險高正面空係數。簡單地說,這意味著如果蒸汽氣泡形成在反應器冷卻劑中,核反應加速,如果沒有其它干預,將會導致逃亡反應。更壞的話,在低功率輸出,這個其它因素未補償正面空係數,會使反應器不穩定和危險。反應器在低功率的危險對工作人員是與預計相反和未知數。

細節二

反應器的一個更加重大的缺陷是在控制棒的設計。在一個核反應堆,控制棒被插入反應堆以減慢核反應。但是,在RBMK反應堆設計,控制棒部分是空心的;當控制標尺被插入時,最初的數秒鐘冷卻劑被控制棒的空心外殼偏移了。因為冷卻劑(水)是中子吸收體,反應堆的輸出功率實際上上升。這情況也是與預計相反,而反應堆操作員亦不知情。

細節三

操作員粗心大意並違反了規程,部分是由於他們未察覺反應堆的設計缺陷。一些程式的不完善導致了事故發生。另一原因是安全乾事和負責該夜實驗操作員之間的通訊不足。
重要注意的一點,是操作員關上了許多反應堆的安全系統,除非安全系統發生故障,否則這是技術指南所禁止的。1986年8月出版的政府調查委員會報告,操作員從反應堆核心至少拿去了204支控制棒(這類型的反應堆共需要211支),留下七支。同樣指南(上文提及)是禁止RBMK-1000操作時在核心區域使用少於26支控制棒。

重大傷害

車諾比核電站核泄漏事故被定義為最嚴重的7級。當年4月26日,位於今烏克蘭境內的車諾比核電站4號反應堆發生爆炸,8噸多強輻射物泄漏。
車諾比核泄露影響範圍示意圖車諾比核泄露影響範圍示意圖
事故共造成31名消防人員死亡,數千人受到強核輻射,數萬人撤離。保守估計前蘇聯共花費了180億美元,以及50萬軍民處理此事件,但是現在看來事故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無法估量!

白血病

在維拉隊長斯蒂利安·彼得羅夫於3月31日因患急性白血病而宣布掛靴之後,他在保加利亞國家隊的隊醫向《太陽報》爆出猛料,稱導致彼得羅夫患病的真正原因竟是車諾比核事故!
1986年4月26日,位於烏克蘭的車諾比核電站發生爆炸,大量高輻射物質拋出並被風吹散,位於烏克蘭周邊的國家全部都受到了嚴重影響。而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距離車諾比只有1046公里,因此該國成為受污染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彼得羅夫出生在保加利亞北部的蒙塔納地區,在車諾比事故發生時,他年僅6歲。“當時他家所處地區的核輻射指數,已經超過正常值的1000到1300倍。”已經擔任保加利亞國家隊隊醫長達20年之久的米哈伊爾·伊利耶夫醫生在日前接受《太陽報》採訪時表示,彼得羅夫很可能是受到了高強度輻射或是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導致其患上急性白血病。
至於為何會判斷彼得羅夫是受車諾比核爆炸的影響,伊利耶夫醫生進一步解釋道:“斯蒂利安的家族沒有白血病病史,所以我認為他是那次核事故的又一個犧牲者。時任保加利亞政府應該對此負責。無論是車諾比發生爆炸,還是污染雲飄散到保加利亞,政府都沒有通知我們。”

相關數字

800年:專家稱消除車諾比核泄漏事故後遺症需800年,而反應堆核心下方的輻射自然分化要幾百萬年;
9.3萬人:20年前的車諾比核電站事故造成致癌死亡人數約為9.3萬人左右;
27萬人:27萬人因車諾比核泄漏事故患上癌症,其中致死9.3萬人;
34萬人:核泄漏事故發生後,前蘇聯疏散了11萬多人,隨後數年,又從污染嚴重地區搬遷了23萬人,前後共疏散34萬餘人;
50萬:參與搶救車諾比的英雄們有五十萬;
20億人:建立在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研究成果上的報告說,全球共有20億人口受車諾比事故影響。

類似事件

1. 1979年3月28日 美國 三英里島核事故
2. 2011年3月11日 日本地震核泄漏福島核電站

災後反思

車諾比核事故無疑是人類災難史上最黑暗的一幕。1986年4月26日那個悲慘的早晨,讓無數人記住了核災難這個名詞。33年過去了,當年深受事故影響的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三國人民依然生活在核事故的陰影中。

生產生活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時24分,車諾比核電站4號反應堆突然發生爆炸。一條30多米高的火柱掀開了反應堆的外殼,致使8噸多強輻射物質泄漏,320萬人受到核輻射侵害,2294個居民點受到核污染,800萬公頃土地成為放射性塵埃降落區。當年距核電站僅3公里的普里皮亞季,約5萬居民全部被疏散,如今仍是一座無人居住的“死城”。核電站周圍半徑30公里的地區被闢為隔離區,嚴格限制人員進入。
事故發生後,為防止核電站核心原料和放射性物質再次泄漏,政府對發生爆炸的4號機組用鋼筋混凝土掩體進行了封閉(俗稱“石棺”),但是其他三個機組仍然繼續工作並對外供電,直到蘇聯解體後獨立的烏克蘭還在繼續使用該核電站,烏克蘭政府於2000年12月15日徹底關閉了車諾比核電站。也就是說核事故發生後,車諾比核電站還工作了14年,核電站的六千多名工人還上了14年班,事故的後果到底如何,這其中的真相耐人尋味。事故發生20年後,生態學家們驚奇地發現“石棺”周圍的“死亡區”竟成了動植物的“天堂”。這裡生存著270多種鳥類,繁茂的植被為野豬、鹿等動物提供了棲身之所。
每年都有一些難捨故土的人自願回到隔離區生活。隔離區內現有500—800名居民,絕大多數是退休者。老人們居住的房子通了電,有的還安了電話,他們在隔離區里種菜、飼養家禽、捕魚打獵,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損失慘重

世界衛生組織4月18日發表報告稱,近20年來受污染地區已有約9335人死於核泄漏引發的癌症等疾病。但“綠色和平”組織認為,在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因車諾比核事故而死亡的人數是該數字的10倍。
據烏緊急情況部公布的資料顯示,共有264萬烏克蘭人遭受核輻射侵害,10萬人失去家園。距離核電站7公里內的松樹、雲杉凋萎,1000公頃森林逐漸死亡。30公里以外的“安全區”也不安全,癌症患者、兒童甲狀腺患者和畸形家畜急劇增加。
由於距離車諾比核電站只有幾公里,帶有放射性物質的粉塵大部分隨風落入白俄羅斯境內。白俄羅斯23%的領土受到污染,大部分人受到不同程度的核輻射,6000平方公里土地無法使用,400多個居民點成為無人區。
俄羅斯也在車諾比核事故中損失慘重。俄衛生防疫總醫師奧尼先科4月24日表示,俄大約有4300個城鎮和村莊坐落在車諾比核事故後遭受放射性污染的區域,生活著超過150萬居民。

核陰影

雖然已過去33年,但車諾比核事故帶來的噩夢遠沒有結束。首先,車諾比核電站依然存在安全隱患,目前,“石棺”下還封存著約200噸核原料。近年來,“石棺”頂部發生傾斜,表面出現裂縫,甚至有崩塌的危險。更危險的是堅固的外殼擋不住地下水的滲透,反應堆內的核物質隨著地下水繼續污染周圍地區,危及烏克蘭的飲用水源,因此這座“石棺”被俄媒體稱作“延時引爆的地雷”。
更可怕的是核事故給人們造成的心理陰影難以消除。“2006年4月的一天,一次猛烈的地震在恐怖的雷鳴聲中席捲烏克蘭的原野。車諾比的死區隨後迅速擴張,一時間,整個世界似乎都陷入了一種莫名的危機之中……”這是烏克蘭GSC Game World《潛行者》系列中《潛行者 普里皮亞季的召喚》中遊戲開頭主題介紹。在那場核泄漏悲劇過去20年時,遊戲中的核危機提醒著人們不要忘記過去。
如今,任何與核有關的話題仍會觸動烏克蘭民眾敏感的神經,需不需要發展核電,核電安全如何保障,核廢料如何處理等在烏社會引起廣泛爭議。為擺脫在核電領域對俄羅斯的依賴,去年底,烏政府決定與美國公司合作修建核廢料儲藏庫,結果引發很多民眾的恐慌。一位當地學者就曾對記者說,他很擔心興建核儲藏庫會增加烏克蘭的核污染威脅。
在白俄羅斯受災嚴重的戈梅利州,父母紛紛把兒女送往明斯克上大學或中專,希望他們畢業後不要再回家鄉。白俄羅斯人甚至已到了談“核”色變的程度。鄰國立陶宛去年提出要在與白俄羅斯接壤的地方建造一個核廢料貯存場,結果引起白俄各界的強烈抗議。反對者認為“任何新的核事故都將使白俄羅斯走向毀滅”。在俄羅斯,談到車諾比時許多人都還心有餘悸。記者一位俄羅斯朋友感慨說:“核泄漏事故將深深刻在俄羅斯人記憶中,永遠無法抹去。”

走出陰影

33年來,為早日走出車諾比的陰影,各受災國都做出了巨大努力。烏克蘭總統尤先科日前表示,烏20年內已投入150億美元用於救災工作。為防止反應堆內的核物質再次泄漏,烏計畫在“石棺”外表加蓋一座高100米、寬250米的掩體,工程將於2006年夏天開工。這座“新石棺”將保證車諾比核電站在未來100年內不再發生核泄漏。2012年3月27日,烏克蘭前總統維克多・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宣布,烏克蘭將在4月26日動工,為車諾比核電站發生事故的4號核反應堆建造新“石棺”,新石棺將耗資9.35億歐元(約合78億元人民幣),大多數資金來自世界各國政府捐贈,烏克蘭提供的資金僅占總數的6%。2014年8月2至4日,拱門(也就是媒體報導的“石棺”)下半段在地面組裝完畢後,被順利提升至33米高,這是應對核泄漏事故長期處理規劃新安全限制(NSC)的重要里程碑。拱門的第二部分包含大量鋼架構,必須在整個部分完工之前送至地面。烏克蘭為車諾比核電站建造的新石棺擬使用100年。
白俄羅斯政府建立了覆蓋全國的核輻射監測網,在未受污染的地區為動遷居民新建了239個配有完善生活設施的村莊。受嚴重污染的1000多平方公里土地被劃為核生態自然保護區,不許人居住,只能開展核生態研究。曾參加當年核事故搶險工作的近12萬人享受特殊的醫療照顧。國家為因核輻射致殘者提供免費醫療和生活補貼。

核反思

隨著2006年4月26日———車諾比核事故20周年紀念日臨近,一股“車諾比熱”在俄、烏、白俄羅斯三國興起。
2006年4月24日,為期3天的“車諾比核事故20周年展望未來”國際學術大會在基輔國家大劇院開幕。聯合國、歐盟和國際原子能機構等國際組織和相關國家的代表出席了會議。開幕式上,烏總統尤先科表示烏克蘭將堅定不移地履行自己承擔的國際義務。大會開幕當天,烏一些環保組織在會場外舉行示威活動。人們高舉“記住車諾比”等標語,抗議政府決定在2030年前新建22個核電站機組以及在烏境內興建核廢料儲藏庫。4月26日,尤先科將親赴車諾比核電站及其衛星城斯拉烏季奇參加紀念活動。當晚9時,烏克蘭全國將舉行燭光悼念活動。
近來,在白俄羅斯的電視、報刊上常會看到關於車諾比核事故給白造成嚴重後果的報導。4月19至21日,首都明斯克舉行了“車諾比核事故20年———恢復和穩定發展受災地區的戰略”大型國際學術研討會。4月19日,《車諾比的痛苦》攝影展在明斯克開展。21日,白首都電影院首映了紀錄片《車諾比十字架》。人們在用“痛苦”、“黑色”這樣的辭彙形容事故帶來的傷害。
莫斯科也舉辦了紀念車諾比核泄漏事故20周年的圖片展覽,吸引了眾多遊人前來參觀。俄最大電視台之一“獨立台”在24日晚黃金時間播出了紀念車諾比核事故的專題紀錄片。俄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共青團真理報》在25日刊出了《車諾比:地獄後的20年》的專題紀念文章。俄總統普京25日還頒布了對車諾比核事故中有功之臣的嘉獎令。

世界關注

車諾比核泄漏事故不僅使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成為“重災區”,帶有放射性物質的粉塵隨風還飄到了保加利亞、波蘭、德國……歐洲大部分地區沒能逃脫核污染的威脅。因此,車諾比核事故不僅是烏、白俄、俄三國的災難,也是歐洲乃至全世界的災難。
事故發生後,人類利用核能的安全性備受質疑,不少國家迫於輿論壓力關閉了本國的核電站,世界核能的發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人們圍繞未來核能的發展方向發生了激烈的爭論。25年後的今天,世界仍然處在核陰影的籠罩之中,朝鮮半島核問題,伊朗核危機……在這種背景下,車諾比核事故25周年紀念日的到來自然牽動了全世界關注的目光。
2006年,國際原子能機構專門在其網站上開闢了一個車諾比20周年紀念專題,通過大量文字、圖片和視頻向人們講述事故原委、發出警示。4月14—24日,美聯社連續發表報導,通過歷史回顧、現狀介紹、記者親歷、問題與反思等多種形式對這一事件進行綜合分析。法新社、路透社、《紐約時報》等世界各大媒體都進行了報導,各自以自己獨特的影響力向世界傳遞人們對安全開發利用核能的關注。
“對於世界上成百上千萬人來說,車諾比象徵著災難與毀滅、疑雲與爭議。”這句話也許能概括出車諾比核事故究竟給人類帶來了什麼。

事故紀念

講話內容

2016年4月26日是車諾比核事故30周年紀念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當天發表講話,表示應銘記核事故帶來的損失和傷痛。聯合國大會也為此舉行紀念大會。
潘基文在講話中說,車諾比核事故帶來了嚴重的人道主義、環境、社會和經濟後果,至今仍影響著有關地區乃至全球。30周年紀念日提供了一個機會,讓人們汲取教訓,反思恢復過程,並再次感謝事故發生後犧牲健康乃至生命的善後工作者。
1986年4月26日,位於烏克蘭北部靠近白俄羅斯邊境的蘇聯車諾比核電站4號機組突然發生爆炸,造成30人當場死亡,逾8噸強輻射物泄漏。這起核泄漏事故還使核電站周圍6萬多平方公里土地受到直接污染,320多萬人受到核輻射侵害,成為迄今人類和平利用核能史上最嚴重的事故。

記錄片

2016年4月26日車諾比事故三十周年的紀念日,為了紀念這個日子,一支烏克蘭的紀錄片攝製團隊到達曾經的普利普亞特市及其周邊,來拍攝廢墟的影像。這部360電影旨在將你帶入車諾比內那些只有雇員才能進入的隔離區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