軀體感覺誘發電位

軀體感覺誘發電位

軀體感覺誘發電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是指對機體感覺系統的任何一點給予刺激,在該系統的特定通路上的任何部位均能檢測出的生物電反應,骨科常用的是皮質誘發電位(CSEP)及脊髓誘發電位(SSEP)。前者是記錄電極置於頭皮,後者置於脊柱,需要特殊儀器,將與刺激有關的誘發電位疊加,以波形形式記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軀體感覺誘發電位
  • 外文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 提出時間:1917年
  • 提出者:Dawson
  • 學科:普通心理學
  • 套用:法醫學鑑定
簡介,主要內容,套用方法,臨床意義,

簡介

軀體感覺誘發電位在臨床法醫學鑑定中如何客觀的評判顱腦損傷及脊髓損傷的被鑑定功能障礙程度一直是鑑定工作中的一個難點。自1917年Dawson首先創建誘發電位測定以來,當前此技術在臨床醫學中已逐步普及,並已在法醫學鑑定中使用。通過潛伏期及波形的變化,反映感覺通路的功能障礙,當前最主要用於脊髓損傷的診斷及預後判斷,脊柱手術中的脊髓功能監護,以預防截癱的發生。設備複雜、影響因素多是其不足之處。

主要內容

電刺激或機械刺激混合神經乾、神經末梢或皮節等,在特定神經通路的任何部位記錄到的與刺激有鎖時關係的電位變化,稱為軀體感覺誘發電位(SEP)。上肢常用的神經是正中和尺神經,下肢是腓總和脛後神經。正中神經刺激時,陰極置於近端,記錄電極可置於肘、Erb氏點、C7、C3’和C4’(Cz後2cm向左右旁開7cm處)。周圍電位按其記錄部位或可能的神經發生源命名。頭頂記錄的成分有P14、N20、P25、N35、P45和N60等。脛後神經刺激時,記錄電極可置於口窩、臀點、T12、Cz’(Cz後2cm)。周圍電位按其記錄部位或可能的神經發生源命名。頭頂記錄的波形似“W”,成分有N33、P40、N50、P60和N75。SEP正常值判定標準主要依據:各波峰潛伏期、峰間期、左右側差及波幅等。臨床主要用於周圍神經病,特別有助於神經根或叢的病變的診斷和定位;脊髓病,判斷病變的程度、範圍等;多發性硬化,有助於發現臨床下病灶;腦血管病;脊髓手術監護及腦死亡判定等。

套用方法

上肢SEP,記錄電極分別置於頭頂(C3’、C4’)、Erb’s點、第7頸椎棘突(C7),參考電極為前額(FPz),方波脈衝電刺激雙側腕部正中神經及肘關節外側肌皮神經走行部位。刺激強度5~15mA,疊加250次,掃描時程50ms。
下肢SEP,記錄電極置於頭頂(Cz),參考電極為前額(FPz),方波脈衝電刺激雙側踝關節內側脛神經走行部位。刺激強度15~25mA,疊加250次,掃描時程50ms。

臨床意義

1、通過軀體感覺誘發電位檢查可以對受測者的感覺神經傳導功能進行評判,軀體感覺誘發電位完全消失,其脊髓完全性損傷的可能性極大;潛伏期延長及波幅下降可以反映其感覺神經傳導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
2、對受損部位進行定位,通過異常表現出現的時間,可以對損傷的部位進行定位,上肢軀體感覺誘發電位檢查,N13存在提示刺激引起的誘發電位已傳至脊髓水平;N20缺失提示脊髓水平以上的乾及大腦皮層、皮層下的軸索功能受損。
3、對顱腦損傷及脊髓損傷的預後進行客觀的評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