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跨文化勝任力
- 類型:經濟術語
模型,維度,影響因素,
模型
關於跨文化勝任力的具體內容,過去的研究主要從2條思路展開:發展階段模型與特徵理論模型。
1、發展階段模型
當從一種文化環境遷移到另一種文化環境時,人們一般會經歷幾個不同的階段。因此,有學者認為,跨文化勝任力是個體對文化差異的一種組織或建構,是一個發展的連續體,以BENNETT為代表的一些心理學家提出了跨文化敏感性發展模型(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DMIS),此後,HnMMER等全又將此模型發展為跨文化發展模型(developmental intercultural model,DIM),模型中包括6個階段:拒絕、防禦、貶低、接受、適應以及融合。在前3個階段中,個體以本國文化為中心看待他國文化,而在後3個階段中,個體則把本國文化看作現實的一部分,在他國文化環境中進行體驗,因此,這個發展模型可以看作是一個從民族中心主義走向民族相對主義的2階段動態過程。
2、特徵理論模型
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和管理者開始關注跨文化勝任力,這不僅因為組織不斷發展需要與外國文化接觸交流,而且因為組織成員呈現出越來越多的文化多樣性。很多時候外派人員的失敗不僅僅是因為技術技能,而更多的是因為跨文化能力的缺乏。跨文化勝任力被看作是在不同文化間有效溝通和適應的預測指標。
維度
1、認知維度主要是指個體的跨文化知識及其理解,個體掌握的跨文化知識越多,國際化視野越寬,在跨文化情境下能夠進行更全面的思考,積極地去理解和看待文化差異。在面臨文化衝突時,更不容易手足無措,能夠更快地進行相應的行為調整。這個維度被看作是跨文化勝任力中十分基礎而又極其重要的一環。
認知維度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跨文化知識的理解和定位,即人們對各種不同信息進行加工和分類的方式。分類較窄的個體在面對其他文化背景的個體時會更加以自己的民族文化為中心或出發點看待他國文化,而分類較寬的個體則更加包容,更能夠容忍模糊,從而較少受到文化差異和文化衝突的影響,具有更高的跨文化勝任力壓。
3、交際行為維度是指個體在跨文化情境下的溝通和行為,也稱作跨文化交際能力。RUBEN最早提出這個概念,他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個體的某種行為,不是知識、態度或欲望,不應該通過自陳的方式測量。他開始採用觀察評定法提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具體維度,經RUBEN等再次修訂後將交際行為維度分為行為調整和有效行為2個方面。行為調整包括尊重以及交流管理,有效行為包括任務角色行為和個體角色行為。
影響因素
跨文化適應的過程中,受到一系列環境因素的影響。由於文化具有層次性(民族層面、組織層面和個體生活層面),不同層面的文化因素對個體的影響程度和影響機制是不同的,從這一角度來看,可以從上述3個層而對個體跨文化勝任力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1、民族層面。具備跨文化勝任力所必需的技能、知識和個性特徵的個體在面對環境障礙時,要想達到高水平的跨文化勝任能力仍然有很多問題需要面對,這些問題包括但不限於自然的、經濟的、政治的和法律環境的。
不同文化間的差異不僅體現在價值觀上,還體現在語言、經濟、政治、法律系統等環境因素的差異上,這些環境差異形成了一個很難克服的壁壘。文化距離可以有效地刻畫個體母國與東道國文化整體的差異,個體所處的環境文化與母國文化距離越大,個體越難以適應。因此,文化距離對跨文化勝任力的形成具有反向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