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營

趙營村,位於河南省淮陽縣與項城市的交界處,東靠106國道,面臨沙潁河,西鄰項城市,距正在修建中的鄭合高鐵淮陽站5公里,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趙營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淮陽縣豆門鄉
  • 方言:中原官話-漯項片
  • 火車站:淮陽站(建設中)
  • 車牌代碼:豫P
基本概況,社會事業,歷史文化,歷史事件,風景名勝,詞語解釋,

基本概況

明初洪武年間(1368-1399年), 趙姓由山西省洪洞府詔遷此地占產立莊,稱為“趙家營”,簡稱“趙營”。明代屯田分軍屯和民屯兩種。軍屯,即派駐軍隊到拋荒嚴重的地方,一方面駐防,一方面墾種荒地。民屯,即招撫流亡,集體屯種。以“營”命名的村落,就是明初軍屯的反應。隨著時間的推移,至明代中葉,兵士的防衛職能漸失,逐漸變為農民。
趙營村有鄭姓,韓姓,孫姓,范姓,王姓,徐姓等。據村中老人回憶,村中原來也有趙姓,但解放前後趙姓基本已遷出。據鄭氏族譜記載,“大明弘治七年,河決楊橋”,鄭氏族人於弘治九年(1496年)從山西省洪洞府遷入河南省陳州府。歷史上,弘治二年五月開封黃河決堤,朝廷命戶部左侍郎白昂領二十五萬人修治;弘治六年,黃河又於張秋決堤,朝廷命浙江左布政使劉大夏前往治理黃河,經兩年時間治理,黃河自開封往東,不再向東北入山東流入渤海,而是向東南,經徐州,由洪澤湖北匯入淮河,奪淮河河道入黃海。明末清初,鄭氏族人在陳州府東南建寨,即趙營村北10公里的老鄭寨,鄭姓遷入趙營村大概是清末。
淮陽縣豆門鄉趙營村

社會事業

高莊國小,位於河南省淮陽縣豆門鄉趙營村。自1953年建校以來,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學校發展,不斷加大教育投入,使學校辦學規模、辦學質量、社會效益不斷發展。

歷史文化

滎陽是鄭氏發祥地,天下鄭氏出滎陽人所共知。但河南及周邊各省鄭氏宗親大多說本支是從山西洪洞遷來。山西洪洞鄭氏始祖是誰?又是從何時何地遷到洪洞一直是個謎。山西洪洞鄭氏始祖為襲公。
鄭桓公十五世孫魯公到十九世孫徽公都是單傳,徽公有二子,長昭公仕魏,次子襲公。襲公為什麼要遷到山西洪洞呢?據新密岳村鄭氏家譜序言中記載,“贏秦氏始兼併混一中原,易封建為郡縣世道大變,各國後守國名雲遊鼠竄。鄭公子亦不敢溱洧少戀,戒行李命僕夫駕馬搖鞭往山西相厥居,遊歷殆遍,盡莫如洪洞縣土肥泉甘。秦始皇統一中國,改朝換代,各國皇親子孫,怕受迫害,紛紛外逃。鄭公子襲公於公元前230年左右從滎陽郡外逃西奔。先居洛陽不久,又從洛陽西奔到山西洪洞北關定住,發展生產繁衍生息,十數代世後發展到晉南晉北及山西全省。成為山西望族。還出了個一代名人,四大作曲家鄭光祖。
元朝末年,中原大亂,戰爭頻繁,土地荒蕪,人口大減,據濮陽縣誌記載,當時濮陽縣內剩下只有7姓,壯丁不足千人。相比之下,當時山西戰爭較少,人口比較多,社會較安定。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政權。明初統治者為了恢復農業生產,發展經濟,鞏固統治政權,使天下太平,使全國人口均衡,採取移民政策,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遷民。從洪武二年到永樂十五年50年間,疏散山西兩府51縣之民到北京、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湖北等地。山西洪洞廣濟寺大槐樹處是民眾辦理遷徙手續的地方。傳說官府曾採取了欺騙的手段。官府預先張貼告示,除大槐樹底下的人不遷,所有地方的人都遷。於是人們都躲到大槐樹下了,當成千上萬的民眾聚集到大槐樹下時,官兵四下合圍,不分男女老幼全部遷走。當他們在官兵催逼下踏上征途時,一邊走一邊回首,最後看到的就只有遠處的這棵大槐樹和槐樹上的老鴰窩了。因此,民謠: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上老鴰窩。已經流傳了幾百年至今還在民間流傳。
鄭氏和其他姓氏一樣,在這次大遷民運動中從山西洪洞遷到了中原各省。山西洪洞是東遷中原鄭氏的第二故鄉。洪洞縣北關龍馬鄉有鄭家老墳三畝多大,內有三通石碑。現洪洞縣境內有兩個鄭家砦、鄭營、鄭莊等鄭姓村莊,鄭姓人口約幾千人。

歷史事件

民國36年(1947年)秋,晉冀魯豫野戰軍一縱南下,克寧陵、取睢縣,解放太康,摧枯拉朽,勢如破竹。縱隊主力部隊,冒酷暑,踏泥濘,不顧國民政府軍頻繁空襲,日夜兼程,通過黃泛區。蔣介石妄想憑藉沙河之險,將晉冀魯豫野戰軍一舉殲滅於黃泛區內,急調國民政府軍整編四十八師、十師、七師,騎兵師一旅及青年軍二零六師等部星夜跟蹤尾追;電令縣內國民政府軍駐軍整編十五師六十四旅、交警十七總隊及民國縣政府保全團(以下簡稱縣保全團)將沙河沿岸大小船隻全部扣押。
8月16日晨,一縱騎兵團占領縣城,縱隊參謀處長李覺率騎兵團及偵察、工兵分隊隨前衛第一旅抵沙河北岸查看水情,籌集架橋物資,制訂渡河方案,擬於新站、祝灣、牛口、賈營四處架浮橋搶渡。17日晨,主力部隊抵達縣境。縱隊直屬部隊駐城西大李莊,十九旅在城南王店臨時紮營,二旅駐城西八里廟、李集一帶,二十旅宿營城北白樓,該旅五十八團擔任後衛。時沙河水面寬120米,深3米以上,河水滔滔,河上無橋,兩岸船隻已被國民政府軍事前扣押。一縱先頭部隊,在新站一帶經過動員,一些民眾將隱藏起來的船隻50餘條,紛紛駛向新站集結,支援大軍搶渡沙河。5點40分,搶渡先鋒連隊趁黎明之前悄悄登船,向南岸急駛。直到離岸約30米時,龜縮在南岸碉堡里的縣保全團和新站鎮公所地方武裝,才突然發現倉惶射擊。渡河勇士在機槍掩護下,飛抵淺灘,跳入水中,一陣衝殺,疾速登岸。守軍聞風喪膽,狼狽逃竄。一縱先頭部隊乘機渡河,向縱深擴展。8點,國民政府軍飛機10多架,沿河瘋狂轟炸,投彈計120多枚。一縱邊搶渡,邊在新站南門外及夏埠口架起浮橋,加快渡河速度。
18日,空襲驟增,渡河受阻。一縱部隊又於新站東祝灣附近架設浮橋,組織搶渡。夜10點,架橋成功,十九旅與一旅輜重部隊以及縱隊直屬部隊一部連夜通過。19日晨,國民政府軍飛機10餘架,對浮橋輪番轟炸、掃射,橋被炸毀,一縱暫停搶渡。
中午,國民政府軍整編十師、騎一旅先頭部隊經縣城南進,在趙窪、姚路口、萬寨一線遭一縱二十旅五十八團迎頭阻擊,雙方展開激戰。五十八團採取正面阻擊與側翼反擊相結合,阻止了國民政府軍的進攻,該團參謀長鄭忠激戰中犧牲。當夜,一縱直屬一部與第二旅主力,在牛口乘船搶渡。第二十旅、第二旅八團及縱隊直屬另一部,由縱隊政委蘇振華、參謀長潘炎率領東進賈營。20日,二旅八團在李小莊、時集、張集一線阻擊,掩護二十旅及縱直部隊在賈營船渡。騎兵團在倒栽槐涉水搶渡。八團某連在李小莊頑強阻擊,打退國民政府軍多次猛攻。該連為掩護大軍順利渡沙河,黃排長以下35人壯烈犧牲。當晚,國民政府軍近逼賈營。一縱後衛完成掩護主力渡河任務後,向東南方向前進,21日夜在竇門西渡河。22日,一縱部隊搶渡沙河勝利結束。

風景名勝

嵩寧寺原名喇嘛寺,位於趙營村東2公里,是除西藏外國內唯一一所密宗門派佛家寺院,始建於隋唐年間,距今已一千多年歷史。清康熙年間是嵩寧寺發展的鼎盛時期,占地200餘畝,殿堂樓閣200餘間,僧眾500餘人。乾隆皇帝進香喇嘛寺曾御筆親書“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匾額。民國年間戰爭四起,喇嘛寺毀於戰亂。
回龍禪寺原名回龍觀,位於趙營村南1公里,始建於明正統年間,明朝時期已初具規模。明代進士王天經曾有詩文為證:“河邊古寺名高丘,巍峨張氣遮頭牛,東至重景回龍觀,固震西南鳳凰頭。”民國年間遭到嚴重破壞,至文革時期毀損怠盡。
為配合鄭合高鐵建設項目施工,保護我國地下文化遺產不受建設性破壞,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受河南省文物考古院委託,於2016年10月對周口市淮陽縣豆門鄉張集文物點進行文物勘探和考古發掘。此次勘探面積約19500平方米,發掘面積共1100平方米,位於趙營村東2公里,發掘中首次發現帶有陪葬坑的東漢墓葬。該遺址文化內涵豐富,文化層較厚,約1.2米,出土了漢至唐宋元明清等各時期遺蹟遺物。這其中發掘古錢窖1座、古墓葬7座、陪葬坑2座、灰坑19座、灶15座等,出土陶盆、瓷碗、瓷罐等各類文物達上千件。

詞語解釋

猶趙壁。借指敵軍營壘。明 馮夢龍 《精忠旗·銀瓶繡袍》:“強敵見先逃避,好似趙家營新豎了劉家幟。”亦省稱“ 趙營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