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概述 趙世瑜,男,1959年8月出生,四川成都人。1982年2月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和中文系,先後獲歷史學學士、碩士和文學博士。1996年起任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2009年起調任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擔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趙世瑜 學歷 1978年3月-1982年2月,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就讀,獲歷史學學士。
1984年9月-1987年7月,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在職攻讀中國古代史專業明清史方向的研究生,獲歷史學碩士。
1994年9月-1997年7月,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在職攻讀
民俗學專業 的博士研究生,獲文學(民俗學)博士學位。
任職簡歷 1982年2月-1987年6月,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助教
1987年6月-1993年6月,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講師
1992年12月-1993年8月,美國
明尼蘇達大學 歷史系訪問教授
1993年6月-1996年6月,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1996年6月-2009年7月,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1999年10月-2000年2月,美國華盛頓大學
傑克遜 學院訪問教授
2006年6-8月,在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
學術兼職 研究方向 講座 社會史研究導論
主要兼職 成就 主要成果 “明清華北廟會研究”(《歷史研究》1992年第5期)
“論中國傳統廟會的狂歡精神”(《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第1期)
“廟會與明清以來的城鄉關係”(《清史研究》1997年第4期)
“中國現代民俗學初創時期的多學科參與”(《
民間文學論壇 》1998年第2期)
“國家正祀與民間信仰的互動——以明清京師的
東嶽廟 與各頂的關係為個案”(《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6期)
“明清華北的社與社火——關於地緣組織、儀式表演以及二者的關係”(《
中國史研究 》1999年第3期)等。
代表著作 《清皇父攝政王多爾袞全傳》,古林文史出版社。
《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國現代
民俗學 思想的早期發展,1918-1937》,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9年版。《狂歡與日常——明清時期的廟會與民間文化》,三聯書店2002年版。
趙世瑜 參與主編了嶽麓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的編寫。
譯 著:
論文 《寺廟宮觀與明清中西文化衝突》,《
中國史研究 》1992年第4期。
《明清時期華北廟會研究》,《歷史研究》1992年第5期。
《論中國傳統廟會的狂歡精神》,《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第1期。
《社會史:歷史學與社會科學的橋樑》,《
社會學研究 》1998年第5期。
《國家正祀與民間信仰的互動——以明清京師的頂與東嶽廟為個案》,《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 》1998年第6期。
《明清北京城市社會空間結構概說》,《
史學月刊 》2001年第2期。
《魯班會:清至民國初北京的祭祀組織與行業組織》,《
清史研究 》2001年第1期。
《黑山會的故事:明清宦官政治與民間社會》,《歷史研究》2000年第4期。
《20世紀中國社會史研究的回顧與思考》,《歷史研究》2001年第6期。
《傳說·歷史·歷史記憶》,《
中國社會科學 》2003年第2期。
《分水之爭:公共資源與鄉土社會的權利與象徵》,《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
Town and Country Representation as seen in Temple Fairs ,in Town and Country in China ,palgrave ,2002.
" Birthday Of The Sun ": Historical Memory in Southeastern Coastal China Of The CHongzhen Emperor's Death ,in Time,Temporality,and Imperial Transition,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所獲獎項 民俗歷史 民俗學 和歷史學相聯繫的地方,在於它們都是一種有關傳承的學問。鐘先生以前曾強調過,民俗學不是古代學,而是現代學。但是我覺得民俗學雖然不是古代學,但它是歷史學。這也正是民俗學區別於人類學的地方。它不僅僅要講民俗事項本身的結構和象徵意義,還要講它是如何傳承的。不能傳承的事項民俗學是不關注的。但這種傳承又與歷史學研究的傳承不同。它關注的更多的是生活層面的東西。2013年人們生活當中還存在的民俗事項是如何傳承下來的,這種傳承是如何在具體的事項中展演、實現的。比如一台小戲通過舞台的展演、父子、鄉民之間的口耳相傳等等方式延續到今天。歷史學則關注文化在歷史脈絡中的演變。歷史研究中對制度變化、思想流派等等傳承的研究是歷時性的,是從古至今的;而
民俗學 追求傳承,是從今天往回看的,在某種意義上是逆時間的,它是以現存的民間文化為直接的切入點。歷史學追求最終是一個歷史哲學層面的東西,如社會形態、歷史的演進是否有規律可循,其發展的推動力是什麼,在人類發展的歷程中處於什麼階段等等。不管研究的對象是什麼,都最終要回答這些問題。歷史學追求的是“通古今之變”,而民俗學的目的是了解民眾的傳承文化。民眾的生活,這是從這門學科開始創立就認同的研究對象。歷史學關注過去的一切:包括帝王將相、典章制度和重大事件,而這些不是民俗學關注的重點。
趙世瑜
考察活動 趙世瑜是一位年輕的學界精英,以立論新穎、考察翔實著稱,多次應邀為中央領導講課,是北京乃至華北地區歷史研究領域裡的領軍人物。在
博愛縣 唐村,趙世瑜考察了唐村李自奇墓碑、李氏始祖墓磚、
李鶴林 故居、王宗岳為李鶴林掛匾處、
千載寺 舊址,觀看了東漢末年徐庶母親寫的千載寺養生殘碑和北魏僧惠
造像記 文物。當唐村的老人們談到2013年還有近一百通千載寺殘碑被埋在地下時,趙世瑜說:“要想辦法把這些碑挖出來,建一個
碑林 ,讓國內外歷史研究者都來研究。到那時候,你們的產業結構就會以種田為主轉化為以第三產業為主,想不富都不行。”在李立炳的家裡,趙世瑜一行觀看了李立炳家的堂軸,
李精白 、普觀做中人的地契,《
李氏家譜 》和
李鶴林 《
太極拳 譜》等文物。當看到這些地契都蓋有圖章時,趙世瑜說:“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物,要妥善保管。”趙世瑜一行還考察了西關清真寺、
月山寺 、寨卜昌
王氏宗祠 等。
學術交流 1991年5月-8月,加拿大政府FRP項目,題目為《文化保持與文化變遷:加拿大唐人街研究》(Cultural Maintenance and Cultural Transition: A Case Study on Chinatowns in Canada)。
1992年12月-1993年8月,在美國
明尼蘇達大學 歷史系訪問研究(research fellow)。美國科學院CSCPRC項目,題目為《比較民間信仰》(Comparative Popular Religions)。
1996年11月,在荷蘭
萊頓大學 漢學院參加“宋代以來的婦女史與社會性別史”討論會。
1997年4月,在英國牛津大學中國研究所參加“中國歷史上的城鄉關係”討論會。
1997年11月,在韓國漢城參加第二屆韓中青年學術獎授獎活動。
1999年4月,在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及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訪問並演講。
1999年10月-2000年2月,獲中國留學基金委資助,在美國華盛頓大學
傑克遜 學院做高級訪問學者。並在
芝加哥大學 、印地安那大學進行演講。
2002年11月,赴美國印地安那大學參加“歷史記憶”國際會議。
2004年11-12月,台灣中研院訪問學人並演講,在台灣明史學會及暨南國際大學、
成功大學 演講。
2005年12月,赴澳門參加“歷史與記憶:反思過去,建設未來”國際學術會議。
2006年6-8月,在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授課(英文)。
2007年4月,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參加學術會議,並在
匹茲堡大學 與卡內基·梅倫大學演講。
2007年8-9月,赴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的歷史人類學田野工作坊授課並指導田野實踐;在
台灣大學歷史系 座談;在中研院史語所專題演講。
2007年12月,赴香港中文大學參加“歷史傳承”學術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