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流派演唱藝術》是2022年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越劇流派演唱藝術
- 出版時間:2022年2月1日
-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308219914
《越劇流派演唱藝術》是2022年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越劇流派演唱藝術》是2022年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越劇流派演唱藝術》是《越劇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姊妹篇,論著從越劇的誕生開篇,在介紹流派形成的基礎上,著重對越劇流派生角創始人尹桂芳、范瑞娟、畢春芳、陸錦花、徐玉蘭、張桂鳳和旦角創始人袁雪芬、傅全香、戚雅仙、呂瑞英、金採風、王文娟、張雲霞...
王派是越劇表演藝術家王文娟創立的越劇旦角藝術流派。王文娟的唱腔,早年曾受支蘭芳、小白玉梅、王杏花的影響,後在長期藝術實踐中,博採眾長,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唱腔風格,王派藝術演技精湛、個性突出、形象鮮明,在觀眾中留下了鮮明的印象。王文娟13歲到上海從竺素娥學藝,初學小生,兩年後改旦角,1948年入玉蘭劇團與...
張派是越劇表演藝術家張雲霞創立的越劇旦角流派。張雲霞幼年曾學京劇,後改演越劇,她在繼承袁派兼蓄傅派的基礎上,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張派藝術。張雲霞表演戲路開闊,專長花旦,兼擅青衣、武旦。張派唱腔清麗委婉、韻味深長。簡要介紹 張雲霞童年時曾學習京劇余派鬚生戲,1946年加入雪聲劇團後,受袁派藝術薰陶,初期模仿...
越劇發源於浙江嵊縣,20世紀初由“落地唱書”的說唱藝人化裝登台演出,自此逐步發展為一個獨立的戲曲劇種,流行於浙江、上海、江蘇等地,並在舞台實踐中形成了諸多藝術流派。 尹桂芳創立的越劇尹派藝術形成於20世紀40年代初期,當時越劇名家雲集上海,各領風騷,尹派藝術即在這激烈競爭的氛圍中脫穎而出,日臻成熟。20...
金派是越劇表演藝術家金採風創立的越劇旦角藝術流派。擅長青衣花衫併兼演花旦的金採風是一位風采別具的性格演員,她的唱腔繼承袁雪芬流派,並吸收了施銀花、范瑞娟、傅全香等各家精華,音色圓潤,味濃情摯,自成一格。金採風原工小生,因唱電台而露名聲,後轉東山越藝社改演旦角,與呂瑞英、丁賽君,被稱為“東山”的...
戚雅仙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在唱腔基礎上不斷加以發展變化,汲取眾家之長,發展變化為具有鮮明個性特徵的“戚派”,“戚派”擅演苦命、善良、溫柔多情的女子,故而被稱為越劇旦行中的“悲旦大王”。戚雅仙主要弟子有:周雅琴、朱祝芬、傅幸文、金靜等。王派藝術 王派是王文娟創立的越劇旦角流派。王文娟13歲到上海從...
1959年,隨越劇團遷往福建。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常年處於極其惡劣的生活環境中,尹桂芳中樞神經損傷,但她時刻不忘越劇事業。1979年,處於半癱瘓中的尹桂芳,在上海藝術研究所和上海越劇院的幫助下,舉辦了盛況空前的“尹桂芳越劇流派演唱會”。1993年4月18日,“一代風流——尹桂芳”藝術系列活動拉開帷幕,尹桂芳率領...
1988年,上海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上海電視台和上海人民廣播電台等多家新聞單位聯合舉辦“蕭雅演唱藝術專場”演出,戲、歌參半,相得益彰,轟動上海。之後,又共同舉辦了“蕭雅藝術研討會”獲得專家們得高度評價和讚賞。1988年,上海電視台攝製播映了由她主演的越劇電視劇《漢文皇后》。1989年,在華東六省一市...
藝術特色 張桂鳳十分注重創造人物性格,唱腔因人而異,因情而變,豐富而不拘一格。她的曲調,旋律講究頓挫,演唱剛健質樸,蒼勁持重,富於感情。具體可概括為以為三個主要特點:(1)特有的老生腔落調與小腔規範。張桂鳳唱腔的落調比較穩健、蒼勁、樸實而富有男性氣概。她的小腔常常由相鄰三音列構成,通過裝飾性的旋...
李敏回福州後,王文娟老師又專門從上海寄來了她的演唱專輯錄音,鼓勵李敏勇攀藝術高峰。李敏說,她認準了自己喜歡王派,學習王派,也得到了團里的認可。從那以後,李敏在越劇表演上花開不斷,與王君安在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憑著對越劇藝術的熱愛和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李敏成功塑造了一個個藝術形象...
1997年,上海電視台拍攝了展示範派藝術的電視片《餘音裊裊繞樑來》3集。1999年8月,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范瑞娟——越劇藝術影集》2003年12月,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范瑞娟唱腔選集》。2004年2月19日,八十高齡的越劇流派創始人范瑞娟攜其10位傳人在上海銀髮大廈與喜愛她們的戲迷觀眾見面,為她所著的《范瑞娟唱腔選》...
《越劇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是2018年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丹丹。內容簡介 本書以越劇流派的演唱藝術為重點,回顧越劇發展的歷史,總結各流派的演唱特點,剖析當下越劇流派的客觀現狀,分析越劇的發展趨勢,提出發展越劇的建議和構想。對越劇的發展現狀和前景作了系統的闡述。特別對越劇傳統流派創始人的演唱...
韓志富祖籍浙江上虞,1945年生於上海。幼小時即得到上海小小越劇團陳少春、韓少萍等老一輩越劇藝術家的培養,後來在天津又得到天津越劇團著名鼓師陸逸鑫、琴師嚴榮政的親授。多年來,韓志富創作了大量的越劇和其他藝術形式演唱作品,受到各界肯定和讚譽。1984年為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筱少卿、裴愛花演出的《孟麗君》擔任主胡...
越調作為傳統虛擬性的戲劇表演藝術,在襄陽、南陽、陝南地區亦頗具影響,該劇種的傳統劇目突出了懲惡揚善的戲劇思想主題,彰顯出中國戲劇藝術的教育功能本性。它以自身的戲劇板式、音樂聲腔、伴奏模式為優勢,創造了完整的戲劇音樂程式化體制,為當今研究民間戲曲、地方劇種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重要信息和線索。傳承現狀 截...
建國後,中國唱片社灌制發行了有其演唱的《盤夫》《情探》《劈山救母》等劇唱片多張。流派傳承 學習陸派,最重要的就是要確立塑造人物為中心的藝術原則 陸派藝術主要傳人有:越劇名家曹銀娣、優秀男小生許傑、著名演員黃慧、再傳弟子越女後起之秀張宇峰、再傳弟子後起青年男小生徐標新等。曹銀娣,20世紀80年代,師從...
范派是范瑞娟創立的越劇小生流派。范瑞娟十一歲進“龍鳳舞台”科班,先學花旦,後改學小生,由於刻苦用功,加上嗓音條件好,很早就顯露藝術才華。1938年1月來上海後,廣泛吸收各種藝術營養,勤學苦練,練就較為寬厚的音色。在唱腔和表演上,她繼承了越劇前輩小生竺素娥的樸實的風格,並博採眾長,尤其是學習京劇馬連良、...
戚派是戚雅仙創立的越劇旦角流派。戚派唱腔善於通過特徵音調的變化發展,賦予傳統老戲特殊的色彩,比如《梁祝》和《白蛇傳》是越劇的骨子老戲,大部分越劇演員都會唱,但戚派唱這兩齣戲由於特徵音調貫穿其中既充分抒發了人物的感情,又展現出了獨特的藝術個性色彩。戚派代表作有《血手印》中的王千金、《玉堂春》中的...
1995年畢春芳演唱的《血手印》,獲中國唱片總公司第三屆“金唱片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啟動之後,畢春芳受聘為靜安文化館青年越劇團藝術顧問。主要成就 藝術風格 畢春芳的表演飄逸瀟灑,鬆弛自然,擅長演喜劇。唱腔吸收融合了尹桂芳、范瑞娟的音調,嗓音清脆而富有彈性,自成一格,被稱為“畢派”。畢春芳唱腔明朗...
這種風格在越劇中不多見。如她在《王老虎搶親·戲豹》和《三笑·點秋香》等唱段中,就是運用這種誇張的手法,獲得了極佳的藝術效果。“點秋香”中的“相爺堂內把話傳”這段[四工腔]爽朗流暢,唱中夾白,許多業餘愛好者經常演唱。傳人 畢派的傳人有楊文蔚、丁蓮芳、董蓓芬、畢繼芳、徐寧生、張鎮英、徐文芳、...
重回越劇院後,呂瑞英排演的第一部戲是《傲蕾·一蘭》,跟她搭檔的是范派男小生史濟華。對呂瑞英這位自創一個流派的藝術家,劇組所有人都充滿敬佩。開始排戲時,史濟華對她說:“您是肉,我們是菜,我們來搭配您。”呂瑞英莞爾一笑,說:“現在是菜比肉貴。”一句話,一下子把她跟大夥的心就拉近了。兩年後,...
她曾演唱袁派名劇《西廂記》《祥林嫂》,在演唱時既保持了袁派委婉流暢的特點,又發揮了自己嗓音較亮、力度較強的唱法,賦予唱腔另一種藝術特色,被音樂家稱為“袁腔金唱”。由此也可以看出流派繼承、衍化的軌跡。金採風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按照自己對角色的體驗和理解,不斷對唱腔進行新的探索和創造,尤其是對...
2010年5月,我團幾位團員參加金陵五月風越劇社區行系列活動,演唱了一些越劇經典唱段。2010年7月28日,我團為慶祝八一建軍節慰問73670部隊舉行專場演出。2010年9月17日,我團保留節目之一八大流派《梁祝 十八相送》參加在水游城舉行的白下區都市藝術節開幕式演出。2010年9月19日,我團張璟、薛玲玲參加在水游城舉行的...
1 2018年度上海市藝術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審定結果公示.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2018-12-28 [引用日期2018-12-29] 2 《越劇流派傳人群英會》演員介紹:李旭丹(王派).樣式戲曲 [引用日期2018-08-21] 3 上海掉下個“林妹妹”.搜狐 [引用日期2018-08-21] 4 李旭丹袒露心聲:只想演好黛玉不想成為黛玉...
真聲的歌唱發聲技術存在於戲曲、說唱和民歌中。如在京劇、淮劇中的老生、武生、淨角、老旦等,還有崑曲、越劇等劇中的女扮男角中。真聲具有音量大、聲音粗獷、豪放、雄勁、渾厚有力等特點。是一種有效的歌唱發聲技術,具有特殊的歌唱藝術效果。但過分追求和使用真聲會限制音域的擴展,限制歌唱能力的發揮和嗓音的音樂...
越劇 發展歷史 民國6年5月13日,小歌班初次進入上海,在十六鋪“新化園”演出,因藝術上粗糙簡陋,觀眾寥寥。以後續有3班藝人來上海,但均告失敗。藝人們在學習紹興大班和京劇的表演技巧後,藝術上有所提高,民國8年小歌班始在上海立足。民國9年起,小歌班集中了一批較知名的演員,編演了一些引人入勝的新劇目...
◆2002年作為“省級優秀畢業生”畢業於浙江藝術學校越劇班,同年分配到杭州越劇院工作至今。◆2004年參加“蟻力神”杯全國戲曲、戲劇比賽榮獲華東片區青年組主角二獎。◆2006年參加CCTV“越女爭鋒第一季”全國青年演員電視挑戰賽,比賽劇目《失塔》,榮獲“優秀表演獎”。◆2008年參加“良渚文化杯”第四屆全國戲曲演唱...
舊時,演唱者及欣賞者多繫上層社會人士,無職業藝人,演唱範圍極小,加之曲高和寡,聽眾極其有限,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開始衰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華東戲曲研究院、中央戲曲研究院派人對紹興平湖調進行調查,浙江省文紹興平湖調演出剪影化局、浙江省民眾藝術館也進行錄音採訪。1953年,史實父、錢大可應華東戲曲研究...
舉燈牌、拉橫幅、揮螢光棒,這些歌星演唱會上常見的“風景”全被“楊柳絲”們搬到了9月4號的上海逸夫舞台。楊婷娜個人越劇演出專場,以這樣一種年輕、熱鬧、戲曲舞台上從未出現過的方式拉開了帷幕,現場人氣之旺令人刮目相看。專場演出期間,新昌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潘岳夢,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及促進新昌經濟同鄉...
1988年,上海電視台、上海人民廣播電台聯合主辦了“戚雅仙流派藝術演唱研討會”。1989年,退休,任靜安越劇團名譽團長。1992年,被確認為國家級優秀專家,享受特殊津貼。1995年,所演唱的《血手印》獲中國唱片總公司第三屆“金唱片獎”。2000年,獲得由林肯藝術中心、紐約文化局及美華藝術協會頒發的“亞洲最傑出藝人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