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越劇發源於浙江嵊縣,20世紀初由“
落地唱書”的說唱藝人化裝登台演出,自此逐步發展為一個獨立的戲曲劇種,流行於浙江、上海、江蘇等地,並在舞台實踐中形成了諸多藝術流派。
尹桂芳創立的越劇尹派藝術形成於20世紀40年代初期,當時越劇名家雲集上海,各領風騷,尹派藝術即在這激烈競爭的氛圍中脫穎而出,日臻成熟。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尹派越劇的發展進入了第二個高峰期,無論是表演、唱腔還是其他舞台藝術都更趨成熟、完美,標誌著尹派藝術已經自成體系。1959年,越劇尹派藝術隨芳華越劇團從發祥地上海遷移到福建。
文化特徵
越劇(尹派)的特點是委婉纏綿,灑脫深沉,純樸雋永,是一種典型的以柔為主,柔中寓剛的風格。尹派越劇藝術的表演,既非常講究手眼身法步之戲曲傳統基本功底,又極其注意戲情戲理,集中力量塑造人物形象,這是尹派表演的重要特色。
越劇(尹派)藝術不僅體現在表演和唱腔藝術上,而且注重舞台藝術的綜合性,融編,導,演,音,美等為一體,力求整體效果的完美無缺。
代表劇目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越劇(尹派)以獨特的風格、長存的魅力傾倒了無數的福建觀眾,同時對福建地方戲曲的發展創新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傳承狀況
2006年,尹派傳承式微。
越劇迷更愛看的還是經典戲。可經典戲不好演,因為芳華所有經典戲都是小生戲,小生在舞台上的戲份很重,很考驗演員的唱功,但青年演員的唱腔是弱點。戲曲大環境挺好的,國家很重視,但福建省芳華越劇團的主要難題在於人才難找。越劇的土壤還是在浙江、上海,很多人才不願意到福建,在福建招生是一大困難。但如果不出福建招生,就更難有學生了。
傳承人物
保護措施
自越劇(尹派)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福建省芳華越劇團開展向社會徵集尹派資料的工作,從戲迷手裡找到很多
尹派的資料與節目單,並重新排練,使傳統劇目得以傳承。
王君安曾推出個人CD《越韻風流——君安懷念先生尹桂芳》,其中有九個尹派唱段被翻譯成英文。她還在哈佛大學等美國高校舉辦越劇講座,用英語演講示範,並帶去了她演出的經典劇目。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越劇(尹派)》項目保護單位福建尹派越劇藝術傳承保護中心(福建芳華越劇院)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2018年5月3日至5日,福建省芳華越劇團在
國家大劇院分別上演《柳永》《
瀟瀟春雨》《
玉蜻蜓》三部尹派戲劇,這是福建省芳華越劇團成立以來,首次在國家大劇院演出專場戲劇。
2014年,青春版越劇《沙漠王子》獲第三屆中國越劇藝術節“優秀劇目獎”,
徐偉釵獲“優秀青年演員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