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新萍

俞新萍

俞新萍、女、原名俞政英、1933年生於上海。因家境貧寒,年幼喪父,在13歲那年進了新中國越藝社,前先學花旦,後拜文武名小生筱月樓為師,因屬“新”字輩,故起藝名俞新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俞新萍
  • 別名:俞政英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33年
早年經歷,晚年經歷,

早年經歷

五十年代初期俞新萍是蘇州市友誼越劇團的團長,1955年, 民眾文化生活非常貧乏,為期盼增加專業文藝團體,豐富清江市廣大民眾的文化生活,該市首任人民劇場經理方樵,受市文化局的重託,來到蘇州物色蒸槳棕劇團。正好看到友誼越劇團演出,頭牌小生俞新萍聲藝雙絕,贏得滿場觀眾鼓掌喝彩。他們看中了,通過了解,俞新萍雖然只有23歲,但通過磨鍊,漸趨成熟,且為人正派,全團人員配合整齊,演藝水平較高。通過蘇永閥府旬州市文化局動員,俞新萍毅然決定帶領全團人員調往清江市,為蘇北老區人民奉獻自己的力量,為老區人民服務,支援清江市的文藝事業,並登記註冊為清江市越劇團。
俞新萍的唱腔基於“尹派”之上,但又有自己的特點,在音色上深沉醇厚、質樸無華,纏綿柔和,吐字清晰而別有風味。俞新萍的表演樸實而不呆板,聰穎但不輕佻,瀟灑而不漂浮,演來無脂粉氣,在典型環境放閥達中,塑造典型人物,情境交融,聲情並茂,形象逼真,扣人心弦。
1956年在淮陰專區會演中,俞新萍演的古裝戲《王老虎搶親》榮獲演員一等獎,1958年在江蘇省戲曲會演中又榮獲一等獎,同年俞新萍被評為“國家青年一級演員“。由於貢獻突出汽漏糠,1955年、1956年被選為籃雄膠清江市第三、第四屆政協委員,1958年、1964年先後擔任第二屆市人大代表,1960年先後被評選為江蘇省和全國“三八”紅旗手,1961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儘管她獲得了這些殊榮,但她不因此而驕傲,凡接觸過她的人無不評價說:“她樸實無華,平易近人,不慕虛榮,方正為人。”
那期間,俞新萍帶領劇團演遍了江蘇長江南北,所到之處場場爆滿。1960年,清江市政府組織了由市越劇團、呂劇團主要演員組成的慰問團赴東北大興安嶺林區進行慰問演出,歷時80多天,先後在烏爾奇汗、伊里奇、甘河等十幾個林業局演出60餘場,觀眾達七萬多人次。
淮安市區有著一大批的越劇戲迷,年輕一代的市民根本不知道淮安市原來也有一個越劇團。上世紀60年代初,淮安市就有一個清江市友誼越劇團。它的前身是蘇州市友誼越劇團,1959年3月初,尹派傳人俞新萍為首,以及主要演員關玉琴、李蘭春、洪桂芳等人率蘇州市友誼越劇團離職人員,落戶於淮安市(當時淮陰市已改名清江市)。這些演員大部分曾是著名越劇藝術家徐玉蘭、王文娟的師姐妹。來淮後深受廣大淮安市民的喜愛。演出的劇目有《梁山伯與祝英台》、《沉香扇》、《盤夫索夫》、《何文秀》等傳統戲,也排演了一些現代戲,演出盛況空前,當時的人民劇場,天天爆滿,在市委領導的支持下,劇團深入工廠、農村。還到各縣演出,深受淮安地區人民的歡迎。這對提高淮安人民文化素質,改變人們精神面貌,起著很大的作用。徐玉蘭、王文娟曾兩度來到淮安,還在楚州地區收了她們的關門弟子。

晚年經歷

一場“文化大革命”浩劫,清江市越劇團以宣揚封建帝王、才子佳想剃人的罪名,被一刀砍掉了,劇團解散了,俞新萍也被遣返上海原籍,部分演職人員留在淮安各企業單位就業,就這樣一朵鮮花被摧殘了,這個劇種和呂劇、木偶劇一起在淮安大地上消失了。“四人幫”之後,廣大市民們曾一度希望能恢復越劇團,遺憾的是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始終無法東山再起,而至今一大批越劇戲迷們,也只能利用業餘時間自我欣賞而已。
1965年越劇團奉命撤銷解散。俞新萍離開了為之奉獻10年汗水的清江市,回到故鄉上海,就此離開了舞台,先後擔任虹口區廣中街道居委會主任,生產事業聯合會黨支部書記兼廠長,虹口區虹口越劇團黨支部組織委員兼人事幹部,直至1990年退休。退休後,她一直活躍在民眾幾才駝婆越劇文藝活動中,繼續為越劇事業發揮餘熱。
俞新萍
余新萍與陳素娟
俞新萍
俞新萍
俞新萍
俞新萍
俞新萍
俞新萍
俞新萍
俞新萍
1965年越劇團奉命撤銷解散。俞新萍離開了為之奉獻10年汗水的清江市,回到故鄉上海,就此離開了舞台,先後擔任虹口區廣中街道居委會主任,生產事業聯合會黨支部書記兼廠長,虹口區虹口越劇團黨支部組織委員兼人事幹部,直至1990年退休。退休後,她一直活躍在民眾越劇文藝活動中,繼續為越劇事業發揮餘熱。
俞新萍
余新萍與陳素娟
俞新萍
俞新萍
俞新萍
俞新萍
俞新萍
俞新萍
俞新萍
俞新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