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頭子

宋代驛道四通八達,郊野都鄙之間,二十里有歇馬亭,六十里有館,水行州縣有水驛,需持驛券。驛券由樞密院發給,稱“走馬頭子”或“遞馬頭子”。

背景,郵遞程式,

背景

宋代驛傳制度有過大的改革。北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唐末以來的割據局面,為在更大範圍內統一郵驛奠定了基礎。宋代為適應軍事需要,廢除了唐代以民為驛夫的制度,實行一整套遞鋪,特別是急遞鋪制度。宋代制度每十八里或二十里、二十五里置一鋪。遞鋪有步遞馬遞急腳遞(又稱急遞鋪)和金字牌急腳遞之別,南宋復有斥堠鋪和擺鋪。各種遞鋪傳送文書種類和日行途程不同。宋代的以“軍卒代百姓為遞夫制度”,以及官員私書附遞制度等,都突破了舊有規定,把傳統的郵驛制度向前推進了一步。並置有驛鋪,專門傳送軍事文報。

郵遞程式

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一度取消驛券,改用銀牌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復舊。入遞的文書又稱遞角。除"御前不入鋪"文書徑由入內內侍省發遞外,其餘文書的收發均需經過進奏院。進奏院元豐改制後隸門下後省,其任務迄為"掌受詔敕及諸司符牒、辨其州府軍監以頒下之,並受天下章奏、案牘、狀牒以奏御、分授諸司"。交付急腳馬遞鋪的文書均需當官實封、不題事目,只排字號並題寫遣發官司和期限日時,用印以蠟固護,裝入筒內。筒有皮筒、竹筒和紙筒三種。登記遞角入鋪時刻和件數的簿歷分大曆和小歷,大曆是存於各鋪的底簿,小歷由鋪兵隨身攜帶,交接時由下鋪批註回鋪時刻。除官府文書外,雍熙二年(985)還規定允許私書附遞,從而使私書附遞成為有宋一代的定製和宋代驛傳制度的顯著特點。北宋蘇軾在《太白山下早行至橫渠鎮書崇壽院壁》詩中寫道:馬上續殘夢,不知朝日升。亂山橫翠嶂,落月澹孤燈。奔走煩郵吏,安閒愧老憎。再游應眷眷,聊亦記吾曾。(大意是:我騎在馬上繼續作沒完的夢,不知不覺看到早晨的太陽升起來了。只見那縱橫交錯的群山布滿了翠綠的屏嶂,到了晚上月亮落下去象一盞澹淡的孤燈。來往奔走麻煩了主管驛站傳遞書信的郵吏(奔走煩郵吏),安閒自在的老憎卻感到慚愧。我何時才能再來遊覽崇壽院呢?真是戀戀不捨啊,那我就暫且寫一首詩於這牆壁上,記下我曾游此地吧。)郵吏給蘇軾遞送的書信大約就屬私函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