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
清光緒《善化縣誌》對位於長沙市
雨花區洞井鎮和
長沙縣跳馬鄉交界處的歇馬嶺曾有記載:“縣東南三十五里,府脈來龍。相傳
漢壽亭侯(關羽)駐馬於此,故名。下有
清泉寺,左即盤龍坡。”而民間也有傳說:三國長沙會戰時期,孽龍為患長沙,關羽為斬龍追逐三天三夜,在長沙城南下馬歇息。歇馬亭社區公園的設計即脫胎於這一典故。
瓦崗寨
在
鯰魚窪白龍的龍尾方向有一塊3畝地大小的灘涂頭,灘頭雖被細白沙覆蓋,但常年綠草叢生,草高且肥。因隋唐美男子、瓦崗寨英雄
羅成在這裡歇過馬並欲建亭而得名-歇馬亭。
據傳,瓦崗寨英雄羅成帶領一支人馬在盱眙與隋軍大戰一天一夜,因無援軍,勢力單薄大敗而逃。跨著一匹玉班馬,風馳電掣,一路向西跑,過了澗溪後本想逃往柳州城(今女山湖鎮)躲藏,不斷奸賊
楊林的陰魂在天上敲鑼打鼓狂呼"捉拿羅成"和地面上的追兵相呼應,玉斑馬奔出澗溪往左一拐,知道往西無處可藏身,往南山多、樹林多,單槍匹馬鑽入叢林地面追兵不好找,天上楊林陰魂也不易發現。
果然不錯,玉斑馬鑽入叢林後,漸漸聽不到追兵聲了。又跑了一個時辰,人困馬乏了,玉斑馬打著響鼻喘著粗氣放慢了步子。忽然眼前碧波蕩漾,玉斑馬長嘶一聲揚蹄向水邊奔去,下了山坡,玉斑馬停在灘頭"咕咚、咕咚"喝了個飽,羅成也口乾得冒煙,趴在水邊喝個夠。灘頭厚厚一層綠草,玉斑馬喝飽了水,又大口大口吃草,越吃越香。羅成見玉斑馬又累又餓,不忍心馬上就走,他找了片鬆軟的草地躺下,剛躺下便呼呼大睡。
突然,又聽到天上
楊林敲鑼打鼓聲由遠而近,玉斑馬一聽急得直打響鼻,前蹄用力刨地要叫醒主人。無奈羅成睡得正香,玉斑馬忙用嘴拽草蓋在羅成身上。誰知還沒蓋上一半,羅成一個翻身,將草全部壓在身下。玉斑馬急著圍著主人團團轉,不知如何是好。正在這時一群白鷺飛過來,足有萬隻,落滿了灘頭,玉斑馬也俯臥在地。那些白鷺飛落下,羅成和玉斑馬的身上也都布滿了展翅梳羽毛的白鷺。也就在這時,楊林的陰魂從灘頭上空過去,沒有發現羅成和玉斑馬,只有白茫茫的白鷺群。
羅成一覺睡到黃昏,醒來後見身上有許多草和白色羽毛,遠處松樹上落有雪白一片的白鷺,心裡已猜著十有八九。後來
羅成對他的結拜二哥
秦瓊說:有機會我一定要在那歇馬的的灘頭建個亭子叫"白鷺亭",感謝那些救命的白鷺。後來羅成馬陷淤泥河,被隋軍亂箭射死,這個心愿沒有實現;後人知道羅成準備在灘頭建亭子,誤認為是歇馬亭,時間一條人們就把這個灘頭叫"歇馬亭"了。
徐州
2011年
豐縣大沙河鎮聶窪村在修路時挖出一塊殘碑。經
豐縣博物館等有關部門鑑定,此碑為“康熙五十二年重修歇馬亭
記事碑”。該青石碑長度1.2米,寬度90厘米,厚度20厘米,石碑正面篆刻的大部分碑文保存完好,碑文約有2000字。碑文上的字型清晰可見,碑文四周刻有龍紋等瑞獸圖案。該碑文的開頭文字為“烏瞳葛布村重修關帝歇馬亭序”,落款文字是:康熙伍拾貳年歲次癸己玖月下浣吉旦。
專家:康熙可能在此歇馬
豐縣有關部門得到信息後,迅速召集該縣博物館、文化館文物研究專家趕赴現場勘查。該縣文物專家徐硯軍向記者介紹說,根據豐縣縣誌記載,現在的豐縣大沙河鎮聶窪村附近曾有一座
關帝廟,其建造年代不詳,清朝時期因
黃河發大水被沖毀。近年來,附近村民曾在農田挖出清代銅製
香爐等文物。
在此之前,
豐縣大沙河民間就有關於“歇馬亭”的傳說,大致有兩個版本:一是傳康熙皇帝在此歇過馬;二是傳
乾隆皇帝在此歇過馬。
專家們認為,乾隆皇帝於
公元1736-1795年在位,生於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1711年)。而重修歇馬亭記事碑的落款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也就是說此時的乾隆皇帝年僅兩歲。那么,康熙皇帝曾在這裡歇過馬的可能性極大。
臨清
臨清歇馬亭是明清時期迎送客人的十里長亭,在臨清東南
京杭大運河岸邊。
有一次
乾隆皇帝南巡,地方官吏在此迎送聖駕,乾隆皇帝在此下馬歇息飲茶(御飲井猶在),當地官吏隨把十里長亭改稱為“歇馬亭”。
滕州市官橋鎮歇馬亭
官橋鎮歇馬亭位於
官橋村北,鄭莊村前的官橋車站至魯南化肥廠鐵路北側,豐山西麓。在古代南北驛道旁,即今官橋第二中學(原農業中學)校址處,此處當時為九省通衢,並在此設定驛亭,遞送信件,官文等,全靠馬匹往來跑傳。驛亭有常備馬數匹,以便隨時更換,故稱為歇馬亭,也稱為驛站。驛站規模從唐代至清代略有不同。一般三十里設定一個驛站。驛亭後來稱為郵亭。管理驛亭、站的人員稱為驛丞。至清末,津浦鐵路修成,電報逐漸廣泛使用時,驛亭(郵亭)即被廢除,其便成為了歷史的記憶。
滕州市級索鎮歇馬亭
級索古鎮的歇馬亭曾是
級索鎮的一處久負盛名的景點。據《級索鎮志》介紹,此亭“坐落在
級索村東,
時莊村南,小荊河北岸,東西南北通衢交錯的道口。它的右邊有小橋一座,流水潺潺,注入小荊河。垂柳飄拂,芳草萋萋,專供旅遊人休憩處所,是古驛站”。據資料介紹,古時候皇帝下詔,頒布聖旨,官府傳遞公文,大多在通行要道設定驛所。漢、唐時,大多三十里設一處驛亭,幾處驛亭間再設一處驛站。這種驛所,一般為官府設定,其制度始於漢,盛於唐,廢於清。不管是“驛亭”或是“驛站”,除人馬換乘歇息之外,不少行人遊客也常常光顧,在此談天說地,題詩
留壁,使這裡成為人氣頗盛的人文景觀了。唐朝詩人白居易《長慶集》中“每到驛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的名句,正是當時真實的反映。另據級索、時莊、
千佛閣三村中老人們講述,當時傳遞聖旨或公文的驛使從京城出發,一路南奔,至兗州驛站轉換人馬,到本地歇馬亭歇息後南奔至
微山歡城,那裡也有類似的驛亭。再向南,一直到徐州附近的
利國驛,再次轉換人馬繼續南行,直到目的地為止。級索界內的驛亭,既不換人也不換馬,只供人馬短暫停歇,因而就稱“歇馬亭”了。為何稱其為“通衢之驛”呢?《級索鎮志》中這樣描述:“該亭是東去滕縣,西至留莊碼頭的通衢大道,又是北去濟寧,南至夏鎮的必由之路。行人絡繹不絕……”由此可以看出,歇馬亭真可謂此地的交通樞紐了。該亭廊傍橋靠路,旁邊砌有上馬石磴,專供驛使行人上下馬之用。亭的周邊,河中有清流,岸上有楊柳,西面有廟堂。優越的位置,舒心的環境,肅穆的廟堂,著實為歇馬亭增色不少,吸引了不少人駐足流連。“亭前通衢名歇馬,橋下流水似蛟龍”。早年大官莊學者李瑞林先生游此留下的詩句,描寫了當時真實的景況。歇馬亭建於何時?因年代久遠,缺少資料佐證,我們無法妄作結論,只能從漢始唐盛的記載中去作推想。至於歇馬亭的沉寂,我們可以從游詩作者李瑞林先生的生卒年月來推測為清末民初了。現在,雖然亭已去,難復見,但歇馬亭在滕西一帶仍然聲名遠揚,至今遺址還被稱為歇馬亭。
淄博張店
概述
歇馬亭,位於山東省淄博市
張店區房鎮鎮大高村北國小院內。曾經有一歇馬亭廟,現僅存殘缺的文王殿,該殿為磚石木結構,前後出廊,花廳式,面闊3間,7檁
硬山。
歇馬亭廟,原是4個院落的小型建築群,現存的文王殿,系明代天啟六年(1626年)擴建的,清代多次重修。關於歇馬亭,當地傳說:唐大將薛禮征東,路經此地,在大高村歇馬小憩,後人為志此事,就地建起一座
亭閣,取名“歇馬亭”。現存乾隆、
嘉慶年間重修歇馬亭的兩塊石碑。
民間傳說
(一)
唐太宗李世民系唐高祖李淵的第二子,原封秦國公。高祖
李淵坐了皇帝後又將其封為秦王。世民自幼聰慧,臨機果斷,軍令嚴肅,不拘小節,並且曾在張店地區留下過蛛絲馬跡。如李世民率領大軍長途跋涉,軍士都很疲乏之時,曾在
房鎮鎮大高村北國小校院內歇馬小憩。後人為志其事,築建磚石木結構的歇馬亭。至明朝天啟六年(公元1626)擴建文王殿,至清朝康熙五十年(
公元1711)和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張啟順等人和
李承恩等人,又先後對“歇馬亭”予以重修,重修碑至今猶存。
不斷擴建的歇馬亭,最後成為了一座大廟。每年的正月十九,人們都要在歇馬亭舉行廟會,以祈求來年的幸福和平安。廟會十分的熱鬧,有賣吃的、有賣玩的,最有意思的是還有賣小面人的。
歇馬亭的大廟由六部分組成:分為大門、隔牆、前殿、大殿、百子殿和東西走廊。
這裡面最有意思的是東西走廊。東西走廊里畫了很多關於鬼神的傳說,想像豐富、大膽,故事情節引人入勝。
大殿是用於供奉神仙和人們求神拜佛的地方。大殿的建築風格很雄偉,裡面有八根十多米高的大圓柱,每根圓柱的直徑有差不多一米。
前殿主要是人們休息的地方,而隔牆上則雕刻了許多精美的圖案,技巧精湛,線條優美。
百子殿在大殿的後方,比較的神秘,沒有幾個人知道裡面有什麼東西,而人們的想像力是無窮的,於是就有人猜想:也許有一些很奇怪的事物吧。
總之,這個廟相當的大,保存的時間也很長,而且香火很旺盛,除了本地人,還有很多人是趕了很遠的路來拜佛或是參加廟會。但是解放後,求神拜佛的人越來越少。在64年的時候,歇馬亭開始拆遷,由於規模較大,直到66年才全部拆遷完畢。後來,在原地又建起了一座學校,歇馬亭就這樣消失了。對於現在的人來說,知道歇馬亭的人是越來越少了。
( 張店區
房鎮鎮高西村梁榮修、張榮成講述;張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辦公室主任鄧凱等編輯)
(二)
歇馬亭位於張店區房鎮鎮高西村的村北,距村民宅地不到百十米,原貌是一座廟宇建築群,面積約二、三畝大小,有大小宮殿五、六座,全為外青色磚瓦、大理石、內大園木柱結構。其中二殿高約二十多米,室內四角有四根直徑為1米的大紅直圓木,支撐房梁,雕梁畫柱,氣勢確實非凡。解放前,有和尚在此看護守候,解放後曾作為“歇馬亭高小”的校舍,現在是早已不見當年的蹤跡。
關於歇馬亭的來歷,有一個神秘的民間傳說,說是某朝某代某一位皇帝,這一年的秋末冬初時節,要到泰山去封神朝拜,路過此地,天色將晚,原打算趕到般陽府(今淄川城)歇息,但天氣突然變冷,人馬疲乏不堪,於是皇帝決定在此紮營休息,地方官聞知此事,不敢怠慢,立馬急征周圍工匠幾千人,就地施工,趕造宮殿。當時幾千人馬加急勞作,十分疲乏,官員特獎許飲酒禦寒祛乏,從北面離高西村幾里外的一酒店運酒,幾十輛運酒車,輪流運了十幾趟,奇怪的是酒店老闆的大酒缸,隨運隨漲,運了幾十車酒並不見少,而幾千工匠輪流飲酒,輪流施工,幹勁百增,不足三個時辰,一座行宮大院,幾座宮殿平地而起,皇帝一高興,重獎了當地官員和工匠們。皇帝一行人馬走後,特留下和尚在此看護守候,又塑了金身佛像成了廟宇。因皇帝曾在此歇馬休息,後人便稱之為“歇馬亭”,一直到解放前,歇馬亭每月都有廟會舉行,屆時,四鄰八鄉的人們匯聚於此,朝香拜佛,祈求平安;交換物品,互通有無;真是熱門非凡。(作者:梁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