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鱗魚

赤鱗魚

赤鱗魚為多鱗白甲魚一個俗稱名。多鱗白甲魚(Onychostoma macrolepis)俗稱多磷鏟頜魚。原名多鱗顏頜魚,屬鯉形目鯉科䰾亞科,白甲魚屬。俗稱:錢魚、梢白甲、赤鱗魚。英文名:Largescale shoveljaw fish 。現已被《水生野生保護動物名錄》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赤鱗魚
  • 別稱:錢魚、梢白甲、赤鱗魚
  • :動物界
  • :脊椎動物門
  • :魚
  • :鯉形目
  • :鯉科
  • 亞科:䰾亞科
  • 分布區域:全國多地山澗溪流均有發現
  • 保護級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 英文名:Largescale shoveljaw fish
形態,習性,分布,價值,

形態

體長,稍側扁,背稍隆起,腹部圓。頭短,吻鈍,口下位,橫裂,口角伸至頭腹面的側緣。下頜邊緣具銳利角質;須2對,上頜須極細小,口角須也很短。背鰭無硬刺,外緣稍內凹。胸部鱗片較小,埋於皮下。體背黑褐色,腹部灰白。體側每個鱗片的基部具有新月形黑斑,背鰭和尾鰭灰黑色,其它各鰭灰黃色,外緣金黃色,背鰭和臀鰭都有一條桔紅色斑紋。
赤鱗魚赤鱗魚
原名螭霖魚,又名石鱗魚、時鱗魚、斑文魚,古稱汶魚.為鯉科、突吻魚類,是山東省泰山的地方特產。僅產於泰山的黑龍潭、桃花峪、後石碼等陰暗的深水之中,尤以黑龍潭產的赤鱗魚最佳。
赤鱗魚的體型較小,吻鈍圓,成熟的雄魚,吻部及腹鰭上有白色的珠狀追星,較雌魚的顏色更為鮮艷,背呈微藍色,腹白,體側鱗片微黃,中間有條金黃色的鱗帶,鰭、尾大部分呈紅色,光彩熠熠,甚為美觀,它與富春江的鰣魚、青海湖的湟魚、洱海的弓魚和油魚並列為我國五大名魚。
赤鱗魚是一種珍貴的野生魚類,對生活環境要求非常苛刻,只有在泰山的中上部溪澗深潭中才能生存,離開泰山水很難成活,自古就有“赤鱗魚不下山”的說法,《泰山藥物志》載、“本品(指赤鱗魚)甚難畜養,每畜缸中,天暑則死.天雨則飛,時時跳躍缸中,必得以大缸深水安置蔭中,缸口以竹編蓋,久之十活一二,也不見長”。泰山赤鱗魚有兩種,一種是鱗上閃閃發金光的,俗稱金赤鱗,即為赤鱗魚。另一種鱗片為青黑色.俗稱青赤鱗.又叫鐵赤鱗魚。鐵赤鱗魚分布較廣,適應能力較強,凡有赤鱗魚的地方必定有鐵赤鱗魚,而有鐵赤鱗魚的地方卻不一定有赤鱗魚。

習性

棲息在河道為礫石底質,水清澈低溫,流速較大,海拔高程為300-1500米的河流中,常藉助河道中溶岩裂縫與溶洞的泉水發育,秋後入泉越冬。4月中旬出泉,出泉多集中於夜半三更,頭部朝內,尾部向外,集群而出,一般在8-10日內出完。雄性性成熟一般在3齡以上,雌性為4-5齡,懷卵量為0.6-1.2萬粒,生殖季節於5月下旬至7月下旬。以水生無脊椎動物及著生在礫石表層的藻類為食,取食時用下頜猛鏟,進而將體翻轉,把食物掰入口中。取食後的石塊,可見白斑點點。
赤鱗魚赤鱗魚

分布

棲息于海拔300 1 500米之清澈流水中,分布於嘉陵江水系和漢水水系的中上游,淮河上游,渭河水系,伊河洛河海河上游的滹沱河山東泰山,浙江龍泉

價值

多鱗鏟頜魚肉嫩味鮮,有滋補明目下乳之功效,為山溪魚產中之上品。在產區種群數量較大,特別是在陝西南部山區為優勢種群。4月中旬當魚群出泉時,數量很大,一些較大的魚泉最多可達萬斤以上,一般多為幾千斤,小魚苗也在百斤以上,是當地民眾喜食的山區特產。今後如能對其天然資源加以保護,同時解決人工繁殖等技術問題,它將是山區漁業中一種很有前途的養殖魚類。
現已人工繁育成功,山東泰安養殖普遍,在陝西省安康市也有人工育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