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賽貝克效應
- 外文名:Seebeck effect
賽貝克效應(英語:Seebeck effect)將二種不同金屬各自的二端分別連線,並放在不同的溫度下,就會在這樣的線路內發生電流。這種現象稱為賽貝克效應。它是德國物理學家...
塞貝克效應(Seebeck effect)又稱作第一熱電效應,是指由於兩種不同電導體或半導體的溫度差異而引起兩種物質間的電壓差的熱電現象。一般規定熱電勢方向為:在熱端電子...
1821年,德國科學家塞貝克(Seebeck)發現在兩種不同金屬的連線,若將連線的一結點置於高溫狀態T2(熱端),而另一端處於開路且處於低溫狀態T1冷端,則在冷端存在開路電壓...
湯姆遜效應是指存在溫度梯度的均勻導體中通有電流時,導體中除了產生和電阻有關的焦耳熱以外,還要吸收或放出熱量。吸收或放出熱量的這個效應稱為湯姆遜效應。這部分...
湯姆森效應(英語:Thomson effect):將一根導線通恆定電流,由於導線有電阻而發熱。再將這根帶電的導線的某小局部加熱;使它產生溫度梯度。這根導線就在原有發熱的...
1821年德國物理學家塞貝克發現,由兩種不同金屬聯接成的迴路,當兩個接點的溫度不同時,迴路中便出現電流,存在著溫差電動勢。這種現象稱為溫差電效應,這種裝置稱為溫...
珀耳帖效應是指當有電流通過不同的導體組成的迴路時,除產生不可逆的焦耳熱外,在不同導體的接頭處隨著電流方向的不同會分別出現吸熱、放熱現象。這是J.C.A.珀...
1821年,德國科學家Seeback發現,當兩種金屬接點之間存在溫差時,迴路中有持續的電流流動,這種現象稱為Seeback效應,席貝克係數可用來表征Seeback效應的大小。...
托馬斯·約翰·塞貝克,德國物理學家。1770年4月9日出生於塔林,卒於1831年12月10。1821年塞貝克發現以其名字命名的熱電效應,即塞貝克效應。托馬斯·約翰·賽貝克於...
半導體製冷片,也叫熱電製冷片,是一種熱泵。它的優點是沒有滑動部件,套用在一些空間受到限制,可靠性要求高,無製冷劑污染的場合。利用半導體材料的Peltier效應,當直流...
溫差電現象(thermoelectric phenomena)是由溫差而引起電動勢以及由電流而引起吸熱和放熱的現象。又稱熱電現象。它包括塞貝克、珀耳帖及湯姆孫等三個效應。...
溫差電池,就是利用溫度差異,使熱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裝置。溫差電池的材料一般有金屬和半導體兩種。用金屬製成的電池賽貝克效應較小,常用於測量溫度、輻射強度等。這種...
溫差發電機利用半導體溫差電效應(半導體的兩端如果溫度不同就會產生溫差電動勢,又稱賽貝克效應),將熱能轉換成電能。溫差發電可以利用各種能源,包括固、液、氣態燃料,...
熱傳導發電機,也稱為塞貝克發電器,是運用熱電效應(塞貝克效應)將熱(溫度差)直接轉換成電能的一種裝置。大致上轉換效率約為5-8%。...
即用兩根不同種類的金屬芯線構成電路,在接點處溫度有變化時,在電路中將產生溫差電動勢,這種現象叫作賽貝克效應(溫差電動勢效應)利用這個效應製成的溫度感測器就是...
湯姆遜效應是導體兩端有溫差時產生電勢的現象,帕爾帖效應是帶電導體的兩端產生溫差(其中的一端產生熱量,另一端吸收熱量)的現象,兩者結合起來就構成了塞貝克效應。[...
根據賽貝克效應原理,採用獨特的薄膜技術加工製造而成。同半導體製冷器一樣,溫差發電晶片的生產工藝結合了微電子薄膜和類似MEMS的晶片技術。...
帕爾帖原理,該效應是在1834年由J.A.C帕爾帖首先發現的。即利用當兩種不同的導體A和B組成的電路且通有直流電時,在接頭處除焦耳熱以外還會釋放出某種其它的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