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條件 1、 不考慮國際貿易中的交易費用。
購買力平價說 忽略
套利 行為過程中產生的交易費用和信息不完全等問題。
2、兩國間的
貿易條件 相同。在國際貿易中,一個國家常常使用關稅和
配額 等形式限制進口,保護本國產業;出口國也常常使用
出口退稅 等形式補貼出口商,目的是增強其商品的
國際競爭力 。
3、沒有
外匯管制 。
購買力平價 理論前提之一是浮動匯率制,國家外匯管制也直接扭曲了購買力平價理論的邏輯基礎。
4、參比國要有統一的價格形式。如果說兩國的價格形式並不統一,一國實行
價格補貼 ,這樣就必然導致價格歪曲,從而導致比較的結果失去意義。
5、所有商品都是可貿易的。購買力平價理論中,所有市場的商品和勞務價格單一,是通過
套利 行為實現的。
6、不同國家的同一種商品和勞務是可以完全替代的。
7、生產與消費結構大體相同。
8、相同勞動生產率。
概述 購買力平價理論是關於
匯率 決定的一種理論。最初由英國經濟學家
桑頓 在1802年提出,其後成為
李嘉圖 的古典經濟理論的一個組成部分,最後由瑞典經濟學家
古斯塔夫·卡塞爾 (G·Cassel , 1866~1945)加以發展和充實 ,並在其1922年出版的《1914 年以後的貨幣與外匯》一書中作了詳細論述。它已成為當今
匯率理論 中最具影響力的理論之一。
瑞典經濟學家
卡塞爾 (Gustav Cassel)在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後的貨幣和外匯》一書中,以較成熟的形式提出了
匯率 如何決定的購買力平價論:兩國貨幣的購買力之比是決定匯率的基礎,匯率的變動是由兩國貨幣購買力之比變化引起的。這一理論被稱為
購買力平價說 (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簡稱PPP理論)。
理論認為 人們對外國貨幣的需求是由於用它可以購買外國的商品和勞務,外國人需要其本國貨幣也是因為用它可以購買其國內的商品和勞務。因此,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相交換,就等於本國與外國購買力的交換。所以,用本國貨幣表示的外國貨幣的價格也就是
匯率 ,決定於兩種貨幣的購買力比率。由於購買力實際上是一般
物價水平 的倒數,因此兩國之間的
貨幣匯率 可由兩國物價水平之比表示。這就是
購買力平價說 。從表現形式上來看,購買力平價說有兩種定義,即
絕對購買力平價 (Absolute PPP)和
相對購買力平價 (Relative PPP)。
核心觀點 本國人之所以需要外國貨幣或外國人之所以需要本國貨幣,是因為這兩種貨幣在各發行國均具有對商品的購買力;兩國
貨幣購買力 之比就是決定
匯率 的“首先的最基本的依據”;匯率的變化也是由兩國貨幣購買力之比的變化而決定的,即匯率的漲落是貨幣購買力變化的結果。這個理論又分兩部分:
購買力平價理論 1.絕對購買力平價 : 是指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之間的
均衡匯率 等於本國與外國
貨幣購買力 或
物價水平 之間的比率。 絕對購買力平價認為:一國貨幣的價值及對它的需求是由單位貨幣在國內所能買到的商品和勞務的量決定的,即由它的購買力決定的,因此兩國貨幣之間的
匯率 可以表示為兩國貨幣的購買力之比。而購買力的大小是通過物價水平體現出來的。根據這一關係式,本國物價上漲將意味著本國貨幣相對外國貨幣的貶值。
相對購買力平價 彌補了絕對購買力平價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觀點可以簡單地表述為:兩國貨幣的匯率水平將根據兩國
通脹率 的差異而進行相應地調整。它表明兩國間的相對
通貨膨脹 決定兩種貨幣間的均衡匯率。從總體上看,
購買力平價 理論較為合理地解釋了
匯率 的決定基礎,雖然它忽略了
國際資本流動 等其他因素對匯率的影響,但該學說至今仍受到
西方經濟學 者的重視,在基礎分析中被廣泛地套用於預測匯率走勢的數學模型。
Ra=Pa/Pb或Pb=Pa/Ra Ra:代表本國
貨幣兌換 外國貨幣的匯率
購買力平價 2.相對購買力平價 : 是指不同國家的貨幣購買力之間的相對變化,是
匯率變動 的決定因素。認為匯率變動的主要因素是不同國家之間貨幣購買力或物價的相對變化;同匯率處於均衡的時期相比,當兩國購買力比率發生變化。則兩國貨幣之間的匯率就必須調整。
相對購買力平價表示一段時期內匯率的變動,並考慮到了
通貨膨脹 因素。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各國在戰爭期間濫發不兌現
銀行券 ,導致了通貨膨脹及物價上漲,這促使經濟學家對
絕對購買力平價 進行修正。他們認為,
匯率 應該反映兩國
物價水平 的相對變化,原因在於通貨膨脹會在不同程度上降低各國貨幣的購買力。因此,當兩種貨幣都發生通貨膨脹時,它們的
名義匯率 等於其過去的匯率乘以兩國
通貨膨脹率 之商。即
相對購買力平價 說明的是某一時期匯率的變動,即兩個
時點 的匯率之比等於兩國一般
物價指數 之比。用e0和et分別表示
基期 匯率和報告期匯率,Pld和Plf分別表示報告期本國和外國的一般物價指數,則相對購買力平價公式為:
本國貨幣購買力變化率
本國貨幣新匯率 = 本國貨幣舊匯率×外國
貨幣購買力 變化率
本國物價指數
= 本國貨幣舊匯率×外國物價指數
如果絕對購買力平價成立,相對購買力平價一定成立,因為
物價指數 就是兩個
時點 物價絕對水平之比,反過來,如果相對購買力平價成立,絕對購買力平價不一定成立,例如,基期和報告期的
匯率 都等於絕對購買力平價的二分之一,這時相對購買力平價成立,但是絕對購買力平價不成立。
影響 購買力平價 理論產生以來,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這使它成為現在最重要的
匯率理論 之一。
購買力平價理論具有很強的合理性。 兩國貨幣的購買力可以決定兩國
貨幣匯率 ,這實際上是從貨幣所代表的價值這個層次上去分析
匯率 決定的。這抓住了匯率決定的主要方向,因而其方向是正確的。在紙幣流通的情況下,如果商品
價值量 既定,則兩國紙幣購買力的差異實際上代表了兩國貨幣所體現的價值量的差異。兩國
貨幣購買力 之比,就是兩國貨幣價值量之比。因而兩國
貨幣兌換 的匯率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由兩國貨幣購買力之比表現出來。
購買力平價決定了匯率的長期趨勢。 不考慮短期內影響
匯率 波動的各種短期因素,從長期來看,匯率的走勢與
購買力平價 的趨勢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購買力平價為長期匯率走勢的預測提供了一個較好的方法。
購買力平價把
物價指數 與匯率水平聯繫起來,而且研究思路相對簡單明了,對指導投資有一定意義。
假設前提 國際間的貿易必須完全自由 所有的商品價格均呈同幅度的變動 物價為影響
匯率 的唯一因素 影響購買力的因素只有貨幣數量而已
評價 該理論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時期,是世界經濟動盪不安的產物。當時各國相繼從金本位制改行紙幣流通制度,隨之而來的就是
通貨膨脹 。此時提出該理論是適時並有一定道理的。具體表現在:
該理論較令人滿意地解釋了長期
匯率變動 的原因。
相對購買力平價 理論在物價劇烈波動、通貨膨脹嚴重時期具有相當的意義。因為它是根據兩國貨幣各自對一般商品和勞務的購買力比率,作為
匯率 決定的基礎,能相對合理地體現兩國貨幣的
對外價值 ;另外,從統計驗證來看,相對購買力平價很接近
均衡匯率 。 該理論有可能在兩國貿易關係新建或恢復時,提供一個可參考的均衡匯率。 它是西方國家最重要的、唯一的傳統
匯率決定理論 。為金本位制崩潰後各種貨幣定值和比較提供了共同的基礎。 70多年來在匯率決定理論中一直保持著重要的地位,對當今西方國家的外匯理論和政策仍發生重大影響。今天,許多
西方經濟學 家仍然把其作為預測長期匯率趨勢的重要理論之一。但是,在許多方面仍受到批評,具體表現在:
理論基礎的錯誤:其理論基礎是
貨幣數量論 ,但貨幣數量論與貨幣的基本職能是不相符合的。 把
匯率 的變動完全歸之於購買力的變化,忽視了其他因素。如國民收入、
國際資本流動 、生產成本、
貿易條件 、政治經濟局勢等對
匯率變動 的影響,也忽視了匯率變動對購買力的反作用。 該理論在計算具體匯率時,存在許多困難。主要表現在
物價指數 的選擇上,是以參加
國際交換 的貿易商品物價為指標,還是以國內全部商品的價格即一般物價為指標,很難確定。
絕對購買力平價 方面的“
一價定律 ”失去意義。因為諸如運費、
關稅 、商品不完全流動、產業結構變動以及技術進步等會引起國內價格的變化從而使一價定律與現實狀況不符。
多國棄用 在當今全球經濟大發展的背景下,各國
綜合國力 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經濟實力的競爭。
比較兩國經濟實力,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最直觀的指標。要比較不同國家的GDP,首先要把用各國
本幣 單位計算出的GDP換算成通行的美元,而在如何換算上,有許多種不同的方法,最常用的一種是通過現行
匯率 簡單地加以轉換,而經過發展,所謂“
購買力平價法 ”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因為按這種方法計算,中國的經濟規模將在五年內超過美國老大。
經濟學家看法 用現行
匯率 計算GDP的方法很簡單,按照當時的匯率直接將統計出的GDP總量轉換為美元單位即可。而“
購買力平價法 ”的計算則複雜得多。
購買力平價 (簡稱PPP)在經濟學上,是一種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係數,以對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進行合理比較。
購買力平價匯率可以更方便地比較不同國家之間的生活水平。例如,如果人民幣相對於美元貶值一半,那么以美元為單位的國內生產總值也將減半。可是,這並不表明中國人變窮了。如果以人民幣為單位的收入和價格水平保持不變,而且進口貨物在對國人的生活水平並不重要(因為這樣進口貨物的價格將會翻倍),那么
貨幣貶值 並不會帶來國人的生活質量的明顯惡化。
有經濟學家指出,計算一個國家的
匯率 ,一共有30多種方法,
購買力平價法 只是其中的一種。這種方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絕大多數的經濟學家都不會使用這種方法。
巨無霸指數 這個指標由英國《經濟學人》雜誌首創,已經成了一種流行的標準。《經濟學人》雜誌假定麥當勞在全球銷售的巨無霸的成本是固定的,然後將其在各國的分店中銷售的價格進行比較。
根據該雜誌最新一期的巨無霸指數,一份巨無霸漢堡包的價格在中國為13.2元人民幣,在美國為3.73美元,由此推斷,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應該為3.54:1,比匯率低了很多。實際上,按照“巨無霸指數”推算的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一直比現行匯率低不少,因此這個指數也經常被一些
西方經濟學 家用來佐證各種“人民幣被低估”的理論。
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馮鵬程教授認為,如果從一個國家
匯率 是否被低估的角度來說,以
巨無霸指數 來評判是不準確的。
“美國是以
服務業 為主的國家,中國卻不是。”馮鵬程說,“另外,美國的原材料、人工製造成本、民眾的收入水平都比中國高。用統計巨無霸指數的方法來評估匯率,而不考慮另外這些因素的話,也是不合理的。”
缺陷明顯 購買力平價理論 的主要不足在於其假設商品能被自由交易,並且不計關稅、配額和賦稅等交易成本。另一個不足是它只適用於商品,卻忽視了服務,而服務恰恰可以有非常顯著的價值差距的空間。另外,除了通貨膨脹率和利息率 差異之外,還有其它若干個因素影響著匯率 ,比如: 經濟數字發布/報告、資產市場以及政局發展。
很容易算錯的一筆糊塗賬
購買力平價 說存在著明顯的缺陷。首先,購買力平價忽略了
國際資本流動 對
匯率 的影響。儘管購買力平價理論在揭示匯率長期變動的根本原因和趨勢上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但在中短期內,國際資本流動對匯率的影響越來越大。
中國人民銀行已經多次警告國際
熱錢 湧入對
人民幣匯率 的衝擊。而1998年,作為亞洲金融危機的導火索,泰銖對美元匯率的陡然波動,完全是
國際熱錢 大肆炒作的結果。
還有批評者更絕,乾脆指出購買力平價的前提,即“假定所有國家的商品價格相等”本身就是錯誤的。因為不同國家的人對於同一種商品的估價是不同的。例如一種在甲國是奢侈品的商品,在另一個國家可能只是一般日用品。而
購買力平價 不管這種情況。
再者,計算購買力平價需要挑選大量的商品作為計算的依據,而挑選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以偏概全的狀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各國GDP進行PPP計算時,依據的是“國際比較項目(
ICP )”,這一項目號稱涵蓋155項基本消費類別,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一項統計活動。
所以,經濟學家們認為,PPP在統計學上具有欺騙性,可以通過精心的選擇所用的商品獲得對某國有利或者不利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