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技術理論、方法與基礎套用研究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技術理論、方法與基礎套用研究》是由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擔任主要完成單位,劉天科、侯華麗、周璞、鞠建華、靳利飛、李瑞敏、安翠娟、陳麗新、楊楠、王堯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技術理論、方法與基礎套用研究
  •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 主要完成人:劉天科、侯華麗、周璞、鞠建華、靳利飛、李瑞敏、安翠娟、陳麗新、楊楠、王堯
  • 等級:二等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 獲獎序號:20170025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7-2-12
項目摘要
本項目從服務新時期國土規劃科學編制的立意出發,對接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戰略,圍繞資源環境承載力、國土開發利用風險評價的理論方法、實證評估與管理套用開展了深入探索研究,形成的系列研究成果包括2份技術指南、5份研究報告、1本圖集(71幅)以及1套系統軟體,並公開發表論文16篇、出版專著2部。主要研究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構建了規範、可行的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方法與標準體系。從服務科學發展和資源環境管理決策出發,釐清界定了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概念內涵,創新構建了資源環境“分級-分類-分層次”評價體系,系統總結了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的套用方向,規範編制了《資源環境承載力綜合評價技術與方法指南》、《縣(市)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技術指南》,為國土資源部發布《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技術要求》(試行)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是開展了典型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與套用示範。以強化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成果的套用價值為導向,選取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關中天水經濟區2個國家級經濟區,開展了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主要限制性要素預測分析和綜合區劃,提出了經濟區資源利用與環境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與建議,編制了評價圖集,相關研究結論被廣西、陝西地方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採納套用。
三是探索了國土開發利用風險評估理論、技術方法與實證套用研究。對全國國土資源稟賦條件進行了全面摸底,系統評價了土地、水、礦產、海洋等開發利用規模、結構、布局、強度的合理性,分析了全國9大區域的主要限制性因素、風險隱患及防範建議;基於災害風險系統理論構建了國土開發利用風險評價的概念模型與操作模型,並以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為對象進行了實踐驗證。有力支撐了全國國土規劃綱要編制,並為開展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奠定了理論和技術基礎。
四是設計研發了區域國土開發資料庫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系統軟體,構建了數據管理、評價計算和結果展示等功能模組,實現了資源環境數據的規範化存儲、管理與半自動、批量化運算,為建設國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平台提供了啟示借鑑,有助於服務國土資源常態化、精細化管理。
項目緊扣科學問題、國家戰略、部門管理需求,在理論體系、技術方法、套用服務、系統軟體四個方面探索創新,成果轉化套用效果顯著,獲得部領導批示1次,研究成果被《全國國土規劃綱要(2016~2030年)》、《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國土規劃(2011-2030年)》轉化套用,為形成《國土資源部關於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有關工作情況的報告》(國土資發[2015]44號)、《關於印發<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和監測預警工作方案>等的通知》(國土資發[2015]138號)等政策檔案提供直接支撐。項目研究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有力支撐了國土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重點實驗室建設,推動了資源環境承載力理論方法研究和學科體系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