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監管理論分析與制度最佳化

財政監管理論分析與制度最佳化

《財政監管理論分析與制度最佳化》是一本張曉紅編寫,由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在2009年出版的書籍。

基本介紹

  • 書名:財政監管理論分析與制度最佳化
  • 頁數:354頁
  • 出版社: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 第1版 (2009年5月1日)
圖書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7561148224
條形碼: 9787561148228
尺寸: 20.2 x 14 x 1.8 cm
重量: 399 g

作者簡介

張曉紅,1963年生。經濟學博士,現任東北財經大學財稅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全國高校財政學教學研究學會理事。多年從事財政學.政府採購理論與實務及政府採購試驗課的教學與研究,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主編專著及教材5部。主持並參與國家級、省部級課題研究23項,多次獲得不同等級學術成果獎。

內容簡介

《財政監管理論分析與制度最佳化》通過介紹憲政理論、公共選擇理論、委託一代理理論,挖掘建立公共財政下監管體系的理論支撐,並把其置於我國公共財政體制下,分析了財政監管過程中的成本與效益,探討了財政監管績效評價問題。深入研究了財政監管與公共財政、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政府職能轉變之間的關係。同時探討了財政監管各主體的職責及其相互關係,並分析了各個時期財政監管效應。對我國財政監管的總體框架、運行系統模式進行了設計和制度創新,對於財政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者具有借鑑性。
隨著我國經濟市場化、社會多元化、公共財政的深入發展,財政監管問題受到國內外學者和社會的高度重視;伴隨我國財政賴以生存的外部經濟條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財政監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財政監管的理論研究與制度最佳化,對在公共財政框架下,實現財政資金管理的全程動態監控,充分發揮財政監管在推進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確保財政巨觀政策執行、提高財政資金效益等方面的作用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錄

第1章 導論
1.1 財政監管問題的切人點
1.1.1 問題的提出
1.1.2 選題的理論及現實意義
1.2 國內外理論研究現狀文獻綜述
1.2.1 國外相關研究成果綜述
1.2.2 國內相關研究成果綜述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與章 節安排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創新與不足
1.4.1 研究方法
1.4.2 創新與不足
第2章 監管與財政監管的基本範疇探析
2.1 監管理論一般分析
2.1.1 監管的經濟學釋疑
2.1.2 監管的形成機制:自由市場秩序與政府干預
2.1.3 監管理論:“捕獲論”、“公共利益學說”與“經濟監管理論”
2.2 財政監管的理性辨析
2.2.1 財政監管內涵界定
2.2.2 財政監管行為基本分析
2.2.3 需要明確的幾個基本概念
2.3 財政監管基本要素
2.3.1 財政監管的目標選擇
2.3.2 財政監管的主體範圍
2.3.3 財政監管的客體範圍
2.3.4 財政監管的職責許可權
2.3.5 對財政監管職能的重新認識
第3章 財政監管的理論分析
3.1 國家、政府與公共受託責任
3.1.1 市場失靈導致的政府行為與財政監管
3.1.2 公共產品的提供與公共預算
3.1.3 國家、政府管制下的公共受託責任
3.2 公共產權中的政府“委託一代理”理論
3.2.1 財政監管中的博弈分析
3.2.2 “委託一代理”理論的基本分析框架
3.2.3 政府代理“激勵不足”的動因考察
3.3 財政監管民主化的理論分析
3.3.1 財政監管的憲政經濟學視角
3.3.2 林達爾均衡與財政監管
3.3.3 公共選擇理論再分析
3.3.4 從官僚主義透視預算監管
3.3.5 預算原則與預算監管
第4章 財政監管的成本一效益分析
4.1 財政監管成本一效益的基本分析
4.1.1 財政監管成本分析
4.1.2 財政監管收益分析
4.1.3 財政監管成本與效益分析
4.2 我國財政監管績效評估實踐考察
4.2.1 財政監管績效評估概述
4.2.2 財政監管績效評估的內容及方法
4.2.3 我國財政監管績效評估的實踐
4.2.4 解決財政監管績效評估現實問題的基本途徑
第5章 典型國家財政監管模式:比較與借鑑
5.1 典型國家財政監管模式綜述
5.1.1 財政監管模式劃分的理論依據
5.1.2 財政監管模式綜述
5.2 典型國家財政監管模式探究
5.2.1 美英模式:立法型財政監管制度
5.2.2 法德模式:司法型財政監管制度
5.2.3 瑞典東歐模式:行政型財政監管制度
5.2.4 日本模式:獨立型財政監管制度
5.3 典型國家財政監管模式比較分析
5.3.1 財政監管職責的比較分析
5.3.2 財政監管許可權的比較分析
5.3.3 財政監管基本程式以及監管方式比較分析
5.3.4 財政監管機構的設定比較分析
5.3.5 財政監管人員配備比較分析
5.3.6 典型國家財政監管經驗反思
第6章 我國財政監管制度體系及財政監管功能定位
6.1 政府結構與財政監管體系
6.1.1 橫向政府結構與財政監管
6.1.2 縱向政府結構和財政監管
6.2 我國財政監管制度體系及其監管內容
6.2.1 人民代表大會對財政管理活動的監管及主要內容
6.2.2 審計機構對財政管理活動的監管及主要內容
6.2.3 稅務機構對稅收管理活動的監管及主要內容
6.2.4 財政各部門對財政管理活動的監管及主要內容
6.2.5 會計師事務所及其註冊會計師的社會監管及主要內容
6.3 財政監管不同主體之間的關係
6.3.1 財政監管不同主體之間的關係
6.3.2 我國財政監管與其他經濟監管關係的深層次分析
6.4 我國財政監管職責的決定因素及重新定位
6.4.1 不同歷史時期財政監管職責的變化
6.4.2 財政監管職責的決定因素
6.4.3 劃分財政部門監管職責的方法
6.4.4 對我國財政監管職責的再分析
第7章 我國財政模式轉換與財政監管的總體考察
7.1 財政監管與財政制度、分配模式轉換的關係
7.1.1 財政監管功能與財政制度變遷的關係
7.1.2 財政模式轉換與財政監管
7.2 我國財政監督管理體制的演變及效應
7.2.1 中國古代財政監管制度的歷史演變
7.2.2 新中國建立至“文革”結束時期的財政監督管理體制
7.2.3 改革開放以來財政監督管理體制的變革
7.2.4 公共財政建設對財政監管改革的推動
7.3 現行財政監管制度體系的缺失評判.1
7.3.1 對我國現行財政監管制度體系的透析
7.3.2 現行財政監管法律、法規、規章 制度的約束
7.3.3 現行財政監管運行系統實施機制的缺陷
7.3.4 現行財政監管制度環境因素分析
第8章 公共財政框架下財政監管制度體系設計的創新
8.1 公共財政框架下財政監管制度體系設計的約束機制
8.1.1 公共財政監管體制建立和實施的約束條件
8.1.2 建立我國公共財政監管體制的根本性制約因素:市場化程度
8.2 公共財政框架下我國財政監管模式架構
8.2.1 公共財政對財政監管制度創新提出的新要求
8.2.2 構建財政監管模式的原則
8.2.3 公共財政框架下複合型財政監管制度體系總體設計
8.3 財政監管技術模型設計探討
8.3.1 財政監管模型設計的實質
8.3.2 財政監管模型設計方案
8.3.3 關於研究與建立財政監管模型的幾個問題
第9章 財政監管:風險識別與質量控制
9.1 監管風險與風險監管
9.1.1 監管風險
9.1.2 風險監管
9.2 財政監管風險識別與預警
9.2.1 財政監管風險及認識上的誤區
9.2.2 財政監管風險的誘導因素分析
9.2.3 財政監管風險預警
9.3 財政監管質量控制分析框架
9.3.1 財政監管質量控制的一般描述
9.3.2 財政監管的質量控制方法
9.3.3 財政監管的全面質量控制、日常監管質量控制單項質量控制
9.3.4 搭建我國財政監管質量化管理考核平台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