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翃晶

譚翃晶

譚翃晶(譚紅晶)早年畢業於解放軍軍醫學院,後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2007年全國中國畫大展組委會辦公室副主任,中國美協旅遊聯誼中心付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山西創作中心副主任,中央黨校書畫院副院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譚翃晶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湖南長沙
  • 出生日期:1962.9
  • 職業:畫家
  • 畢業院校:中央美院
  • 主要成就中國美協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
  • 代表作品:《萬山紅遍》《中國民居組畫》
風格簡介,作品鑑賞,珍藏版本,特點作品,周莊水城,摩梭民居,徽派建築,黃土高原,高台民居,侗族村寨,吊腳樓,白族民居,朝鮮族木屋,藏族民居,苗族住宅,太行山石屋,海南黎寨,雲南樹屋,羌族碉樓,蒙古包,晉商老宅,傣家竹樓,北京四合院,客家土樓,

風格簡介

自幼喜愛書畫,有豐厚的文學知識和寬廣的知識面。經過多年來對傳統繪畫和書法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研箇中奧秘,作品顯示著雅風和文氣,狂放處含精微,精微處寓狂放,筆情墨趣盡出其中,畫風雄健純樸,主攻山水、花鳥,兼修書法。
譚翃晶譚翃晶
山水作品追求一種雄偉遼闊、蒼茫幽遠的意境。中華民族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生生不息的土地上,處處都能觸動畫家的創作靈感。由南到北、從東到西,原生態的大山大水所呈現出來的粗獷與質樸、雄壯與奇崛、孤野與蒼茫,通過畫家飽含激情的筆墨展現在畫面上。她的【江山多嬌】系列作品,以祖國的名山大川為依託,以實地寫生為素材,把自己的審美理想和藝術追求揉入畫面中。讀她的畫有一種天高地闊、排山倒海的氣勢,期間峰巒縱橫、深谷幽泉、雲蒸霞蔚,每一幅都能感受到大自然勃勃的生機,到過那裡的人們,能在依稀之間尋找到有當地特徵的生命狀態。
她的【美麗家園】系列作品,在中國民居題材的創作中更是獨樹一幟。畫家數年來致力於收集和整理中國現存的和瀕臨消失的各民族、各區域古樸的老民居、民宅。用細膩而嚴謹的表現手法、古拙而雄渾的筆墨,將這些充滿濃郁東方文化氣息和生活情趣的生活場景呈現在作品中,使作品鮮活靈動、引人入勝。加之女性特有的秀潤與委婉,使作品粗獷中見嫵媚,雄渾中有婀娜,筆墨細緻又潑辣。
畫家代表作畫家代表作
她的[孔雀]系列作品,貫穿了作者對孔雀的喜愛和欣賞.她筆下的孔雀,步態輕盈,眼神機靈,時而悠閒漫步,時而翩翩起舞,靈動的頭頸、翡翠般的羽翼都被作者摹寫的精神抖擻、栩栩如生。她筆下的孔雀不是圈養在宮廷的寵物,而是生長在大自然里的美麗精靈,西雙版納遼闊的林間草地、蕉蔭竹林是它們自由的家園。
書法初學漢隸,對《張遷碑》和《石門頌》下過數年苦功,後又宗法王鐸、米芾,重節奏、重韻律,布局跌宕、章法嚴謹,線條富有節奏感,筆墨遒勁有力,剛柔相濟。她畫中的線條,粗細相間、乾濕得當,有一種靈動的韻律,得宜於她不斷的研習書法。畫外功夫的廣博,是造就畫內功夫的源泉。

作品鑑賞

作品多次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全國各類大型美展並獲獎:
《芳洲鷺影》獲首屆“孺子牛杯”全國書畫大展三等獎。
《舒捲有餘》獲“全軍第七屆根藝美術作品展”優秀獎。
《清露》獲“香港海內外書畫名家精品展”金獎。
《霜林小棲》獲“黃河杯”全國書畫大展金獎。
《秋到太行》、《這裡春天也美麗》入選中國美術名家作品集。
《秋韻》入選“菜鄉情”全國中國畫提名展。
《靜谷清音》入選“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5周年全國書畫展”。
《林風山韻》入選“黃河壺口贊”中國畫提名展。
《苗鄉清韻》入選中國美協第四次會員精品展。
《家在畫圖中》入選2007年全國中國畫大展。

珍藏版本

多幅作品被人民大會堂、聶榮臻紀念館、陳子莊紀念館、徐悲鴻紀念館、中央電視台、中共中央黨校等專業性美術機構和美術館收藏。
作品散見於《美術》、《中國書畫報》、《美術家》、《東方美術》、《中國畫清賞》《當代名家》、《中國藝術博覽》、《國畫家》、《鑑賞收藏》等全國出版發行的多種專業報刊雜誌和大型畫冊。
小傳被收入《當代美術家、書法家大辭典》《中國名人傳記》、《當代國畫家》等多部大型辭書。
出版有個人專集:《當代名家—譚翃晶》《美術家譚翃晶》《中國當代國畫家—譚翃晶精品》《藝術檔案-畫家譚翃晶》《譚翃晶畫集》《美麗家園-譚翃晶畫民居》《江山多嬌-譚翃晶畫名山大川》等多部畫集。

特點作品

近幾年來,畫家譚翃晶致力於收集和整理中國現存的和瀕臨消失的各民族、各區域古樸而多姿的老民居、民宅。這些凝結著中華民族祖祖輩輩心血和智慧的老房子,無言的承載著炎黃子孫繁衍的生命氣息和精神文化。每當看到它們被自然風蝕或人力銷毀,她心中就會生出諸多的痛惜。終於推掉了一些應酬,靜下心來,把自己心中的家園,用筆墨丹青呈顯在宣紙上。

周莊水城

周莊水城周莊古鎮,位於上海、蘇州、杭州之間,稱為澤國。四面環水。咫尺往來皆需舟楫,全鎮依河成街,橋街相連,深宅大院,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廊坊。白天垂柳佛水,風送荷香,傍晚夕陽西下,波影爍金,入夜明月初生,滿江漁火。小橋、流水、粉牆黛瓦唐風孑遺、宋水依依,周莊古鎮吳地文化的遺韻和煙雨江南的自然美,互為依託,相映生輝。

摩梭民居

納西族摩梭民居:在四川省與雲南省接壤的崇山峻岭之中,有一個馬蹄形的高原湖泊—瀘沽湖。環繞著瀘沽湖散落居住著大大小小的摩梭村落,據悉這裡是世界上最後的母系部落,外界稱東方女兒國。在全人類都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的今天,摩梭人仍然延續著男不娶、女不嫁、結合自願,離散自由的“走婚”習俗。摩梭人依山傍湖而居,居屋叫木楞房,四壁用削去皮的圓木,兩端砍上卡口銜接壘制而成,上面蓋上寬木板,再壓上石頭。家中最有權威的老祖母居住的房子,叫祖母屋,是家中陳設最好的房子,也是家族議事、待客、節慶、聚眾等重要場所。姑娘成年後,家人會在院子附近給她蓋一處獨立的木楞房,叫花房,有了花房的姑娘就可以“走婚”啦。
譚翃晶作品-摩梭人家譚翃晶作品-摩梭人家

徽派建築

徽派建築有“無水無山不成居”之說,因此位於安徽省南部的西遞村宏村應該說是十分典型依山傍水民居,整個村落一片蔥綠,令人神清氣爽,是理想的棲居之地。綠樹掩映中的白牆黛瓦以及其間的祠堂、牌坊、樓閣無不結構奇巧建造精美,玲瓏剔透的鏤空石雕,飛檐翹角的青瓦門樓,高高的騎馬牆下深深的石板巷,擺滿花草的曲廊亭閣,寧靜的院落,大自然的靈氣和主人的閒情逸緻在這裡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更覺疏朗淡雅細膩別致。
譚翃晶作品-夢中徽州譚翃晶作品-夢中徽州

黃土高原

黃土高原的窯洞:人類的居室大都因地制宜而營造,在黃土高原上表現的尤為突出。在這片土地上,自從有了人類,便有了窯洞。黃土高原的土崖畔上,正是開掘窯洞的天然地形,土窯洞省工省力、冬暖夏涼,十分適宜居住生活。在陝北,窯洞有靠山土窯、石料接口土窯、平地砌窗窯等幾種,在黃河中游,陝北、山西等地以靠山窯為最典型,人們在天然土壁內開鑿橫洞,數洞相連,或上下數層,組成院落。窯洞的窗戶是洞內光線的主要來源,剪紙窗花是主人裝飾居室的重要手法。窗花貼在窗外,外觀顏色鮮艷,內觀明快舒坦,從而產生一種獨特的光、色、調相互融合的形式美。

高台民居

維族高台民居:在新疆喀什噶爾城東南端的黃土高崖上,有一處維吾爾族民居。維語稱:闊孜其亞貝希巷,意為高崖上的土陶,已有2000年的歷史,現稱喀什高台民居。整個建築都是用土坯砌成的土牆,外皮抹上麥草泥漿,木質的樓板、橫樑,鐵制的院門,根據主人的需要在原住地上隨意的向四周延伸,向上成樓上樓,向左右成樓外樓,經年累月,戶與戶之間形成了許多像迷宮一樣七繞八彎、幽深的巷子。有寬有窄、有上有下、縱橫交錯,初去的人很容易迷路。維族人的院落大都封閉,鐵門高牆,內飾伊斯蘭彩繪,土炕,羊毛地毯,家家院內植滿葡萄架,盛夏季節葡萄藤依架爬滿迴廊,葡萄架下就成了人們聚餐、納涼的好地方。
譚翃晶作品-新疆維族民居譚翃晶作品-新疆維族民居

侗族村寨

湘西南部有一個侗族聚居的黃土鄉,分布著20多個侗族村寨。其中有一個叫新寨村的寨子坐落在一個大斜坡上,山谷下有一條寬闊而湍急的溪流,河面上架設著一座廊式的大木橋,已有上百年歷史,橋面是一條半封閉的大走廊,倆邊有供人休息的廊凳和扶欄,不管什麼天氣,過橋人都不被日曬雨淋,因此人稱風雨橋。過了橋,有一個雕樑畫棟的大涼亭,侗族稱“鼓樓”,環繞周圍是一片較大的空地,這是全寨人選舉、議事、集會、觀戲和慶祝的地方,是全寨社交的中心。每逢侗家重要的日子,那裡都會很熱鬧。

吊腳樓

鳳凰吊腳樓湘西一帶山多水多,世代聚居在這塊土地上土家族、侗族等少數民族為了適應環境,建造了一種屹立於山水之間的吊腳樓。所謂“腳”就是幾根支撐樓房的粗大木樁。建在水邊的“吊腳樓”,長長的前“腳”深深地插進江里,與搭在河岸上的另一邊牆疊榫交叉共同把樓房支撐起來。“吊腳樓”依山臨水而建,一來方便生活,二來可防避毒蛇、猛獸的襲擾,一般都建有兩、三層高。在湖南省湘西鳳凰古城內有一條沱江,在從前,那是一條溝通內外的主要通道,緊挨著沱江碼頭有一排惹人注目的“吊腳樓”,建築特點典型,排列緊密。每當夜幕降臨、月掛中天的時候,“吊腳樓”上的燈火和鼎沸人聲便吸引住了江船上的過客……

白族民居

雲南大理白族民居, 白族建築最明顯的特點是氣派的門樓,高高的白色院牆托起青灰色的瓦頂。門樓精雕細刻,周圍鑲嵌著各種花紋的大理石,有的上面還畫了山水花鳥圖案,所有的門都是用木料雕刻出來的,叫“閣子門”,“閣子門”根據主人的喜好施以朱紅或塗為金黃,院落里有高大的白色照壁,白色的牆頭也大多繪有精美的壁畫。周城位於雲南大理地區,有1700多戶人家,在全國也是一個巨大的自然村。村民全部為白族,多少年來,他們背靠終年積雪的蒼山,面向波光粼粼的洱海繁衍生息,其風古樸至今猶存。

朝鮮族木屋

大屋頂的朝鮮族木屋:在我國東北有一個朝鮮族聚集的地方叫延邊,有一座常年積雪的山巒叫長白山,長白山蜿蜒起伏、層巒疊嶂,一年到有半年處在冬季。所以朝鮮族的房子屋頂都很大,房檐長長的翹出,牆壁也很厚,空間比較矮利於保暖。傳統的木屋門多窗少,門和窗的形狀差不多,一推開房門就脫鞋“上炕”。“炕“是朝鮮族人在室內的主要活動空間,室內有矮小的桌沒有凳,凡是席而坐。傳統的朝鮮族民居黑瓦白牆,有木建的、泥草建的、還有磚木結構的,與漢族的村莊有很大的差別。雪後的鄉村,積雪隨物具形,千姿百態,萬頃雪原上只需要一點點紅、或一點點黃就立刻生動起來。
譚翃晶作品-澗底鳴泉譚翃晶作品-澗底鳴泉

藏族民居

藏族民居: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人民為遊牧民族,他們居住的房子分為帳房和碉房兩大類。帳房為四形氈包,摺疊靈活運輸方便,在遊牧區和放牧季節使用。最有觀賞價值的是他們別具特色的碉房,碉房建在藏民的定居地,以木石為結構,多為2-3層,依山而建,外牆向上收縮,內牆保持直立。下層儲物,上層居住,三層多為經堂和曬台。由於藏族人民是一個極其喜愛色彩的民族,所以每一所藏族民居都會被寓意著宗教意義的紅、白、蘭、綠、黃五色塗染,在藏傳佛教里這五色分別寓意火、雲、天、水、土,也就是五色經幡的顏色,據說寓意吉祥。在所有的藏族建築上,外牆和門窗是藏族彩繪渲染最多的地方,強烈的色彩對比,誇張的佛教紋飾,到處飄蕩的經幡讓人過目難忘。
譚翃晶作品-苗鄉煙雲譚翃晶作品-苗鄉煙雲

苗族住宅

苗寨:在我國貴州省黔東南地區,是苗族人民主要的生活聚集地。由於受當地耕地資源匱乏的限制,苗族的住宅多建在半山上,以自然形成的家族成寨,與其他民族共寨的不多。傳統的住房多就地取材,有木房、木板房、土牆房等等。苗族的“吊腳樓”源於古居民的南方木欄式建築,結構嚴謹,造型巧妙,柱柱相連、欄欄相接,上千棟的“吊腳樓”相連成片,隨著山形起伏變化、層巒疊嶂,與周圍茂盛的楓林、竹林、青山綠水和鱗次櫛比的梯田融為一體,相互呼應,形成了濃郁的農耕文化和優美的田園風光。
譚翃晶作品-霜染峰更遠譚翃晶作品-霜染峰更遠

太行山石屋

太行山裡的石屋:太行山大峽谷位於晉、豫兩省交界的腹地,這裡背靠高山,面對蒼溪,林密峰險,山路崎嶇,當地村民就地取材,建屋造宅。民房大多以石頭為牆,石片為瓦,石板鋪路,以北方四合院形式,構成獨特的石頭民居建築。四合院沿著懸崖邊建造,下面是萬丈深淵,行走在用石頭鋪就的山石路上,猶如行走在幽僻蒼涼的劍閣古道,讓初上來的人們感到頭暈目眩,戰戰兢兢。但居住在這裡的村民,卻世世代代生長繁衍在石板村石板岩鄉這些滿是石頭的大山里,並且民風古樸單純延續至今。

海南黎寨

黎族主要居住在海南島的東部和中南部,是由古代的一支叫“百越”的部族發展而來。傳統的黎族民居為“布隆亭竿”意為“竹架棚房子”,茅草屋頂,木頭或竹子的樑柱,竹蓆抹泥牆、竹條牆或椰葉編牆,其特點像一個倒扣的船型,還有的呈金字塔狀。藤黃色的竹屋,在一年四季綠色不衰的海南島上,十分的搶眼。當你行走在吱吱呀呀沁著滄桑和歲月烙印的竹屋裡,放眼四周滿是粗壯的椰林、挺拔的檳榔、秀麗的翠竹、繁茂的蒲葵……金黃的寨子被一片片、一叢叢深綠色和淺綠色簇擁著,那種純天然濃烈的生命綠色,能驅走世間所有的紛紛擾擾……
譚翃晶作品-紅色太行譚翃晶作品-紅色太行

雲南樹屋

樹屋:在我國雲南省的獨龍江怒江流域生活著一支有獨特習俗的少數民族叫獨龍族,他們的習俗里最獨特的還不是服裝個別,而是把紋身紋在婦女的臉上,誰紋的多而好誰就越漂亮(當然,的獨龍族姑娘已經不紋臉了,一些老年婦女的臉上還能看到),另外一個習俗就是建樹屋。獨龍族在立寨建屋之前,在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曾經歷了巢居、穴居的過渡階段,為躲避猛獸將家建在大樹上。隨著社會的發展,寨子裡已經建起了較為寬大的竹木屋,但樹屋作為一種奇特的風俗也部分的保存了下來:就是女兒長到13時,父親會在大樹上為其建一座樹屋,姑娘長到二十一、二歲了,沒有三個以上的男子在樹屋過夜,就有嫁不出去的危險。男子如果不能進幾個樹屋,也是被人瞧不起的。婚前男女可以盡情歡樂,但婚後絕對要從一而終,實行一夫一妻制。
譚翃晶作品-太行浩氣譚翃晶作品-太行浩氣

羌族碉樓

羌族的碉樓:在我國四川省的茂縣汶川縣區域內,有保存完好的羌族民居,經過5.12大地震雖有一部分損毀,但大部分都保存了下來。在群山環抱之間,鱗次櫛比的方形石屋和高聳的碉樓,猶如林海中的古堡,在湛藍的天空和翠綠的群山映襯下,分外奪目,讓每一個初到的人都驚喜不已。蜿蜒的山道環繞著村寨,山脊上聳立著一間間、大小不一、層疊起伏的方形平頂石屋,在頂層的平台上摞著一圈圈成熟的金燦燦的玉米,牆上掛滿了紅艷艷的辣椒,一派豐收景象。屋子是用山上的石片砌成的,內有水源,一般為2-3層,門窗的開口向南或東南,這樣便於採光、保暖、和防盜。高高的碉樓是羌族人用於防衛的建築,其形狀有四角、六角、八角幾種,最高達30多米。這些高聳的碉樓,經過千百年風雨、戰亂、地震而不毀,不能不說是石砌建築的一個奇蹟。(十六)蒙古包:
譚翃晶作品-萬山紅遍譚翃晶作品-萬山紅遍

蒙古包

是能夠拆移的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的典型民居,它具有製作簡便,易於組裝,抵禦風寒的特點。我國的蒙古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等多個遊牧民族祖祖輩輩都習慣使用氈包。各民族所使用的氈包在高矮形狀上略有差異,裝飾圖案略有不同,但整體構造同出一轍。木製的勒勒車是牧民遷徙用的載物工具,每到一處,先搭好一個傘形的骨架。再在骨架上覆蓋上一層厚實的毛氈,最後用毛繩將氈子牢牢地捆在骨架上,外部再裝飾上吉祥圖案和五彩絲帶,意喻五色經幡,新家就落成了。(十七)晉商大院:
譚翃晶作品-晉商大院譚翃晶作品-晉商大院

晉商老宅

晉商的老宅不僅是建築史上的奇蹟,也是人文史的一個奇蹟。晉商的豪宅大部分在明清時代開始修建,經過幾代人的建造,規劃嚴格,井然有序,層次清晰,界定分明。疏朗與悠然,流暢與迂迴,宏大與小巧,從容與險峻,在磚瓦木石之中結合的美輪美奐。整個宅子布滿各種各樣的石雕、木雕、磚雕,可謂無處不雕,無處不精。雕刻的題材全部來自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積澱,融書法美、文字美、繪畫美、詩詞美、雕刻美為一體,從而構成一種強烈的文化氛圍,以滿足主人教化寓意的精神追求。

傣家竹樓

傣家竹樓:在雲南的西雙版納,放眼望去,到處都是高達的棕櫚樹、芒果樹,一片片的香蕉林、鳳梨地,不知的灌木叢、喬木叢,到處都是濃密的綠蔭。傣家的竹樓就坐落在這些大大小小的綠蔭中。竹樓的四周長滿了竹子,粗粗細細、長長短短,有纖細的、有粗壯的、有挺拔的連綿成林。竹子是傣家人離不開的建築用品和生活用品,竹葉、竹筍用來食用,纖細的用來編席、編筐,粗壯的用來蓋樓。竹樓的底部被幾十根木樁撐起,算是空中閣樓,下面放雜物,上面住人。一來可以防潮,二來可以防野獸。竹樓的外牆和內飾,包括裡面的家具、和器皿大部分都是手工的竹製品。這種原生態的竹樓在比較偏遠的傣族村寨還能看到,離城鎮較近的地方已經被水泥建築代替了。

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作為北京的傳統民居,盛行於明清時代。“四”表示是東南西北四面,“合”是圍在一起的意思。四合院中除大門與外界相通之外,一般都不對外開窗,即使開窗戶也只有南房為了採風。因此,只要關上大門,四合院內便形成了一個封閉式的環境。在動盪的社會裡,恬靜的四合院就成了北京人舒適安詳的生活場所和精神家園。

客家土樓

福建客家土樓:永定位於福建省閩西龍巖地區,這裡有一處保存完好的客家民居建築群,它們被統稱為土樓:福建土樓以悠久的歷史、奇特的風格、巧妙的構築、恢宏的規模被譽為世界民居建築史上的奇觀。土樓分方形和圓形兩種:圓樓都有兩、三圈組成,由內到外,環環相套。外圈高十餘米共四層,有一、二百間房,一層做廚房,二層做倉庫,三、四層做臥房。二圈一般為客房,最內側為走廊,環形的走廊可以把家家戶戶串聯起來。相傳1900多年以前,中原一帶戰火連綿,客家人舉族南遷,幾經輾轉,在福建閩西龍巖地區安定下來。他們壘起厚實封閉的土樓以避免外來衝擊,樓內鑿有水井,備有糧倉,大門一關自成一體,又有冬暖夏涼,防震抗風的特點。一座樓一般要經三、五、十年建成,二三十戶人家聚族而居,一座樓多為同姓大家族,風俗沿襲至今。
譚翃晶代表作品:
譚翃晶
青林搖翠青林搖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