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民居

藏族民居

藏族民居極具特色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區的帳房、雅魯藏布江流域林區的木構建築各有特色。藏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風、防震的同時,也採用開闢風門,設定天井、天窗等方法,較好地解決了氣候、地理等自然環境不利因素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達到通風、採暖的效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藏式民居
  • 外文名稱:Tibetan style houses
  • 地理位置:松潘一帶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民族:藏族
基本簡介,民居種類,碉房,帳房,各地民居,山南地區,阿里地區,草原農區,牧區居住,藏族碉房,遷移帳篷,民居裝飾,

基本簡介

宗教聚落的形成與發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如拉薩的八廓街民居群是圍繞大昭寺發展起來的,是城鎮宗教聚落的典型代表。農牧區民居聚落的形成多以寺院為中心,自由分布、彼此錯落,形成不相聯屬的格局。

民居種類

藏民居種類主要有碉房、帳房兩大類。

碉房

碉房是中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內蒙部分地區常見的藏族人民居住建築形式。從《後漢書》的記載來看,在漢元鼎六年(公元111年)以前就有存在。這是一種用亂石壘砌或土築而成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層。因外觀很像碉堡,故稱為碉房,碉房的名稱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藏族民居的牆體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築平面都較為簡潔,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因青藏高原山勢起伏,建築占地過大將會增加施工上的困難,故一般建築平面上地面積較小,而向空間發展。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帶曲尺形,中間設一小天井。內部精細雋永,外部風格雄健,高原的日光格外強烈,民居處於一片銀色中,顯得格外晶瑩耀眼。  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臥室、廚房; 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台之用。因外觀很像碉堡,故稱為碉房。  藏族民居在處理住宅的外形上是很成功的。因為簡單的方形或曲尺形平面,很難避免立面的單調,而木質的出挑卻以輕巧與靈活和大面積厚寬沉重的石牆形成對比,既給人以沉重的感覺又使外形變化趨向於豐富。這種做法不僅著眼於功能問題而且兼顧了藝術效果,自成格調。

帳房

那曲、阿里等牧區民眾主要居住形式。帳房的平面一般為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2米左右的框架,上覆黑色氂牛氈毯,四周用牛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正脊留有寬15厘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供採光和通風。帳房內部周圍用草泥塊或土坯壘成高40~50厘米的矮牆,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牛糞。帳房內陳設簡單,中間置火灶,灶後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臥休憩之用。這種帳房製作簡單,拆裝靈活,運輸方便,是牧區民眾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所採用的一種特殊的建築形式。

各地民居

西藏社會的進步,使藏民居建築得到發展。經過長期的演變,民居建築在適應高原的氣候、地理等自然條件和結合民族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的同時,形成了各地經濟適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建築形式。拉薩民居一般為內院迴廊形式,二層或三層,院內有水井,廁所設於院落的一角。城鎮周圍多為手工業者、工匠、農民自建的獨院平房住宅。

山南地區

山南地區農村民居常利用外廊設定開敞式起居空間,許多農村居民建築,無論是居室、廚房、貯藏、庭院的設計,還是牛棚、豬圈、廁所的布置,功能關係都較合理。有的民居巧妙地利用山坡地,把建築下層處理成牲口圈,上層作庭院或起居場所,使人畜分置,互不干擾,改善了衛生條件。西藏東部林區村鎮民居,又別具一格,如林芝地區的民居,多獨院式,由居室(兼廚房)、貯藏間、牲畜間和外廊、廁所等組成。居室平面呈方形或長方形,室內以爐灶為中心,周圍布置床和其他家具。建築層高2~2.3米。因林區多雨,屋面採用坡頂。屋頂空間常被利用作閣樓,貯存草料、雜物。建築多採用木構架結構,牆體材料除碎石、片石、卵石之外,木板、竹籬、柳條籬亦多見。屋裡密鋪木瓦,上面壓以石塊穩定。這些地區的民居,充分體現出就地取材的特點。

阿里地區

阿里地區的民居地處河谷平川地帶,多獨立式村宅,土木結構,以二層居多。二層多作夏居,底層作冬居。靠山崖旁也有窯洞和房窯結合的民居。窯洞平面有方、圓、長方形等形狀,以4米×4米方形窯洞為多。窯洞高2~2.2米,平頂拱。窯洞民居是西藏高原上比較少見的一種民居類型。此外,林芝地區民居還有乾欄式建築等。
藏族民居圖(3)藏族民居圖(3)

草原農區

四川藏族人的住宅,由於自然條件不一,各地區的建築形式也因之而有所差異。草原農區房屋,先用泥土建砌成壁,然後用木板間隔成若干房間。屋的最下層一般是飼養牲口和堆集草料、牛糞等物。住、睡、炊飯,放置家俱等都集中在第二層,中間設有火塘,火塘上經常放著銅鍋,燒開水或熬條,旁邊一般都有一個銅製火盆,隨時擦得很亮,火盆邊緣放置茶碗,夏天當茶几用,冬天用以烤火,人們席地圍火而坐,喝茶、進餐或閒談。室內沒有椅凳,也沒有高桌。房屋的第三層則多為經堂,室中整齊清 ,有貴客光臨,在這裡招待,表示尊敬,但一般貧苦人家,多半只有兩層,很少設有經堂。屋頂用泥土鋪平 秋收時在這裡打曬青棵。房屋周圍習慣上還築有一道高約三公尺的圍牆,使牲畜不能隨意跑出,並防止被盜。

牧區居住

牧區的家庭設備更為周到,一般人家都居住在適應於遊牧生活的牛毛帳篷里。帳篷大小不一,有二十四幅,三十二幅,也有四十八幅的,每幅約一尺餘寬,呈長方形,帳脊中央高五尺許,兩邊傾斜及地,用牛毛繩累系於地下木樁,帳篷入口處貼有經文,或布上印有經義的“嘛呢旗",插於門前。帳篷內同樣設有灶爐,灶爐是男、女座位的分界線,入口左方為女席,右方為男席,睡臥沒有固定鋪位,男睡男方,女睡女方,形式上男、女不能相互叄錯或混淆鋪位和座位。
藏族民居圖(4)藏族民居圖(4)
農曆十月草原開始封凍,牧民結束遊牧生活,返回定居的冬帳房──藏語稱“更沙”里度過嚴冬。冬帳房是用木料搭成短小屋架後,四壁糊上牛糞,屋頂用泥土填平,使不透風,矮小狹窄,形如窯洞,因製造簡陋,每年都須修補。個別土官如墨 、安曲士官等的住房與民眾不同,為一間小木頭房,有地板、木門、布窗、黃銅火盆,伊如經堂,技著喇嘛教神像和政府所贈畫報,槍架上經常有十幾支槍,不通風,很溫暖,夏天帳房也較平民的大六、七倍。
在關內即黃關以東的整個農業區,住房也分兩層或三層,下層四壁用石塊砌成,上層用木板,其層次分配與草原農區相同。屋的四角多用柴塊樹立或平堆成 笆,以作圍牆。屋內用木板間隔成若干房間,一般沒有床鋪設備。房頂蓋木板,不用針,只是將較厚的石塊壓上,以免被風吹落,其屋頂大部起脊,部分與草原平頂房相同。
南坪房屋矮小,均用木料建成,無圍牆,一層或兩層。兩層屋的,人住第一層,第二層多用以儲放糧食。住宅形式,均與該地雙區無別,平武藏胞住屋,規模較大,底層空出,高約五尺,不裝板,人住二層,周圍多有欄桿,三層用以懸掛雜物,屋頂用木板鋪蓋。形式獨具特色。蘆花馬河壩一帶藏族人民以石砌碉房兩層,類似附近羌族的建築。

藏族碉房

甘肅藏族人的傳統住房為碉房。從外面看不見一根木頭,以石砌牆,窗戶少而小,民眾稱這 房屋的建築形式叫做"牆包房廣"。除寺院建築而外,這 形式的房屋已逐漸減少。現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藏族民眾的住房分農業區和牧業區兩大類。農業區和半農半牧區,多建樓房或土平房。樓房上層居住人,底層圈牲口。一般院子較小,有一走道直通內屋,藏語叫“切木囊”。內屋多為兩大間,一間為鍋灶,一間為住房,有連鍋的暖炕。房內周圍放碗架、面 等器物,正中間置佛。屋裡有天窗無壁窗,光線較暗。沒有木板樓梯或藏區特有的獨木梯通摟上。樓上有房廊,閣樓里光亮 淨。卓尼和迭部林區,民眾住房內的天花板和板培,全為木結 ,即所謂“外不見木,內不見土”的建築。卓尼縣恰蓋、康多一帶民眾住搭板房。舟曲一帶房屋建築得較高,房子正中有一火塘,支一隻口徑很大的鐵三角架,上量大鍋可生火做飯,房內可以取暖。
藏族民居圖(5)藏族民居圖(5)

遷移帳篷

藏區牧民向以遊牧為主,定居遊牧,多住帳篷。篷帳分兩類,一類為牛毛黑帳篷,較寬大,是用牛毛織成粗揭子製做的。帳篷內以兩根木桿為柱,一根木桿為梁支撐起來,外面用毛繩拉緊,再用木派於固定,中間高,四周低,中央築鍋台,以於牛羊糞為薪。進入帳篷男坐左而女坐右,以羊皮、牛皮為墊,或坐毛氈地毯。另一 為布帳篷。遮蓋面較小,夏季無雨時住人 佳,鍋台需築於帳外。夏日浪山季節,在青山綠水的曠野,撒布點點白帳,縷縷炊煙,別具一番情趣。夏河縣的科才尚有住蒙古包的,它體形高而圓,“穹窿為室氈為培”,溫暖舒 ,禦寒 於帳篷。
近年來,牧區的根多定居點已建設起了新式磚木結 的住房,紅瓦白牆,窗戶明亮,室內寬敞 淨,遊牧季節還可將老弱孩童留住其間。青海藏族人為了遷移方便,住的都是帳篷。帳篷是用犢牛毛線組成的,質料結實,不易漏水;周圍用木棍、皮繩繃起,頂端留長方形通風孔道。帳篷內無床鋪和桌椅,只在地面鋪上毯子、氈或羊皮。晚上睡覺也沒有被子,只是將身子縮做一團,裹上皮襖。帳房的中間,用土、石壘成長帶形鍋台,好像一堵矮牆,隔開了主、賓的地位。進了帳房門,左邊是主人的地方,右邊是客人的地方。主、客有別,不能亂就座位。客人座位的最首位,就是供奉佛爺的地方。
藏族民居圖(6)藏族民居圖(6)
居住的地點,都選擇在倚山傍水處。頭人為了顯示其“尊貴”,不與牧民混居,在帳圈的最上位,水的上游,獨立帳房。大頭人門外還要豎立一根銅頂“麻尼桿”,土面繃著經文布偽木桿,以示炫耀。其他人則只能在帳戾桿上繃一絡“麻尼布”。

民居裝飾

藏族是善於表現美的民族,對於居所的裝飾十分講究。藏民居室內牆壁上方多繪以吉祥圖案,客廳的內壁則繪藍、綠、紅三色,寓意藍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則的民居在門上或繪製日月祥雲圖,或懸掛風馬旗;昌都芒康的民居則著力渲染外牆和門窗,富於彩繪裝飾,氣勢不凡。富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區別於其他民族民居最明顯的標誌。西藏民居室內、外的陳設顯示著神佛的崇高地位,無論是農牧民住宅,還是貴族上層府邸,都有供佛的設施。最簡單的可以僅設定供案,敬奉佛祖。富有宗教意義的裝飾更是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標識,外牆門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懸紅、藍、白三色條形布幔,周圍窗套為黑色,屋頂女兒牆的腳線及其轉角部位則是紅、白、藍、黃、綠五色布條形成的“幢”。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觀中,五色分別寓示火、雲、天、土、水,以此來表達吉祥的願望。西藏還有以牆體裝飾表達藏傳佛教派別的,如薩迦民居的牆上塗有白色,在白色上再塗以相同寬度的土紅色和深藍灰色,中空為白色。在建築主體或院牆直角轉彎處及較寬的牆面上,還自上而下地用土紅色和白色裝飾,以標識該地區信仰薩迦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