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識自性
- 類別:佛教術語
- 來源:《法相辭典》
- 差別總數:十八
- 作者:瑜伽
- 來源頁數:五十三卷十六頁
佛教術語,瑜伽五十三卷十六頁雲:問:何等是識自性?答:略有六種。所謂眼識、乃至意識,是識自性差別。又識有三種。一、領受差別,二、采境差別,三、分位差別...
二種自性,教義名數。指“假說自性”與“離言自性”。《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於一切法離言自性、假說自性平等平等無分別智所行境界,如是境界為最第一...
佛學術語, 三分別之一。又作自性思惟,於心識的認知作用,指任運覺知現在所緣之境,稍加推測思考而分別其自性。因為以欲界及色界初靜慮共為有尋有伺之地,必說...
人的精神或者人格,儘管還有待於成熟和發展,但它一開始就是一個整體,這種人格的組織原則是一個原型,榮格將其稱為自性,是一種體現心靈整合的原型。 在榮格學說...
佛學術語,七種染淨諸法之自性。又作七種性自性。...... 七種自性即:(一)集性自性(梵samudaya -svabha^va ),又稱集自性,謂善惡聚集,成就染淨法之性。...
一集性自性集即聚也。其性自性。乃是萬善聚集之因也。此約聖而論。故經雲。即三世如來性自性第一義心也。二性自性謂由前第一義心所集萬善之因。各有...
自性身(梵語 svabha^va-ka^ya)。又作自性法身(梵 sva^bha^vika-dharma-ka^ya)。乃三身之一,四身之一。指自性本有之身,非依後天人為而得者。...
自性差別,教義名詞。法相宗用語。謂自性之不同表現形式。《瑜伽師地論》卷八一:“此中自性差別者,謂色自性有十色處差別;受自性有三受差別;想自性有六想...
佛學術語,謂五識自性,馳逐外緣,乖於靜定,故名自性散亂。(五識者,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也。)1 ...
謂心外無法,一切萬法僅為自己本性之自心所變現。自性,指自己之本性,亦即本來具有之佛性;唯心,即“三界唯一心”之意,乃否認吾人心識之外,另有實體事物之存在...
《六種散亂》是佛學知識,六種散亂大致概括為:自性散亂、外散亂、內散亂、相散亂、粗重散亂、作意散亂。...
(二)陳譯《攝大乘論釋》卷九分自性散亂(指五識)、外散亂(指意識馳動於外塵)、內散亂(指心生高下,念念變化不定)、粗重散亂(即執著於我、我所等)、思惟...
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慧能的弟子很多,《景德傳燈錄》及《傳法正宗...
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1]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
惠能說“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他們認為實現成佛的途徑只能是到“心”中尋找,即所謂“本性是佛,離性別無佛”,“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在南宗...
不識自心是真佛。不識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遠推諸聖。欲求佛而不觀己心。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堅執此情慾求佛道者。縱經塵劫燒身煉臂。敲骨出髓刺血寫...
《化炭》是難受詩人如淨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一首詩是借木柴化炭的過程比喻悟禪。迷和悟,往往只是在於一念之間。禪家認為:“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
的確,面對棋局,有多少人不知所措;投身佛門,又有多少人不識自性!因此,明心悟通之理,並不只限於佛門,亦適用於棋道。賈題韜受聘教學 ...
他們認為實現成佛的途徑只能是到“心”中尋找,即所謂“本性是佛,離性別無佛”,“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在南宗看來,只要懂得見性成佛的道理,實行“無念...
從報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歸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歸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識自性佛。吾有一《無相頌》,若能誦持,言...
自性(self)是集體潛意識的核心。其作用是協調人格的各組成部分,使之達到整合、統一,即自我實現。榮格認為這是人性所要達到的最高目標。...
“避苦求樂”為正因佛性;⑥說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以“”真神為正因佛性;⑦說以“阿梨耶識自性清淨心”為正因佛性;⑧說是...
識乾坤自在知物我兩忘 超脫物累樂於天機 閒看庭前花漫隨天外雲 福為禍本生為死因 任幻形凋謝識自性真如 交際處世篇 為師當為洪爐化鐵為友當為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