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帕拉傑諾夫從小就顯示出他對色彩的敏感和天神一般的繪畫天賦。除了繪畫,從小他就對
電影和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
人生轉折
1945年,21歲的他進入全俄國立電影
學院導演系學習,成為一生的轉折點。該校是一所歷史悠久的著名電影學校,為
歐洲大陸貢獻了大批
電影大師。求學期間,他成為老師杜甫仁科的助手。杜甫仁科是蘇聯
詩電影的開創者,
塔爾科夫斯基和帕拉傑諾夫都得益於他的教誨。帕拉傑諾夫拍攝了畢業短片《摩爾達維亞的仙女傳說》,從而嶄露頭角。
1954年開始,他在杜甫仁科的電影實驗室里拍攝完成了包括《安德里耶什》(1954年)在內的一系列短片,其他短片有:《第一個小伙子》(1958)、《烏克蘭狂想曲》(1961)、《石上一枝花》(1962)等。這些作品在當時沒有影響,帕拉讓諾夫也認為是習作式的作品,尚未形成自己的風格,有的簡直糟糕得不可救藥。
桀驁不馴
帕拉傑諾夫
1964年在
基輔拍攝了著名的《
被遺忘的祖先的影子》(Tini zabutykh predkiv,1964年)。這部作品為他帶來巨大的聲譽,同時也帶來了苦惱。
電影根據一部
烏克蘭民間史詩改編,想像大膽。這部作品顛覆了前蘇聯的電影傳統,因為先鋒和大膽的姿態,令古板的電影局領導無法接受。1968,他在亞美尼亞拍攝了《薩雅·諾瓦》(Sayat Nova)。這是一部天才的傑作,整部
電影幾乎無法用語言來描述,但當局認為太過個性化,被強制重新剪輯,並改名為《
石榴的顏色》(Brotseulis kvaviloba)放映。雖然影片的獨特魅力大打折扣,但仍得到國際電影界的一致肯定。由於他的電影思想
前衛,超出了當時社會的底線,影響了年青一代的思維,因而上了政府的黑名單。
不幸遭遇
由於涉嫌民族主義傾向、非法倒賣外匯、盜竊國家財產等罪名,1973年12月,前蘇聯逮捕了帕拉傑諾夫,判處他5年徒刑。他的遭遇引起了多國著名藝術家、電影導演的關注並組成了一個營救委員會,成員包括阿拉貢、路易・馬勒、維斯康蒂、費里尼、安東尼奧尼、戈達爾等。即使這樣,帕拉傑諾夫還是在監獄裡度過了一生中最艱難的四年。1977年,帕拉傑諾夫出獄了,但他被要求放棄心愛的電影藝術創作。他四處請求、爭取,希望能再站到攝影機旁,可是得到的都是沒有下文的搪塞之辭。1982年,帕拉傑諾夫再次被投入監獄,罪名是為自己的侄兒進入一所戲劇學院學習而行賄。11個月後他獲釋了,不久被開除出蘇聯電影工作者協會。直到1985年,在喬治亞共和國有關領導人的直接干預下,帕拉傑諾夫才重新獲得工作的權力,他立刻投身到了新片《
蘇拉姆城堡的傳說》的拍攝工作中。這是他時隔15年後再次執導影片。
身陷囹圄期間,他創作了很多充滿奇思妙想的貼上畫。如果他不是電影導演,他會成為一位偉大的畫家。
友情之作
1986年帕拉傑諾夫根據詩人
萊蒙托夫的傳說拍攝了一部短片《Arabeskebi Pirosmanis temaze》,他把他這部作品和《
游吟詩人》(Ashug-Karibi,
1988年)一起獻給他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塔爾科夫斯基。流亡海外的
塔爾科夫斯基客死他鄉,去世的時候心中始終鬱結著一股鄉愁。兩個朋友雖然相處時間不多,卻是心神相通的摯友。帕拉傑諾夫說過:“一想到塔爾科夫斯基就使我痛心。”他為塔爾科夫斯基沒有充分發揮出自己的創作才能而痛心,為這位蘇聯電影的傑出人物最後客死他鄉而痛心。在談到塔爾科夫斯基流亡國外的事時,帕拉傑諾夫在遺憾之餘忍不住自己的不滿:“他是個俄羅斯天才,本該在俄羅斯土地上工作。他不滿意別人刪改了他的劇本,可是我的8個劇本都被刪改了,我也沒想到要出國去!”這與其說是一種愛國主義精神,不如說是帕拉讓諾夫對藝術家的創作與自己民族文化、民族生活密不可分的聯繫的深刻認識。法國《
解放報》向他問道:“是什麼促使您不斷地電影?”帕拉讓諾夫答道:“我想在藝術中延續塔爾科夫斯基的生命。”
晚年作品
拍攝於
1988年的《
游吟詩人》是他最後一部作品。一個窮小子愛上了富家女,為了賺取可以娶自己
心上人的錢,他離家,作為一個
游吟歌手而流浪。但是他離家不久,對手揚言他
已經死去,可是
心上人始終對他不渝,一直等了1000天,直到有情人終成眷屬。又一部帕拉傑諾夫風格的
電影仿佛是他為自己立傳,但是命運對他太
不公平了。同樣坎坷的他始終在尋找自己的
心上人。
藝術不朽
牢獄生活影響了他的健康,這位不朽的藝術家於
1990年癌症去世。導演
費里尼、
羅西、
托尼諾·格拉、貝爾托魯奇、著名演員馬塞羅·馬斯托亞尼、義大利作家
莫拉維亞對他的逝世萬分悲痛。他的家鄉專門為他修建了一所博物館。直到今天,仍然鮮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也沒有關於他的任何專著。
主要作品
《被遺忘的祖先的影子》
根據
烏克蘭作家科秋賓斯基的小說改編。伊凡的父親被傑諾科人殺死,但是他卻愛上了傑諾科姑娘瑪麗起卡,恩怨糾葛不允許他們在一起。伊凡遠走他鄉,後來才知道,瑪麗已經死了。愛人的死使他痛苦,直到他又娶了巴拉格娜。但是巴拉格娜是個淫蕩的女子,她背著伊凡與一個巫師偷情。最後,伊凡在與巫師的決鬥中死去。
這是大師的長片處女作,一出世就震驚了蘇聯電影界。被認為繼杜甫仁科早期作品之後的又一次“
電影風暴”。
電影的價值在於掀起了一場“美學革命”。
葬禮的場面給人印象最深刻,
黑暗陰影如同狂歡的妖魔。黑色的十字架和遙遠的祖先們被遺忘的故事,
烏克蘭民族風情在導演的手中又有了豐富的展示。這一切類似與民俗畫一般的東西在導演手中構成了隱喻的符號,通過這些組合到一起,導演執著地描繪出一片遠古。
《石榴的顏色》
電影根據
亞美尼亞的民間詩人薩雅·諾瓦的傳說改編。薩雅是十八世紀亞美尼亞著名的
吟遊詩人,被人民尊稱為薩雅·諾瓦(歌王)。年輕時候得到
喬治亞國王的寵幸,被招入宮廷,成為專門的宮廷藝人。美麗的安娜公主愛上了這個會唱歌的年輕人,他也被安娜所吸引。兩個人相戀的事很快被國王知道,薩雅被放逐。薩雅最後在一個
修道院里出家,過著淒涼地生活。直至最後被入侵
喬治亞的波斯王國士兵所殺害,兩個
戀人再也沒有相會過。
我們只能夠對這部作品進行大致的描述和小心地推測,任何試圖用文字概括這部電影內容的想法都是荒謬的。整部
電影沒有一句
對白,構成電影的元素是一個又一個的啞謎。在這部電影面前我們顯得淺薄無知,甚至無法解讀那些精彩的畫面。
電影混合著亞美尼亞民間藝術,包括這個充滿智慧的民族的偉大傳說、習俗、繪畫、服飾、舞蹈和獨特的音樂。同時受歐洲天主教和東亞回教的影響,亞美尼亞民族有著不可思議的血統和習俗。單從建築上看,他們就混合了歐亞兩種建築風格。兩種宗教力量的
大衝撞賦予了這塊土地
神奇的傳說,而傳說又構成了
電影新鮮的血液。
帕拉傑諾夫是位詩人、畫家、音樂家。上述的三種元素同時表現在這部電影的敘事、鏡頭和配樂中。導演是用詩人的思想拍攝
電影的。大量看起來令人痛苦的意識流,經常找不到前後的邏輯關係。
電影運用的是詩人邏輯,觀眾只需用心感受每一個語句包含的力量和整體的詩意。《
石榴的顏色》每一個鏡頭都是一幅畫,有著民間畫的風格,色彩以鮮艷為主,特別是一片又一片醒目的
石榴紅。
導演在
電影的開頭說,“本片並不是單純地複述一位詩人的故事,而是盡力重現詩人的內心世界。描寫他內心的恐懼、激情和痛苦”。
電影通過大量晦澀的隱喻製造出一種詩意的氛圍,圍繞整個電影的玄奧的藝術感覺道出了中世紀亞美尼亞民族的傳統,
游吟詩人的遭遇象徵這個民族的苦難。但是
電影始終流動著鮮紅的希望,仿佛是一股神秘的力量,源源不斷地給人以震撼。
The Legend of the Suram Fortress 1984年
講述的是一個
古老的傳說。古代喬治亞
武士世世代代都無法建立一座自己的城堡,直到一個女巫說,前世相愛的人的後代把自己切在城堡中,城堡才能建立起來。
杜爾米坎與戀人離別,在異地他鄉飄蕩。後來他的兒子返回祖國,為了祖國的獨立最後在城堡下獻身。影片在基督教與回教的對話當中,真實地再現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游吟詩人
帕拉讓諾夫最後一部作品。
帕氏的電影裡始終表現的是一種游吟精神,流浪和命運無常是一個永恆的主題。與前幾部作品的晦澀不同,晚年的大師缺少了先鋒的姿態,電影開始向簡易過渡,我們從中看到了鏡頭的運動,和簡單但是凝練的情節,甚至畫面的構成都顯得更加成熟。
言論
我相信導演是天生來的。這像是個童年的冒險:你在孩子們中主動創造了一個神秘的事物,你觀察事物的形狀來製造東西。你用你的藝術氣質來折磨人。一個導演不能訓練而成,甚至是在VGIK(蘇聯國立
電影學院)這樣的電影學校。你不能學會。你必須天生就具有它。你必須在母親的子宮裡就擁有它。你的母親必須是個演員,所以你能夠遺傳到。
我的父親和我的母親都是藝術上的天才。
導演展示的是根本的事實,還有它轉化成的想像、悲哀、希望、愛、美麗。有的時候我告訴其他人我劇本里的故事,我問他們:“是我編造他們,還是他們就是真實的?每一個人都回答,它是編造的。不,它只不過是我觀察到的事實。
那個時代的蘇聯電影,不緊緊是我的,就像一個恐怖時期的心電圖。他們是恐懼的心電圖。你失去拍攝
電影權利的恐懼,你餓死的恐懼,你也會為你的作品恐懼。
一個法院以
超現實主義者的罪名判處我,說我把這個社會看成了個妖怪。把我看作是巴黎聖母院頂上的獅頭、羊身、蛇尾的吐火妖怪,有著厚豬嘴和大蹄子,面朝巴黎上空。或許我就是這樣一個妖怪,面對著令人無限神往的新的一天。
我不需要那種膚淺的榮譽。我的所有
電影只有一樣是相同的:風格上的相似。我的生命陳述得足夠了。我不想找個學校教課,誰試圖模仿我都是錯誤的。
他人評價
戈達爾:“ 曾有一座
電影的神廟,那裡
有光,有影像和現實,這座神廟的主人就是帕拉傑諾夫。”
風格特點
詩電影
把俄羅斯傳統的抒情詩融入影象里,成就影象詩或詩的影象。樂於採用非習慣性的敘事。他的電影的價值在於掀起了一場“美學革命”,打破蘇聯電影的常規與教條,把電影分割成很多個主題,從民族的文化中尋找基石建立自己詩意美學的敘事。導演通過精美絕倫的畫面展示了亞美尼亞民族的詩歌和藝術,他的成功在於詩意的鏡頭作為他表達的方式,他放棄了一般的戲劇敘述邏輯,而是利用鏡頭之間大量的象徵、隱喻,迷一般的啞劇,製造出他獨特的詩歌敘述方式。
繪畫感
在整個
電影風格上,帕拉讓諾夫離傳統更遠,更狂野,也更傾向繪畫。在大師的鏡頭裡,飽含了亞美尼亞民族鮮艷的色彩,他那融合著夢幻和哲理的鮮紅。
高加索山是亞歐的分界線,比鄰伊朗和地中海的亞美尼亞、喬治亞,顯得神秘而詭異。他的
電影也可被稱作繪畫電影,在他的電影中我們看不到鏡頭的運動,他總是喜歡把鏡頭定格
在某處,如同靜物寫生一樣,用藝術家的眼光來觀察我們這個世界。而在他表現的這個世界裡,總是充滿了神奇的、夢幻般美麗和不可捉摸的色彩。影象有如一幅幅中世紀的壁畫、或拼貼的畫作,所有的物質都呈現在同一平面上,沒有透視與景深,宛如被禁閉在畫框裡無法移動向外,卻又象向鏡框外作無限延伸。帕拉讓諾夫說:“我始終酷愛繪畫,而且早已習慣把鏡頭當作獨立的繪畫作品。我知道,我的導演藝術會很樂意地融入繪畫。我想,這也許是他的第一弱點,也是第一長處。在自己的實踐中,我最為經常的是採用繪畫式的處理,而不是文學式的,只有就實質而言是繪畫變形的文學才是我能夠企及的。因此,可以說,影片與小說有本質的區別。”我們也能夠看出來,導演對沒一幅畫面都打造得很精緻,沒有一處不是煞費苦心地經營構建的。
宗教感
帕拉讓諾夫的獨特風格來自於他的
亞美尼亞血統,那屬於高加索的神話傳說,以及回教與基督教交錯的宗教聖靈,是他所有創作汲取的靈感源泉。他的作品將高加索的草原復活在中世紀的時空下,隱隱透露出一個著魔的宇宙,神秘而詭異,並充滿強烈的儀式性質,人和動物在其中不免淪為犧牲祭品。這些與土地偎依的人物,在帕拉讓諾夫的鏡頭下具有莊嚴的美,乍看儼然如圖畫裡的宗教聖像,而失去了寫真性。而所有人物的心理都沒有加以刻畫,主角通常擺盪在犧牲、服從和熱烈追尋自由中,最終毫無動作,也無作為,只是在土地上
生與死,因為帕拉讓諾夫從不以連續性的敘事來描述人物的遭遇。
電影年表
《帕拉傑諾夫:最後的春天》(Parajanov: The Last Spring),1992年(美國拍攝的紀錄片)
《Arabeskebi Pirosmanis temaze》,1985年
《
蘇拉姆城堡的傳說》(Ambavi Suramis tsikhitsa),1984年
《
石榴的顏色》(Sayat Nova),1968年
《Hakob Hovnatanyan》,1967年
《石頭上的花》(Tsvetok na kamne),1962年
《
烏克蘭狂想曲》(Ukrainskaya rapsodiya),1961年
《第一少年》(Pervyj paren),1959年
《Dumka》,1957年)
《金手》(Natalya Ushvij),1957年
《Zolotye ruki》,1957年
《Moldovskaya skazka》,195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