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改編自柯秋賓斯基的同名抒情小說。導演把情節拆散為“伊凡和瑪麗奇卡”、“波洛尼納”、“孤獨”、“伊凡和巴拉格娜”、“日常生活”、“聖誕”、“春在明天”、“雷雨”、“小酒店”、“伊凡之死”、“虔誠的儀式”等11個單元。
講述了主人公伊凡兩闕刻骨銘心的愛情悲歌:先是女主人公瑪麗奇卡在尋找伊凡的途中不幸墜河而死,後有另一位女主人公巴拉格娜背叛伊凡,故事最後以伊凡死於情敵手下而結束。
基本介紹
- 導演:謝爾蓋·帕拉傑諾夫
- 編劇:Ivan Chendej
- 出品公司:Dovzhenko Film Studios
- 對白語言:烏克蘭語
- 中文名:被遺忘的祖先的影子
- 外文名:Tini zabutykh predkiv,Shadows of Our Ancestors
- 製片地區:前蘇聯
- 類型:愛情 / 劇情 / 歷史
- 片長:97分鐘
- 上映時間:美國:1967年3月16日
- 分級:Finland:K-8
- 色彩:彩色
職員表
基本信息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
.Ivan | Ivan Mikolajchuk | ---- |
Marichka | Larisa Kadochnikova | ---- |
Palagna | Tatyana Bestayeva | ---- |
Yurko | Spartak Bagashvili | ---- |
.Batag | 尼古萊·格陵柯 | ---- |
Miko | Leonid Yengibarov | ---- |
Paliychuk | Nina Alisova . | ---- |
Paliychuk (as O. Gaj) | Aleksandr Gaj | ---- |
Gutenyuk | Neonila Gnepovskaya | ---- |
Gutenyuk | A. Raydanov | ---- |
.Ivan as a Child | I. Dzyura | ---- |
Marichka as a Child | V. Glyanko | ---- |
-- | O. Ryazanov | ---- |
製作發行
影片評價
塔可夫斯基在他的日記中曾為謝爾蓋抱打不平,他們兩是同時期,同有影響力的蘇聯導演,環境的錘鍊也開破出他們心靈的求知,求真,求愛欲,而電影成為他們的表現手法,“詩意”也成為他們兩作品的標誌。在還沒有看過謝爾蓋的作品前,我會認為塔可夫斯基的電影是最讓我感動的詩化片,但《被遺忘祖先的影子》改變了一切。不是說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從這一刻起在我心中會有所不同,這完全不可能,而改變的是我狹窄的知識而世界。
《被遺忘祖先的影子》是我認為最棒的異國風俗片,整部電影謝爾蓋用音樂和迷幻的鏡頭帶我走進一個神秘的國度,一段令人痛心的愛情故事。烏克蘭民族對於我而言是多么地陌生,而畫面所呈現的每種顏色,每個物品,每個表情,每段歌聲都讓我有種措手不及的悲哀,導演一開始就用“死亡”來引入這樣一個特殊環境所將要發生的故事,很自然,隨著那片蒼白的雪地,那些亂雜繁多的枯樹林,心裡會不自覺地產生一種不好預感,我想,一部還不知道是悲劇的電影能夠在開場幾分鐘就讓我有這么強烈的死亡感,就這一點,已可以把這片歸入我最愛之片的名單了。
伊凡是本片的男主角,他本有一個快樂的家庭,但哥哥為了救他,在開場一分鐘後就死去了, 父親為了尊嚴,死在一男人手下。“死亡”在裡面是吵雜的,因為沒當它出場時,任何的宗教歌曲,任何歌頌耶穌的愛語都變成為撒旦而生,那一剎那血馬飛騰美得讓我目定口呆,又是短短的幾秒鐘。不得不為謝爾蓋而喝彩,在60年代初,能夠用這樣一種拍攝手段來用圖像代表人的語言,人的心情,人的靈魂,難道我們能夠忽略這部片裡面眾多新穎的方式沒有對未來的電影定下基礎嗎?同樣在表達伊凡跟殺夫仇人之女瑪達瑞卡之間悽美的愛情時,那種旋轉而讓人沉迷的鏡頭是多么地奇妙,好想我們都躲在叢叢的樹林中,通過樹枝所分叉開來的縫隙來驗證著這兩位青年之間的愛情,這種隱蔽鏡頭也代表著他們之間的愛也是隱蔽的,不被人接受的。“死亡”再次出現,這次他奪取了瑪塔瑞卡的生命,剎那的紅光也再次浮現於鏡頭,這次夾帶著伊凡那恐懼的表情,一,二,三,四秒,短暫的時間間斷早把“悲”這字鑲入我們眼內,移植到我們的腦內,久久不能平復。而紅艷的“死亡”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出現時,就意味著伊凡生命的結束,這次,它讓一切都歸於紅,歸於撒旦的血內,在伊凡的世界裡,一切都寧靜了,鏡頭一直旋轉旋轉,帶著伊凡那無可奈何和痛心難表的表情慢慢旋入我的視線,我如同看著一個深紅色的視覺陷阱,越旋越深,如果時間再長一點的話,我相信我的眼淚一定會流下來的。
在這片中,跟鮮艷的紅色對應的就是空洞的黑白,但伊凡失去了瑪達瑞卡時,好想任何的災難都一齊降落在這個失落的男人身上。導演通過黑白的鏡頭陪上眾多的畫外音來表現伊凡的落魄與孤獨,這段黑白片是我最欣賞的一個片段,我想,如果畫面是彩色,並且是寂靜無語言的話,就算伊凡表現得多悽慘也不會有更深一層的思想衝突在我這邊,但事實上,謝爾蓋做到了,這可能跟他本身豐富和深厚的文學功底有關,“詩化”讓這部電影從頭到尾都濃罩在一個“美”字內。
事物的象徵性也是本片一大令我回味的東西。曾經有人說過,欣賞一部電影,一定要學會在裡面思考,而不是單純觀看,裡面任何一個畫面,任何一個物品都很可能代表著導演那思維的空間。而在這片中,值得我思考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說真的,對於這部電影的背後歷史我還是不太清楚,因此,我可以跟自己說,這片,我還沒有看懂,現在的我只暫時陶醉在這優美的畫面內,那段令人費解的婚姻中,到底伊凡的妻子是真的愛上了那個男巫師還是說是被人施了魔法呢?還是說,瑪塔瑞卡這個已死去的人早就成為這段婚姻的重大破壞點呢?但我只知道,伊凡的死不是因為妻子,而是因為他那被遺忘的心,這是帶有強迫性的行為。做人的重心力其實就是對自己的一種踏實而珍愛,我知道自己也是“遺忘”了某些東西,而且同樣是被迫的,到底我自己的這場“美學革命”要什麼時候才可以改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