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成語》是2010年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大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論語成語
- 作者:王大千
- 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6月
- 頁數:193 頁
- 定價:13.5 元
- 開本:32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32860852
《論語成語》是2010年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大千。
《論語成語》是2010年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大千。內容簡介認識孔子,是認識民族文化傳統的開始。一部《論語》記述的就是那個時代的生活。所謂學問,本身就是一些樸素而簡單的事情,儒家文化就是這樣活生生的東西,就像...
出自《論語·子罕》的漢語成語,意思是善於有步驟地引導別人進行學習。偏正式結構,在句子中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成語出處 《論語·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後人據此提煉出“循循善誘”這個成語。成語故事 謝安,字安石,是東晉的政治家、書法家。官至侍中...
溫故而知新,意思是溫習舊知識從而得知新的理解與體會。出處《論語·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解釋及延伸 “溫故而知新”有四解:一為“溫故才知新”,溫習已學的知識,並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為“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三為,溫故,知新。隨著...
當仁不讓,漢語成語,出自於《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的原義是指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後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在句子中可充當作謂語、狀語、定語。成語出處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後人據此概括出成語“當仁不讓”。成語故事 “仁”,可以說是儒家學說...
察言觀色,漢語成語,出自《論語·顏淵》。“察言觀色”意為揣度對方的話語,觀察對方的臉色,以摸清其真實的意圖(察:細看。色:臉色)。該成語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成語出處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
半部論語(拼音:bànbù Lúnyǔ)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見於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半部論語”本是舊時對儒學經典之一《論語》的誇讚之辭,意思是掌握半部《論語》,人的能力就會大大提高,就能治理國家。該成語在句中一般作賓語。也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成語出處 趙普再相,人言...
從心所欲(cóng xīn suǒ yù),是漢語的一則成語,出自《論語·為政》。這則成語原指在禮教法度範圍內,順遂著心意自由地行動處世;現可泛指任憑自己的意願,想要怎樣就怎樣。其結構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狀語。成語出處 《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顏樂處出自於《論語·述而》:“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子說,吃著粗糧,飲著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這也充滿樂趣。用不義的手段得到富貴,對於我好像浮雲那樣轉瞬即逝而無足輕重。成語簡介 又載孔子對自己的描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學而不厭(拼音:xué ér bù yàn)是一個漢語成語,最早出自《論語·述而》。該成語意思是學習總感到不滿足,形容好學。它的結構為偏正式,在句中一般作謂語或定語。成語出處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戰國·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述而》)後人由此提煉出成語“學而不厭”。成...
遊必有方(拼音:yóu bì yǒu fāng)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春秋·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里仁》。遊必有方(游;出遊,外出求學或求官;方:方位,一定的地方)指離家出遊須有一定的地方。這是古人從孝道出發對子女的要求。緊縮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成語出處 春秋·孔子弟子及再傳...
誨人不倦(拼音:huì rén bù juàn)是一則來源於文人作品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論語·述而》。“誨人不倦”的意思是樂於教誨人而不知厭倦;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成語出處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述而》第三十四章)後人據此概括出成語“...
四海之內皆兄弟(拼音:sìhǎi zhīnèi jiē xiōngdì)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於 《論語·顏淵》。“四海之內皆兄弟”本義是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樣(四海:全國,泛指天下),指親如一家。該成語一般獨立成句或作分句,有時也作定語;含褒義。也說“四海皆兄弟”。成語出處 司馬牛憂曰...
殺身成仁,漢語成語,出自春秋·孔子等《論語·衛靈公》。“殺身成仁”的原義是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顧自己的生命;後指為維護正義或崇高的理想而犧牲生命;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賓語;含褒義。成語出處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春秋·孔子等《論語·衛靈公》)“殺身以成仁”後簡化為成語“...
不恥下問(拼音:bù chǐ xià wèn)是一則來源於文人作品的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於《論語·公冶長》。不恥下問原意是不把向學問、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當成可恥的事。形容謙虛、好學。在句子中一般可作主語、謂語、賓語;含褒義。成語出處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
《南懷瑾講述論語中的名言》是2006年古吳軒出版社出版圖書,作者是南懷瑾。內容簡介 本書編輯藍本取自南懷瑾先生講述的《論語別裁》一書。我們許多時候都脫口而出的成語“四海之內皆兄弟”“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慎終追遠”“既往不咎”“巧言令色鮮矣仁”“愚不可及”“君子有成人之美”等都出自論語。這些成語...
中庸之道,漢語成語,拼音是 zhōng yōng zhī dào,意思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出自 《論語·雍也》。成語出處 《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詞語辨析 【近義詞】:不偏不倚 【反義詞】:厚此薄彼、偏聽偏信 【燈謎】: 中路 成語用法 作主語、賓語;指中間派 示例 他一面...
才可以取信於人。《論語.為政》: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基本釋義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意思是作為君子,不能只說不做,而應該先做後說。只有先做後說,才可以取信於人。成語出處 《論語》第二.為政篇 成語原文 《論語.為政》: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敏而好學(拼音:mǐn ér hào xué)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先秦·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敏:聰明;好:喜歡)指聰明而又喜歡學習。偏正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成語出處 先秦·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公冶長》:“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此語出於先秦·孔子《論語·為政》,源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原文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譯文:孔子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那么就沒什麼可肯定的了。譬如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如何能行動呢?”注釋 信:信用。其:代詞,他。可:可以、行。輗(...
學而不思則罔,出自《論語·為政》的內容,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意思是唯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惘然無知而沒有收穫。《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基本釋義 學而不思則罔:意思是唯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枉然無知而沒有收穫。成語出處 《論語》第二,為政篇...
成語出處 《論語·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文字解讀 《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信,誠也”。信,即守承諾、講信用。信的基本含義是守諾、踐約、無欺。在《論語》中,孔子多次談到“信”。【1】弟子問孔子如何治國,孔子說要做到三點:要“足食”,有...
宋儒把《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論語》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連屬;言簡意豐,含蓄凝練,包含了孔子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在記言的同時,傳達了人物的神情態度;在某些章節的記述中,還生動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有不少精闢的言論成為人們習用的格言和成語,對...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拼音:jǐ suǒ bù yù,wù shī yú rén)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春秋·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施:施予,施加)指自己不願意的,不要施加給別人。複句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主語,賓語,分句。成語出處 春秋·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顏淵》:...
三省吾身(拼音:sān xǐng wú shēn)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論語·學而》。三省吾身(省:檢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從三個方面檢查自己,後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動賓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成語出處 《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後世...
禮之用,和為貴(拼音:lǐzhīyònghéwéiguì)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先秦·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和:和諧,協調)指禮的作用,在於使人的關係變得更加和諧。複句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賓語、定語、分句。成語出處 先秦·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學而》:“有子曰:‘禮之用,...
見賢思齊(拼音:jiàn xián sī qí)是一則漢語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春秋·孔子《論語·里仁》。“見賢思齊”指見到有才德的人就想著與他齊平;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賓語、定語;也作“見德思齊”。成語出處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春秋·孔子《論語·里仁》)成語故事 一天...
聽其言而觀其行(拼音:tīng qí yán ér guān qí xíng)是一則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春秋·孔子《論語·公冶長》。“聽其言而觀其行”指聽了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是否言行一致;在句子中可充當賓語、分句。成語出處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
言必信,行必果(拼音:yán bì xìn,xíng bì guǒ)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先秦·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信:誠信;果:果斷)指說話一定講誠信,做事一定果斷。複句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主語、分句。成語出處 先秦·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子路》:“言必信,...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出自《論語》里仁篇的漢語辭彙。意思是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齊;見到沒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內心反省自我的缺點。·釋義 賢:形容詞用作名詞,賢者,有賢德、有才華的人。齊:與...看齊。焉:於加之。內:方位名詞作狀語,在心裡。 思:思考,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