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語言學視域下的漢語研究和習得

認知語言學視域下的漢語研究和習得

《認知語言學視域下的漢語研究和習得》是2016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永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認知語言學視域下的漢語研究和習得
  • 作者:張永昱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3月
  • 頁數:307 頁
  • 定價:32 元
  • 開本:32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309120660
  • 字數:189千字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對中外學者們近些年來運用認知語言學理論研究漢語語言現象和漢語習得規律的觀點和論述進行了梳理評介,探索了一些漢語語言現象的產生、構成和演變背後的認知理據,並對在教學實踐和學生習得過程中運用這些認知成果提出了一些建議。
第一章為認知語言學概說。概述了認知語言學近年來的研究動態、熱點以及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局限性;在研究方法、內容和認知研究的趨勢和發展方向上做出了展望。
第三章對情態動詞的不同情態意義進行了認知解釋和分析,探討了最常用的情態動詞 “可以”“要”“能”“會”等詞的認知語義和語用差別,對如何在教學中引入情態動詞的認知分類成果提出了建議。
第四章套用範疇和範疇化、原型範疇、隱喻和轉喻、意象、凸顯和視角、意象圖式、象似性和識解性等認知理論研究了個體量詞的意義和用法,並對其搭配不同對象的認知理據予以了分析和揭示。
第五章從認知語言學圖形—背景理論的角度對中國古典詩詞進行了賞析和解讀,為外國留學生形象地理解和欣賞中國古典詩詞打開了新的視窗。

圖書目錄

目錄
前 言
第一章 認知語言學概說
1.1 認知語言學的產生
1.2 認知語言學的概念
1.3 認知語言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和重要流派
1.4 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
1.5 認知語言學的心理學基礎
1.6 認知語言學的認知過程傾向和研究取向
1.6.1 認知過程的三個傾向
1.6.2 認知語言學的三種研究取向
1.6.3 認知語言學的六個理論原則
1.6.4 認知與語言的關係和相互作用
1.7 認知語言學研究方法和方法研究的目的
1.7.1 認知語言學研究的主要方法
1.7.2 認知語言學方法研究的主要目的
1.8 中國認知語言學發展的情況
1.8.1 初步引進和套用階段
1.8.2 快速發展階段
1.9 認知語言學近年來的研究動態
1.9.1 語言和認知的關係
1.9.2 意義和識解的關係
1.9.3 語法和用法的關係
1.9.4 在研究方法、內容、視角方面的發展
1.9.5 近期認知語言學研究的熱點
1.9.6 近期語言認知研究的局限性
1.9.7 語言認知研究的趨勢
第二章 意象圖式理論與“把”字句的研究和習得
2.1 學者們對“把”字句的認知研究
2.2 運用意象圖式理論研究“把”字句
2.2.1 意象圖式理論
2.2.2 意象圖式的分類
2.2.3 意象圖式的特點
2.2.4 意象圖式視角下的“把”字句類型
2.3 認知理論在“把”字句習得和偏誤分析中的作用
2.4 “把”字句的習得順序和習得過程
2.5 根據意象圖式對“把”字句的分類進行的分模組教學
2.6 構式語法指導下的“把”字句教學
第三章 情態動詞的認知闡釋與習得
3.1 情態和情態動詞的認知闡釋
3.2 常用情態動詞
3.3 情態動詞“可以”的認知解釋
3.3.1 “可以”表達的情態意義
3.3.2 “可以”的否定式
3.3.3 “可以”與其後主動詞的關係
3.3.4 “可以”的常見範式
3.3.5 “可以”表達主觀量時的常態量和異態量
3.4 情態動詞“要”的認知解釋
3.4.1 “要”的情態意義
3.4.2 “參照點”理論與情態動詞
3.4.3 “要”與其他情態動詞的同現
3.4.4 “要”與否定的同現
3.5 “能”和“會”在認知領域的語義和用法對比
3.5.1 “能”和“會”語義上的傳統解釋
3.5.2 情態上的語義域
3.5.3 “能”和“會”在語義域上的區別
3.5.4 “能”和“會”的主觀性區別
3.5.5 主觀量
3.6 認知視域下情態動詞的教學與習得
3.6.1 在教學中引入情態動詞的認知分類成果進行對比分析
3.6.2 藉助圖表和圖示實施情態動詞的教學
3.6.3 比較中外情態動詞的認知語義和用法,發揮其母語正遷移作用
3.6.4 通過調查問卷了解習得情況,進行偏誤統計
第四章 漢語個體量詞的認知分析與習得
4.1 前人關於漢語量詞的認知研究
4.2 個體量詞是漢語量詞的主體
4.3 個體量詞的界定及其形象性特徵
4.3.1 個體量詞的界定
4.3.2 個體量詞的形象性特徵
4.4 研究個體量詞的認知理論基礎
4.4.1 範疇和範疇化
4.4.2 原型範疇
4.4.3 隱喻和轉喻
4.4.4 意象圖式
4.4.5 象似性和識解性
4.5 個體量詞產生的原因
4.5.1 語言範疇化
4.5.2 漢語類型特點的規約
4.5.3 雙音韻律的需要
4.5.4 漢民族的認知視點和獨特的思維角度
4.6 一些個體量詞在搭配不同名詞時的認知理據
4.7 認知視域下的量詞習得
4.7.1 通過調查問卷和測試掌握學生學習和運用個體量詞存在的問題
4.7.2 在教學中充分運用認知研究成果
第五章 圖形—背景理論與中國古典詩詞賞析
5.1 圖形—背景理論簡述
5.2 運用圖形—背景理論對中國古典詩詞的認知分析
5.2.1 圖形—背景理論與唐詩的意境
5.2.2 圖形—背景理論與宋詞賞析
5.2.3 圖形—背景理論在具體場景和時空關係中的運用
第六章 流行新詞語的認知研究
6.1 流行新詞語的構成來源和形式
6.1.1 流行新詞語構成的來源
6.1.2 流行新詞語的構詞方式
6.2 根據象似性原則分析流行新詞語的成因
6.3 原型與範疇理論視域下的新詞語構成分析
6.3.1 原型與原型範疇理論
6.3.2 流行新詞語產生的範疇化過程
6.4 概念整合理論視角下的流行新詞語構成分析
6.4.1 概念整合理論簡介
6.4.2 套用概念整合理論分析流行新詞語的意義構建
6.5 隱喻分析
6.6 理想認知模型對流行新詞語構詞的影響
第七章 趨向補語的認知研究
7.1 趨向補語產生的原因及認知解釋
7.2 趨向動詞的範圍和趨向補語的意義
7.3 趨向補語與賓語在句子中的位置關係及象似性解釋
7.4 對“起來”語義的認知分析
7.4.1 原型範疇理論與“起來”的原型義
7.4.2 “起來”的引申義
7.4.3 “起來”的隱喻分析
7.4.4 “起來”結果義、狀態義、評價義的主觀化和主觀性
7.5 “下去”帶賓語語序差異的認知考察
7.5.1 分離式“V下O去”與合併式“V下去O”
7.5.2 “V下O去”與“V下去O”在觀察視界上的對立
7.5.3 “V下O去”與“V下去O”在掃描方式上的對立
7.6 對“上”和“下”的認知考察
7.6.1 認知圖景與“上”“下”引申義的關係
7.6.2 “動+上/下”不平衡現象的原因探究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