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漢語語用教學研究(董於雯創作語言學著作)

對外漢語語用教學研究(董於雯創作語言學著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對外漢語語用教學研究》是董於雯創作的語言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5年12月。

該書以語用學理論、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和語際語語用學理論為基礎,通過系統的分析,描述對外漢語語用教學內容的基本框架,通過設計的調查和語用教學實驗,對漢語語用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考察,並在實踐的基礎上,從理論的高度探討語用習得的規律和過程、語用教學模式,以及語用教學對教材編寫的要求。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對外漢語語用教學研究
  • 作者:董於雯
  • 首版時間:2015年12月
  • 字數:285千字
  • 類別:語言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共五章。第一章對語用教學相關概念和語際語語用學的研究現狀進行了梳理,提出了研究的內容、意義、目的和方法;第二章通過漢外語語用對比分析和漢語學習者語用失誤分析,勾勒出對外漢語語用教學內容的基本框架;第三章分析了語用教學實驗的過程和結果,並通過比較歸納出了漢語學習者與漢語本族語者語用能力的差異;第四章從理論上探討了漢語學習者語用習得的認知特點和認知過程,提出語用教學模式,以及突顯語用教學的教材編寫模式;第五章討論了語用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以及對漢語教師的要求。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漢語語用教學內容
第三章 初級口語課語用教學實驗
第四章 漢語語用教學的理論探討
第五章 綜合討論
第一節 研究的緣起
第二節 語用學及相關概念的界定
第三節 第二語言語用習得與教學研究綜述
第四節 研究的意義
第五節 研究內容、目的和方法
第六節 本章小結
第一節 漢外語用對比分析
第二節 外國人學漢語的語用失誤分析
第三節 漢語語用教學內容總述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一節 實驗設計與過程
第二節 漢語學習者和漢語本族語者的語用差異
第三節 語用教學和傳統教學的過程對比
第四節 語用教學和傳統教學效果對比
第五節 本次教學實驗的啟示
第六節 本章小結
第一節 語用習得的認知分析
第二節 語用教學模式
第三節 語用教學與教材編寫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後記

創作背景

語際語語用學自20世紀80年代興起以來,其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已經基本確立,相關成果也比較豐富。然而,現有的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國外的研究都是以西方語言(尤其是英語)的習得為對象,在較大程度上限制了相關理論及方法的適用範圍;而國內對外漢語教學界的研究大都是思辨性的,所提的觀點比較簡單籠統,缺乏實際的調查或檢驗,基本還停留在討論階段。這些問題使包括語用教學在內的語際語用學研究仍有待進一步的擴充和發展。在中國社會文化和教育背景下,漢語學習者的語用能力的整體狀況如何?他們和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在使用漢語的過程中有什麼不同表現?以漢語為目的語,有意識的語用教學是否對提高漢語學習者的語用能力有效?《對外漢語語用教學研究》就試圖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法研究和回答這些問題。

作品思想

一、該書通過語用測試比較出了留學生與中國學生在語用能力上的差距及具體表現,並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探討了漢語學習者語用認知的局限性對其話語生成和理解的制約。漢語學習者的語用能力總體水平和漢語本族語者相比,有明顯較大差距,具體表現為:結構語用方面,不能正確使用漢語“話題—說明”結構;不能準確判斷和表達話語焦點信息;不能準確判斷和正確使用漢語某些特殊句式的語用意義;話語信息結構安排不符合中國人的習慣;不能準確表達口氣情態,沒有增強口氣的意識或習慣;不能準確理解和使用漢語話語標記語。交際語用方面,使用指示語時常常出現失誤;不能準確理解某些話語含意,並容易由理解的失誤而作出不恰當的回應;實施言語行為時,所使用的策略常常不符合中國人的習慣;實施言語行為時,不能完全遵循漢語的禮貌原則;實施言語行為時,運用的言語策略和言語形式種類比較單一,數量也比較少。漢語和英語等其他語言在話語結構框架、焦點表現手段、信息結構安排、口氣表達方式、話語標記語、指示語、禮貌原則、言語行為、會話結構模式等方面都存在差異,相應地,漢語學習者和漢語本族語者的認知語境也存在這些方面的差異,漢語學習者語用能力的差距是由於知識結構中對於漢語語用功能表達形式的匱乏或缺失,致使他們難以充分準確地表達交際信息;漢語學習者母語社會心理表征的遷移,致使他們生成的話語在語用原則的權衡上不符合漢語本族語者的習慣。作為用漢語交際的言語主體,他們在漢語話語生成和理解上受到較大的制約。
二、漢語課堂上精心設計的語用教學對學習者語用能力的提高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進而能夠有效促進學習者漢語交際能力的發展。該書根據兩次教學實驗發現,在實施教學前,留學生的語用能力普遍與中國學生存在巨大差距,這種差距在語用理解、語用策略選擇和語用產出方面都有表現,既有結構語用能力的差距,也有交際語用能力的差距;教學實驗過程中,實驗組採用語用教學法授課,控制組採用傳統教學法授課,兩種教學法都重視辭彙、語法的教學,都注意將講授語言知識和培養語言技能相結合,並貫徹精講多練的語言教學原則,不同的是語用教學將語言看作使用中的動態系統,有意識地在教學過程中將語用信息凸顯出來,將語用教學有機地融入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教學實驗後,接受語用教學的實驗組學生的語用能力有明顯提高,語用總體水平和各項語用能力均顯著高於接受傳統教學的控制組學生,更加接近漢語本族語者。說明語用教學對學習者語用能力的發展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在課堂上使用語用教學是提高漢語學習者語用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不僅如此,相對於傳統教學法,語用教學法對於提高學習者的漢語交際能力也有更加明顯的促進作用。
三、該書根據語用教學實踐,並結合認知科學,初步提出了漢語語用習得理論。語用習得是第二語言習得的核心,在語用視角下的語言習得,能夠把語言習得與交際能力聯繫起來,這樣的語言習得是有效的習得。學習者的語用認知可以分為三個層級:語用知識層級,即通過簡單的認知,掌握語用知識;語用能力層級,即通過較為複雜的認知,獲得語用能力;語用元認知策略層級,即通過更為複雜的認知,獲得語用學習策略能力。這三個層級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整體連續的認知活動和過程。語用習得的信息處理過程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語用信息的感知、語用知識的記憶、語用能力的獲得。這三個階段在現實的語用習得過程中前後相繼、環環相扣,是連續性的,在某些部分還有所重疊。在漢語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習者採用接受式學習的方式,將語用知識內化,納入自己的知識結構之中,形成認知語境,進而能在交際中被激活和利用,提高語用能力。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對外漢語語用教學研究》
2015年12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161-7187-5

作者簡介

董於雯,山西太原人,語言學博士,集美大學文學院教師,福建省語言學會會員。主要從事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的專業課程教學、漢語師資培訓及相關的科研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