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行為矯正法

夢新懋(Donald Meichenbaum,另譯作麥新懋)的“認知行為矯正法”(Cognitive Behavior ModificationCBM)是一種主要以理性行為為手段的心理治療法。這是一個自我指導的治療法(self-instructional therapy),基本上是重建認知的一種形式,重點在於改變當事人的自我暗示(self-verbalizations)。根據夢新懋(1977)的看法,自我暗示對一個人行為的影響就像別人的影響一樣(《認知行為改變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認知行為矯正法
  • 外文名:Cognitive Behavior Modification
  • 套用學科:心理學
概念,歷史,基本原理,假設,內部對話的機能,內部對話的結構,認知結構的改變形式,行為如何改變,第一階段:自我觀察,第二階段:開始一新的內心對話,第三階段:學習新技能,認知行為矯正技術,應對技能方案,壓力免疫訓練,貢獻與不足,貢獻,不足,

概念

“認知行為矯正法”(Cognitive Behavior ModificationCBM)是一種主要以理性行為為手段的心理治療法。這是一個自我指導的治療法(self-instructional therapy),基本上是重建認知的一種形式,重點在於改變當事人的自我暗示(self-verbalizations)。認知行為矯正技術強調求助者必須:1、打破行為的刻板定勢;2、注意到他人行為的影響力;3、注意到自己的感受和行為。

歷史

認知行為矯正技術(CBM)由梅肯鮑姆(Donald Meichenbaum)提出。梅肯鮑姆,新進的臨床心理學家,1963年在伊利諾大學研究所攻讀臨床心理學,並參與精神分裂症的語言訓練方案。目前任教於加拿大滑鐵盧大學,並擔任認知治療與研究學報(Cognitive Therapy & Research)的副編輯。著作及論文繁多,代表作:《認知行為改變術》(Cognitive Behavior Modification:An Integrative Approach,1977)。致力於整合凱利(G. Kelly)、艾里斯、貝克以及辛格(J. Singer)等人的認知-語義治療論的臨床技術與現行行為治療技術之間的橫溝。

基本原理

假設

1、行為改變是透過一系列的中介歷程,包括內在語言的互動作用、認知結構、行為以及因行為而產生的結果而發生的。
2、人們對自己所說的什麼話會影響(決定)他們對其它事情所採取的行動。認知機能評定的目的就是指評定人們的內部對話(internal?dialogue)是如何影響行為的、如何受到其它事件或行為過程的影響的。

內部對話的機能

1、人際語言與內在語言有著非常相似的形式,它們都為中介性行為提供了某種程度的原則和作用。因此,自我指導和人際指導的內部過程有著相似的形式。
2、內部對話還可以影響到人們對壓力的反應。人們對壓力的反應在很大程度上受人們對壓力源的評價、對自己感到的喚醒的歸因、以及對自己的應付能力的評估等因素的影響。
3、人們對於壓力情境以及自己應付能力的自我語言會影響到他們在這種情境下的行為。人們在這種情境下的焦慮水平也與這種和情境有關的自我評價有關。
4、如果個體只看重自我,他的機能上的不足及對自我的不滿等思想,他的焦慮水平就高;如果只注意到外部情境,並有較高的應付水平,這時的焦慮水平就低。
5、認知也可以影響到生理反應和情緒狀態。在心境和自我語言之間有著某種關係。思想可以影響行為。
6、人有很多行為是自動化的或由習慣產生的,在行為之前並不會先想一想(習慣經常是迅速而有效的)。要改變行為,就必須在行動之前先想一想。這樣的思想(即內部語言的產生)能使不適應行為“去自動化”,即“去習慣化”(deautomatize)並為產生新的適應性行為提供基礎。

內部對話的結構

內部語言的第二個重要的機能就是對認知結構(Cognitive?structure)的影響和改變。認知結構為一系列特殊的自我語言提供意義系統或概念系統。認知結構可控制並影響思想策略,尋找並選擇某種思想。學習新的技能需要認知結構的改變。

認知結構的改變形式

1、吸收(absorption),即新的結構吸收了原來的結構;
2、替代(displacement),即原來的結構又伴隨著新的結構一起起作用;
3、綜合(integration),即原來結構中的成份在更具理解性的新的複雜結構中仍然存在。
4、認知結構決定了內部語言的實質,而內部對話又可以改變認知結構,是個良性循環。

行為如何改變

第一階段:自我觀察

改變過程的第一階段是學習如何觀察自己的行為。當他們接受治療時,他們的內心對話以負面的自我暗示和負面形象為特徵,此時的關鍵是,使他們樂於以及能夠去傾聽自己的心聲。這一階段包括:增加對自己的想法、感覺、行為、生理反應以及與人互動的方式的敏感度。例如,如果沮喪的當事人希望產生建設性的改變則必須先認清自己不是負面想法和感覺的「犧牲者」。沮喪來自自我暗示的內容。雖然自我觀察是改變的必要過程,但不是充分條件。在治療過程中,當事人需要一個新的認知結構,使他們能以新的觀點來看待自己的問題。而這種重建認知的過程是通過當事人和治療者共同努力而促成的。

第二階段:開始一新的內心對話

經過初期的接觸,當事人開始了解自己的適應不良行為,並開始注意有哪些機會可以導致行為、認知和感覺的改變。如果當事人希望改變,他們對自己所說的話必須能引起一個新的行為鏈(behavioral chain),一個與不良行為不相容的鎖鏈。當事人在治療中會學習去改變過去的內心對話。這種內心對話會引導出新的行為,進而影響認知的重建。

第三階段:學習新技能

矯正過程的第三階段則是教導更有效的應對技能,並在現實生活情境中加以練習。(例如,無法面對失敗的人也許會因為害怕不能成功而逃避行為。重建認知可幫助當事人改變對失敗的負面看法,使他們能更願意參與自己所期望的活動)。同時,當事人應不斷地告訴自己新的句子,並觀察和評估產生的結果。當他們在情境中表現不同行為時,他們會從別人身上獲得不同的反應。藉助告訴自己有關新學會的行為及其結果,會大大地影響這些新學會的行為的穩定性。

認知行為矯正技術

應對技能方案

應對技能方案(coping-skills programs)的理論基礎是,藉助學會如何修正認知盒子(cognitive set ),可以獲得更有效的策略去處理有壓力的情境。簡而言之,有一種含有五個步驟的處理程式,可用來教導這些應對技能:
1、 藉助角色扮演和心像,使當事人置身在引起焦慮的情境中。
2、 要求對方評論其焦慮水準。
3、 教導對方去察覺在壓力情境中引起焦慮的認知。
4、 藉助重新評價自我暗示的過程,幫助對方檢查這些想法。
5、 根據這個再評過程,要求對方再去注意焦慮的水準。
研究結果證明,應對技能方案能成功地處理說話焦慮、考試焦慮、恐怖症、生氣、缺乏社交能力、藥物成癮酒精中毒、性生活障礙和兒童的社交退縮問題(Meichenbaum,1977,1986)。

壓力免疫訓練

在應對技能方案中有一種特殊的套用,就是教導當事人藉助“壓力免疫”(stress inoculation)策略去管理壓力。夢新懋(1985)在使用認知治療法的技術中發展出壓力免疫法,這是將生理上免疫的原理推廣套用到心理與行為上;先讓當事人有機會成功地處理較溫和的壓力刺激,然後逐步發展對較強刺激的容忍能力。這個訓練的假定是藉助改變在壓力情況下的自我暗示與信念,而提高應對壓力的能力。夢新懋的壓力免疫訓練不只關心教導當事人特別的應對技能,他的方案是設計成使當事人對壓力的處理有所準備,並使他們有改變的動機,以及能處理抗拒故態復發等情形。壓力免疫訓練(簡稱SIT)包括:給予訊息、蘇格拉底式對話、重建認知、解決問題、放鬆訓練、行為預演、自我監控、自我教導、自我增強及改變環境等技術的組合。這個治療法在設計上是教導應對技能,使人們能處理當前的壓力與未來的困難。
夢新懋為壓力免疫訓練設計了一個三階段模式:
1、 概念階段。
2、 技能獲得與練習階段。
3、 套用與持續改變階段。
概念階段
在壓力免疫訓練的最初階段--概念階段,其最主要的重點在於與當事人建立良好的治療關係,協助對方對於壓力的本質有較好的了解,並在這種互動關係中重新獲得概念。治療者在這個階段里應取得對方的合作,雙方一起對問題的性質重新思考。一開始,治療者會用簡單的字眼設計一個要領性架構,協助對方了解自己在不同壓力情境下的反應方式,了解認知與情緒對於製造與延續壓力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通過教誨、蘇格拉底式的質詢,以及引導自我察覺的過程來教導對方。
當事人前來接受治療,通常是由於感受到自己是外在環境、思想、感受與行為的犧牲者。給予的訓練包括教導對方察覺自己在壓力中的角色。他們獲得此察覺的方式,是通過系統化地觀察自己的內心對話,以及檢視這些內心對話所產生的適應不良行為。這種自我監控在所有的治療階段都必須持續進行。當事人在認知治療中應使用開放性日記,有系統地記錄自己的想法、感覺和行為,治療者在教導這些應對技能時,應彈性地運用技術,對於當事人個人的、文化的、情境的環境應保持敏感性。
本法也用以處理有強迫性行為(或觀念)症狀的人、多動兒、自閉者與精神分裂患者(Meichenbaum,1977,1985)
獲得技能與練習階段 壓力免疫訓練的第二個階段--獲得技能與練習,重點在於提供對方各種套用在壓力情境中的行為與認知應對技術。這個階段也包含「直接行動,諸如:收集恐懼的資料、明確地確認何種情境會帶來壓力、做一些不同的事情來減低壓力,以及學習有關勝利心理的放鬆方法等。訓練包括認知應對技能,讓當事人了解適應與適應不良的行為皆與內心對話有關。他們學會不同的自我暗示方式,並不斷地反覆練習。夢新懋(1986)對於這個階段不斷灌輸的內心對話提供如下:
對於承受壓力我應如何作準備?(我必須做什麼?我能擬定一套處理壓力的計畫嗎?)
我如何面對處理對我會產生壓力的事情?(我可以用哪些方法來處理壓力?我如何面對這個挑戰?)
我如何應對困窘的感覺?(我現在能做什麼?我如何阻止我的恐懼?)
我如何強化自我暗示?(我如何給自己打氣?)
由於這是壓力管理方案的一部分,因此也會教給對方各種行為的應對方法,有些還包括:放鬆訓練、社會技能訓練、時間管理訓練及自我教導訓練。諮詢員會協助當事人改變生活型態,諸如:重新評估事情的優先次序、培養支持系統、採取直接行為去改變壓力情緒。治療者介紹給當事人許多放鬆的方法,並教導對方使用這些技術去減低壓力所引起的情緒亢奮。通過教導、示範與引導,對方逐漸學會漸進放鬆的技能。其他建議學習的放鬆方法還有冥想法、瑜珈法、肌肉緊縮與放鬆法及呼吸控制法。此外,放鬆法也包括一些活動,例如,散步、慢跑、園藝栽培、編織及其他身體的活動。夢新懋強調放鬆法對於心理狀態與生理狀態的效果是一樣的。
套用與持續改變階段 在壓力免疫訓練的第三階段--套用與持續改變階段,重點放在小心地將改變從治療中轉移到實際的生活中,並予以維持。教導應對技能顯然是一種複雜的程式,依不同的處理方法而不同。對當事人而言,單單暗示他們新的觀念尚不足以導致改變,他們必須練習新的自我暗示,並把新技能套用到真實的生活情境中,並且一旦學會認知和行為的應對技能後,就必須開始練習行為作業,而這些作為會變得越來越重要。諮詢員會要求對方寫下願意去完成的家庭作業,其結果會在下一次的晤談中仔細地檢討,至於如果當事人未能持續進行這些作業的話,則對方就要檢討失敗的原因。這種追蹤與檢討一般會在治療經過三個月、六個月及十二個月後各舉行一次;如此可促使對方持續練習並強化他們的應對技能。壓力免疫訓練可視為壓力管理方案的一部分,訓練中所獲得的益處將延展到未來的生活。
壓力管理訓練對各種問題與各種當事人都是有用的套用策略,不論在治療上、預防上都有其套用價值。這些套用包括:憤怒控制、焦慮處理、果斷訓練、促進創意思考、處理沮喪及健康問題

貢獻與不足

貢獻

正如我們所了解的,夢新懋是認知行為治療法的重要領導人物之一,他在自我教導治療與壓力免疫訓練方面的研究,已成功地套用到各種不同的群體及特殊問題上,他的特殊治療技術,尤其適合套用於教導壓力管理,但是他的理論不僅套用在行為治療技術,他還藉助證明自我對談的重要性,實際地擴展了他的理論基礎(Patterson,1986)。夢新懋(1986)提醒認知行為治療者應注意過度使用技術的傾向,並建議如果當事人要有進步,就必須發展出一套測試行為改變的理論。他指出已有人嘗試發展一種認知的社會學習理論來解釋行為改變,並從中能指出治療的最好方法。
貝克與夢新懋的一項重要貢獻是,拆除心理治療過程的神秘色彩。這兩個認知行為取向都採取教育模式,並強調諮詢員與當事人之間的結盟關係。兩種療法都鼓勵自助,會不斷提供回饋給當事人使其了解治療策略是否奏效,以及在治療過程中會提供結構性的指引,使其能評價療效的進展。在療程中,當事人會主動積極、能接收到充分的信息,以及掌握治療的方向。因為他們是療程的合作人。在當前的心理治療領域裡,認知行為治療法會是一種良好的選擇。

不足

認知治療可用以治療抑鬱性神經症,焦慮症恐怖症(包括社交恐怖症),考試前緊張焦慮、情緒的激怒和慢性疼痛的求助者,對神經性厭食、性功能障礙及酒精中毒等,也可作為選用的一種方法。但是認知治療對下述一類求助者無效或療效甚微:伴有幻覺、妄想、或腦器質性病變的抑鬱求助者,以及分裂情感性精神求助者。
派特森(Patterson,1986)在批評夢新懋的認知行為矯正法時提出一些很好的問題,此亦可用來批評大部分的認知行為治療法。他提出的基本問題包括:如何找出最好的方法去改變當事人的內心對話?是否要直接教導當事人最有效的方法?當事人無法理性或邏輯地思考時,是否一定都是由於對理性地解決總是缺乏了解?矯正當事人暗示的最有效方法是不是要通過教導式的指導?自我發現的學習是否比治療者的教導,更有效且能維持更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