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行為模式

認知行為模式

認知行為模式,也被稱為認知行為療法(CBT),它是廣泛使用的能夠改善心理健康的心理-社會幹預療法。

CBT側重於個人應對策略的發展,目標是解決來訪者當前問題,改變其不正確的認知(例如,想法、信念和態度)、行為和情緒調節的無用模式,從而緩解來訪者痛苦並減輕其相關症狀。認知行為療法是用來治療抑鬱症的,也可以被用來治療許多精神疾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認知行為模式
  • 外文名: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 別稱:認知行為理論
  • 套用:心理諮詢、心理治療
定義,性質,套用,

定義

認知行為療法(CBT)是一種心理-社會幹預療法,它是最具有廣泛使用的改善心理健康的治療方法。
認知行為理論包括許多具體理論,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論有艾利斯的合理情緒行為療法(REBT),貝克和Meichenbaum梅肯鮑姆的認知行為矯正技術等。認知行為強調認知活動在心理或行為問題中的發生作用,在社會工作的實務中既採用各種認知矯正技術,又採用行為治療技術。

性質

CBT模式是基於行為和認知心理學的基本原理的結合。它與心理治療的傳統方法不同,例如心理分析方法,是治療師在行為背後尋找無意識的含義,然後制定診斷。相反,CBT是一種“以問題為中心”和“以行動為導向”的治療形式,這意味著它被用來治療與確診的精神障礙相關的具體問題。治療師的作用是幫助病人找到並練習有效的策略,以解決所確定的目標,並減少疾病的症狀。
認知行為療法基於這樣一種信念,即思想扭曲和不良行為在心理障礙的發展和維護中起著重要作用,通過教授來訪者新的信息處理技能和應對機制,可以減少其相關症狀和痛苦。

套用

與精神類藥物相比,相關研究發現,單獨使用cbt對治療不極其嚴重的抑鬱和焦慮、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抽搐、藥物濫用(除了阿片類藥物濫用)、飲食失調和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治療效果很好。它經常被推薦用於治療其他病症,如嚴重的強迫症(OCD)和嚴重的抑鬱症、阿片類藥物成癮、雙相情感障礙和精神障礙。此外,CBT被推薦作為治療兒童和青少年心理障礙的第一道防線,包括攻擊性和品行障礙。
研究人員發現,其他善意的治療干預措施對於治療成人的某些病症同樣有效,但在治療大多數疾病方面,認知行為療法在治療上更勝一籌。除了人際心理治療(IPT),CBT在治療指南中被推薦作為一種心理治療的選擇,和CBT和IPT是精神病學住院醫生必須接受的心理社會幹預措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