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語用·功能:英漢巨觀對比研究

認知·語用·功能:英漢巨觀對比研究

《認知·語用·功能:英漢巨觀對比研究》為系列文集之三,共選收近30年來國內英漢巨觀對比研究方面的重要論文41篇,分別歸入“語篇與功能”、“語用與修辭”、“認知與思維”三個欄目。這些文章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的英漢對比研究由微觀逐步走向巨觀,不斷拓寬研究領域,向縱深發展的過程。編者預言,巨觀對比研究將成為英漢語對比研究的主旋律,漢語的主體性將在英漢語巨觀對比研究中受到更多人的關注,而定性和定量相結合將會成為其主要研究方法。

基本介紹

  • 書名:認知•語用•功能:英漢巨觀對比研究
  • 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 頁數:584頁
  • 開本:16
  • 品牌: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 作者:牛保義 楊自儉
  • 出版日期:2009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英語
  • ISBN:9787544611237, 754461123X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認知·語用·功能:英漢巨觀對比研究》為英漢對比與翻譯研究系列叢書之一,“英漢對比與翻譯研究”系列文集是近30年來我國英漢對比和翻譯研究的歷史檢閱,共八個分冊,涵蓋英漢對比語言學、對比文化學和翻譯學三個學科。每冊都包含總序、綜述、編者札記、選文、重要論著索引和編後記六部分,選文均為高水平論文,其中多篇為名家名篇。編者札記是分冊主編為每篇選寫的畫龍點睛的評論,綜述總結了本分冊研究領域的成績,預示了發展趨勢,總序堪稱三個學科研究與發展的總結和指南,論著索引有重要參考價值。本套文集實為上述三個學科及相關研究領域的重要文獻庫,是這些學科或有關專業本、碩、博師生學習、教學、研究的必讀參考書。

圖書目錄

英漢巨觀對比研究綜述
一、語篇與功能
1.王 寅 英漢語言巨觀結構的區別特徵(1990/1992)
2.曹合建 英漢語體量化分析與比較(1994)
3.胡壯麟 英漢疑問語氣系統的多層次和多元功能解釋(1994)
4.索玉柱 及物性效應對推理的制約作用——英漢語篇的實驗研究之二(1997)
5.瞿宗德 從漢英篇幅差異比較漢英語的信息密度(1998)
6.劉禮進 英漢篇章結構模式對比研究(1999)
7.牛保義 英漢語篇含意銜接瑣議(1999)
8.廖開洪 試析英漢說明文段落劃分的相同性(2000)
9.徐盛桓 關於英漢語篇比較研究——從中西比較詩學的視角(2001)
10.劉承宇 英漢語篇互文性對比研究(2002)
11.陸振慧 英漢語篇中指同表達的對比研究(2002)
12.黃國文 漢英語篇對比研究的語言學嘗試——對唐詩《芙蓉樓送辛漸》及其英譯文的功能分析(2003)
13.徐珺 功能語法用於《儒林外史》漢英語篇的研究:情景語境觀(2003)
14.陳曉燕 英漢社論語篇態度資源對比分析(2007)
15.王菊泉 關於形合與意合問題的幾點思考(2007)
16.許余龍 賀小聃 英漢語下指的篇章功能和語用分析(2007)

二、語用與修辭
17.何自然 閻莊 中國學生在英語交際中的語用失誤——漢英語用差異調查(1986)
18.楊自儉 中西修辭學發展史比較(1988)
19.Richard M.Coe 胡曙中 英漢對比修辭研究初探(1989)
20.劉英凱 漢英“迴環”修辭格探微(1991)
21.唐松波 中西修辭學內容與方法比較(1991)
22.馬秉義 英漢篇章修辭比較(1994)
23.李經偉 英漢書評中的禮貌策略比較(1996)
24.畢繼萬 漢英告別語的差異(1997)
25.李國南 antithesis與“對偶”比較研究(1997)
26.張紹傑 王曉彤 “請求”言語行為的對比研究(1997)
27.陳治安 文旭 關於英漢對比語用學的幾點思考(1999)
28.邵志洪 邵惟韺 英漢平行結構對比研究(2001)
29.王愛華 英漢拒絕言語行為表達模式調查(2001)
30.吳慧堅 語用原則對篇章結構的影響(2002)
31.馮 友 英漢稱讚語回應策略差異的優選論解釋(2006)

三、認知與思維
32.王墨希 李津 中國學生英語語篇思維模式調查(1993)
33.連淑能 英語的“抽象”與漢語的“具體”(1993)
34.司顯柱 論英漢民族思維模式、語言結構及其翻譯(1999)
35.牛保義 徐盛桓 關於英漢語語法化比較研究——英漢語比較研究的一個新視角(2000)
36.許余龍 英漢指稱詞語表達的可及性(2000)
37.張輝 漢英情感概念形成和表達的對比研究(2001)
38.魏在江 英漢語氣隱喻對比研究(2003)
39.楊玉晨 英漢學術論文開頭段語篇模式和思維方式對比分析(2003)
40.陳家旭 英漢語隱喻認知對比的哲學基礎(2006)
41.竇衛霖 董繼榮思維方式對經濟新聞寫作方式的影響——《中國日報》和《金融時報》之比較(2006)
附錄:重要論著索引
編後記

文摘

詩學研究不能代替語篇研究,我們也不是準備以詩學比較代替語篇比較的研究。古代詩學專著作為文論的原初形態,是對直至當時人們寫作經驗的總結並加以發揮,這就記錄並論述了產生這些文論的民族從其民族的童年起就已形成的在形成作品(包括口頭和書面的)時的思維狀態、用語方式和表達習慣。當我們暫時撇開文論所面對的具體文學形式而專注於文論對形成作品的理念和思路作出的論述時,我們會發現這些理念和思路同樣會成為形成作品外部形態即其語篇的織體所參照的理論前提和方法框架。這些詩學專著形成後,其總結和發揮的理論又對後來世世代代人們的寫作產生過巨大影響,甚至至今仍不絕如縷。因此,詩學比較研究,我們所關注的,不是對古代詩學作理論的研究,而是通過這些有影響、有代表性的論述,看到自古至今東西方一些一直在直接地或間接地、有意識或下意識地實踐著的寫作的理念和思路,從而追尋作為我們觀察東西方語篇(本文只指漢英語篇,下同)所參照的理論前提和方法框架。這些理念和思路分別反映了文論作者前後幾千年東西方深厚的文化積澱、思維特點和表達習慣,是我們理解東西方語篇各自特點的重要歷史參照。因此,我們不是準備做文論的研究工作,我們看重的只是這些文論基本觀點所反映的寫作傳統。
中西傳統詩學常將摹仿和表現作為反映現實的基本方法,這一點可能是詩學傳統中對作品的語篇織體產生影響的很重要的一個方面。那么,摹仿和表現又是什麼意思呢?“中西傳統詩學在其主導方面乃是一種‘自然之思’。詩學上的‘自然之思’指的是將‘文學’設定為‘自然現象’,將文學與自然關係設定為同一或類似關係,‘文學世界’被假設為‘自然世界’的‘摹仿’或‘表現”’,“自然世界和文學世界是一一對應類似或同一”的(饒芃子等1999)。這就是所謂“文學的自然性”,成為形成作品的詩學假設和方法,或者說,“以‘取法自然’為自己最根本的詩學方法”(同上)。
文學的自然性這一點,中西傳統詩學皆然,不同的是如何看待自然及由此而如何摹仿和表現自然。

後記

從2007年5月受託編輯《英漢對比與翻譯研究》論文集第3分冊——《認知·語用·功能——英漢語言巨觀對比研究》,至今一年多了。掩卷冥思,頗有感慨,寫在這裡,與眾讀者交流。
《英漢對比與翻譯研究》是一部時間跨度(1977——2007)長,內容含量(包括8個分冊)大,質量要求(本研究領域中最高水平)高的大型論文集(近400萬字)。論文集內容含量大,各分冊內容涵蓋應明確劃定。編輯過程中,我們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如何劃定“英漢語言巨觀對比研究”。本分冊將句子以上的,從社會、文化和認知心理等外部因素進行的英漢對比劃歸巨觀對比研究;句子以下(包括句子)的英漢對比劃為微觀對比研究。即使這樣,也還有一些難以定位。比如,一些英漢語修辭對比文章,其中有涉及語篇段落的,也有涉及句子甚至辭彙的等。因此,本分冊收入論文劃界不太清楚的地方,請讀者諒解。 感慨之二是“篇目選定難”。論文集的定位是“本學科或本領域發展史或理論史研究的文獻庫;本學科或本專業的本科、碩士、博士以及相關專業師生學習、教學、研究的必讀參考書”。要實現這一目標,至為關鍵的是要挑選出確實能夠代表本研究領域中最高水平的論文。在本分冊篇目選定過程中,我們從文獻中初選了近700篇論文;從中選出366篇。其中經與總主編幾輪磋商,41篇收入本分冊論文集。這4l篇論文的選定我們首先考慮的是具有較高的理論創新和實用價值,能夠代表英漢語巨觀對比研究的最高水平;其次考慮的是研究內容和研究思路富有新意,力爭照顧到“語篇與功能”、“語用與修辭”和“認知與思維”三個欄目的平衡;另一點是在考慮收入論文的時間跨度的同時注重最新的研究成果,力爭能夠反映英漢語巨觀對比研究發展的歷程和趨勢。這樣,就會有一些同屬一個欄目的、同一歷史時期的重要論文我們不得不“忍痛割愛”。如果這些論文的作者們能夠體諒到這一點,我們將不勝感激。

序言

我們受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與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的委託,主編“英漢對比與翻譯研究”系列文集,共八個分冊:
一、潘文國、楊自儉主編:《共性·個性·視角——英漢對比的理論與方法研究》
二、邵志洪主編:《結構·語義·關係——英漢微觀對比研究》
三、牛保義主編:《認知·語用·功能——英漢巨觀對比研究》
四、劉英凱、李靜瀅主編:《比較·鑑別·套用——英漢對比套用研究》
五、左飈主編:《衝突·互補·共存——中西文化對比研究》
六、羅選民主編:《結構·解構·建構——翻譯理論研究》
七、楊曉榮主編:《二元·多元·綜合——翻譯本質與標準研究》
八、陳宏薇主編:《方法·技巧·批評——翻譯教學與實踐研究》。
選編這套系列文集的目的是比較全面系統地總結1977一-2007年間國內英漢對比語言學、對比文化學和翻譯學三個學科的研究成績與發展狀況,尋找研究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今後研究和建設的構想,努力推動三個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因為這三個學科關係密切,互相影響,相互促進;同時也是提高學會的學術水平和促進學會與出版社進一步合作的需求。因此,我們在選編方案中提出了以下幾項要求:(1)各冊選文均應為本研究領域最有影響的高水平論文,和三個學科領域密切相關的名家經典可不受所定時空限制。(2)各冊主編為每篇人選論文寫一篇500-1000字堪稱點睛之筆的導讀性【編者札記】,其內容主要包括文章的創新點和價值所在(理論的、方法的、套用的、資料的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