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存在句認知對比研究》系統介紹了國內外現有的英語和漢語存在句研究成果,主要內容包括存在句引導詞的意義、存在句的結構、主謂一致與不一致、定指限制、存在句的方向,等等。書中採用認知語言學理論框架對與存在句有關的主要理論問題做了深入系統的研究,有不少新穎且有價值的觀點。書中最後建立了一個存在句的基本認知模型,經過不同語序的多種語言的驗證,證明具有普遍的解釋力。《英漢存在句認知對比研究》以BNC和《圍城》為語料,採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結論具有代表性。
基本介紹
- 書名:語言學系列叢書•英漢存在句認知對比研究
-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 頁數:190頁
- 開本:16
- 定價:25.00
- 作者:高文成
-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英語
- ISBN:9787307064416
- 品牌:武漢大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英漢存在句認知對比研究》的讀者對象為語言學專業研究生、語言學教師、語言研究者以及其他對語言研究感興趣的讀者。
作者簡介
高文成,上海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語言學博士,華中師範大學英語系文學碩士,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英語專業本科和碩士研究生的語言學教學和科研工作,授課和論文指導多次獲獎。先後在《外語學刊》、《外語電化教學》、《四川外語學院學報》等刊物上發表論文20餘篇。先後承擔並完成了多項科研項目,包括教育部重大項目“中國高校外語教學改革與發展策略研究”的一個子項目“大學生英語學習中的僵化現象與教改體系研究”和上海外國語大學重點科研項目“語言學與套用語言學百科大詞典”等。已經出版了著作7部,包括《語言學精要與學習指南》(清華大學出版社)、大學生英語文庫《名人故事篇》(初級)(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參編《新編商務英語翻譯》(高等教育出版社)、參編《英語習語精選》(湖北教育出版社)等。主要研究方向為理論語言學、認知語言學和套用語苦學。
圖書目錄
前言
1 緒論
1.0 引論
1.1 選題背景
1.2 英語存在句形式研究方法中存在的問題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範圍與方法
1.5 研究布局
2 文獻綜述
2.0 引論
2.1 英語存在句的國外研究現狀
2.1.1 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英語存在句研究
2.1.2 20世紀90年代以後的英語存在句研究
2.2 英語存在句的國內研究現狀
2.3 漢語存在句的研究
2.3.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漢語存在句研究
2.3.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文化大革命”階段的漢語存在旬研究
2.3.3 20世紀80年代以後的漢語存在句研究
2.4 文獻評估
3 理論基礎
3.0 引論
3.1 哲學理論基礎
3.1.1 Humbodlt的語言哲學觀
3.1.2 Wittgenstein的“語言遊戲”和“家族相似性
3.1.3 經驗現實主義哲學
3.2 認知心理學理論基礎
3.2.1 Vygotsky
3.2.2 Piaget
3.2.3 聯通主義
3.2.4 認知模式識別:格式塔理論、典型視角和原型匹配
3.2.5 認知神經科學
3.3 認知語言學理論基礎
3.3.1 範疇化
3.3.1.1 範疇化的重要性
3.3.1.2 範疇化的原型理論
3.3.1.3 基本層次範疇與範疇等級
3.3.2 意象與意象圖式
3.3.2.1 Langacker的意象
3.3.2.2 Johnson和Lakoff的意象圖式
3.3.3 識解關係
3.3.3.1 方面選擇
3.3.3.2 場景視角
3.3.3.3 凸顯
3.3.3.4 抽象
3.3.4 射體與界標
4 射體與界標:存在句結構的認知研究
4.0 引論
4.1 存在there與指示there的區別
4.2 存在句選擇there而非here的認知原因
4.3 存在句的結構特點
4.4 存在句結構的認知解釋
4.4.1 認知語法的雙極象徵結構
4.4.2 認知語法的詞類觀:事物和關係勾畫
4.4.3 英語存在句結構:射體與界標及圖式轉換
4.5 漢語存在句結構的認知考察
4.5.1 漢語存在句的結構特點與分類
4.5.2 漢語存在句結構的認知考察
4.5.3 “滿N1的N2”特殊存在結構的認知研究
4.6 英漢存在句結構的共性與差異
4.7 小結
5 象似性和主觀化:主謂一致與不一致的認知研究
5.0 引論
5.1 前期的相關研究
5.2 語言的象似性
5.3 名詞範疇的認知分析方法:有界區域與無界區域
5.4 主謂一致:數量象似性與標記象似性的結合
5.5 主謂不一致:物理空間與品質空間認知域的視角轉換
5.6 英漢存在名詞與動詞之比較
5.7 小結
6 心理空間與心理接觸:存在句定指限制的認知研究
6.0 引論
6.1 定指限制的前期研究
6.2 英語存在句定指限制的認知研究
6.2.1 心理空間與心理接觸
6.2.2 泛心理空間接觸:非定指的認知解釋
6.2.3 獨特性的心理接觸:定指的認知解釋
6.2.4 搜尋域與獨特性心理接觸:英語存在句非定指及定指現象的認知研究
6.3 漢語存在句定指限制的認知考察
6.3.1 心理空間搜尋域與無定現象認知考察
6.3.2 獨特性心理接觸與有定現象認知考察
6.4 英漢存在句定指限制的共性與個性
6.5 小結
7 概念化:存在句方向的認知研究
7.0 引論
7.1 認知語言學的概念化內涵
7.2 方向固定的動詞概念化:英語存在句單向認知研究
7.3 方向不固定的動詞概念化:漢語存在句雙向認知研究
7.4 英漢存在句方向的共性與個性及其認知解釋
7.5 小結
8 結束語
8.0 引論
8.1 存在句的基本認知模型
8.2 主要結論
8.3 理論意義
附錄:(第6章)中的存在句語料
參考文獻
致謝
1 緒論
1.0 引論
1.1 選題背景
1.2 英語存在句形式研究方法中存在的問題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範圍與方法
1.5 研究布局
2 文獻綜述
2.0 引論
2.1 英語存在句的國外研究現狀
2.1.1 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英語存在句研究
2.1.2 20世紀90年代以後的英語存在句研究
2.2 英語存在句的國內研究現狀
2.3 漢語存在句的研究
2.3.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漢語存在句研究
2.3.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文化大革命”階段的漢語存在旬研究
2.3.3 20世紀80年代以後的漢語存在句研究
2.4 文獻評估
3 理論基礎
3.0 引論
3.1 哲學理論基礎
3.1.1 Humbodlt的語言哲學觀
3.1.2 Wittgenstein的“語言遊戲”和“家族相似性
3.1.3 經驗現實主義哲學
3.2 認知心理學理論基礎
3.2.1 Vygotsky
3.2.2 Piaget
3.2.3 聯通主義
3.2.4 認知模式識別:格式塔理論、典型視角和原型匹配
3.2.5 認知神經科學
3.3 認知語言學理論基礎
3.3.1 範疇化
3.3.1.1 範疇化的重要性
3.3.1.2 範疇化的原型理論
3.3.1.3 基本層次範疇與範疇等級
3.3.2 意象與意象圖式
3.3.2.1 Langacker的意象
3.3.2.2 Johnson和Lakoff的意象圖式
3.3.3 識解關係
3.3.3.1 方面選擇
3.3.3.2 場景視角
3.3.3.3 凸顯
3.3.3.4 抽象
3.3.4 射體與界標
4 射體與界標:存在句結構的認知研究
4.0 引論
4.1 存在there與指示there的區別
4.2 存在句選擇there而非here的認知原因
4.3 存在句的結構特點
4.4 存在句結構的認知解釋
4.4.1 認知語法的雙極象徵結構
4.4.2 認知語法的詞類觀:事物和關係勾畫
4.4.3 英語存在句結構:射體與界標及圖式轉換
4.5 漢語存在句結構的認知考察
4.5.1 漢語存在句的結構特點與分類
4.5.2 漢語存在句結構的認知考察
4.5.3 “滿N1的N2”特殊存在結構的認知研究
4.6 英漢存在句結構的共性與差異
4.7 小結
5 象似性和主觀化:主謂一致與不一致的認知研究
5.0 引論
5.1 前期的相關研究
5.2 語言的象似性
5.3 名詞範疇的認知分析方法:有界區域與無界區域
5.4 主謂一致:數量象似性與標記象似性的結合
5.5 主謂不一致:物理空間與品質空間認知域的視角轉換
5.6 英漢存在名詞與動詞之比較
5.7 小結
6 心理空間與心理接觸:存在句定指限制的認知研究
6.0 引論
6.1 定指限制的前期研究
6.2 英語存在句定指限制的認知研究
6.2.1 心理空間與心理接觸
6.2.2 泛心理空間接觸:非定指的認知解釋
6.2.3 獨特性的心理接觸:定指的認知解釋
6.2.4 搜尋域與獨特性心理接觸:英語存在句非定指及定指現象的認知研究
6.3 漢語存在句定指限制的認知考察
6.3.1 心理空間搜尋域與無定現象認知考察
6.3.2 獨特性心理接觸與有定現象認知考察
6.4 英漢存在句定指限制的共性與個性
6.5 小結
7 概念化:存在句方向的認知研究
7.0 引論
7.1 認知語言學的概念化內涵
7.2 方向固定的動詞概念化:英語存在句單向認知研究
7.3 方向不固定的動詞概念化:漢語存在句雙向認知研究
7.4 英漢存在句方向的共性與個性及其認知解釋
7.5 小結
8 結束語
8.0 引論
8.1 存在句的基本認知模型
8.2 主要結論
8.3 理論意義
附錄:(第6章)中的存在句語料
參考文獻
致謝
文摘
第三,關於存在句定指限制問題。英語存在句的處所主語there是一個空間搜尋域。空間搜尋域本身不足以在說話者和聽話者之間就某一個存在客體的具體例示建立心理接觸,因此要使用非定指(無定)形式;對於反例現象,我們認為,非定指和定指(有定)形式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像經典範疇觀所描寫的那樣,二者之間有截然的界限,相反更符合原型範疇觀的語言學精神,只要能滿足獨特性心理接觸和焦點性(既獨特又凸顯)兩個基本條件,部分存在句也可以使用定指修飾形式。使用定指還是非定指形式取決於說話者和聽話者之間能否就存在客體的某一個具體例示建立獨特陛心理接觸,而不取決於形式。
漢語存在句的處所主語也是一個空間搜尋域,同樣因缺乏獨特性心理接觸要使用非定指形式;但部分反例和謂語處所句因滿足了獨特性心理接觸和焦點性兩個基本條件,使用定指形式同樣可以接受。
英漢存在句在定指限制現象上的共性可以歸納為六點:非定指是典型現象;都存在反例,但均為邊緣現象;非定指都源於搜尋域的泛心理接觸;定指都源於對存在客體具體例示;的獨特性心理接觸;二者沒有截然界限,只要滿足獨特性心理接觸和焦點性兩個條件都能使用定指形式;處所都是定指的。
英漢存在句在定指限制現象上的差異可以總結為三點:首先,英漢指稱系統編碼方式不同,前者多用冠詞,後者多用“數+量+名”或“這/那+量+名”;漢語多量詞,英語無量詞。這說明漢民族的認知方式是注重事物的外圍和形狀,多採取“外圍剝離式”的認知方式,從物體外圍到核心,又如漢語的時間和空間排列方式是由大到小;英語的量詞很少,說明英語母語者可能更注重事物的同質和一體性,多採取“核心突破式”的認知方式,忽略其形狀,又如時間和地點的排列順序是由小到大。其次,漢語存在句(此時把存在句看成句類)方向轉換後,非定指成分變成了定指成分;而英語存在句通常不能轉換,轉換後的句子是邊緣句。第三,英語有界客體的量在概念化時以一種具體的語碼方式表示出來,要么個體,要么集體;而漢語存在客體的量語碼編碼時並不具體或個體或集體。
共性是由心理空間和心理接觸這些認知經驗在兩種語言中作用的結果,個性差異是由英漢兩種語言的名詞概念化和語碼化的方式不同、是否具有曲折語法特性等因素所引起的。兩種語言的例證分析都證明了概念語義結構和語法之間存在著一個互相促動的界面。
漢語存在句的處所主語也是一個空間搜尋域,同樣因缺乏獨特性心理接觸要使用非定指形式;但部分反例和謂語處所句因滿足了獨特性心理接觸和焦點性兩個基本條件,使用定指形式同樣可以接受。
英漢存在句在定指限制現象上的共性可以歸納為六點:非定指是典型現象;都存在反例,但均為邊緣現象;非定指都源於搜尋域的泛心理接觸;定指都源於對存在客體具體例示;的獨特性心理接觸;二者沒有截然界限,只要滿足獨特性心理接觸和焦點性兩個條件都能使用定指形式;處所都是定指的。
英漢存在句在定指限制現象上的差異可以總結為三點:首先,英漢指稱系統編碼方式不同,前者多用冠詞,後者多用“數+量+名”或“這/那+量+名”;漢語多量詞,英語無量詞。這說明漢民族的認知方式是注重事物的外圍和形狀,多採取“外圍剝離式”的認知方式,從物體外圍到核心,又如漢語的時間和空間排列方式是由大到小;英語的量詞很少,說明英語母語者可能更注重事物的同質和一體性,多採取“核心突破式”的認知方式,忽略其形狀,又如時間和地點的排列順序是由小到大。其次,漢語存在句(此時把存在句看成句類)方向轉換後,非定指成分變成了定指成分;而英語存在句通常不能轉換,轉換後的句子是邊緣句。第三,英語有界客體的量在概念化時以一種具體的語碼方式表示出來,要么個體,要么集體;而漢語存在客體的量語碼編碼時並不具體或個體或集體。
共性是由心理空間和心理接觸這些認知經驗在兩種語言中作用的結果,個性差異是由英漢兩種語言的名詞概念化和語碼化的方式不同、是否具有曲折語法特性等因素所引起的。兩種語言的例證分析都證明了概念語義結構和語法之間存在著一個互相促動的界面。
序言
本書以哲學、認知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句法學、語義學、邏輯學等為理論基礎,以認知語言學為統一的理論框架對英語和漢語存在句進行了對比研究。作者運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以建立在大量、翔實的例證基礎上的定性解釋為主,同時輔以英國國家語料庫(BNC)和《圍城》第六章的存在句語料數據進行了定量論證。
本書以英語存在句的經典問題為主線展開,同時對應研究了漢語存在句的相關方面,然後比較了二者的共性和個性並進行認知解釋,最後建立了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存在句標準認知模型。經過深入細緻的論證和分析,作者得出了如下結論:
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看,there首先是一個心理空間構建語詞,其次具有微弱的指示痕跡,具有“兩面性”。英語存在句的結構是射體和界標的關係,射體是由抽象處所充當的複合空間,強調處所對其內部存在客體的包含關係;英語存在句和其對應句通常不能轉換。從圖式角度看,是容器和起源一路徑一目標圖式的差別,一個強調包含關係;而另一個表示能量的發出、傳遞和吸收過程。兩種結構具有不同的意義,是對同一情景的不同“識解”方式造成的。
本書以英語存在句的經典問題為主線展開,同時對應研究了漢語存在句的相關方面,然後比較了二者的共性和個性並進行認知解釋,最後建立了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存在句標準認知模型。經過深入細緻的論證和分析,作者得出了如下結論:
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看,there首先是一個心理空間構建語詞,其次具有微弱的指示痕跡,具有“兩面性”。英語存在句的結構是射體和界標的關係,射體是由抽象處所充當的複合空間,強調處所對其內部存在客體的包含關係;英語存在句和其對應句通常不能轉換。從圖式角度看,是容器和起源一路徑一目標圖式的差別,一個強調包含關係;而另一個表示能量的發出、傳遞和吸收過程。兩種結構具有不同的意義,是對同一情景的不同“識解”方式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