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格

詩格

詩格,就是詩的格式、體例與詩的風格、格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詩格 
  • 外文名:Poem Format and Style
  • 釋義:詩的格式、體例
  • 出處:《評詩格》
《評詩格》,詩有九對,詩有十體,王昌齡作品,唐佚名撰作品,《文苑詩格》,唐朝新定詩格,十體,九對,文病,調聲,張伯偉作品,基本信息,內容摘要,圖書目錄,王少伯作品,魏文帝作品,書籍介紹,句例,詩格表,五絕,七絕,五律,七律,白居易作品,補遺,

《評詩格》

《評詩格》,舊題 唐·李嶠 撰
詩格

詩有九對

一曰切對。二曰切側對。三曰字對。四曰字側對。五曰聲對。六曰雙聲對。七曰雙聲側對。八曰疊韻對。九曰疊韻側對。
  • 切對一。謂象物切正不偏枯。
  • 切側對二。詩曰:“魚戲新荷動,鳥散余花落。”
  • 字對三。詩曰:“山椒架寒露,池筱韻涼飈。”
  • 字側對四。謂字義俱別,形體半同。詩曰:“玉雞清五洛,瑞雉映三秦。”
  • 聲對五。謂子義別,聲名對也。詩曰:“疏蟬韻高柳,密蔦掛深松。”
  • 雙聲對六。詩曰:“洲渚近環映,樹石相因依。”
  • 雙聲側對七。詩曰:“花明金谷樹,菜映首山薇。”
  • 疊韻對八。詩曰:“平明披黼帳,窈窕步花庭。”
  • 疊韻切對九。詩曰:“浮鐘霄響徹,飛鏡晚光斜。”

詩有十體

一曰形似。二曰質氣。三曰情理。四曰直置。五曰雕藻。六曰影帶。七曰婉轉。八曰飛動。九曰清切。十曰精華。
  • 形似一。謂貌其形而得似也。詩曰:“風花無定影,露竹有餘清。”
  • 質氣二。謂有質骨而依其氣也。詩曰:“霜峰暗無色”,“雪覆登道白。”
  • 情理三。謂敘情以入理致也。詩曰:“游禽知暮返,行客獨未歸。”
  • 直置四。謂直書可置於句也。詩曰:“隱隱山分地,蒼蒼海接天。”
  • 雕藻五。謂以凡目前事而雕妍之也。詩曰:“岸綠開河柳,池紅照海榴。”
  • 影帶六。謂以事意相愜而用之也。詩曰:“露花如濯錦,泉月似沉鉤。”
  • 婉轉七。謂屈曲其詞,婉轉成句也。詩曰:“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 飛動八。詩曰:“空葭凝露色,落葉動秋聲。”
  • 清切九。詩曰:“猿聲出峽斷,月影落江寒。”
  • 精華十。詩曰:“青田擬駕鶴,丹穴欲乘鳳。”

王昌齡作品

《詩格》,舊題唐王昌齡撰。
王昌齡,字少伯,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登進士第,授汜水尉。十九年登博學宏詞科,遷校書郎。二十六年謫嶺南,次年遇赦北還。天寶元年(742)出為江寧丞,七年貶龍標尉。安史之亂起,王昌齡避亂於江淮一帶,為亳州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生前詩名甚高,時稱"詩家天子王江寧"。此書早已散佚,今存者略可分為三部分:其一為《文鏡秘府論》徵引部分,這一部分當出於王氏。其二為《吟窗雜錄》卷四至卷五所收的王昌齡《詩格》,其中難免真偽混雜。其三為《吟窗雜錄》卷六題作《詩中密旨》的內容,乃淺薄之人雜抄元兢《詩髓腦》、崔融《唐朝新定詩格》、皎然《詩議》及佚名《詩式》的內容拼湊而成,絕大部分非王氏論文語。輯本有張伯偉的《全唐五代詩格校考》,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唐佚名撰作品

《詩格》,唐佚名撰。見敦煌殘卷第三○一一號背面。現存較完整者三行乃“七對”名目,此外有詩四句。
此斷片雖為殘文,但有兩點值得注意:
其一,七對之名目、順序與《文鏡秘府論》東卷《二十九種對》前七對完全一致,可證其為時人之通說,亦可為空海“古人同出斯對”之語作一旁證;
其二,此三行殘文從字跡來看,幼稚拙劣,顯然出於學郎所書。而習書以《詩格》為內容,亦從一個側面透露了唐代《詩格》類書在民間頗為流行之訊息。
關於此文年代,從內容上推斷,應該屬初、盛唐之間。該卷正面所鈔為《論語集解》,卷七前有“戊寅年十一月六日僧馬永隆手寫《論語》一卷之耳”一行,徐俊擬定“戊寅年”為公元八五八年(唐宣宗大中十二年),池田溫則擬定為公元九一八年(參看徐俊《敦煌詩集殘卷輯考》,頁八七四—八七五引)。從書寫款式來看,其中有將紙倒轉倒書之現象。在敦煌寫卷中,此類現象多出現於中唐前,至中唐便少見,唐末張議潮後便絕跡(參看姜亮夫《敦煌碎金·導言》“款式問題”)。此亦有助於判斷此文鈔寫年代不會晚至五代時期。據張伯偉編校,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繁體豎排本《全唐五代詩格匯考》錄校製作。第一的名對。第二隔句對。第三雙擬對。第四聯綿對。第五互成對。第六異類對。第七賦體對。天清白雲外,山峻紫微中。鳥飛隨影去,花落逐搖風。

《文苑詩格》

《文苑詩格》一卷,《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於集部文史類,並云:“稱白氏,尤非也。”由是可知,此書顯系偽托。羅根澤認為此書是歐陽修詩文革新運動以後,留戀舊窠臼之徒的偽作。《文苑詩格》多講創意,如“創結束”條即稱“為詩須創入意,解題目,然後放曠辭理”,“不離創意”。此外,如“影帶宗旨”,“抒析入境意”,“招上境意”,“語窮意遠”,“敘舊意”諸條,亦涉及創意。
《文苑詩格》還論述了對屬的重要,如稱“為詩實在對屬,今學者但知虛實為妙。”“詩有屬對,方知學之淺深。”“雕藻文字”、“聯環文藻”條,還講到詩歌用字的推敲、修飾,要求講究文彩,力戒鄙俗。“精順以事”條又講用事之法,“用古事似今事為上格也”。
《文苑詩格》,不僅議論詩格,還兼及文章,如“精順以事”條云:“若古文用事,又傷浮艷;不用事又不精華”,即涉及古文用事方面。由此更可考見此書偽作時代,當在歐陽修等之後。

唐朝新定詩格

十體

一形似體。二質氣體。三情理體。四直置體。五雕藻體。六映帶體。七飛動體。八婉轉體。九清切體。十菁華體。
  1. 形似體。
    形似體者,謂貌其形而得其似可以妙求,難以粗測者是。詩云:〔風花無定影,露竹有餘清。〕又曰:〔映浦樹疑浮,入雲峰似滅。〕(如此即形似之體也。)
  2. 質氣體。
    質氣體者,謂有質胄而作志氣者是。詩曰:〔霧烽黯無色,霜旗凍不翻。雪覆白登道,冰塞黃河源。〕(此是質氣之體。)
  3. 情理體。
    情理體者,謂抒情以入理者是。詩曰:〔游禽暮知返,行人獨未歸。〕又云:〔四鄰不相識,自然成掩扉。〕(此即情理之體也。)
  4. 直置體。
    直置體者,謂直書其事,置之於句者是。詩曰:〔馬銜苜蓿葉,劍瑩鷿鵜膏。〕又曰:〔隱隱山分地,蒼蒼海接天。〕
    (此即是直置之體。)
  5. 雕藻體。
    雕藻體者,謂以凡事理而雕藻之,成於妍麗,如絲彩之錯綜,金鐵之砥鏈是。詩曰:〔岸綠開河柳,池紅照海榴。〕
    又曰:〔華志怯馳年,韶顏慘驚節。〕(此即是雕藻之體。)
  6. 映帶體。
    映帶體者,謂以事意相愜,復而用之者是。詩曰:〔露花疑濯錦,泉月似沉珠。〕(此意花似錦,月似珠,自昔通規矣。然蜀有濯錦川,漢有明珠浦,故特以為映帶。)
    又曰:〔侵雲蹀征騎,帶月倚雕弓。〕(〔雲〕、〔騎〕與〔月〕、〔弓〕是復用,此映帶之類。)又曰:〔舒桃臨遠騎,垂柳映連營。〕
  7. 飛動體。
    飛動體者,謂詞若飛騰而動是。詩曰:〔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又曰:〔月光隨浪動,山影逐波流。〕(此即是飛動之體。)
  8. 婉轉體。
    婉轉體者,謂屈曲其詞,婉轉成句是。詩曰:〔歌前日照梁,舞處塵生襪。〕又曰:〔泛色松煙舉,凝華菊露滋。〕(此即婉轉之體。)
  9. 清切體
    清切體者,謂詞清而切者是。詩曰:〔寒葭凝露色,落葉動秋聲。〕又曰:〔猿聲出峽斷,月彩落江寒。〕(此即是清切之體。)
  10. 菁華體
    菁華體者,謂得其精而忘其粗者是。詩曰:〔青田未矯翰,丹穴欲乘風。〕鶴生青田,鳳出丹穴。今只言〔青田〕,即可知鶴,指言〔丹穴〕,即可知鳳,此即是文典之菁華。又曰:〔曲沼疏秋盡,長林卷夏帷。〕(曲沼,池也。)又曰:〔積翠徹深潭,舒丹明淺瀨。〕(〔丹〕即霞,〔翠〕即煙也。今只言〔丹〕〔翠〕即煙也。今只言〔丹〕〔翠〕,即可知煙霞之義。況近代之儒,情識不周於變通,即坐其危險。若茲人者,固未可與言。)

九對

  1. 切對謂象物切正不偏枯。
  2. 雙聲對詩曰:〔洲渚遞縈映,樹石相因依。〕
  3. 字對。
    字對者,謂義別字對是。詩曰:〔山椒架寒霧,池筱韻涼飆。〕〔山椒〕即山頂也,〔池筱〕傍池竹也。此義別字對。又曰:〔何用金扉敞,終醉石崇家。〕〔金扉〕、〔石崇〕即是。又曰:〔原風振平楚,野雪被長菅。〕即〔菅〕與〔楚〕為字對。
  4. 聲對。
    聲對者,謂字義俱別,聲作對是。詩曰:〔彤騶初驚路,白簡未含霜。〕〔路〕是途路,聲即與〔露〕同,故將以對〔霜〕。又曰:〔初蟬韻高柳,密蔦深松。〕〔蔦〕草屬,聲即與〔飛鳥〕同,故以對〔蟬〕。
  5. 字側對。
    字側對者,謂字義俱別,形體半同是。詩曰:〔忘懷接英彥,申勸引桂酒。〕〔英彥〕與〔桂酒〕,即字義全別,然形體半同是。
    又曰:〔玉雞清五洛,瑞雉映三秦。〕〔玉雞〕與〔瑞雉〕是。又曰:〔桓山分羽翼,荊樹折枝條。〕〔桓山〕與〔荊樹〕是。如此之類,名字側對。
  6. 切側對。
    切側對者,謂精異粗同是。詩曰:〔浮鐘宵響徹,飛鏡曉光斜。〕〔浮鐘〕是鐘,〔飛鏡〕是月,謂理別文同是。
  7. 雙聲側對。
    雙聲側對者,謂字義別,雙聲來對是。詩曰:〔花明金谷樹,葉映首山薇。〕〔金谷〕與〔首山〕字義別,同雙聲對。又曰:〔翠微分雉堞,丹氣陰檐楹。〕〔雉堞〕對〔檐楹〕,亦雙聲側對。
  8. 疊韻側對
    謂字義別聲同,名疊韻對是。詩曰:〔平生披黼帳,窈窕步花庭。〕〔平生〕、〔窈窕〕是。又曰:〔自得優遊趣,寧知聖政隆。〕〔優遊〕與〔聖政〕,義非正對,字聲勢疊韻。夫為文章詩賦,皆須屬對,不得令有跛眇者。跛者,謂前句雙聲,後句直語,或復空談。如此之例,名為跛。眇者,謂前句物色,後句人名,或前句語風空,後句山水。如此之例,名眇。何者?風與空則無形而不見,山與水則有蹤而可尋,以有形對無色。如此之例,名為眇。

文病

  1. 相類病。〔從風似飛絮,照日類繁英。拂岩如寫鏡,對林若耀瓊。〕此四句相次,一體不異。〔似〕、〔類〕、〔如〕、〔若〕,是其病。
  2. 不調病。不調者,謂五字內除第一字、第五字,於三字用上、去、入聲相次者。平聲非病限。此是巨病,古今才子多不曉。如:〔晨風驚疊樹,曉月落危峰。〕〔月〕次〔落〕,同入聲。如〔霧生極野碧,日不遠山紅。〕〔下〕次〔遠〕,同上聲。如:〔定惑關門吏,終悲寒上翁。〕〔寒〕次〔上〕,同去聲
  3. 叢木病。詩云:〔庭梢桂林樹,檐度蒼梧雲。棹唱喧難辨,樵歌近易聞。〕〔桂〕、〔梧〕、〔棹〕、〔樵〕,俱是木,即是病也。
  4. 形跡病。形跡病者,於其義相形嫌疑而成。如曹子建詩云:〔壯哉帝王居,佳麗殊百城。〕〔佳山〕、〔佳城〕,皆為形亦墳埏,不可用。又如〔侵天〕、〔乾天〕,是謂天與樹木等,犯者為形跡。他皆效此。
  5. 語病語病者,正言是佳詞,反語則深累是也。如鮑明遠詩云:〔雞鳴關吏起,伐鼓早通晨。〕〔伐鼓〕,反語〔腐骨〕,是其病。
  6. 相濫病。相濫者,謂〔形體〕、〔塗道〕、〔溝淖〕、〔淖泥〕、〔巷陌〕、〔樹木〕、〔枝條〕、〔山河〕、〔水石〕、〔冠帽〕、〔●衣〕,如此之等,名曰相濫。上句用〔山〕,下句用〔河〕;上句有〔形〕,下句安〔體〕;上句有〔木〕,下句安〔條〕。如此參差,乃為善焉。若兩字一處,自是犯焉,非關詩處。或雲兩目一處是。
  7. 涉俗病。詩曰:〔渭濱迎宰相。〕官之〔宰相〕,即是涉俗流之語,是其病。(以上《文鏡秘府論》四卷)

調聲

傍紐者,〔風小〕、〔月膾〕、〔奇今〕、〔精酉〕、〔表豐〕、〔外厥〕、〔琴羈〕、〔酒盈〕。
紐聲雙聲者,〔土〕、〔煙〕、〔天〕、〔●烏〕。

張伯偉作品

基本信息

全唐五代詩格匯考,《全唐五代詩格匯考》
作者: 張伯偉 撰
出版社: 鳳凰出版社
ISBN: 7 8 0 6 4 3 5 7 8 6
出版日期: 2002-4-1
字數: 422000
版次: 1
紙張類型: 膠版紙
印次: 2

內容摘要

一九九六年,《全唐代詩格校考》一書面世。本書出版後,得到中外學術界的好評。一般來說,在古代文學批評著作中,作為專有名詞的“詩格”是到唐代才有的。不過,在唐代以前,也已經出現了類似於“詩格”的著作。詩格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是某一類書的名稱。作為某一類書的專有名詞,其範圍包括以“詩格”、“詩式”、“詩法”等命名的著作,其後由詩擴展到其他文類,而有“文格”、“賦格”、“四六格”等書,乃至“書格”、“字格”之類,其性質是一致的。詩格在形式上經常是由若干個小標題構成的,這些小標題往往是以一個數詞加上一個名詞或動詞而構成的片語。

圖書目錄

詩格論(代前言)
律札華梁 上官儀
文筆式 佚名
詩格 舊題 魏文帝撰
詩格 佚名
詩髓腦 元兢
詩式 元兢撰
評詩格 舊題 李嶠
詩格 舊題 王昌齡
詩中密旨 舊題 王昌齡
詩議 釋皎然撰
詩式 釋皎然撰
金鋮詩格 舊題 白居易
文苑詩格 舊題 白居易
二南密旨 舊題 賈島
炙轂子詩格 王叡撰
緣情手監詩格 李洪宣撰
新定詩格鄭谷等撰
風騷旨格 僧齊己撰
流煩手監 僧虛中撰
雅道機要 徐夤
風騷要式 徐衍
詩中旨格 王玄撰
詩格要律 王羅簡撰
詩格 僧神或撰
……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王少伯作品

詩格_《詩格》一卷,又名《王少伯詩格》,《新唐書·藝文志》著錄於文史類,《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於集部文史類。後人或疑為偽書。但《文鏡秘府論》多有稱引,可知確係唐人之作。
王昌齡(698-約757年),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開元卜五年(727年)進士,開元二十八年(740年)謫江寧丞,復謫龍標尉,世稱王江寧、王龍標。與李白、王之渙諸人相友善。安史之亂時,為刺史閭丘曉所忌,遇害。
《詩格》是很有價值的一部唐代詩論雜著,其中提到詩歌創作有十七勢,分別講如何起句、落句,一聯兩句之相互聯絡,以及詩意前後關照,寫景與說理的關係等。另有格律論是講立意的重要以及“意”的搜求方法,在音韻上則主張辨析清濁,力求音節鏗鏘,聲韻悅耳。
《詩格》把詩的境界分為三種:物境、情境和意境。這裡的“境”指詩思(藝術思維)的材料、對象,其義源於佛家哲學。物境,指自然景物;情境,即人生經歷和生活感受;意境,大致是指想像與幻想中的事物。詩有三境的說法涉及詩人在創作過程中應注意到具體景物的形象(物境),人的情性的自然流露(情境),充分發揮藝術想像的作用,力求做到“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創造出使人感同身受的藝術境界。“詩有三格”條中說:“搜求於象,心入於境,神會於物,周心而得”,這與“詩有三境”條中所說的為詩在“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瞭然境象,故得形似”是一致的。當然也應注意到《詩格》中所提到的“形似”,並非和“神似”相對,而是和司空圖說的“離形得似”的“似”相同。“神會於物”與“神之於心”並不矛盾,因為只有心物交融“應會”,再把客觀存在的具體物象納入作者主觀“心思”之中才能獲得真正神似。“詩有三宗旨”是闡述詩歌創作必須遵照“六義”,有所為而發,或是有所寄託、讚頌,或是有所譏諷、針砭。“詩有五用例”是講寫詩的最高標準是用神,也就是在詩歌創作中能準確地傳達出作者在具體情境中的神態氣韻,如《古詩十九首》中的“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便是一個極好的例證。據《格致叢書》本錄校製作。
  1. 詩有三境
    詩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物境一: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雲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瞭然境象,故得形似。
    情境二:娛樂愁怨皆張於意而處於身,然後馳思,深得其情。
    意境三:亦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則得其真矣。
  2. 詩有三格
    詩有三格:一曰生思,二曰感思,三曰取思。
    生思一: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
    感思二:尋味前言,吟諷古制,感而生思。
    取思三:搜求於象,心入於境,神會於物,因心而得。
  3. 詩有三不
    一曰不深則不精,二曰不奇則不新,三曰不正則不雅。
  4. 詩有三宗旨
    詩有三宗旨:一曰立意,二曰有以,三曰興寄
    立意一:立六義之意,風、雅、比、興、賦、頌。
    有以二:王仲宣《詠史》:“自古無殉死,達人所共知”,此一以譏曹公殺戮,一以許曹公
    興寄三:王仲宣詩“猿猴臨岸吟”,此一句譏小人用事也。
  5. 詩有五趣向
    一曰高格,二曰古雅,三曰閒逸,四曰幽深,五曰神仙。
    高格一:曹子建詩“從君過函谷,馳馬過西京”。
    古雅二:應休連詩“遠行蒙霜雪,毛羽摧頹”。
    閒逸三:陶淵明詩“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幽深四:謝靈運詩“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輝”。
    神仙五:郭景純詩“放情凌霄外,嚼蕊挹飛泉”。
  6. 詩有五用例
    詩有五用例:一曰用字,二曰用形,三曰用氣,四曰用勢,五曰用神。
    用字一:用事不如用字也。古詩“秋草萋已綠”,郭景純詩“潛波渙鱗起”,“萋”、“渙”二字,用字也。
    用形二:用字不如用形也。古詩“東城高且長,逶迤自相屬”,謝靈運詩“石淺水潺湲,日落山照耀”。
    用氣三:用形不如用氣也。劉公幹詩“誰謂相去遙?隔彼西掖垣”。
    用勢四:用氣不如用勢也。王仲宣詩“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長安”。
    用神五:用勢不如用神也。古詩“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炙轂子詩格》,王叡(生卒年不詳),號炙轂子。《全唐詩》謂其為“元和 (806-820年)後詩人”。《炙轂子詩格》中引及李郢詩,《全唐詩》謂李郢為“大中十年(856年)進士”。故王叡大中十年後尚在。《炙轂子詩格》一卷,《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於集部文史類。晚唐五代之詩格,以此書為最早,書中所提各種“詩格’,均較簡明,較後起同類詩格之傷於煩瑣不同。《炙轂子詩格》首論“章句所起”,談三、四、五、六、七、八、九言詩起源。次論詩體,計有三韻、連珠、側聲、六言、三五七言、一篇血脈條貫、玄律、背律、計調、雙關、模寫景象、含蓄、兩句一意、句病、句內疊韻等十四體,每體均引詩為證,兼附簡要解釋,其中如“一篇血脈條貫體”、“模寫景象含蓄體”、“兩句一意體”、“句病體”、“句內疊韻體”諸條,對詩歌創作及鑑賞均有裨益。

魏文帝作品

書籍介紹

《詩格》,舊題魏文帝撰。此書最早見收於《吟窗雜錄》卷一。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二云:“《詩格》一卷,題魏文帝。而所述詩或(盧文弨校作‘式’)在沈約後,其為假託明矣。”
皇甫汸《解頤新語》云:“魏文帝《詩格》‘六志’、‘八對’、‘三例’、‘八病’,其說拘泥,恐出偽托。”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九十七《吟窗雜錄》提要謂:“開卷魏文帝《詩格》一卷,乃盛論律詩,所引皆六朝以後之句,尤不足排斥,可謂心勞日拙者矣。”
據浩然子於紹熙(《四庫提要》誤作“興”)五年(一一九四年)所作之《吟窗雜錄序》云:“余於暇日,編集魏文帝以來,至於渡江以前,凡詩人作為格式綱領以淑諸人者,上下數千載間所類者,親手校正,聚為五十卷。”
魏慶之詩人玉屑》卷五曾引及《吟窗雜錄序》,並標明作者為“陳永康”。於此可知,浩然子或即陳永康之號。
《吟窗雜錄》初編者舊題蔡傳陳永康乃舊題重編者。據《直齋書錄解題》所述,蔡編本中已收有“魏文帝《詩格》”,可知此書之偽托當在北宋末年以前,未必晚至紹熙年間。今本魏文帝《詩格》,計有“句例”、“對例”、“六志”、“八對”、“八病”、“雜例”、“頭尾不對例”、“俱不對例”等八目,除“雜例”以外,均見於《筆札華梁》和《文筆式》中(《文鏡秘府論》保存了這些遺文)。《筆札華梁》約亡佚於北宋中葉,其後偽托者雜取散佚文字,拼湊成帙,並詭題“魏文帝”之名。惟此書題名雖偽,內容則皆有所本,實可以初唐人詩論視之。

句例

此題原本無。依《詩格》體例,此處當有小標題。茲據《文鏡秘府論》東卷《筆札七種言句例》補。“筆札”指上官儀《筆札華梁》,本節即出於《筆札華梁》。
  • 一言句:天,地,江,河,日,月。
  • 二言句:天高,地下,露結,雲收。
  • 三言句:斟清酒,撫素琴
  • 四言句:朝燃獸炭,夜秉魚燈。
  • 五言句:雪開山有媚,雲蔽日無光。
  • 六言句:仰桃花之類錦,笑柳葉之齊眉。
  • 七言句::素琴奏兮三五弄,綠酒傾兮一兩卮。
  • 對例
    一二三四,數之對。
    東西南北,方之對。
    韓魏燕趙,國之對。
    王侯公卿,勢之對。
    陳張衛霍,姓之對。
    信布良平,名之對。
    長卿孟德,字之對。
    金木水火,物之對。
  • 六志
    一曰直言,二曰比附,三曰寄懷,四曰賦起,五曰貶毀,六曰讚譽。
    直言一:謂的中物體,指事而直。《畫屏風詩》:“去馬不移足,來車豈動塵。”
    比附二:謂論體寫狀,寄物方形。《贈別詩》:“離情弦上怨,別曲雁邊嘶。”
    寄懷三:謂含情鬱抑,語帶幾微。《幽蘭詩》:“有怨生幽地,無情逐遠風。”
    賦起四:謂就跡題篇,因事遣筆。《贊魯司寇詩》:“避席談曾子,趨庭誨伯魚。”
    貶毀五:謂指物實佳,興文要毀其美。《田家詩》:“且悅丘園死,未甘冠蓋榮。”
    讚譽六:謂小中出大,短內生長。《古詩》:“妝罷花更醜,眉成月對慚。”
  • 八對
    一曰正名。二曰隔句。三曰雙聲。四曰疊韻。五曰連綿。六曰異類。七曰回文。八曰雙擬。
    正名一:古詩:“東囿青梅發,西園綠草開。砌下花徐去,階前絮緩來。”
    隔句二:古詩:“昨夜越溪難,含悲赴上蘭。今朝逾嶺易,抱笑入長安。”
    雙聲三:古詩:“留連千里賓,獨待一年春。”此頭雙聲句也。又古詩:“我出崎嶇嶺,君行嶢崅山。”此腹雙聲句也。又古詩:“野外風蕭索,雲里日朧朦。”此尾雙聲句也。
    疊韻四:古詩:“徘徊四顧望,悵怏獨心愁。”此頭疊韻也。又古詩:“君赴燕然戍,妾守逍遙樓。”此腹疊韻也。又古詩:“疏雲雨滴瀝,薄霧樹朦朧。”此尾疊韻也。
    連綿五:古詩:“望山山似峻,看水水仍清。”
    異類六:古詩:“鳥飛隨去影,花落逐搖風。”
    回文七:古詩:“親情由得意,得意逐情親。”
    雙擬八:古詩:“夏暑夏復衰,秋陰秋未歸。”
  • 八病
    一曰平頭。二曰上尾。三曰蜂腰。四曰鶴膝。五曰大韻。六曰小韻。七曰正紐。八曰旁紐。
    平頭一:謂句首二字並是平聲是犯。古詩:“朝雲晦初景,丹池晚飛雪。飄披聚還散,吹揚凝且滅。”
    上尾二:謂第五字與第十字同聲是犯。古詩:“盪子到*家,秋庭夜月華。”“桂華侵雲長,輕光逐漢斜。”內“家”字與“華”字同聲,是韻即不妨。若側聲字,同上去入,即是犯也。
    蜂腰三:謂第二字與第五字同聲是犯。古詩:“徐步金門旦,言尋上苑春。”
    鶴膝四:謂第五字與第十五字同聲是犯。古詩:“陟野看陽春,登樓望初柳。綠池始沾裳,弱葉未映綬。”言“春”與“裳”字同是平聲,故曰犯。上去入亦然。
    大韻五:謂二句中字與第十字同聲是犯。古詩:“端坐苦愁思,覽衣起四游。”又古詩:“胡姬年十五,春日正當壚。”“愁”與“游”、“胡”與“壚”是犯也。
    小韻六:謂九字中有“明”字,又用“清”字是犯,古詩:“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
    正紐七:謂十字中有“元”字,又用“阮”、“願”、“月”字是犯。古詩:“我本良家子,來嫁單子庭。”“家”與“嫁”字,乃是犯也。
    旁紐八:謂十字中有“田”字,又用“寅”、“延”字是犯。古詩:“田夫亦知禮,寅賓延上坐。”
  • 雜例
    一曰根。二曰身。三曰花。根者古事。身者物理。花者當時風花。《詠竹詩》:“梁王園路側,皆共竹相逢。”根也。“匿實私招鳳,生枝密養龍。”身也。“直將搖落節,羞對歲寒松。”花也。
  • 頭尾不對例
    古詩:“使客倦艱辛,夜出小平津。馬色迷關吏,雞鳴越戍人。露鮮花斂影,月照寶刀新。問我將何去?北海問孫賓。”
  • 俱不對例
    古詩:“平生年少日,分首易前期。及爾同衰暮,無復別離時。勿言一樽酒,明日難重持。夢中不識路,何以慰相思。”
  • 詩有三境
    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物境一。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雲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瞭然境象,故得形似。
    情境二。娛樂愁怨,皆張於意而處於身,然後馳思,深得其情。
    意境三。亦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則得其真矣。
  • 詩有三思
    一曰生思。二曰感思。三曰取思。
    生思一。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
    感思二。尋味前言,吟諷古制,感而生思。
    取思三。搜求於象,心入於境,神會於物,因心而得。
  • 詩有三不
    一曰不深則不精。
    二曰不奇則不新。
    三曰不正則不雅。
  • 起首入興體十四
    一曰感時入興。二曰引古入興。三曰犯勢入興。四曰先衣帶,後敘事入興。五曰先敘事,後衣帶入興。六曰敘事入興。七曰直入比興。八曰直入興。九曰托興入興。十曰把情入興。十一曰把聲入興。十二曰景物入興。十三曰景物兼意入興。十四曰怨調入興。
    感時入興一。古詩:“凜凜歲雲暮,螻蛄多鳴悲。涼風率以厲,遊子寒無衣。”江文通詩:“西北秋風起,楚客心悠哉。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此皆三句感時,一句敘事。
    引古入興二。張茂先詩(缺)。
    犯勢入興三。古詩(缺)。
    先衣帶,後敘事入興四。古詩:“清風動帷簾,晨月燭幽房。佳人處遐遠,蘭室無容光。”此兩句衣帶,兩句敘事。古詩:“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此一句衣帶,一句敘事。
    先敘事,後衣帶入興五。陸士衡詩:“遠遊越山川,山川修且廣。”此一句敘事,一句衣帶。古詩:“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期。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此六句敘事,兩句衣帶。
    敘事入興六。謝靈運詩:“時竟夕澄霽,雲歸日西馳。密林含余情,遠峰隱半規。久昧昏墊苦,旅館眺郊岐。”此五句敘事,一句入興。古詩:“遙聞木葉落,疑是洞庭秋。中霄起長望,正見滄海流。”此三句敘事,一句入興。
    直入比興七。左太沖詩:“鬱郁澗下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此詩頭兩句比入興也。潘安仁詩:“微身輕蟬翼,弱冠忝嘉招。”此詩一句比入興也。
    直入興八。陸士衡詩:“顏侯體明德,清風肅已邁。”此入頭直敘題中之意。
    托興入興九。古詩:“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此起於《毛詩·國風》之體。
    把情入興十。劉公幹詩:“秋日多悲懷,感慨以長嘆。”江文通詩:“遠與君別者,乃在雁門關。”此寄人、懷人,皆自此起興。
    把聲入興十一。王少伯詩:“潨潈三峽水,別怨流《楚辭》。”此耳聞也。古詩:“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此心聞也。
    景物入興十二。曹子建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此詩格高,不極辭於怨曠,而意自彰。
    景物兼意入興十三。王正長詩:“朔風動秋草,邊馬有歸心。”古詩:“竹聲先知秋”。
    怨調入興十四。阮籍詩:“獨坐空堂上,誰可與歡者。”曹植詩:“端坐苦愁思,攬衣起西遊。”此體哀而不傷也。
    已上凡十四體,皆本意極處。
  • 常用體十四
    一曰藏鋒體。二曰曲存體。三曰立節體。四曰褒貶體。五曰賦體。六曰問益體。七曰象外語體。八曰象外比體。九曰理入景體。十曰景入理體。十一曰緊體。十二曰因小用大體。十三曰詩辨歌體。十四曰一四團句體。
    藏鋒體一。劉休玄詩:“堂上流塵生,庭中綠草滋。”此不言愁而愁自見也。
    曲存體二。王仲宣詩:“朝入譙郡界,曠然銷人憂。”此乃直敘其事而美之也。
    立節體三。王仲宣《詠史》:“生為百夫雄,死為壯士規。”劉公幹詩:“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褒貶體四。曹子建詩:“大國多良材,譬海出明珠。”此褒體也。劉越石詩:“何意百鍊鋼,化為繞指柔。”此貶體也。
    賦體五。謝惠連詩:“皎皎天月明,奕奕河宿爛。”此呈其秋懷之物,是賦體也。
    問益體六。陸士衡詩:“借問子何之,世網嬰我身。”
    象外語體七。謝玄暉詩:“孤燈耿宵夢,清鏡曉發。”
    象外比體八。魏文帝詩:“高山有崖,林木有枝。憂來無方,人莫知之。”
    理入景體九。丘希范詩:“漁潭霧未開,赤亭風已颺。”江文通詩:“一聞苦寒奏,再使艷歌傷。”顏延年詩:“淒矣自遠風,傷哉千里目。”
    景入理體十。鮑明遠詩:“侵星赴早路,畢景前儔。”謝玄暉詩:“天際識孤舟,雲中辨江樹。”
    緊體十一。范彥龍詩:“物情棄疵*,何獨顧衡闈。”
    因小用大體十二。左太沖詩:“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謝惠連詩:“裁用篋中刀,縫為萬里衣。”
    詩辨歌體十三。陶淵明詩:“佳人美清夜,達曙酣且歌。歌竟長嘆息,持此感人多。明明雲間月,灼灼葉中花。豈無一時好,不久當如何。”從“明明”以下便是所歌。
    一四團句體十四。謝靈運詩:“游當羅浮行,息必廬霍期。”此上節一字,下節四字。
  • 落句體七
    一曰言志。二曰勸勉。三曰引古。四曰含思。五曰嘆美。六曰抱比。七曰怨調
    言志一。陶淵明詩:“養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此志在閒雅也。范彥龍詩:“豈知鷦鷯者,一粒有餘貲。”此志在知足也。
    勸勉二。古詩:“棄捐勿復道,勉力加餐飯。”此義取自保愛也。
    引古三。陸士衡詩:“感物多遠念,慷慨懷古人。”
    含思四。陸韓卿詩:“惜哉時不與,日暮無輕舟。”陳拾遺詩:“蜀門自茲始,雲山方浩然。”
    嘆美五。謝靈運詩:“自從食萍來,唯見今日美。”
    抱比六。陸士衡詩:“仰觀陵霄鳥,羨爾歸飛翼。”
    怨調七。陸士衡詩:“空房來悲風,中夜起嘆息。”
  • 詩有三宗旨
    一曰立意。二曰有以。三曰興寄。
    立意一。立六義之意,風、雅、比、興、賦、頌。
    有以二。王仲宣《詠史詩》:“自古無殉死,達人所共知。”此一以譏曹公殺戮,一以許曹公
    興寄三。王仲宣詩:“猿猴臨岸吟。”此一句以譏小人用事也。
  • 詩有五趣向
    一曰高格。二曰古雅。三曰閒逸。四曰幽深。五曰神仙。
    高格一。曹子建詩:“從軍度函谷,馳馬過西京。”
    古雅二。應德璉詩:“遠行蒙霜雪,毛羽摧頹。”
    閒逸三。陶淵明詩:“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幽深四。謝靈運詩:“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輝。”
    神仙五。郭景純詩:“放情凌霄外,嚼蕊挹飛泉。”
  • 詩有語勢三
    一曰好勢。二曰通勢。三曰爛勢。
    好勢一。古詩:“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江文通詩:“黃雲蔽千里,遊子何時還。”
    通勢二。鮑照詩:“未曾違戶庭,安能千里游。”沈休文詩:“願以潺湲沫,沾君纓上塵。”
    爛勢三。張燕公詩:“不作邊城將,安知恩遇深。”丘希范詩:“信是永幽棲,豈圖暫清曠。”
  • 勢對例五
    一曰勢對。二曰疏對。三曰意對。四曰句對。五曰偏對。
    勢對一。陸士衡詩:“四座鹹同志,羽觴不可算。”曹子建詩:“誰令君多念,遂使懷百憂。”以“多念”對“百憂”,以“鹹同志”對“不可算”是也。
    疏對二。陸士衡詩:“哀風中夜流,孤獸更我前。”此依稀對也。又詩:“人生無幾何,為樂常苦晏。”此孤絕不對也。
    意對三。陸士衡詩:“驚飆褰反信,歸雲難寄音。”古詩:“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
    句對四。曹子建詩:“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
    偏對五。重字與雙聲疊韻是也。
  • 詩有六式
    一曰淵雅。二曰不難。三曰不辛苦。四曰飽腹。五曰用事。六曰一管摶意。
    淵雅一。詩有一覽意窮,謂之浮淺。阮嗣宗詩:“中夜不能寐,起坐彈鳴琴。”
    不難二。王仲宣詩:“朝入譙郡界,曠然銷人憂。”此謂絕斤斧之痕也。
    不辛苦三。王仲宣詩:“逍遙河堤上,左右望我軍。”此謂宛而成章也。
    飽腹四。調怨閒雅,意思縱橫。謝靈運詩:“出穀日尚早,入舟陽已微。”此回停歇意容與。
    用事五。謂如己意而與事合。謝靈運《廬陵王墓詩》:“灑淚眺連崗。”“連崗”是諸侯事也。古者諸侯葬連崗。
    一管摶意六。謝玄暉詩:“繐帷飄井幹,樽酒若平生。”此一管論酒也。劉公幹詩:“誰謂相去遠,隔此西掖垣。拘限清切禁,中情無由宣。”此一管說守官有限,不得相見也。
  • 詩有六貴例
    一曰貴傑起。二曰貴直意。三日貴穿穴。四曰貴挽打。五曰貴出意。六曰貴心意。
    傑起一。鮑明遠詩:“馬毛縮如蝟,角弓不可張。”
    直意二。劉公幹詩:“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又詩:“方塘含白水,中有鳧與雁。”此高手也。謝玄暉詩:“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此綺手也。
    穿穴三。古詩:“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
    挽打四。曹子建《贈友人》:“端坐苦愁思,攬衣起西遊。”
    出意五。劉公幹詩:“細柳夾道生,方塘含清源。”
    心意六。顏延年詩:“淒矣自遠風,傷哉千里目。”
  • 詩有五用例
    一曰用字。二曰用形。三曰用氣。四曰用勢。五曰用神。
    用字一。用事不如用字也。古詩:“秋草萋已綠”,郭景純詩:“潛波渙鱗起”。“萋”、“渙”二字用字也。
    用形二。用字不如用形也。古詩:“東城高且長,逶迤自相屬”,謝靈運詩:“石淺水潺湲,日落山照耀。”
    用氣三。用形不如用氣也。劉公幹詩:“誰謂相去遠,隔此西掖垣”。
    用勢四。用氣不如用勢也。王仲宣詩:“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長安。”
    用神五。用勢不如用神也。古詩:“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詩格表

五絕

五絕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韻)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山中
王勃
長江悲已滯,
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秋晚,
山中黃葉飛。
五絕平起首句押韻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韻)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五絕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韻)
南行別第
韋承慶
萬里人南去,
三春雁北飛。
不知何歲月,
得與爾同歸。
五絕仄起首句押韻
⊙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韻)
下曲
盧綸
林暗草驚風,
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
沒在石棱中。

七絕

七絕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韻)
南遊感興
竇鞏
傷心欲問前朝事,
惟見江流去不回。
日暮東風春草綠,
鷓鴣飛上越王台。
七絕平起首句押韻
⊙平⊙仄仄平平,(韻)
⊙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韻)
出 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七絕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韻)
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七絕仄起首句押韻
⊙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韻)
軍行
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五律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韻)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韻)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韻)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韻)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
白水繞孤城。
此地一為別,
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
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
蕭蕭班馬鳴。
五律平起首句押韻
平平⊙仄平(韻)
⊙仄仄平平(韻)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韻)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韻)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韻)
晚晴
李商隱
深居俯夾城,
春去夏猶清。
天意憐幽草,
人間重晚晴
並添高閣回,
微注小窗明。
越鳥巢乾後,
歸飛體更輕。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韻)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韻)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韻)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韻)
杜甫
春望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
渾欲不勝簪
五律仄起首句押韻
⊙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平(韻)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韻)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韻)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韻)
終南山
王維
太乙近天都,
連山到海隅。
白雲回望合,
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
陰晴眾壑珠。
欲投人處宿,
水問樵夫。

七律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韻)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韻)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韻)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
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
隔籬呼取盡餘杯。
七律平起首句押韻
⊙平⊙仄仄平平(韻)
⊙仄平平⊙仄平(韻)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韻)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韻)
左遷藍關示侄孫湘
韓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
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
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邊。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韻)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韻)
詠懷古蹟
杜甫
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
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
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
志決身殲軍務勞。
七律仄起首句押韻
⊙仄平平⊙仄平(韻)
⊙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韻)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韻)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表示可平可仄。

白居易作品

金針詩格/舊題唐·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下邽(今陝西渭南)人。貞元進士,官至刑部尚書。著有《白氏長慶集》。新、舊唐書均有傳。《金針詩格》一卷,又名《金針集》,舊題唐白居易傳。《郡齋讀書志》著錄於集部文說類,《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於集部文史類,《四庫全書》收於集部詩文評類,並以此書為偽托,書中引梅堯臣語,即明證。但從當時科舉考試以《詩格》為依據,而應舉士子又以白居易等人為典範來看,白氏曾著有《金針詩格》一書恐亦不能斷然否定。即使此書不出於白氏之手,但從《二南密旨》、《風騷要式》諸書對《金針詩格》之沿襲來看,其成書年代亦不會在晚唐以後。只是《金針詩格》在流傳過程中頗有散佚,又經過後人重編,故今本混雜了一些其它材料,有雜湊之跡。
《金針詩格》之理論影響頗大,如“詩有內外意”、“詩有物象比”之說,在舊題賈島《二南密旨》中得到發揮。又有“詩有四煉”,亦獲范溫《詩眼》肯定——“非老於文學不能道此”。再如“詩有義例七”,對宋代“白戰體”有理論先導作用。至北宋而有人為此書作續編,即舊題梅堯臣之《續金針詩格》。哈哈兒據張伯偉編校,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繁體豎排本《全唐五代詩格匯考》錄校製作,據《格致叢書》本補錄。
元和中,有詩友數十人,愛相酬唱。獨得詩之深者劉夢得、元微之,二公尤知其理,時人多以元、劉為先,號曰“劉白”、“元白”。故知元、劉之詩,知詩之骨髓,而播在人口,莫非騷、雅者也。夢得相寄云:“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雪裡高山頭白早,海中仙果子生遲。”此二聯神助之句,自能詩者鮮到於此,豈非夢得之深者乎?
居易貶江州,多游廬山,宿東西二林,酷愛於詩。有《閒吟》云:“自從苦學空門法,銷盡平生種種心。惟有詩魔降未得,每逢風月一閒吟。”自此,味其詩理,撮其體要,為一格目,曰《金針集》。喻其詩病而得針醫,其病自除。詩病最多,能知其病,詩格自全也。金針列為門類,示之後來,庶覽之者猶指南車,而坦然知方矣。
  • 詩有內外意
    一曰內意,欲盡其理。理,謂義理之理,美、刺、箴、誨之類是也。
    二曰外意,欲盡其象。象,謂物象之象,日月、山河、蟲魚、草木之類是也。內外含蓄,方入詩格。
  • 詩有三本
    一曰有竅。二曰有骨。三曰有髓。以聲律為竅;以物象為骨;以意格為體。凡為詩須具此三者。
  • 詩有四格
    一曰十字句格
    二曰十四字句格。
    三曰五隻字句格。
    四曰拗背字句格。
  • 詩有四得
    一曰句欲得健。
    二曰字欲得清。
    三曰意欲得圓。
    四曰格欲得高。
  • 詩有四煉
    一曰鍊句。
    二曰鍊字。
    三曰煉意。
    四曰煉格
    鍊句不如鍊字;鍊字不如煉意;煉意不如煉格
  • 詩有五忌
    一曰忌格懦。
    二曰忌字俗。
    三曰忌才浮。
    四曰忌理短
    五曰忌意雜。
    格弱則詩不老,字俗則詩不清,才浮則詩不雅,理短則詩不深,意雜則詩不純。——惡人谷珠樓哈哈兒註:此段小字據《格致叢書》本補錄。下同。
  • 詩有八病
    一曰平頭。
    二曰上尾。
    三曰蜂腰。
    四曰鶴膝。
    五曰大韻
    六曰小韻。
    七曰旁紐。
    八曰正紐。
  • 詩有五理
    一曰有美。“都來消帝道,渾不用兵防。”美君有道德,以服遠人。
    二曰有刺。“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去尚征徭。”刺賦斂之重也。
    三曰有規。“幸無偏照處,剛有不明時。”規聖人行號令有不明時。
    四曰有箴。“日暮碧雲合,佳人期不來。”箴佞人進而使賢人不仕也。
    五曰有誨。“明河川上沒,芳草露中衰。”誨明時草澤中,賢人不得用也。
  • 詩有三體
    紀帝德曰頌。“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諸侯。”頌也。明時,太平也。乾王道曰雅。“才分天地色,便禁虎狼心。”雅也。君臣正,父子和。諷上曰風。“宮中誰第一,飛燕在昭陽。”風也。君不用正人。
  • 詩有四得
    一曰有喜而得之者。其辭麗:“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九枝花。”
    二曰有怒而得之者。其辭憤:“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
    三曰有哀而得之者。其辭傷:“淚流襟上血,發變鏡中絲。”
    四曰有樂而得之者。其辭逸:“誰家綠酒飲連夜,何處紅妝睡到明?”
  • 詩有四失
    一曰失之太喜其思放。“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二曰失之太怒其思躁。“解通銀漢終須曲,才出崑崙便不清。”
    三曰失之太哀其思傷。“主客夜呻吟,痛入妻子心。”
    四曰失之太樂其思盪。“驟然始散東城外,倏忽還逢南陌頭。”
  • 詩有上中下三等
    一曰純而歸正者上等也。“幾席延堯舜,軒轅立禹湯。”
    二曰淡而有味者中等也。“閒欹太古石,醉臥洞庭秋。”
    三曰華而不浮者下等也。“山花插寶髻,石竹繡羅衣。”
  • 詩有四不入格
    輕重不等,用意太過,指事不實,用意偏枯。
  • 詩有齊梁格
    四平頭,謂四句皆用平字入是也;兩平頭,謂第一句第三句用平字入是也。
  • 詩有扇對格
    第一句對第三句,第二句對第四句。
  • 詩有魔
    好吟而不工者才卑也;好奇而不純者格卑也。
  • 詩有三般句
    一曰自然句;
    二曰容易句;
    三曰苦求句。
    命題屬意,如有神助,歸於自然也;命題率意,遂成一章,歸於容易也;命題用意,求之不得,歸於苦求也。
  • 詩有數格
    曰葫蘆;曰轆轤;曰進退。葫蘆韻者,先二後四;轆轤韻者,雙出雙入;進退韻者,一進一退。
  • 詩有六對
    唐上官儀曰:詩有六對。
    一曰正名,天地、日月是也;
    二曰同類,花葉、草芽是也;
    三曰連珠,蕭蕭、赫赫是也;
    四曰雙聲,黃槐、綠柳是也;
    五曰疊韻,彷徨、放曠是也;
    六曰雙擬,春樹、秋池是也。
  • 詩有四字對
    一曰疊韻字對;
    二曰疊語字對;
    三曰骨肉字對;
    四曰借聲字對。
  • 詩有義例七
    一曰說見不得言見;
    二曰說聞不得言聞;
    三曰說遠不得言遠;
    四曰說靜不得言靜;
    五曰說苦不得言苦;
    六曰說樂不得言樂;
    七曰說恨不得言恨。
  • 詩有二家
    一曰有詩人之詩;
    二曰有詞人之詩。
    詩人之詩雅而正;詞人之詩才而辯。
  • 詩有物象比
    日月比君後。龍比君位。雨露比君恩澤。雷霆比君威刑。山河比君邦國。陰陽比君臣。金石比忠烈。松柏比節義。鸞鳳比君子。燕雀比小人。蟲魚草木,各以其類之大小輕重比之。

補遺

第一聯謂之“破題”,欲如狂風卷浪,勢欲滔天。又如海鷗風急,鸞鳳傾巢,浪拍禹門,蛟龍失穴。第二聯謂之“頷聯”,欲似驪龍之珠,善抱而不脫也。亦謂之“撼聯”者,言其雄贍遒勁,能捭闔天地,動搖星辰也。第三聯謂之“警聯”,欲似疾雷破山,觀者駭愕,搜尋幽隱,哭泣鬼神。第四聯謂之“落句”,欲如高山放石,一去不回。“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謂隱“不”之一字也。如《詩》云:“摻摻女手,可以縫裳。”言不可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