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舊本韓文後

《記舊本韓文後》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一篇跋文。文章回顧了作者三十多年來從接觸韓文到學習韓文再到倡導古文運動的全過程,強調為學為文應該不趨世俗、不急名譽,表現作者志在發揚韓愈之文、韓愈之道的理想與決心,是研究北宋古文運動和歐陽修創作道路的重要資料。 文章敘議結合,語言平實樸素,感情真摯,富有感染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記舊本韓文後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體裁:跋文
  • 作者:歐陽修
  • 作品出處:《歐陽文忠公文集·居士外集》卷二十三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記舊本韓文1
予少家漢東2,漢東僻陋無學者,吾家又貧無藏書。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堯輔頗好學。予為兒童時,多游其家。見其弊3筐貯故書在壁間,發而視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脫落顛倒,無次序;因45李氏以歸。讀之,見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猶少6,未能悉究其義,徒見其浩然無涯7,若可愛8
是時天下學者,楊、劉之作9,號為“時文”10,能者11取科第,擅12名聲,以夸榮當世,未嘗有道韓文者。予亦方舉進士13,以禮部詩賦為事14。年十有七,試於州,為有司所黜15。因取所藏韓氏之文複閱之,則喟然16嘆曰:“學者17當至於是而止爾!”固怪時人之不道,而顧己亦未暇學18,徒時時獨念於予心,以謂方從19進士乾祿20以養親。苟得祿矣,當盡力於斯文21,以償其素志22
後七年23,舉進士及第24,官於洛陽25。而尹師魯26之徒皆在,遂相與作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補綴27之。求人家所有舊本而校定之。其後天下學者,亦漸趨於古,而韓文遂行於世,至於今蓋三十餘年矣。學者非韓不學也,可謂盛矣!
嗚呼!道固有行於遠而止於近,有忽於往而貴於今者。非惟世俗好惡之使然,亦其理有當然者28。故孔、孟惶惶29於一時,而師法於千萬世。韓氏之文,沒而不見者二百年,而後大施於今30。此又非特31好惡之所上下,蓋其久而愈明,不可磨滅,雖蔽於暫32,而終耀於無窮者,其道當然也。
予之始得於韓也,當其沉沒棄廢之時。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時好33而取勢利34,於是就而學之,則予之所為者,豈所以急名譽35而乾勢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36!故予之仕,於進不為喜,退不為懼者,蓋其志先定,而所學者宜然也。
集本37出於蜀38,文字刻畫,頗精於今世俗本39,而脫繆40尤多。凡三十年間,聞人有善本41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後卷帙42不足,今不復補者43,重增其故44也。予家藏書萬卷,獨《昌黎先生集》為舊物也。嗚呼!韓氏之文之道45,萬世所共尊,天下所共傳46而有也。予於此本,特以47其舊物而尤惜之。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舊本韓文:即《昌黎先生文集》,唐代古文運動的主要倡導者韓愈的文集,為其弟子李漢編輯。
  2. 漢東:宋代隨州有漢東郡,位於漢水以東。
  3. 弊:同“敝”,破爛,壞。
  4. 因:於是。
  5. 乞:討,求人給予。
  6. 猶少:年紀還小。
  7. 浩然無涯:廣大無邊。文中指文氣汪洋恣肆,不受拘束的樣子。
  8. 若可愛:好像很令人喜愛。
  9. 楊、劉之作:楊億劉筠的作品。楊、劉:均為宋初西崑派的主要作家。
  10. 時文:當時科舉考試的程式化文章。
  11. 能者:能寫“時文”的人。
  12. 擅:占有,獨占。
  13. 方舉進士:正準備應迸士考試。
  14. 以禮部詩賦為事:把禮部規定的詩賦體制、程式作為學習的最重要內容。當時進士考試由禮部主持,駢體文、試帖詩為考試之主要科目。
  15. 為有司所黜(chù):被主考官廢棄。
  16. 喟(kuì)然:嘆息的樣子。
  17. 學者:學寫文章的人。
  18. 未暇學:因忙於準備應試用的駢文和試帖詩而沒有功夫學習韓文。
  19. 方從:正從事,正追求。
  20. 乾祿:求得官職以領取俸祿。
  21. 當盡力於斯文:應該用全力來學習韓文。
  22. 償其素志:實現自己的願望。
  23. 後七年:即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
  24. 及第:科舉考試中第,即考中。
  25. 官於洛陽:歐陽修中進士後,任西京留守推官,在洛陽。
  26. 尹師魯:即尹洙(1001—1047年),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人,北宋散文家,世稱河南先生。
  27. 補綴:修補裝訂。
  28. 亦其理有當然者:也有其本身應該如此的道理。
  29. 惶(huáng)惶:心中焦慮不安的樣子。
  30. 大施於今:盛行於今。
  31. 非特:不僅,不只。
  32. 蔽於暫:一時被埋沒。
  33. 時好:當世人們的好尚。
  34. 勢利:勢力和利益,文中指高官厚祿。
  35. 急名譽:急於求名。
  36. 亦志乎永而已矣:也不過是久有此志罷了。
  37. 集本:指歐陽修從李氏所得《昌黎先生文集》的版本。
  38. 蜀:今四川省一帶。
  39. 世俗本:社會上流行的本子。
  40. 脫謬(miù):文字的脫落、錯誤。
  41. 善本:珍貴罕見、校勘精確完好的版本。
  42. 卷帙(zhì):卷數。
  43. 不復補者:不再補配的原因。
  44. 重增其故:不輕率地增補殘本,即保持舊本的原貌。
  45. 韓氏之文之道:韓愈的文統和道統。
  46. 萬世所共尊,天下所共傳:即永遠會受道尊崇、得以流傳。
  47. 特以:只因為。

白話譯文

我年少時家住漢東郡。漢東偏僻落後,沒有做學問的人,我家又貧窮,沒有藏書。州城南部有一個大戶人家姓李,他的兒子堯輔相當好學,我還是孩童的時候,經常到他家遊玩。我看見有個破竹筐貯存著舊書,放在牆壁間,打開來翻閱,得到唐代《昌黎先生文集》六卷,書頁缺損,文字遺漏,前後顛倒,沒有次序,因而請求李家許我拿回家。讀了以後,發現它的言論深刻紮實,並且雄奇廣博。但是我還年輕,不能深刻理解它的全部含義,只是覺得它浩瀚無邊。好像很可愛。
當時天下求學的人,把楊億、劉筠寫的文章稱為“時文”,善於寫時文的人便考取功名,大獲名聲,從而在當世受到稱讚,得到榮耀,從來就沒有人講論韓愈的文章。我也正在努力考取進士,把禮部規定的詩賦作為自己的學習任務。十七歲那年參加州試,被主考官除名。因而拿起所藏的韓愈文集又進行閱讀,讀後長嘆說:“求學的人應當達到這種境界才能停止!”因而責怪當今的人不講論韓文,可回想自己也沒有空暇學習它,只是時時獨自在心裡盤算,認為自己正在努力考取進士,求得官祿,奉養母親;只要獲取了官祿,一定努力鑽研韓愈的文章,來實現自己平日的志願。
七年以後,我考中了進士,在洛陽做官。並且尹師魯等人當時都在洛陽,於是一起寫作古文。我因而拿出所保藏的《昌黎集》加以修訂整理,還尋找別人家中保存的舊本進行校訂。這以後,全國求學的人也漸漸趨向於寫古文,從而韓文便在世上流行了。到現在共三十多年了,求學的人除了韓文外不學習別的文章,可以說是興旺了。
唉,一種學說固然有在遠方流行卻不在近處流行、在過去被忽視卻在現在受尊重的情況,不僅是世俗的喜愛或厭惡使得這樣,也是有必然的道理。孔子、孟子在當時匆匆奔忙很不得志,卻被千秋萬代奉為學習的榜樣。韓愈的文章埋沒不被發現達兩百年,卻大大流行於今天。這又不只是世人的喜愛或厭惡所能抬高或貶低的,而是因為時間越久,它們便越有光彩、不可以磨滅,雖然暫時被掩蓋,卻終究會光耀世世代代,就是因為其中的學說理該這樣。
我最初得到韓文,是在它被埋沒拋棄的時候。我當然知道它不能用來追趕時尚愛好,並取得權勢利益,卻在這種情況下接近並學習它,那么我的舉動,難道是為了急於取得名譽和追求權勢利益嗎?也不過是志在久遠罷了。所以我做官時,對升官不感到高興,對貶官不感到害怕,就是因為自己的志向早已確定,所得的學問也使得我這樣。
文集的本子產生在蜀地,文字雕刻比現在世上通行的本子更為精工,但是脫漏和錯誤特別多。在這三十年中間,我每聽說別人有好的本子,便一定要找來加以校改訂正。它的最後幾卷殘缺,現在沒有再給補上的原因,是為了保持原樣,不輕率增加。我家中藏書一萬卷。惟獨《昌黎先生集》是舊物。啊,韓愈的文章和學說,是萬代共同尊崇、天下共同傳誦共同享有的遺產。我對於這本集子,只是因為它是我的舊物便特別珍惜它。

創作背景

《記舊本韓文後》大約作於宋英宗治平年間(1064一1067年)。宋初駢儷文流行,古文不受重視,韓愈的文集因無人注意而湮沒。宋代古文運動的先驅者柳開穆修等首先提出尊韓,並刊刻韓愈、柳宗元的文集,但他們的影響都不大。經過作者的大力提倡和積極的創作實踐,宋代古文運動才蓬勃發展。在韓文大行於世、“學者非韓不學”的時候,作者回顧自己三十餘年來學習韓文的經過,寫下這篇文章。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第一段作者記敘了自己少年時期偶得《昌黎先生文集》的情況。這部書當時是裝在一個朋友家牆壁間的破竹筐中,已脫落顛倒、次序很亂。這一情況的記敘間接說明韓愈、柳宗元在中唐時期掀起的古文運動已經衰落,盛行於五代的形式主義駢體文重新抬頭,韓文已不被人重視。然而作者讀後卻覺得韓文深厚而雄博,浩然無涯。雖然由於年輕還不能全部懂得它的含義,但仍是愛不釋手,並決定將它作為自己學習、追求的目標。
第二段作者介紹當時的形勢、風氣以及自己為發揚韓文而積極進仕的決心和經過。宋初,以楊億、劉筠等為首的大官僚文人以寫《西崑酬唱集》而聞名,被稱為西崑派。他們以“雕章麗句,膾炙人口”相標榜,多寫一些應酬唱和、脫離現實、專門追求形式技巧的詩文,號稱為“時文”。這種“時文”是科舉考試的主要科目,只要能寫“時文”,便可以得到功名,為世人所稱讚。作者十七歲時曾應試,但由於文章不合時宜,為有司所黜。此時他再讀韓文,對韓文便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不由嘆曰:“求學的人應該達到這種境界,才能算達到目的。”於是他責怪當時之人不稱道韓文,然而他自己沒有空暇鑽研,也沒有能力發揚,於是他暗下決心先學“時文”以獲取祿位。作者此時學“時文”的目的只是為了把它當作一塊敲門磚,門敲開了,爵位得到了,這塊磚也就丟棄了,他也就可以專心致力於韓文的鑽研與發揚了。
第三段作者寫他為推行古文運動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作者考中進士在京都為官後,便丟棄了敲門磚全力推行古文運動。他一方面整理校定所藏的《昌黎文集》;一方面和尹師魯、梅堯臣謝絳等人一道致力於寫作古文,推行古文。前後經三十年的努力使“韓文遂行於世”,“學者非韓不學也”。這段記敘很簡單,但是它灌注了作者半生的精力。這期間,他除自己創作大量文從字順、簡潔明暢、跌宕多姿的散文外,更重要的是團結、獎引和培植了許多有名氣的作家,如三蘇王安石曾鞏,使古文徹底擊潰了“時文”,取得完全的勝利。這場運動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第四段作者根據韓文沒而復盛的事實,闡明“道”即使可能暫時泯沒,但其生命力必將永存的道理。為說明這一點,作者舉了孔子孟子為了推行他們的學說遊說列國卻沒有人接受,但後卻把他們尊為師表、供人效法的事實,再結合“韓氏之文,沒而不見者二百年,而後大施於今。”的事實,深刻說明,道“非惟世俗好惡之使然”,而又“非特好惡之所上下”。
第五段作者說明自己發揚韓文的目的和從中受到的教益。作者學習發揚韓文,不是為了趕時髦,不是為了名譽,不是為了權勢,而是認定韓文是作學問的正確目標。為了這個目標,他可以不顧世俗的好惡堅持不懈地向前邁進。“進不為喜,退不為懼”,而韓文的思想反過來又促使他勇往而不屈。
最後,作者又進一步說明了自己校補韓文的情況、原則和對韓文的鐘愛之情。世傳的韓文本子脫漏和錯誤較多,所以作者多方收集善本來加以訂正,但原則是保持原樣,不輕率增加,這表現出作者對先輩的尊重。作者寫自己家中藏書萬卷而唯《昌黎先生集》是舊本。然尤惜之,這又更突出了對韓文的鐘愛之情。
這篇文章時而敘述,時而議論和抒情;但都以作者珍藏的一部舊本韓文為線索,將全文融為一個整體。全文語言樸實,沒有絲毫掩飾做作的地方。尤為突出的是全文在敘述中自始至終都溶有濃厚的感情,如對“脫落顛倒無次序”的韓文的索要,對“浩然無涯”的韓文的敬嘆和推廣,校對韓文時的多方收集善本,增補韓文時的慎重,對舊本韓文的珍藏,字裡行間都透露出作者對韓文的敬仰和珍愛之情。

名家點評

張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鈔》卷六:韓吏部文章昭垂天壤,至今炳如日星,然在當時知好者少。公去文公僅百餘載。而韓文猶湮沒未彰。蓋五代文弊,而宋初楊、劉綺麗之習,有以蔽之也。公自兒童即知好之,得諸李氏敝筐中,乞以歸。愛之終身,於萬卷中獨為舊物。後之學者,稱文章必曰“韓歐”,蓋其生來根器與韓契合,固非習之所能移耳。
孫琮《山曉閣選宋大家歐陽廬陵全集》卷四:廬陵之學本出昌黎,故篇中雖記敘韓文,實自明學問得力。第一段敘得文之由,便寫出一見可愛神情來;第二段敘未學其文,又寫出一種深知愛慕來;第三段述己學其為文;第四段信其文之必傳;第五段明己學之有素:處處敘韓文,處處寫自己得力。此可見古人自信處,亦可見古人不忘本處。
儲欣《唐宋十大家集錄·六一居士外集錄》卷一:韓之文得公而顯,公亦學韓以成一家而傳無窮,交相需者也。此篇記本末甚悉。
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六十:斯文拈出瓣香,歷敘伏見進退,本身與韓文相助發以為始終,但作一段大事因緣觀。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年),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天聖進士。累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諡文忠。早年支持范仲淹,積極參加政治改革。主張詩文應該關心現實,對宋初以來的浮艷文風表示不滿,是宋代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所作散文說理暢迭,紆徐委備,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流暢自然,詞風婉麗。後人輯有《歐陽文忠公文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