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座蓮

觀音座蓮

觀音座蓮(學名:Angiopteris evecta (J.R. Forst.) Hoffmann)是觀音座蓮科,觀音座蓮屬大形陸生植物。根莖直立,近圓球形,托葉大,革質,葉稍呈革質或極薄,兩面均裸淨,羽狀複葉,小羽片線狀披針形,葉脈平行,單出或分枝。孢子:孢子囊群近緣生,有孢子囊。

分布於熱帶亞洲及非洲。

觀音座蓮植株一般高大肥碩,形態端莊大方,充滿熱帶風情。葉羽片豐滿,終年鮮綠色,是園林觀賞、居室綠化的優良植物材料。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病蟲防治,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大形陸生植物,植株一般高可達1-3米,根莖直立,近圓球形,直徑約50厘米。
觀音座蓮觀音座蓮
葉簇生,葉柄粗壯肉質,基部擴大成蚌殼狀並相互覆疊成馬蹄形,如蓮座狀。葉柄長50-70厘米,葉片長度通常在50厘米以上,一至二回羽狀,羽片多達10對以上。葉柄長,基部有節;托葉大,革質,宿存;葉稍呈革質或極薄,兩面均裸淨,2-4回羽狀複葉,長可達4米;羽片長達1米,廣展,最下部的最大;小羽片線狀披針形,無柄或有短柄,頂端短尖、漸尖或削尖,全緣或有斜向頂端的鋸齒,基部楔尖、渾圓或截頭狀,有節;葉脈平行,單出或分枝。
孢子囊群近緣生,沒側各有1行,沒群有孢子囊8-18枚。

生長環境

觀音座蓮喜溫暖環境,生長最適溫度為22℃-28℃,能耐一定低溫,但10℃以下時植株會停止生長、幼葉不萌發。日長與溫度的增加,有利於植株莖部伸長、葉片迅速展開。環境濕度要求較低,但是長期高濕環境容易滋生病菌。濕度應在50%-80%。光照強度在400-1000lux。
觀音座蓮觀音座蓮

分布範圍

熱帶亞洲及非洲。
觀音座蓮觀音座蓮

繁殖方法

觀音座蓮自然情況下極少出現分株,一般以散播孢子的方式繁殖,但周期較長。觀音座蓮葉柄基部存在不定芽,這種不定芽在原植株上較難萌發,但是剪下下後卻有極高的成活率。因此人工繁殖時,可直接切取不定芽進行分株繁殖
觀音座蓮觀音座蓮

栽培技術

觀音座蓮通常土生。根系較少但吸水能力強,位於淺表土層。由於觀音座蓮植株較大,因此人工種植時,採用大盆或露地栽培。觀音座蓮對栽培基質要求不是很嚴格,為了獲得生長健壯、形態優良的植株,應適當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常用基質為有機土、椰糠(或花生殼、苔蘚)按1:1比例混合。栽培基質以不埋過植株基座的1/3為宜。澆水後基質會有一定程度的滲落,應適當補充。
觀音座蓮觀音座蓮

病蟲防治

觀音座蓮蟲害發生較少,病害以真菌類病害如疫病、白絹病為主。這兩種病菌的危害部位都是植株葉柄基部。疫病病原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當環境條件適宜時,卵孢子萌發並產生大量的孢子囊,孢子囊產生和萌發的適宜溫度為25℃-30℃,通過雨水或田間水分管理飛濺到植株上進行侵染。一般雨後天氣突然轉晴、氣溫急劇上升時,病害易流行。當土壤濕度在95%以上,且持續4-6小時,病菌即可完成侵染,2-3天即可發生一代。
觀音座蓮觀音座蓮
白絹病病菌發育溫度在8℃-40℃之間,最適溫度為30℃-33℃,最適pH值為5,9。主要侵染植株幼嫩的拳卷葉及成熟葉片的肉質葉柄基部,植株發病後呈現水漬狀黃褐色至紅褐色濕腐。病斑中心區域稍凹陷,邊緣明顯,感病部位表面布滿白色絹絲狀菌絲,呈放射狀並向土表蔓延,之後菌絲上產生菌核,菌核初為白色,後轉黃色、紅褐色到深褐色,嚴重時整株被害,致使地上部莖葉萎蔫枯死,容易拔起,葉柄易被拉離。
防治方法
  1. 白絹病的發生與溫度和環境濕度有密切關係,因此栽培過程中要注意對水的控制。在高溫雨季,當溫度高於32℃時,要注意雨後及時排澇,注意通風,降低空氣相對濕度,發現病株及時清除。
  2. 提高土壤pH值可抑制白絹病病原的發生。可在栽培基質中添加適量草木灰或石灰,將其pH值調至6.5-7.0,並增加矽、鈣等微量元素的含量。
  3. 栽培基質使用前最好經過太陽暴曬,雖然不能完全殺滅其中的病原菌,但是可以有效防止或減輕疾病的發生。
  4. 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灑百菌清、卉友、阿米西達等藥劑可防治白絹病,噴灑阿米西達、雙炔醯菌胺、霜靈、精甲霜靈等可防治疫病。

主要價值

觀音座蓮是熱帶、亞熱帶地區常見的大型觀賞蕨類。植株一般高大肥碩,形態端莊大方,充滿熱帶風情。羽片豐滿,終年鮮綠色,是園林觀賞、居室綠化的優良植物材料。
觀音座蓮觀音座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