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州“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

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於2022年12月29日印發西雙版納州“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請認真貫徹執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雙版納州“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12月29日
  • 發布單位: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
全文,解讀,

全文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經濟發展最基本的支撐。“十四五” 時期,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增進民生福祉,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重要支撐。本規劃依據《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雲南省“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的通知》(雲政發〔2022〕17號)、《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西政發〔2021〕4號)編制,提出“十四五”時期就業促進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是全州就業促進工作的重要指引。
第一章 規劃背景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以來,面對複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就業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全州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把促進就業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民生頭等大事,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創新就業工作體制機制,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就業規模與質量穩步提升,就業結構更加最佳化,第三產業就業比例不斷提高,城鎮就業比例明顯增加,勞動者就地就近就業和返鄉創業增多,區域就業結構更趨合理。重點群體就業保障有力,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率持續穩定在95%以上,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成效明顯,困難群體得到有效幫扶。勞動者素質明顯提高,技能人才總量穩步增長、結構不斷改善。就業質量進一步提升,社會保障覆蓋面持續擴大,根治欠薪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勞動權益保障不斷加強。失業風險防控基礎更加牢固,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較低水平,失業人員基本生活得到較好保障。制定出台《西雙版納州進一步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就業創業工作的方案》(西政發〔2018〕12號)等政策,就業創業政策體系更加完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全力以赴抓好“六穩”,把穩定和擴大就業作為人社工作的重要目標,推動形成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協調發展,就業各項核心指標運行良好。截至“十三五”末,全州城鎮新增就業5.55萬人,完成目標任務(4萬人)的138.75%,與“十二五”(3.9萬)同比增長42.3%;城鎮登記失業率3.58%,保持在4%的年度目標以內;“貸免扶補”、創業擔保、小微企業貸款共扶持創業1.09萬人,完成目標任務(1萬人)的109%,帶動吸納就業2.65萬人,帶動就業比為1:2.43,新發放貸款13.03億元。開展各類轉移就業培訓57.56萬人次;實現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3.28萬人次,完成計畫數的96.4%。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保持互動均衡,就業的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不斷持續最佳化,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占比從2011年的25.75%提升至30%左右,吸納就業產業正逐漸從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同時非公有制經濟就業人員占比保持在46%左右,與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全州生產總值的比重相當,城鎮私營企業和個體戶已成為吸納社會勞動力就業的主要渠道之一。實現新增轉移貧困勞動力1.82萬人,持續加大就業困難人員援助幫扶力度,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2.73萬人,完成目標任務數1.8萬人的151.66%(其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2.14萬人,完成目標任務1.5萬人的142.66%),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0.987萬人。
二、機遇挑戰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是實現新的更大發展的關鍵時期,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十四五”時期是西雙版納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做好就業工作機遇和挑戰並存。西雙版納州的區位特徵、發展內涵、工作承載高度契合習近平總書記對雲南發展“三個定位”的要求,承擔著國家和省賦予的重大使命;面臨著政策、項目和資金疊加支持的機遇,經濟中高速增長和常住人口較快增長,必將給西雙版納州就業促進事業發展帶來新機遇和新動能。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為西雙版納州量身定製“一城兩區”的發展定位、發展路徑、發展目標;州委州政府為三縣(市)明確打造的“三城三縣三區”、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奮鬥目標,必將使西雙版納州就業促進事業發展前景更加廣闊、基礎更加夯實、動力更加充足、信心更加堅定。但是,在世界形勢錯綜複雜,疫情衝擊下產業重組、業態重構,國內發展壓力持續增大,發展短板仍然突出的背景下,西雙版納面對的現實州情是經濟欠發達、發展任務重、困難挑戰大、短板弱項多。隨著西雙版納州“一城兩區”建設快速發展,新興就業創業機會將日益增多。西雙版納州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積極因素加速集聚,戰略疊加優勢凸顯,改革紅利加速釋放,新的就業增長點將不斷湧現。人口結構深刻變化,城鎮新成長勞動力保持高位,青年、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壓力不減。產業轉型升級、技術進步加快,“就業難”和“招工難”並存的就業結構性矛盾更加凸顯,將成為就業領域主要矛盾。就業方式更加多元,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勞動權益保障亟待加強。同時,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對就業的潛在衝擊需要警惕防範。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西雙版納州發展仍處在轉型升級的緊要關口,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需要持續深化,城鄉區域發展仍不平衡,將對就業產生深刻影響。總之,“十四五”時期,就業形勢依然複雜嚴峻,穩定和就業促進任務艱巨。
第二章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考察雲南的重要指示要求,緊扣“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相結合,統籌發展和安全,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持續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著力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防範化解失業風險,全力打造“創業邊陲傣鄉·樂業西雙版納”,為譜寫好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就業篇章提供堅強保障。
二、基本原則
——堅持就業優先。繼續將就業置於經濟社會發展優先位置,實施以穩定和擴大就業為基準的巨觀調控,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增強經濟發展對就業的拉動能力,實現就業增長與經濟發展良性互動。
——堅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對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需求作為奮鬥目標,最佳化整合政策、服務、培訓等各類資源,打破區 域、城鄉分割,最大限度拓展覆蓋面和惠及範圍,確保人人參與、 普惠共享、均等可及。
——堅持服務大局。以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促進城鄉勞動者穩定增加收入,扭住擴大內需戰略基點,引領高質量發展,為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高品質城市 提供有力支撐。
——堅持系統觀念。強化政策協同,統籌兼顧、綜合施策, 全面協調推進“創業邊陲傣鄉·樂業西雙版納”建設。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強化政府促進就業責任,營造促進就業的良好環境。
——堅持擴容提質。著眼於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目標,更加重視日益凸顯的結構性就業矛盾,堅持“穩崗、擴崗”並舉和“規模、質量”並重,大力促進創業帶動就業,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促進就業擴容提質。
——堅持底線思維。聚焦重點群體、重點地區、重點行業, 制定更加精準有效的政策措施,因地因企因人加強分類幫扶援助, 兜牢民生底線。密切關注內外部環境對就業的影響,完善監測預 警防控機制,防範化解就業領域風險隱患。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實現以下目標:
——就業形勢持續平穩。城鎮新增就業4.5萬人以上,重點群體就業保持穩定。就業結構持續最佳化,城鎮就業比重不斷提高,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占比逐步擴大,勞動力市場供求基本平衡。
——就業質量穩步提升。勞動者收入水平持續提高,就業穩定性不斷增強,覆蓋城鄉勞動者的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勞動關係更加和諧,勞動者合法權益得到更好保護,更多勞動者實現安全、高效、體面就業。
——創業帶動就業動能持續釋放。創業引領作用更加凸顯,對高質量就業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創業環境更加最佳化,創業成本不斷降低,創業服務實現躍升,創業機會更多、渠道更廣,勞動者投身創業創新活動積極性不斷增強。
——結構性就業矛盾得到緩解。人力資源質量大幅提升、結構進一步最佳化,更加契合“一城兩區”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公共就業服務質效持續提升,人力資源服務業實現更高質量發展,企業“招工難”問題有效緩解,勞動者求職渠道更加順暢。勞動者素質普遍提升,全州技能勞動者總量、高技能人才總量持續增加,占勞動者總量比重進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總量達到2.5萬人,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達到2.35萬人,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8年。
——風險應對能力顯著增強。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就業領域風險監測預警和防控應對機制不斷健全,援企穩崗幫扶機制逐步完善,就業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人員長效化就業援助機制更加完善,規模性失業風險得到有效防控。
第三章 重點任務
一、強化就業優先,增強經濟發展拉動就業能力
促進就業政策與經濟社會政策協同,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促進就業擴容提質,實現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聯動。
(一)保持經濟就業良性循環。將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把穩定和擴大就業作為巨觀調控重要目標,確保實現經濟增速預期目標,以經濟高質量發展帶動就業提質擴容。加強經濟社會政策與就業政策銜接,在制定財政、金融、產業、貿易、投資、消費等經濟政策和人口、教育、社會保障等社會政策時,綜合評估可能對就業產生的影響。對可能造成規模性失業的,政策牽頭部門應提前制定應對措施。制定實施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環保治理、城市管理政策,嚴禁擅自提標、層層加碼,堅決杜絕“一律關停”“先停再說”等“一刀切”做法,避免集中停工停產停業,最大限度減少對就業的影響。
(二)發揮投資帶動就業作用。實施重大產業就業影響評估,明確重要產業規劃帶動就業目標,優先投資就業帶動能力強、有利於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和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產業。對部分帶動就業能力強、環境影響可控的項目,制定環評審批正面清單, 加大環評“放管服”改革力度,審慎採取查封扣押、限產停產等措施。發揮創業投資作用,對帶動就業能力強的創業投資企業予以引導基金扶持、政府項目對接等政策支持。圍繞聚力新產業,帶動擴大就業。加強產業規劃與擴大就業的有效銜接,圍繞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張牌和省委、省政府對西雙版納“一城兩區”發展定位要求,依託打造特色生物、旅遊文化、健康養生、商貿物流、現代化產業的有利時機,把產業轉型升級作為持續擴大就業規模的導向,把構建實體經濟作為持續拉動提升就業能力的支撐,開發拓展更多就業崗位,使更多人口實現更加充分就業。實施製造業降本減負行動,引導金融機構擴大製造業中長期融資,提升製造業盈利能力,提高從業人員收入水平,增強制造業就業吸引力,緩解製造業“招工難”問題。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和職業技能培訓深度融合,促進制造業產業鏈、創新鏈與培訓鏈有效銜接。支持吸納就業能力強的勞動密集型行業發展。注重發展技能密集型產業,推動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賦能、延伸產業鏈條,開發更多製造業領域技能型就業崗位。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打造更多製造業就業增長點。
(三)聚力縣域經濟發展壯大帶動擴大就業。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把縣域經濟發展壯大作為統籌城鄉就業的切入點,立足縣域經濟產業發展重點做好人力資源調配、技能培訓、人才儲備等工作,促進擴大就業。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農村二三產業集聚發展,擴大縣城就業需求。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推動縣鄉村聯動發展,促進產鎮融合、產村一體,打造“一縣一業”、“一鄉一特”、“一村一品”經濟圈,做好產業和就業幫扶。推進以縣城為主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補短板強弱項,增強綜合服務能力,促進綠色低碳發展,吸引各類生產要素向縣城流動聚集,做大做強縣域經濟,擴大縣城就業需求。支持鄉鎮提升城市功能,增加生產生活要素供給,為發展產業、帶動就業創造良好條件,把鄉鎮建設成拉動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區域中心。大力發展文化旅遊、商貿物流、健康養生等特色強鎮,規範發展特色小鎮,為農民就地就近就業提供廣闊空間。豐富鄉村經濟業態,促進鄉村產業多模式融合、多類型示範,打造鄉村產業鏈供應鏈,加快鄉村產業振興步伐,培育鄉村就業增長極。增強現代優勢特色產業核心競爭力,厚植帶動就業潛力。加大基礎設施、民生工程、生態文明等領域投資力度,增加就業崗位。
(四)聚力新業態,實現新就業。牢牢把握全省打造“數字經濟”契機和西雙版納州加快發展現代基礎設施網路時機,著力推動大數據、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套用產業與就業的結合發展。鼓勵快遞、外賣、直播帶貨等新業態經濟發展,以新業態為引擎擴大就業,落實支持新業態企業同等享受創新創業發展優惠政策。
1. 促進數字經濟領域就業創業。推進“數字西雙版納”建設。積極融入“數字雲南”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智慧城市建設,統籌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助力數字經濟跨越發展,推動數字社會深度變革。加快推進電信普遍服務試點、雲計算中心、雙創園、通信基站等項目建設,推動企業數位化轉型、傳統優勢產業智慧型化發展。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電子商務直供平台和綠色食品產品庫。圍繞城鄉居民基本公共服務和基本生活服務需要,推動服務產品的移動化、電商化和網際網路化。圍繞全州產業發展重點,通過各項政策扶持,促進平台經濟持續規範發展,降低平台服務成本,帶動更多勞動者依託平台就業創業,培育多元化多層次就業需求。
2. 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發展。推動社區、批發市場、現代商圈、特色街區等各類小店集聚區建設,支持靈活就業人員開辦小微實體;擴大非全日制就業,促進保潔綠化、批發零售、家政服務、建築裝修等行業提質擴容;把靈活就業崗位供求信息納入公共就業服務範圍,免費發布供求信息,按需組織專場招聘。鼓勵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發布短工、零工、兼職等需求信息,鼓勵有條件的城鎮在零工聚集地設定零工市場。對符合條件的靈活就業人員給予社保補貼。引導“零工經濟”、“地攤經濟”、“馬路經濟”、“夜間經濟”發展,擴大靈活就業空間。實施新業態包容審慎監管,支持新業態新模式發展,促進數字經濟、平台經濟健康發展,加快推動網路零售、移動出行、線上教育培訓、網際網路醫療、線上娛樂等行業發展,為勞動者平台就業、居家就業、遠程辦公、兼職就業創造條件,帶動增加靈活就業崗位。支持微商電商、網路直播等多樣化的自主就業、分時就業。依據國土空間規劃,合理安排就業空間,預留自由市場、攤點群、流動商販疏導點等經營服務網點,科學設定轄區內無固定經營場所攤販管理模式,支持勞動者就業增收。搭建共享用工平台,重點利用發揮好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平台作用,做到線上線下互動、招聘信息共享,積極引導有需求的企業開展共享用工。建立完善適應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的勞動權益保障制度,引導支持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人員參加社會保險,提高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人員社會保障水平。
(五)壯大市場主體吸納就業。鞏固提升中小微企業吸納就業“主力軍”作用,大力實施市場主體倍增計畫,加強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推動中小企業加快發展增加就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面落實減負、援企、穩崗、擴就業政策,著力為中小微企業紓困解難,對不裁員少裁員的企業繼續給予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加大中小企業財稅、金融等政策支持,推動降低用能、用網、物流以及行政事業性收費、經營服務性收費等成本,持續減輕中小企業負擔。引導小微企業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發展之路,加大獎勵支持力度,不斷提高“專精特新”企業的數量和比重,增強中小微企業的整體素質。營造更優的營商環境,更好地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六)擴大內需創造就業崗位。釋放消費新潛力鞏固傳統消費,促進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統籌社區教育、文化、醫療、養老、托幼等生活服務設施建設,打造“網際網路+社區”公共服務平台,發展夜間經濟、住房租賃市場、家政服務,打造便民消費圈。培育新興消費,鼓勵新能源汽車消費、構建“智慧型+”消費生態體系、倡導綠色消費、引導信息消費、發展數字消費、推進定製消費等新興消費。激活農村消費,加快農村吃穿住用行等一般消費提質擴容,鼓勵和引導農村居民增加交通、通信、文化、娛樂、汽車等消費。推動電子商務向廣大農村地區延伸覆蓋,鼓勵和支持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向農村市場拓展,充分發揮消費基礎性作用,加快提升傳統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推動消費提檔升級,激發居民消費潛力,創造更多就業增長點。拓展城鄉消費市場,繁榮發展夜經濟,完善鄉鎮商貿體系,豐富農村消費產品和服務供給,為擴大就業提供支撐。推動線上線下消費有機融合,創新發展新零售、宅經濟,支持發展智慧型體育、智慧物業、數字街區,培育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支持發展新就業形態。
(七)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帶動就業
1. 按照“兩型三化”方向,以“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為原則,打造世界一流“三張牌”,緊密聯繫實際,因地制宜,做精特色生物產業、做優旅遊文化產業、做特健康養生產業、做強商貿物流產業,切實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打造一批新的就業增長點。
2. 更好發揮服務業就業主渠道作用。順應產業轉型升級和居民消費升級趨勢,不斷拓展服務業發展廣度和深度,提升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水平,構建優質高效、充滿活力、競爭力強的特色產業體系,進一步提高服務業吸納就業能力。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增加生產性服務業供給,擴大服務業吸納就業空間。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加快商貿服務、住宿餐飲、旅遊康養等行業提質升級,培育壯大定製消費、體驗消費、新零售、宅經濟等新模式新業態,積極拓展養老育幼、物業家政、社區服務、衛生防疫等行業崗位,更好滿足城鄉各類勞動者的就業需求。
3. 拓寬農業就業空間。拓寬農業就業空間。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充分釋放促進就業潛力。力推農業產業強鎮、鄉土產業名品村,發揮吸納就業示範引領作用。大力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完善提升農產品生產、加工、儲備、流通、銷售鏈條。加快培育發展家庭農場,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加大對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支持力度,持續規範提升農民合作社,積極培育家庭農場、種養大戶、農業企業等新主體,持續帶動農民就業增收。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打造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
(八)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增加就業。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營造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制度環境,著力破解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突出困難和問題,加快民營經濟轉型升級,充分激發民營經濟市場主體活力和創造力,不斷提升民營企業綜合實力和競爭力。高度重視支持個體工商戶發展。積極幫助個體工商戶解決租金、稅費、社保等方面難題,助力個體工商戶健康發展。持續深化國企改革。推進國有經濟布局最佳化和結構調整,積極穩妥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完善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和市場化經營機制,完善現代企業制度。規範出資人與企業的關係,推進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改造,加強董事會建設,強化監事會監督職能,落實企業經理層職責,探索建立市場化選人用人機制,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大力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弘揚企業家精神。充分吸納企業家對涉企政策的意見建議,支持企業家以恆心辦恆業,營造激勵企業家幹事創業的濃厚氛圍。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政府購買服務、股權合作等方式,全面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加強重大項目發債謀劃,拓展政銀企合作領域。積極採取投資補助、資本金注入、設立基金等辦法,引導社會資本投入重大項目。創新金融產品、服務方式和體制機制,發展普惠金融,推動“三農”金融、小微金融創新發展。鼓勵企業通過掛牌上市和發行各類直接債務融資工具,拓寬直接融資渠道。完善地方金融監管制度,確保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鼓勵金融機構發展便利續貸業務和信用貸款,提高民營企業融資授信額度,增加小微企業首貸、中長期貸款、智慧財產權質押貸款、無還本續貸等,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對中小企業吸納重點群體就業、開展在崗培訓,按規定給予補貼。加強對勞動密集型行業的保護和支持,在貸款融資等方面給予更多優惠政策,嚴格落實稅費優惠政策。大力弘揚新時代企業家精神,鼓勵廣大企業家強化社會責任和契約精神,為推動發展和穩定就業作出更大貢獻。
(九)最佳化發展空間布局提高就業承載力。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引導勞動力有序流動、合理配置。根據國家和省發展戰略布局的調整,結合西雙版納實際,進一步深化內涵、拓展外延,構建全州“一核、兩翼、兩帶、多極”的橫貫南北、串聯東西、重點突出、布局合理、優勢互補、聯動發展的新格局,充分發揮面向東南亞的區位優勢,依託國內大循環,吸引發達省區和周邊國家生產要素在西雙版納集聚,推進滇浙合作園區建設,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區域的經濟合作,主動服務和融入滇中城市經濟圈、自由貿易區發展戰略,積極承接好產業轉移。加強與成員國尤其是南亞東南亞國家在農業生產、國際產能、數字經濟、綠色發展、跨境旅遊等方面的務實合作。把西雙版納建成國內大市場與南亞東南亞國家市場之間的前沿樞紐節點。
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完善區域性、綜合性創業生態,更大力度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 造力,讓各類市場主體、各類人群創業熱情持續高漲、創業動能 充分釋放,為促進就業提供有力支撐。
(一)最佳化創業環境
1. 持續最佳化營商環境。圍繞“辦事不求人”,完善法治保障,推進營商環境法治化;圍繞“審批不見面”,破除不合理體制機制障礙,推進營商環境市場化;圍繞“最多跑一次”,提高國際競爭力,推進營商環境國際化。營造支持非公有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制度環境;營造各種所有制主體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同等受法律保護的市場環境。大幅放寬重點領域市場準入,向社會資本釋放更大發展空間。保障各類市場主體依法平等享有各項權益。依法平等對待各類市場主體享有政府資金安排、土地供應、稅費減免、資質許可、標準制定、項目申報、職稱評定、人力資源等,減輕市場主體負擔。為市場主體提供高效、便捷的維權服務。開展營商環境評價。建立健全營商環境投訴舉報回應制度。健全完善以市場主體和社會公眾滿意度為導向的營商環境“紅黑牌”評價制度,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推進“網際網路+監管”,提升事中事後監管實效。
2. 加大創業支持力度。在用地、融資等方面制定更多支持初創實體的優惠政策,嚴格落實各項稅收優惠政策,進一步降低創業成本。鼓勵發展天使投資、創業投資,改善保險產品供給。發揮央行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作用,引導銀行機構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推動中小微企業融資增量擴面,建設最佳化融資服務平台,健全政銀企對接機制,依託地方融資服務平台促進“線上+線下”融資,構建常態化、便捷化、網路化銀企對接機制;深化民營小微企業首貸培植行動,加大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的培植力度,持續增加首貸戶,加大對輕資產企業融資支持。推進落實創業擔保貸款政策。落實促進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等群體創業的稅費優惠政策。鼓勵大企業向中小企業開放資源、場景、套用和需求,打造基於產業鏈供應鏈的創新創業生態,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形成創新創業合力。建立健全科技成果產權管理體制,大力促進有創業意願的科研人員更好創業。積極整合州內政府產業發展引導基金,明確加大對重點行業、起步及成長階段企業的支持力度,出台相關激勵政策,引導民間資本投資的積極性。完善創新創業創造服務平台,開展強強合作、互補合作,形成資源和信息共享平台,為創業企業提供從項目到產業化的全鏈條創業服務。進一步完善開辦企業的程式,簡化中小創業者的審批手續和辦事流程,降低創業者進入重點領域的門檻。繼續強化現有支持創業、投資稅收優惠政策的落實力度,支持金融機構開發適應“創新創業”的融資新產品。積極創造優惠條件和優良環境,吸納國外創新資源,加強區域協同創新,深化區域性國際科技合作,構築內外聯動、互為支撐的科技對外開放高地,打造面向東南亞的科技創新輻射源支持勞動者創辦投資小、見效快、易轉型、風險小的小規模經濟實體。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著力培育創新型創業企業,切實將科技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暢通創新促進創業、創業帶動就業的鏈條。
(二)激發創業活力
1. 支持重點群體創業。持續開展大學生創業引領計畫,扶持大學生創業,選拔樹立創業先進典型,濃厚創業創新氛圍。倡導敬業、精益、專注、寬容失敗的創新創業文化,完善試錯容錯糾錯機制。加強團銀合作,推出更多適合創業者、中小企業經營者等群體的金融信貸產品,強化金融支持力度。推動優質創業項目、不同領域創業者充分互動交流,釋放創新創業活力。主動參與國家和省級創新創業賽事活動,在更高層次擴大工作影響,爭取資源支持。
2. 鼓勵返鄉入鄉創業。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極鼓勵支持各類人才返鄉入鄉創業。依託現有資金渠道、政策措施,撬動社會資本,新建或拓展整合、改造提升一批返鄉入鄉創業園。深入實施返鄉入鄉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培養一批具有發展潛力 和帶頭示範作用的返鄉入鄉創業人員。
(三)提升創業服務水平
1. 建設創業平台載體。加強雙創示範基地建設,實施創業帶動就業示範行動。構建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相互接續的創業平台支持體系。提升雙創園,構建大中小融通型創新創業特色載體。培育創業創新示範綜合體,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鍊、政策鏈“五鏈統籌”、深度融合。推廣“人人創客、人人創新”模式,支持企業向新型創業創新平台轉型,帶動企業員工共同創業創新。
2. 完善創業服務體系。加快完善創業服務網路,將創業服務進一步向社區、校區、園區延伸,積極培育市場化創業服務機構,打造創業服務品牌,實現與公共創業服務優勢互補。加強創業服務隊伍建設,為創業者提供政策諮詢、項目推介、開業指導等“一站式”服務。發展“網際網路+創業服務”,提升線上線下創業服務能力。健全創業培訓體系,鼓勵地方政府、高校、中等職業學校、培訓機構針對不同類型創業者、不同創業發展階段,開設多元的創業培訓課程,深入實施創業培訓“馬蘭花”計畫,為有創業意願和培訓需求的城鄉各類勞動者開展創業培訓。組織開展創業培訓師資培訓班,支持優秀創業培訓師資成立創業指導工作室,提高創業培訓師資水平。推廣創業導師制,壯大青年、農村創業導師隊伍。搭建創業服務平台,打造創業培訓、創業實踐、諮詢指導、跟蹤幫扶等一體化創業服務體系。
3. 持續最佳化創業生態,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持和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科研人員按規定創新創業,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促進高端人才向企業集聚,推動科技和人才資源更好為企業創新服務。持續培育示範創業項目,參與雲南高校畢業生創業扶持項目,促進大學生等青年群體創業,在家政、養老、托育、鄉村旅遊等用工規模較大的社會服務領域推出更多創業帶動就業示範項目。宣講創業故事,推介創業典型,評選創業明星,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加強創業政策宣傳,打造品牌創業欄目,持續營造創業氛圍,調動社會參與創業的積極性。
三、完善支持體系,促進重點群體就業
聚焦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堅持市場化社會化就業與政府托底幫扶相結合,促進多渠道就業創業,穩住就業基本盤。
(一)突出抓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
1. 拓寬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渠道。發揮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智力優勢,在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最佳化升級中創造更多適合高校畢業生的知識技術型就業崗位,帶動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到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以及平台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領域就業創業。深入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畫、基層成長計畫和青年見習計畫,完善就業創業支持體系。開發“三支一扶”等基層就業崗位,暢通基層成長發展通道,鼓勵高校畢業生到中小微企業和農村、社區基層就業創業。
2. 加強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服務。健全覆蓋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創業全過程的就業服務體系,搭建綜合性就業創業服務平台。統籌用好市場吸納、創業引領、基層成長、見習推進等手段,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崗位。支持高校畢業生參加實習實訓、就業見習和職業培訓,爭創國家級就業見習示範單位。深化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健全校內校外資源協同共享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完善多元化服務機制,將留學回國畢業生及時納入公共就業人才服務。大力加強就業服務,大力推進畢業生在西雙版納就業創業。持續開展“百日千萬網路招聘”、“千校萬崗·就業有位來”等招聘活動,深入開展線上、線下系列招聘會,擴大招聘信息覆蓋面。培育大學生等青年群體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引導樹立健康、積極、理性的就業心態。完善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實名登記服務機制,加強對高校畢業生離校後的就業支持和服務,做到就業服務“不斷線”,“一對一”跟蹤幫扶就業。運用“網際網路+”思維創新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服務方式。深入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計畫”,鼓勵和支持更多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推進創業帶動就業。落實求職補貼、創業補貼、靈活就業社保補貼等政策。開展“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學習宣傳活動。健全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實名服務機制、困難畢業生就業援助機制、長期失業青年就業幫扶機制。
聚焦城鎮青年(主要包括初高中畢業未繼續升學青年、城鎮失業青年、轉崗青年職工等,下同),完善就業支持體系。在推動旅遊康養、現代服務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發展中,為城鎮青年創造多樣化就業機會,帶動更多城鎮青年到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就業創業。對接產業最佳化布局、區域協調發展和重點行業企業人才需求,完善人力資源需求發布、要素配置、協同發展機制,支持城鎮青年到人才緊缺領域就業。增強城鎮青年職業發展能力。發揮就業創業服務機構、產業園區、青年之家、青年活動中心等各類平台作用,支持城鎮青年參加職業指導、職業體驗、創業實踐、志願服務等活動,增強就業能力。暢通信息服務渠道,提高擇業精準度。強化城鎮青年就業幫扶實施就業啟航計畫,對城鎮長期失業青年開展實踐引導、分類指導和跟蹤幫扶,促進其進入市場就業,對城鎮困難失業青年提供就業援助。
(二)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
1. 引導農村勞動力有序外出就業。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充分釋放經濟發展拉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潛力,創造更多適合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機會。扶持就業容量大、門檻低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建築業、文化旅遊業發展,支持企業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鼓勵農村勞動力從事網約配送、直播銷售等新就業形態。搭建用工信息平台,廣泛開展區域間勞務協作,加強勞動力跨區域精準對接,建設區域勞務輸出品牌,培育和發展鄉鎮、村兩級勞務組織和經紀人,有序組織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落實農業轉移人口在戶籍地、常住地、就業地、參保地同等享受失業登記、職業介紹、技能培訓等基本公共就業服務政策。繼續開展“春風行動”等各類專項服務活動,舉辦農民工專場招聘會,送崗位下鄉進村入戶。實施農民工素質提升工程,強化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培育一批有地域特色、行業特徵、技能特點、帶動農村勞動力就業效果好的勞務品牌。實施農民工素質提升工程,推進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畫。
2. 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依託縣域經濟、鄉村產業、返鄉入鄉創業,為農村勞動力創造更多就地就近就業崗位。重大投資項目、各類基礎設施建設優先吸納當地農村勞動力就業。在農田水利、人居環境整治、鄉村綠化等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積極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廣泛組織當地農村勞動力特別是脫貧享受政策人口、農村低收入群體參與工程建設以及建成後的維護運營。
3. 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大重點區域戶籍制度改革力度,推動穩定就業居住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依法保障進城落戶農民的承包地、宅基地、集體資產等權益。以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社會保障等為重點,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未落戶常住人口,全面提高農村轉移人口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共享質量。
(三)推進退役軍人就業創業
1. 推動退役軍人充分就業。改革完善退役軍人安置制度。全面推行退役軍人就業適應性培訓。科學制定安置計畫,改進崗位安置辦法,推進落實安置政策,壓實屬地安置責任,規範接收安置程式,提高安置質量。最佳化安置方式,探索市場化安置改革,強化多渠道、多元化安置。推廣“直通車”式安置,健全“陽光安置”工作機制。鼓勵用人單位定期組織退役軍人參加崗位技能提升和知識更新培訓,推進軍地職業資格互認。鼓勵到艱苦邊遠地區和城鄉基層安置。加強各種安置方式統籌協調,強化政策制度銜接。支持退役軍人自主就業。將退役軍人按規定納入現有就業服務、教育培訓等政策覆蓋範圍。探索推開“先入校回爐、再就業創業”的模式,鼓勵符合條件的退役軍人報考高職學校,落實招收、培養、管理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協調各方資源,加強行業企業合作,拓展就業供給領域,挖掘更多適合退役軍人的就業崗位,促進退役軍人到民營企業就業。實施“兵支書”培養計畫和退役士兵“村官”培養工程,推動退役軍人在鄉村就業。設立退役軍人就業實名台賬,強化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站)就業服務功能,及時提供針對性服務。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每年至少組織2次退役軍人專場招聘活動和常態化招聘活動。支持退役軍人創業就業,實施“網際網路+退役軍人就業創業”計畫。加強困難退役軍人就業幫扶。
2. 支持退役軍人創新創業。加大創業擔保貸款政策支持力度。引導退役軍人在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以及重點扶持領域創新創業。
(四)統籌做好其他群體就業
1. 促進脫貧人口穩定就業。穩定脫貧人口就業。健全脫貧人口、農村低收入人口就業幫扶長效機制,保持脫貧人口就業領域的扶持政策、資金支持、幫扶力量總體穩定。嚴格落實“四個不摘”總體要求,保持脫貧人口就業規模總體穩定。健全有組織勞務輸出工作機制,將脫貧人口作為優先保障對象,穩定外出務工規模。充分發揮“政府救助平台”作用,實現脫貧勞動力全覆蓋,確保就業幫扶有保障。對脫貧享受政策人口繼續開展免費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就業創業能力。持續加大有組織勞務輸出力度,優先為脫貧享受政策人口提供就業指導服務,推薦就業崗位。統籌用好鄉村公益崗位,加強就業幫扶車間規範管理,促進弱勞力、半勞力等脫貧享受政策人口就地就近就業,做好東西部勞務協作和滬滇勞務協作。
開展困難群體就業援助。支持脫貧地區大力發展當地優勢特色產業,繼續發揮就業幫扶車間、社區工廠、衛星工廠等就業載體作用,為脫貧人口創造就地就近就業機會。聚焦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積極引進適合當地民眾就業需求的勞動密集型、生態友好型企業(項目),增加本地就業崗位,組織專項就業服務活動實施集中幫扶。實施失業人員集中幫扶行動,強化失業登記、職業介紹、職業培訓、職業指導、生活保障聯動,暢通失業人員求助渠道。健全就業援助制度,鼓勵企業吸納困難人員就業,對就業困難人員提供一對一就業援助,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持續做好殘疾人按比例就業工作,進一步推進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帶頭安置殘疾人就業。完善殘疾人就業支持服務體系、勞動權益保障制度、人才技能服務和用人單位激勵機制。使用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零就業家庭成員、殘疾人等困難人員就業。
2. 促進其他群體就業創業。支持婦女平等就業,堅決糾正性別歧視,保障婦女在就業創業、職業發展、技能培訓、勞動報酬、職業健康與安全、職業退出等方面的合法權益。堅決糾正對少數民族勞動者的就業歧視,取消對就業的不合理限制,進一步加大對少數民族勞動者就業的扶持幫扶力度。做好大齡勞動者就業幫扶。大力開發老齡人力資源,鼓勵適合老齡人口就業的服務行業開發老齡人口就業崗位,支持企業吸納老齡人口就業。及時將符合條件的就業困難人員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臨時救助範圍,建立鄉鎮(街道)臨時救助備用金制度。
四、健全市場體系,促進更加充分就業
充分發揮市場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持續加強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建設,推行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提高勞動者市場供需匹配效率。
(一)建設高標準人力資源市場體系
1. 貫徹落實《人力資源市場暫行條例》,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促進人力資源有序流動、高效配置。規範企業招工用工、裁員解聘行為,開展清理整頓人力資源市場秩序專項行動,嚴厲打擊就業歧視、非法職業介紹等侵害勞動者權益的違法行為,營造公平就業環境,維護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合法權益。完善公共人力資源市場職業供求分析制度,及時發布職業供需狀況及預測。推動人力資源服務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引導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圍繞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供精準專業服務。鼓勵人力資源服務業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服務創新和產品創新,大力發展人力資源管理諮詢、高級人才尋訪、人才測評等高技術、高附加值業態。
2. 發展壯大人力資源服務業。推動人力資源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力爭到2025年,全州人力資源服務業規模大幅提升。實施人力資源服務行業促就業行動,促進市場化社會化就業。實施骨幹企業培育計畫、領軍人才培養計畫,培育一批人力資源服務骨幹企業,培養一支行業高端人才隊伍。鼓勵發展專業化服務機構,促進人力資源服務與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等融合發展,更好滿足多層次、多樣化人力資源服務需求。支持行業組織建設,加強政府與行業組織合作,構建政府依法監管、行業自律成長、市場有序競爭的行業發展環境。
(二)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
1. 強化公共就業服務供給。健全覆蓋全民、貫穿全程、輻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為勞動者和企業免費提供政策諮詢、職業介紹、用工指導等公共就業服務。加強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台建設,建立健全村、社區就業服務格線員隊伍,組織動員各類人民團體、社會團體參與提供公共就業服務,支持民辦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提供公益性就業服務,鼓勵各類志願組織提供靈活性就業服務。打通服務企業和服務民眾“最後一公里”。加強公共就業服務區域協作,主動融入打造“一城兩區”,在服務內容、服務流程、服務標準等方面實現一體化。健全便捷高效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為勞動者和企業免費提供政策諮詢、職業介紹、用工指導等公共就業服務,廣泛開展各類線上線下公共就業服務專項活動,做到月月有專場、時時有服務。發揮退役軍人、殘聯、工會、團委、婦聯等部門所屬就業服務機構作用,推進服務主體多元化。
2. 提高就業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完善均等化推進機制,建立基本公共服務與常住人口掛鈎機制。健全戶籍地、常住地、參保地、就業地公共就業服務供給機制,強化農村基本就業公共服務供給縣鄉村統籌,推動就業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實現城鄉就業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擴大優質公共資源輻射範圍,推進就業創業政策諮詢、就業失業登記、職業介紹等服務覆蓋全體城鄉勞動者。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在註冊地、經營地、用工地免費享受勞動用工諮詢、招聘信息發布等服務。推動公共就業服務向農村延伸,實現城鄉公共就業服務便利共享。持續改善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和欠發達地區公共就業服務水平和質量,縮小區域間差距。
健全公共就業服務標準體系,完善設施設備配置、人員配置等指導性標準,統一公共就業服務視覺識別系統,統一核心業務流程和規範。推進流動人員人事檔案信息化建設。
五、提升技能素質,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
深化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改善勞動力要素質量,建設一支符合高質量發展需要、適應現代化經濟體系、具備較高職業技能和道德素質、結構比較合理的勞動者隊伍。
(一)完善人才培養體系
1. 強化人才培養就業導向。聚焦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推進高校建設,發展高水平學科和專業,加強套用研究,加快培養高精尖缺人才。鼓勵因校制宜,探索科學基礎、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融合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推進校企協同、教科協同育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2. 推動職業教育提質培優。穩步擴大培訓規模,重點加強高校畢業生和其他城鎮青年、退役軍人、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脫貧人口、失業人員、個體工商戶、就業困難人員(含殘疾人)等技能培訓,支持企業開展職工崗位培訓,突出高技能人才培訓、急需緊缺人才培訓、轉崗轉業培訓、儲備技能培訓、通用職業素質培訓,積極發展養老、托育、家政等生活服務業從業人員技能培訓,廣泛開展新業態新模式從業人員技能培訓,制定數字技能提升專項培訓計畫,確保“十四五”期間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在
5萬人次以上。實現培訓供給多元化。構建以公共實訓基地、職業院校、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和行業企業為主的多元培訓載體。推動培訓市場全面開放,採取最佳化審批服務、探索實行告知承諾等方式,激發培訓主體積極性,有效增加培訓供給。充分發揮企業職業技能培訓的主體作用和職業院校培訓資源優勢。政府補貼的職業技能培訓項目全部向具備資質的職業院校開放。實施職業技能培訓共建共享行動,健全職業技能培訓共建共享機制,開展縣域職業技能培訓共建共享試點。
切實提升職業技能培訓質量。增強職業培訓的適用性,鼓勵企業聯合技工(職業)院校和職業培訓機構廣泛開展定向、定崗培訓。引導培訓資源向市場急需、企業生產必需等領域集中,重點開展緊缺職業工種培訓,增強培訓針對性和實效性。動態發布急需緊缺技能人才目錄,廣泛開展訂單式、套餐制培訓。積極推廣“網際網路+”職業培訓新模式,通過智慧課堂、線上線下相結合等模式開展培訓工作,增強職業技能培訓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加強培訓資金的統籌整合、集約化管理和使用。建立職業培訓監督評價考核機制,強化培訓計畫的跟蹤、反饋、資金使用和效果評估。
提高勞動者職業素養。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引導勞動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就業觀,培養敬業精神和工作責任意識。推進新型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提高產業工人綜合素質。
3. 深化技能人才評價制度改革。運用多種評價方式進行技能評價,全面推行企業職業技能等級自主認定,遴選具備良好評價資質條件、社會公信力高、注重公益效果的第三方評價機構,面向社會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活動。推動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用人單位為主體、以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為主要方式的技能人才評價制度。
(二)健全終身技能培訓制度
1. 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深入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和重點群體、重點行業領域專項培訓計畫,以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培訓為主要內容,向有培訓意願的各類群體提供培訓服務,每年培訓各類勞動者1萬人次。強化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登記失業人員、服刑人員、強制隔離戒毒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技能和創業培訓。鼓勵企業自主開展培訓,提升企業職工技能水平和轉崗轉業能力。有序推進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職業技能培訓。聚焦就業創業需要、特色產業、市場急需工種和潛力需求,開展養老護理、快遞從業人員培訓等特色培訓。實施“一縣一品牌”項目建設,結合重點產業發展需要,開展項目制培訓。支持中小企業以工代訓、困難企業職工在崗培訓。
2. 增強職業技能培訓能力。健全職業技能培訓多元供給體系,加大職業技能培訓資源最佳化整合,為城鄉勞動者提供普惠同等的職業技能培訓服務。政府補貼的職業技能培訓項目全部向具備資質的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開放。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基礎設施建設,鼓勵政府與職業院校、企業共建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推動培訓設施共建共享、融合發展,增強職業技能培訓基礎能力。重點加強產業發展緊缺專業和技能型人才緊缺專業建設。強化職業院校師資隊伍建設,打造高素質的創業培訓師資隊伍。支持新業態平台企業開發相關職業標準和職業培訓課程。
3. 強化勞動者職業素養。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積極開展勞模工匠遴選培育工作,大力培育和選拔更多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充分發揮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基地的作用,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加強職業素質培育,將工匠精神、職業道德、質量意識、法律知識、維權保障、安全生產、環境保護、消防知識和健康衛生等內容貫穿職業技能培訓全過程。加強宣傳教育,引導年輕勞動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敬業精神和工作責任意識。
六、改進就業條件,提升勞動者就業質量
在促進更加充分就業、確保就業大局穩定的同時,不斷最佳化勞動者就業環境,提高勞動者崗位待遇,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 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就業。
(一)增進勞動者就業獲得感
1. 合理增加勞動報酬。健全完善企業工資巨觀調控體系,健全合理增長機制,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積極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提高工資集體協商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著力增加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落實最低工資制度,保障低收入勞動者合理分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科學發布工資指導線,引導職工工資合理增長。健全企業薪酬調查和信息發布制度,為用人單位和重點群體提供薪酬分配指引,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群體收入。貫徹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和國企工資決定機制,健全各類生產要素由市場決定報酬的機制,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
2. 改善勞動就業環境。推動簡單重複的工作環節和“危繁髒重”的工作崗位儘快實現自動化智慧型化替代。實施工傷預防五年行動計畫,建立完善工傷預防聯防聯控機制。實施職業健康保護行動,加強職業病防治宣傳教育,新發職業病持續保持在較低水平,保障勞動者職業健康。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聚焦風險高、事故易發多發的行業領域開展專項治理,推動企業落實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健全完善安全生產管理制度、風險防控和隱患排查治理機制,保障勞動者人身生命安全。
3. 提升社會保障水平。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畫,以農民工、 靈活就業人員和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等群體為重點,擴大社會保 險覆蓋面,增強社會保險制度的包容性和彈性,提高勞動者參保 率。加快建立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健全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大病保險制度、醫療救助制度。推動實現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由制 度全覆蓋到法定人群全覆蓋,促進居民養老保險適齡參保人員應 保盡保。大力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加快推進個人養老金髮 展。按省統一部署安排,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 傷保險省級統籌。落實工程建設領域農民工按項目參加工傷保險。指導各縣市區因地制宜,統籌解決好各類就業群體的子女教育、住房保障、衛生醫療、文化生活等問題,促進勞動者穩定就業、安居樂業。
(二)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
1. 健全勞動契約制度。全面實施勞動契約制度,加大勞動契約法普法宣傳力度,加強企業勞動用工指導服務,進一步規範勞動契約簽訂,提高勞動契約履行質量。加強勞務派遣監管,依法規範勞務派遣用工。有序推行電子勞動契約,提升勞動用工管理水平。
2. 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健全完善協調勞動關係三方機制。完善以職工代表大會為主要形式的企業民主管理制度,引導中小企業依法成立工會組織,在中小企業集中的地方推動建立區域性、行業性職工代表大會。開展集體協商集中邀約活動,深入推進集體協商。推動企業建立勞資協商委員會、勞資懇談會等多種形式的民主參與、民主監督、民主決策新機制,提升勞資溝通協調的制度化程度。實施勞動關係“和諧同行”能力提升行動,廣泛開展和諧勞動關係創建活動。貫徹執行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勞動權益保障政策,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加強勞動關係形勢分析,健全勞動關係領域風險監測預警制度。
3. 加強合法權益保障。暢通維權渠道,落實首問負責制,全面落實“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機制,實現勞動保障維權“一網通辦”、全省聯動。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制度建設,健全欠薪治理長效機制,完善守法誠信等級評價,加大重大欠薪違法行為社會公布力度,強化失信聯合懲戒。以貫徹實施《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為抓手,以預防和解決工程建設領域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為重點,加強源頭治理,壓實政府屬地責任、部門監管責任、用人單位主體責任,落實各項保障工資支付制度,持續推進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工作。督促企業依法落實工時制度,保障勞動者休息休假權益。督促用人單位加強對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護。
4. 提升勞動人事爭議處理效能。依託勞動人事爭議多元處理機制,加強勞動爭議預防協商機制建設,指導用人單位完善協商規則,建立內部申訴和協商回應制度。創新辦案機制,全面推行立案登記制,深化仲裁要素式辦案方式改革,加強辦案指導監督,提升仲裁終結率。加大法律援助工作力度,加強調解、仲裁與訴訟銜接。最佳化調解仲裁服務流程,提升案件處理智慧型化水平和服務當事人能力。
七、應對形勢變化,防範化解規模性失業風險
加強就業領域風險監測預警和防控應對機制建設,切實防範 化解規模性失業風險,全力保障失業人員基本生活。
(一)加強就業監測預警
1. 健全就業形勢分析研判機制。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形勢變化,落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就業統計調查制度,完善勞動力調查制度,做好登記失業率發布工作。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實施動態跟蹤監測。創新失業風險監測方式,綜合運用巨觀經濟數據、網路招聘數據、社保數據和移動通信大數據,監測勞動力市場變化,掌握勞動力流動趨勢,提高形勢感知、分析研判和科學研判的水平。
2. 完善失業預警防控機制。堅持州、縣(市)二級聯動,完善就業失業監測預警體系,搭建就業失業監測預警信息系統,合理確定監測預警指標,實時監測指標變化情況。完善規模性失業風險應急防控預案,完善應急方案和工作措施,適時發布預警信息,做好失業風險處置工作。建立企業規模裁員減員及突發事件報告制度。規範企業裁員行為,防止出現大規模裁員。建立健全輿情收集研判機制,密切關注規模裁員、失業風險等輿情,及時發布權威信,回應社會關切。
(二)全面強化失業風險管理
1. 健全援企穩崗幫扶機制。按規定落實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在達到政策實施條件的情況下,為不裁員或少裁員的參保企業返還失業保險費,維護就業局勢總體穩定。加強規模性失業風險應急處置,用好就業風險儲備金,一旦出現企業生產經營陷入困境、大量勞動者離職離崗、規模性失業風險驟升等情況,直接用來援助企業、穩定崗位。允許困難企業在與職工協定一致的基礎上採取協商薪酬、依法調整工時等辦法共渡難關。
2. 完善廣覆蓋的失業保障制度。擴大失業保險覆蓋範圍,加大參保擴面力度,提高政策受益率。逐步提高失業保險金標準,進一步暢通申領渠道,簡化經辦流程。完善失業保險援企穩崗政策、技能提升補貼政策,提高失業保險基金使用效率,充分發揮保生活、防失業、促就業功能作用。
3. 應對外部因素對就業的衝擊。重大政策、重點項目、專項治理實施過程中,涉及企業關停並轉的,同步做好職工轉崗轉業培訓和安置工作,防止出現規模性失業。積極應對人工智慧對就業的影響,推動建立人工智慧對就業影響協同應對機制,避免人工智慧就業替代效應短期內集中釋放。堅持教育和培訓相結合,培養更多適應人工智慧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推動產業結構、就業崗位和勞動者技能協同升級。加快構建不同行業、不同業態間的轉崗機制,大規模開展人工智慧套用適應性、儲備性培訓,提升人工智慧通用技能。
第四章 保障措施
堅持協調推動,凝聚工作合力,狠抓工作落實,確保規劃各 項目標任務紮實推進、圓滿完成。
一、加強統籌協調
強化各縣(市)政府促進就業責任,把就業工作擺上更加突出重要位置,納入縣(市)政府年度重點工作,層層抓好落實。充分發揮縣級以上政府就業工作議事協調機構作用,進一步細化目標措施,明確責任分工,凝聚就業工作合力,確保規劃各項任務順利落實。發揮人民團體和其他各類社會組織的作用,充分調動社會各方支持和促進就業的積極性。
二、強化資金保障
對規劃確定的重大任務,加大地方財政支持力度,統籌各類資金使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將就業補助資金納入財政直達資金管理,最佳化適用範圍和支出結構。加強資金使用績效評估,突出結果導向。擴大就業領域社會資本進入,引導帶動社會資本在就業創業服務、技能培訓、職業教育、就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發揮作用。
三、提升政策效果
實施就業政策快辦幫辦行動,及時公布政策清單和網上申領渠道,依託大數據比對主動識別政策對象,精準推送信息,擴大政策知曉度。加強對就業政策實施效果跟蹤調查評估。完善政策宣傳機制,開展政策推介解讀,努力提高政策落實率。加強宣傳引導,多方式開展政策宣傳、工作宣傳、典型宣傳,正確引導社會預期。
四、精心組織實施
充分發揮西雙版納州就業工作領導小組作用,推動各部門履職盡責。創新規劃組織實施方式,針對重大任務,專題專項推進。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及效果的評估,推進以評估為依據的政策改進,及時總結推廣政策實施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強化監督檢查,層層壓實責任,抓好任務落實。

解讀

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印發了《西雙版納州“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為便於全州各級各部門更好理解《規劃》的相關內容,切實做好貫徹落實工作,現就《規劃》解讀如下。
一、背景依據
按照州委、州人民政府部署,根據《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雲南省“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西雙版納州第十四個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等檔案精神,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按規劃編制相關程式,經過深入調研分析、廣泛徵求意見、組織專家論證等程式後,報州政府常務會議審定印發了《規劃》。《規劃》主要闡明“十四五”時期西雙版納州就業促進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是西雙版納州未來五年就業促進工作的指導性檔案。
二、任務目標
《規劃》提出了五個主要目標:
一是就業形勢持續平穩,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到2025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達到4.5萬人以上。
二是就業質量穩步提升。到2025年覆蓋城鄉勞動者的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更多勞動者實現安全、高校、體面就業。
三是創業帶動就業動能持續釋放。創業引領作用更加凸顯,創業環境更加最佳化,創業成本不斷降低,創業服務實現躍升,創業機會更多、渠道更廣,勞動者投身創業創新活動積極性不斷增強。
四是結構性就業矛盾得到緩解,人力資源質量大幅提升、結構進一步最佳化,更加契合“一城兩區”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勞動者素質普遍提升,全州技能勞動者總量、高技能人才總量持續增加,占勞動者總量比重進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總量達到2.5萬,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達到2.35萬人,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全省平均水平。
五是風險應對能力顯著增強。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就業領域風險監測預警和防控應對機制不斷健全,援企穩崗幫扶機制逐步完善,就業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人員長效化就業援助機制更加完善,規模性失業風險得到有效防控。
三、主要內容
《規劃》分為四大板塊:
第一章構成第一板塊,主要總結西雙版納州促進就業工作基礎與形勢任務,分析西雙版納州就業促進工作在“十三五”時期採取的相關政策及就業指標的完成情況,並分析西雙版納州促進就業工作在“十四五”時期面臨的發展機遇及面臨的諸多挑戰。第二章構成第二板塊,提出《規劃》編制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第三章構成第三板塊,為“十四五”時期促進西雙版納州就業發展的重點任務,結合促進就業提出共七個方面24項主要任務。第四章構成第四板塊,明確了促進《規劃》落實的保障措施。
四、編制思路
《規劃》編制考慮了以下幾方面的要求:
一是注重體現促進就業工作發展的新要求。科學謀劃、合理規劃西雙版納州“十四五”時期就業工作發展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確保到2025年實現西雙版納高質量就業取得新成效。聚焦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使人民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二是注重同國家、雲南省及西雙版納州有關規劃相協調。本《規劃》與《雲南省“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充分銜接,保證了規劃之間目標任務的一致性。
三是注重反映“十三五”時期西雙版納州就業促進工作的成果和經驗,吸收融入到“十四五”規劃內容之中。
四是注重以西雙版納州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為目標,著力關註解決就業促進工作面臨的突出問題。立足獨特的區位優勢,以更加解放的思想和包容的心態,找準服務全國全省戰略、發展西雙版納的新坐標、新定位、新使命。
五、區域特色
州級《規劃》與省級《規劃》定位不同。省級《規劃》突出前瞻性、科學性、全局性、引領性,本《規劃》突出區域性和執行力及重點工作任務。強調“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把雲南建設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三個定位’以及省委省政府對西雙版納‘一城兩區’發展定位要求,錨定建設西雙版納促進就業工作目標,推動實現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推進實現“創業邊陲傣鄉·樂業西雙版納”,為努力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征程的人社篇章建設提供堅強保障奮鬥目標。
省級《規劃》的內容突出大局觀,州級規劃內容突出具體和細節。本《規劃》在省級《規劃》指導下細化了州級層面的具體內容。在省級《規劃》的框架下,對“強化就業優先,增強經濟發展推動就業能力”“最佳化創業環境,推動創業帶動就業”“完善支持體系,促進重點群體就業”“健全市場體系,促進更加充分就業”“提升技能素質,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改善就業條件,提升勞動者就業質量”“應對形勢變化,防範化解規模性失業風險”“強化組織保障,確保規劃任務落實”等相關內容情況進行了細化,在通盤考慮與設計的基礎,將具體措施、主要任務及重點項目落實到各個部分。
六、惠民利民措施
《規劃》明確了八項惠民利民措施:
一是強化就業優先,增強經濟發展拉動就業能力。促
進就業政策與經濟社會政策協同,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促進就業擴容提質,實現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聯動。
二是最佳化創業環境,推進創業帶動就業。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完善區域性、綜合性創業生態,更大力度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讓各類市場主體、各類人群創業熱情持續高漲、創業動能 充分釋放,為促進就業提供有力支撐。
三是建設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創新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體制機制,圍繞服務發展大局,加快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持續提高專業技術人才管理服務水平。
四是完善支持體系,促進重點群體就業。聚焦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堅持市場化社會化就業與政府托底幫扶相結合,促進多渠道就業創業,穩住就業基本盤。
五是健全市場體系,促進更加充分就業。充分發揮市場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 府作用,持續加強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建設,推行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提高勞動者市場供需匹配效率。
六是提升技能素質,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深化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改善勞動力要素質量,建設一支符合高質量發展需要、適應現代化經濟體系、具備較高職業技能和道德素質、結構比較合理的勞動者隊伍。
七是改進就業條件,提升勞動者就業質量 。在促進更加充分就業、確保就業大局穩定的同時,不斷最佳化勞動者就業環境,提高勞動者崗位待遇,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就業。
八是應對形勢變化,防範化解規模性失業風險。加強就業領域風險監測預警和防控應對機制建設,切實防範化解規模性失業風險,全力保障失業人員基本生活。
七、保障措施
《規劃》提出了四個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強加強統籌協調。強化各縣市政府促進就業責任,把就業工作擺上更加突出重要位置,納入各級政府年度重點工作,層層抓好落實。二是強化資金保障,對規劃確定的重大任務,加大地 方財政支持力度,統籌各類資金使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三是提升政策效果,實施就業政策快辦幫辦行動,及 時公布政策清單和網上申領渠道,依託大數據比對主動識別政策 對象,精準推送信息,擴大政策知曉度。四是狠抓政策落實,實施就業政策快辦幫辦行動,推 廣告知承諾制,及時公布政策清單和網上申領渠道,依託大數據 比對主動識別政策對象,精準推送政策信息,持續最佳化“政策找人”,推行“免申即享”,增強企業民眾政策獲得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