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貫徹雲南省“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實施方案》已經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同意,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11月14日印發,請認真貫徹執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理州貫徹雲南省“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實施方案
- 頒布時間:2022年11月14日
- 發布單位: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政策解讀,
全文
為實現全州“十四五”時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根據《雲南省“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堅持就業優先戰略”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洱海高水平保護統攬全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扣“雙核驅動、協同發展”和“大祥巍”一體化發展戰略,為大理產業振興特別是工業突破催生“大理之變”提供勞動力資源支撐。
二、主要目標
“十四五”時期,全州城鎮新增就業15.76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水平不低於全省平均水平。
(一)就業機會增多。聚焦重點群體就業服務保障需求,推動各縣市促進就業能力實現長足發展,實現全州就業總量不斷擴大,企業(產業)發展就業供需匹配更加精準,勞動力市場供求基本平衡,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
(二)就業結構最佳化。一產就業潛力依託鄉村振興、現代農業發展得到充分挖掘;二產就業崗位結合招商引資等重點工業項目落地投產提升質量;三產就業比例與大理文旅產業、服務業結構相匹配。最佳化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結構,引導托底性崗位向市場化崗位轉移,引導省內轉移就業到省外轉移就業。
(三)就業能力提升。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結合全州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需要,實施“人才興州”戰略,加快建設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較高,滿足全州推動產業高質量轉型需求的高水平技能人才隊伍。“十四五”末,高技能人才總量達5.5萬人以上。
(四)就業環境改善。健全完善覆蓋城鄉、人智結合、高效協同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探索就業服務、治理數位化和人工服務互促互進。實現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勞動權益保障進一步加強,勞動關係趨於和諧穩定,人力資源市場健全規範統一,就業政策落實更加精準。
(五)創業引領釋放。大力推進創業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創業環境持續最佳化,創業政策落實有力,打造機會更多、渠道更廣的“大理”創業高地,營造讓更多人通過創業實現人生價值的氛圍,使創業帶動就業的效能充分發揮。
三、重點任務
(一)加快經濟發展,引領就業擴容增量
1.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導向。落實好企業穩崗擴崗補貼、金融等支持政策。以巨觀經濟調控促進穩定和擴大就業,加強產業、投資、外貿、消費、財稅、金融等政策對促進就業的巨觀支持力度並強化政策協調聯動。對帶動就業能力強、符合準入條件的項目,加強針對性指導幫扶、加快解決制約落地因素,推進項目及早落地實施。(責任單位:各縣市人民政府,州發展改革委、州商務局、州工業和信息化局、州財政局、州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州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州生態環境局、州住房城鄉建設局、州稅務局、人行大理中心支行、大理銀保監分局)
2.促進第三產業提級擴充就業容量。加快全州涉及旅遊、生活等服務領域行業多樣化升級轉型,鼓勵商貿流通和消費服務業態與模式創新,釋放出更多就業崗位。到2025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服務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力“兩個50%”的地位有效鞏固,服務業吸納就業的能力不斷增強、吸納就業的容量不斷擴大。圍繞“六個大理”建設,打造世界級文旅產業和以“一帶三道十八廊”為核心的“漫步蒼洱”世界級康旅品牌,到2025年,把大理建設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旅遊名城,文化旅遊產業從業人員占比達到社會從業人員總量的50%左右。實施家政服務機構培育計畫,培育家政市場主體10家,新增從業人員0.5萬人。打造一批“頤居健康大理、樂享幸福生活”特色康養小鎮,增加吸納服務人員就業崗位,抓好養老護理員培訓認定工作,力爭每萬名老年人擁有持證養老護理員數量達到170人。推動現代物流產業發展,全州現代物流產業總收入達1000億元,不斷提升現代物流業吸納就業人數。(責任單位:各縣市人民政府,州發展改革委、州文化和旅遊局、州商務局、州民政局、州郵政管理局)
3.強化工業企業振興開發高質量就業崗位。圍繞產業強州和“445”現代產業體系建設要求,實施“1237”製造業振興行動計畫,以“綠色鋁、綠色矽、新能源電池、信創產業、先進裝備製造”為重點,加快龍頭企業的引進和培育,到2025年,實現規模以上先進制造業企業達20戶,新增省級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3戶、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戶、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1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5戶、省級及以上綠色園區3個、綠色工廠5戶,以工業企業和先進制造業發展帶動和釋放吸納不同層次勞動者就業能力。(責任單位:各縣市人民政府,州工業和信息化局)
4.提升現代農業發展就業空間。加速資源資本要素向農村回流,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以大理建設“綠色食品牌”示範區為契機,加快“123456”現代農業體系建設和發展,到2025年,核桃、蔬菜、水果、中藥材、乳/肉牛、生豬6個重點優勢特色產業綜合產值達2200億元。探索“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公司+家庭農場”等合作方式,提高農業從業人員工資性占比,為第一產業形成規模化就業創業增加吸引力。加大種養殖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興農業經營主體扶持、培育、引進,實施農業龍頭企業倍增計畫,力爭州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300個以上,促進現代農業就業空間不斷提升。(責任單位:各縣市人民政府,州農業農村局)
5.促進數字經濟領域就業創業。立足大理“兩城一區”定位,深度融入“一帶一路”“雙循環”戰略格局,加快發展大理特色的數字產業化經濟,把數字經濟領域發展作為大理州就業創業工作的新高地,形成“以市場換產業、以產業建生態、以生態聚人才、以人才帶就業”的良性“市場—生態—人才—就業”循環。突出“一縣一業”產業優勢做大就業市場、做優就業服務、做強提升培訓。到2025年,大理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6.5%,引進30戶以上信創知名企業,培育不少於50家本地信創企業,建成工業網際網路平台16個、數字農業示範基地不少於8個,建成5個數字園區和省級及以上雙創示範基地10個,網上零售額達200億元。(責任單位:各縣市人民政府,州數字經濟發展領導小組成員單位)
6.支持市場主體穩定發展增加就業。進一步提升市場準入和涉企許可便利化程度,以更大力度推動審批事項減材料、減環節、減時限,打造大理最佳化營商環境市場培育高地。深入實施8個市場主體倍增培育計畫,到2025年,全州市場主體數量超42萬個,上市公司數量超過6個,“四上”企業數量達1898個,高新技術企業達104個,科技中小企業達500個,市場主體活躍度達70%,民營企業經濟增加值占全州GDP比例大於50%,新增市場主體提供就業崗位60萬個以上。持續做好國有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責任單位:各縣市人民政府,州發展改革委、州市場監管局、州工業和信息化局、州商務局、州住房城鄉建設局、州財政局、州科技局、州農業農村局、州國資委)
7.強化多渠道靈活就業服務保障。消除各種不合理限制,多渠道支持靈活就業和各類新業態就業發展,支持重點人群從事個體經營,合理擴大社區服務、綠化保潔等非全日制就業規模,大力發展夜間經濟、小店經濟,完善社區家政、養老、托幼、餐飲等業態,創造就業新空間。貫徹落實平台就業勞動保障政策,明確網際網路平台企業在勞動者權益保護方面的責任。持續深入推進工程建設領域農民工按項目參加工傷保險,有針對性地做好工傷預防工作。統籌做好勞動用工、工資支付、社會保障、技能培訓、就業服務等工作。(責任單位:各縣市人民政府,州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州市場監管局、州民政局、州住房城鄉建設局、州商務局、州交通運輸局)
(二)加大創業扶持,釋放創業帶動就業效應
8.最佳化創新創業環境。實施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開展市場準入效能評估,暢通市場主體對隱形壁壘的意見反饋渠道和處理回應機制,最大限度解除對創業的各類制約。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執行,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對創業領域各類業態發展以強化服務為先,杜絕過度監管、超範圍監管和越主體監管,推動大理州創業創新營商服務環境持續最佳化。(責任單位:各縣市人民政府,州發展改革委、州市場監管局)
9.強化創業政策輸出。落實對初創實體和重點群體創業的稅收優惠政策,拓展創業企業投融資渠道,分類對創業項目初期、發展期、壯大期拓展融資投資渠道,結合實際發揮對創業項目私募股權、風險投資和天使投資基金的推動作用。落實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一次性創業補貼等政策,進一步幫助創業群體降低成本性支出。“十四五”時期,全州“貸免扶補”、創業擔保貸款扶持創業不低於4萬人,發放貸款不低於40億元,帶動就業不少於10萬人。(責任單位:各縣市人民政府,州發展改革委、州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州財政局、人行大理中心支行)
10.強化創業服務。健全全業態、多層次、專業性創業服務保障模式,加強創業服務隊伍建設,為創業者提供政策諮詢、項目推介、開業指導、創業孵化、金融扶持等服務。加大高校畢業生創業培訓工作,“十四五”期間,實施創業培訓“馬蘭花計畫”,每年開展創業培訓3萬人。積極參加全國全省“雙創”活動,強化創業典型宣傳,營造更加濃厚的創業氛圍。(責任單位:各縣市人民政府,州發展改革委、州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州科技局、州教育體育局)
11.推進創業載體建設。堅持市場主導、政府服務,按“縣級創業載體全覆蓋、州級創業載體結合州情實際、省級創業載體突出大理特色”的思路,分類培育孵化器、眾創空間、星創天地等各層次創業平台,打造省、州、縣三級創業載體建設體系。對新認定的州級創業孵化平台一次性給予10萬元工作經費補助,對新認定的省級創業孵化平台一次性給予20萬元工作經費補助,對新認定的國家級創業孵化平台一次性給予50萬元工作經費補助,相關補助資金從州人才發展專項資金中安排列支。全力爭取省級社會化投資創業基地和省級創業園提升項目資金。(責任單位:各縣市人民政府,州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州財政局、州發展改革委、州科技局)
12.鼓勵引導各類群體投身創業。鼓勵引導有創業意願和創業能力的大學生、農民工、退役軍人、殘疾人、婦女、少數民族等群體創業,按規定給予創業扶持、補助和返鄉入鄉創業政策。落實高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科研人員入鄉兼職兼薪和離崗創業制度,按政策落實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責任單位:各縣市人民政府,州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州農業農村局、州退役軍人局、州民族宗教委、州殘聯、州婦聯、團州委)
(三)加強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技能素質
13.推動落實技能雲南行動。紮實推進“十個一批”多層次技能人才培訓計畫和“五個一千”人才專項培養工程,抓實職業培訓“六個統籌”,切實把資金、項目整合好,形成工作合力,把資源集中到最需要培訓的人員、最能促進穩崗位的項目上,確保培訓效益最大化。(責任單位:各縣市人民政府,州貫徹落實“技能雲南”行動任務分工方案責任單位)
14.突出大理產業開展培訓。圍繞產業強州和“445”現代產業體系建設要求,突出技能提升培訓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和重點產業培育的作用,大力開展企業職工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充分發揮行業主管部門職能作用,用好用足各類培訓補貼政策,積極引導企業加強職工教育經費管理,加大職工教育投入,規範職工教育培訓,全面發動行業系統從業人員參與各行業領域職業技能培訓。(責任單位:各縣市人民政府,州貫徹落實“技能雲南”行動任務分工方案責任單位)
15.聚焦就業重點開展培訓。圍繞“穩就業”“保就業”工作任務,提升重點群體就業能力。面向高校和職業院校畢業年度畢業生和其他青年群體持續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升青年群體就業創業能力;結合退役軍人實際和就業願望,強化思想政治引領,推行適應性培訓,引導合理就業預期;抓好農村轉移勞動力、返鄉農民工、脫貧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推動農業農村本地人才參加技能培訓,培養一批農業農村高技能人才和鄉村工匠;引導女性向育嬰、家政等行業以及編織、手工等領域參加培訓;為失業人員和殘疾人提供有針對性培訓就業服務,提升轉崗就業技能和創業能力。(責任單位:各縣市人民政府,州貫徹落實“技能雲南”行動任務分工方案責任單位)
16.圍繞勞務品牌開展培訓。結合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洱海保護治理、鄉村振興和打造世界一流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張牌”需求,按照“一縣一品”培育方式,以“鶴慶銀匠”“劍川木雕工匠”“巍山鄉廚”等勞務品牌為重點,大力開展服務發展提升品牌職業培訓。推動職業培訓擴容提質,緊盯提質增效,加強創新引領,提升職業技能培訓標準化水平,推進品牌化建設、數位化服務、融合化發展、體系化防控,提高職業技能培訓能力,以高質量培訓促進勞動者高質量就業、經濟高質量發展。(責任單位:各縣市人民政府,州貫徹落實“技能雲南”行動任務分工方案責任單位)
(四)加強重點群體就業,支持提升就業能力
17.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工作。暢通畢業生信息共享渠道,加大政策供給力度,確保州內院校畢業生、上級移交年度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和回原籍報到畢業生綜合就業率在省要求指標以上。做好年度離校未就業大理籍畢業生信息比對工作,按照屬地逐一落實年度畢業生畢業去向,強化實名制就業創業服務,落實好“1311”服務措施,特別關注脫貧家庭、城鄉低保家庭、殘疾人家庭、零就業家庭畢業生就業幫扶,確保全州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實現“四個100%”。(責任單位:各縣市人民政府,州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州教育體育局、州鄉村振興局、州民政局、州殘聯)
18.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持續鞏固滬滇、閩滇、粵滇勞務協作成果,深化農村勞動力省外轉移就業合作長效機制,重點與東西部協作結對的上海市浦東新區、奉賢區,福建省福州市等地開展勞務對接。各縣市和州級有關部門要加強駐外勞務服務工作站建設力度,強化對外出轉移就業人員的跟蹤服務,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工資性收入。組織好本地農村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就業。(責任單位:各縣市人民政府,州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州鄉村振興局)
19.加大開展困難群體就業援助。加大對就業困難人員就業援助幫扶力度,實現就業困難人員精準識別,提高援助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對就業困難人員提供“一人一檔”“一人一策”精細化服務,結合就業困難人員實際綜合提供公共就業服務,對難以通過市場化就業渠道解決就業的,開發公益性崗位托底保障就業,確保易地搬遷家庭、零就業家庭就業困難人員動態清零。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和社會組織參與政府就業援助等幫扶活動,持續對低收入農戶和城市低收入群體開展就業幫扶,提高救助專業化水平。(責任單位:各縣市人民政府,州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州民政局、州農業農村局、州鄉村振興局)
20.加強退役軍人就業保障。實施退役軍人高質量就業創業行動,突出效果導向,分類推行退役軍人全員適應性培訓。鼓勵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在招收錄用工作人員或聘用職工時,同等條件下優先招錄聘用退役軍人。各縣市每年至少組織2次以上退役軍人專場招聘活動。(責任單位:各縣市人民政府,州退役軍人局)
21.促進殘疾人就業創業。全面落實殘疾人就業創業服務保障和政策兌現。執行好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制度,將安排殘疾人就業情況依法納入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台。落實殘疾人按比例就業制度、殘疾人就業稅收優惠等殘疾人就業幫扶政策。健全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帶頭安排殘疾人就業常態化推進機制。(責任單位:各縣市人民政府,州殘聯)
(五)最佳化公共就業環境,加大勞動者權益保障
22.加強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和隊伍建設。以高質量就業社區(村)建設為載體,完善基層服務平台,合理最佳化工作人員結構和布局,將基層就業服務相關事項納入社區工作者工作內容。鼓勵政府購買服務,動員各類符合條件的人民團體、民眾團體參與提供公共就業服務,鼓勵社會組織和志願者提供公益性就業服務。(責任單位:各縣市人民政府,州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州民政局、州財政局)
23.保障州內企業用工促進產業發展。完善企業聯繫服務機制,健全企業主管部門服務聯繫企業制度並暢通渠道。建立企業急需緊缺工種服務回響機制,定期開展急需緊缺工種調查,一攬子提供企業用工保障、職業技能培訓、技能人才評價等服務,最大限度保障企業用工需求。各縣市人民政府要切實承擔起為轄區內企業解決人力資源需求的責任,探索制定人才引進政策,縣市政府和主管部門要通過帶領企業開展校招等有效方式搶抓人才機遇,為本地和企業儲備人才資源。(責任單位:各縣市人民政府,州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州工業和信息化局、州文化和旅遊局、州國資委、州工商聯)
24.促進人力資源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推動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建設,鼓勵各縣市建設高質量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引導各類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圍繞新業態、新模式開發新產品,支持人力資源服務業深度參與生活性服務業。吸引省內外優質人力資源服務企業到大理設立分支機構。到2025年,全州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超過150家,營業收入突破7.4億元,從業人員不少於0.26萬人。(責任單位:各縣市人民政府,州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25.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實施社保提標擴面行動,加快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提高企業職工參保率和繳費基數夯實率,積極引導靈活就業人員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提高參保繳費質量。完善城鄉居保有關政策,促進個人、社會和政府同向發力,逐步提高制度對城鄉老年居民基本生活的保障能力。做好社會保險制度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社會救助制度的有效銜接,助力治理相對貧困。(責任單位:各縣市人民政府,州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州醫保局、州民政局、州稅務局)
26.營造公平就業環境。消除民族、性別、戶籍、身份、殘疾、宗教信仰等不合理限制或就業歧視。保障婦女、殘疾人、新市民等各類群體在就業創業、職業發展、技能培訓、勞動報酬、職業健康與安全等方面的權益。鼓勵用人單位制定有利於女職工平衡工作和家庭關係的措施,協商確定有利於照顧嬰幼兒的靈活休假和彈性工作方式。開展清理整頓人力資源市場秩序專項行動,依法查處招聘中的虛假、欺詐行為,強化勞務派遣用工監管。(責任單位:各縣市人民政府,州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州民族宗教委、州婦聯、州殘聯)
27.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完善協調勞動關係三方機制組織體系,支持有條件的縣市探索建立獨立的實體化協調勞動關係三方機構。加大新就業形態勞動保障權益維護力度,建立健全平台用工監管機制,建設電子勞動契約平台,強化調解仲裁隊伍建設,推進勞動人事爭議處理機制改革。深化根治欠薪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工作。(責任單位:各縣市人民政府,州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四、實施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州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對全州就業工作的領導,把就業工作納入年度重點工作內容,層層抓好落實。各縣市人民政府要切實擔起促進就業責任,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統籌、監督和評估,確保完成目標任務。
(二)落實資金保障。統籌用好就業補助資金、失業保險基金和促進就業經費等資金,強化資金預算執行和監督,完善資金使用全過程績效管理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三)強化督查考評。建立就業質量評價體系和就業工作目標責任制、督查考核機制,定期開展就業工作督促檢查,鼓勵多方參與和第三方評估,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落實。
政策解讀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堅持就業優先戰略”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洱海高水平保護統攬全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扣“雙核驅動、協同發展”和“大祥巍”一體化發展戰略,為大理產業振興特別是工業突破催生“大理之變”提供勞動力資源支撐。
二、主要目標
“十四五”時期,通過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推動形成高質量就業創業體系,實現就業崗位逐步增加、就業結構趨於合理、就業質量穩步提升、就業環境明顯改善、就業局勢保持穩定,全州城鎮新增就業15.76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水平不低於全省平均水平。
三、重點任務
重點開展5方面27項促進就業工作任務。
(一)加快經濟發展,引領就業擴容增量。一是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導向,二是促進第三產業提級擴充就業容量,三是強化工業企業振興開發高質量就業崗位,四是提升現代農業發展就業空間,五是促進數字經濟領域就業創業,六是支持市場主體穩定發展增加就業,七是強化多渠道靈活就業服務保障。
(二)加大創業扶持,釋放創業帶動就業效應。一是最佳化創新創業環境,二是強化創業政策輸出,三是強化創業服務,四是推進創業載體建設,五是鼓勵引導各類群體投身創業。
(三)加強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技能素質。一是推動落實技能雲南行動,二是突出大理產業開展培訓,三是聚焦就業重點開展培訓,四是圍繞勞務品牌開展培訓。
(四)加強重點群體就業,支持提升就業能力。一是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工作,二是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三是加大開展困難群體就業援助,四是加強退役軍人就業保障,五促進殘疾人就業創業。
(五)最佳化公共就業環境,加大勞動者權益保障。一是加強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和隊伍建設,二是保障州內企業用工促進產業發展,三是促進人力資源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四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五是營造公平就業環境,六是構建和諧勞動關係。
四、實施保障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州縣統籌協調推進規劃實施,充分發揮州縣兩級就業工作領導小組議事協調結構作用。二是落實資金保障,統籌使用好涉及就業有關資金。三是強化督查考評,建立科學評價和督促就業工作機制,推動規劃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