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李暠家族世代都是豪門大族,他的高祖父李雍、曾祖父李柔都在
晉朝做官,歷任郡守之職;祖父李弇則在前涼張軌幕下擔任武衛將軍,封爵安世亭侯;其父親李昶從小有美名,但很早去世,李暠是他的
遺腹子。
早年經歷
李暠少年時十分好學,性情沉靜聰慧,寬厚謙和,器度優雅,通讀經史,特別擅長文辭。李暠年長後,精通武藝,研讀《
孫子兵法》。
隆安元年(397年)三月,
後涼建康太守、京兆人
段業自稱
涼州牧,建立
北涼政權,任命敦煌太守孟敏為沙州刺史,委任李暠為效谷縣令。李暠的同母異父弟
宋繇則為段業做事,擔任中散常侍。
孟敏死後,敦煌護軍
郭謙、沙州治中索仙等人認為李暠性情溫和堅毅,能夠施行仁政,就推舉他擔任寧朔將軍、敦煌太守。
不久進號為
冠軍將軍,並向段業稱臣。段業任命李暠為
安西將軍、敦煌太守,兼任護西胡校尉。
剷除索嗣
隆安三年(399年),段業自稱涼王,北涼的右衛將軍索嗣對段業說,不可讓李暠在敦煌久留。段業於是讓索嗣代替李暠擔任敦煌太守,命令索嗣率領五百名騎兵前往敦煌任職。索嗣到距離敦煌城二十里的地方,通知李暠前來迎接自己。李暠疑慮重重,準備出城迎接,效谷縣令張邈和宋繇等人阻止他說:“
後涼政務衰頹,段業昏庸懦弱,這正是英雄豪傑有所作為的時候。將軍您具有建立一個國家的現成條件,怎么能夠拱手送給別人呢!索嗣自己依仗是本郡的人,認為人們一定會歸附他,絕對不會意料到將軍能突然對他進行阻擊,可以一次戰鬥就把他抓住。”
宋繇又說:“大丈夫已經得到世人的推許,今天就把頭交給索嗣,豈不被天下人恥笑!老兄英姿卓傑,有雄霸之風,前涼張氏的事業都不值得繼承。”李暠說:“我從小沒有宏大高遠的心志,因而在此做官,沒想到此郡士人突然推重。剛才說要出迎,是因為我不了解士大夫的意見。”
李暠於是採納他們的建議,先派宋繇前去拜見索嗣,用恭順謙誠的好話將他穩住。宋繇回來後,對李暠說:“索嗣驕傲輕慢,兵力極弱,容易取勝。”李暠於是派遣他的兒子
李歆與張邈、宋繇等帶兵攻擊索嗣,索嗣大敗而走,逃回張掖。李暠向來與索嗣關係很好,結為
生死之交,反而遭他排擠,所以非常痛恨他,於是就向段業上疏索嗣的罪狀,請求處死索嗣。輔國將軍
沮渠男成也非常討厭索嗣,也勸段業除掉他。段業於是殺死索嗣,派遣使者向李暠道歉,並分出敦煌郡的涼興、烏澤,晉昌郡的宜禾三縣設定涼興郡,升任李暠為持節、都督涼興以西諸軍事、鎮西將軍,兼任護西夷校尉。
建立西涼
隆安四年(400年),北涼的晉昌太守
唐瑤反叛北涼,向敦煌、酒泉、
晉昌、涼興、
建康、
祁連六郡傳發檄文,推舉李暠為冠軍大將軍、沙州刺史、涼公,兼任敦煌太守。李暠在境內大赦,建年號為
庚子,建立
西涼政權,追尊祖父李弇為涼景公,父親李昶為涼簡公。
任命唐瑤為征東將軍,郭謙為軍諮祭酒,索仙為左長史,張邈為右長史,尹建興為左司馬,張體順為右司馬,張條為牧府左長史,令狐溢為右長史,張林為太府主簿,宋繇、張謖為從事中郎,宋繇加號
折衝將軍,張謖加號揚武將軍,索承明為牧府右司馬,令狐遷為武衛將軍、晉興太守,氾德瑜為寧遠將軍、西郡太守,張靖為折衝將軍、河湟太守,索訓為威遠將軍、西平太守,趙開為騂馬護軍、大夏太守,索慈為廣武太守,陰亮為西安太守,令狐赫為武威太守,索術為武興太守,以招撫東夏。又派遣宋繇東征涼興,並攻打
玉門以西諸城,都攻克下來,於是在玉門、
陽關屯田,擴大耕地積聚糧草,作為東征的物資儲備。
奏表東晉
隆安五年(401年),李暠派遣使節捧著奏章向
後秦納貢。
元興三年(404年),李暠的長子太子李譚去世,同年李暠立次子
李歆為太子。
義熙元年(405年),李暠自稱大將軍、大都督、兼任秦涼二州牧,大赦境內,改年號為
建初,派遣
舍人黃始、梁興攜帶奏章,抄小路前往
建康(今江蘇南京)謁見東晉朝廷。
當初,李暠西行時,留下女兒
李敬愛交給自己的岳父
尹文(李敬愛的外祖父)撫養。尹文東遷後,李暠堂姑梁褒之母撫養李敬愛。後來
南涼君主
禿髮傉檀到北山借路,鮮卑派梁褒送李敬愛到酒泉,並與西涼通使和好。李暠派使者答謝訪問,贈送地方特產。李暠親率兩萬騎兵,巡視邊境到建東,
鄯善前部王派使者進貢當地特產。不久,北涼君主
沮渠蒙遜侵犯西涼,攻至建康郡(今甘肅
高台縣駱駝城),擄掠三千戶人家而回。李暠大怒,親自率領騎兵追擊,在安彌(今甘肅灑泉縣東)追上沮渠蒙遜,大敗沮渠蒙遜,把被擄掠的人家全部收回。
起初,在
前秦建元末年,遷移江漢之人一萬多戶到敦煌,中原地區有不開墾田地的,也遷移來七千多戶。
郭黁進犯武威時,武威、張掖以東的幾千戶人家向西逃奔到敦煌、晉昌。到李暠東遷時,把這些人全部遷往酒泉,分出五千戶南方人設定
會稽郡,五千戶中原人設定廣夏郡,剩下一萬三千戶分設武威、武興、張掖三郡,在敦煌南子亭築城,以威鎮南虜。又因為前次奉表東晉沒有答覆,再次派和尚法泉秘密前往東晉奏表。
遷都酒泉
義熙元年(405年)十月,李暠與長史張邈商議,把都城遷往酒泉,用來對北涼施加威脅與壓力,於是任命張體順為建康太守,鎮守樂涫,任命宋繇為敦煌護軍,和他的兒子敦煌太守宋讓一起鎮守敦煌,於是把都城遷到酒泉。
李暠遷都酒泉後,敦促獎勵發展農業生產。群僚因連年五穀豐登,百姓安居樂業,請求在酒泉刻石紀念,李暠同意。於是讓儒林祭酒劉彥明撰寫文章,刻石歌功頌德。後來沮渠蒙遜每年不斷來侵犯,李暠志在以恩德安撫境內,只跟他講和訂立盟約,不與他交戰。義熙六年(410年),沮渠蒙遜背棄盟約前來侵犯,李暠派太子李歆截擊打敗北涼軍,擒獲北涼將領沮渠百年。
李暠在
上巳日到彎曲的流水邊宴飲,命群僚賦詩,他親自寫序。於是抄寫
諸葛亮的訓誡來勉勵諸子。又修築敦煌舊要塞東西兩個
圍子,以防北虜之患,修築敦煌舊要塞西南兩個圍子,以威震南虜。
去世
義熙十三年(417年)正月,李暠臥病不起,遺詔給長史宋繇說:“我從小遭受悲痛,備嘗各種艱難,在社會動亂之際,受到此地之人的推舉,才弱智淺,不能統一河右。現在氣力衰弱,將不再能好轉了。死是自然的規律,我不悲傷,所遺憾的是大志不能實現。居於最高地位的人,應當仔細地警惕危亡的預兆。我死之後,世子李歆就如同卿之子,好好地輔導他,告訴他我的經歷,不要讓他高高在上,專橫驕傲自以為是。軍國的大計,委託給卿,不要使謀略偏誤,喪失成敗的關鍵。”
同年二月,李暠去世,享年六十七歲。諡號武昭王,廟號太祖,葬於建世陵。
天寶二年(743年),李暠十一世孫唐玄宗
李隆基追尊其為興聖皇帝。
為政舉措
政治
李暠建國後,以“諸事草創,倉帑未盈,故息兵按甲,務農養士”為指導思想;在政治上努力做到知人善任,積極納諫,執法寬簡,賞罰有信。他赦其境內,號召因戰亂而背井離鄉的百姓返回家園,重視農桑,並給這些重返家鄉的百姓以優惠待遇和資助,很快就有逃民二萬三千萬多戶遷回敦煌。為了統一河西,他還派遣重臣宋繇東征涼州,西擊
玉門,都取得成功。隨後,他實施“寓兵於農”的措施,將大批軍隊開到玉門關、
陽關等地屯田,廣積糧谷作為東伐的資本。因此,敦煌因戰亂而遭到破壞的經濟,很快得以恢復和發展。
文化
李暠執政後,廣開言路,重視儒學,珍惜人才,知人善任,積極振興文化教育。在他統治的西涼境內,當時好多文人名流,都投靠於他,當時著名的地理學家闞駰,經濟學家宋繇,教育學家
劉昞等,他們都得到李暠的重用,一時群英齊集敦煌,在學術上做出了突出的成就,形成了以敦煌為中心的“
五涼文化”的興盛時期。
教育
李暠曾在南門外水邊修建起一座殿堂,取名為靖恭堂,作為他同朝臣商議朝政、檢閱武備的處所。李暠為振興文教,培養儒士,便修建設立學校,增收富貴人家學生五百人。並在各郡設定五經博士,負責傳授
經學。文風一時
大興。
個人作品
總述
李暠一生“通涉經史、玩禮敦經”。尤其善於文學,是五涼時期著名的文學家。
著有《靖恭堂頌》、《述志賦》、《槐樹賦》、《大酒容賦》等。其中除《
述志賦》外,其它的都沒有流傳下來。
介紹
《述志賦》
李暠憑著治世之才,正當後涼末年,受到群雄的奉擁,於是大展霸主的宏圖,兵不血刃,端坐而安定千里之地,他曾認為
前涼的業績指日可成,河西十郡短時間內就能統一。過了不久,
南涼君主
禿髮傉檀進占姑臧,沮渠蒙遜的地盤逐漸擴大,李暠於是慨然而作《述志賦》。
《槐樹賦》
西涼建國之前,河右地區沒有楸、槐、柏、漆等樹木。前涼
張駿在位時,從秦隴取來種植,後來全都死了,而酒泉宮的西北角有槐樹生長,李暠於是作《
槐樹賦》寄託情懷,大意是感嘆僻陋偏遠之地,不是建立功業的地方。
《大酒容賦》
李暠曾命主簿梁中庸和劉彥明等人寫文章。有感於兵難頻繁,時俗喧鬧相爭,李暠於是就作《大酒容賦》以表達恬淡豁達的胸懷。
其他作品
李暠的前妻辛氏,是同郡辛納之女,為人貞潔順從有婦德,但很早去世,李暠親自為她寫誄文。李暠又作有其他的詩賦數十篇。
趣聞軼事
必為人君
李暠曾經與
後涼太史令
郭黁、以及同母異父弟
宋繇住在一起,郭黁起身對宋繇說:“你將來一定官至極品,你的哥哥李君最終一定會擁有一個國家。母馬生下白額毛的小馬駒,就是你們出人頭地的時候。”後來,李暠果然建立西涼政權,而宋繇也做了高官。
詢問中庸
元興元年(402年),北涼的西郡太守梁中庸叛變北涼,投奔西涼。李暠問梁中庸說:“我與索嗣相比,怎么樣?”梁中庸說:“未可估量。”李暠說:“索嗣的才能如果能夠和我相敵的話,我怎么能在千里之外用長繩索絞住他的脖頸?”梁中庸說:“人的智慧,有的時候顯得有餘,有的時候又顯得不足;人的命運,有的時候可以讓人成功,有的時候又可以讓人失敗。殿下與索嗣,得失成敗的道理、原因,我實在還不能想明白。但是,如果認為身死的人,就是失敗者,能夠對自己設計得到順遂的就是勝利者,那么,
公孫瓚難道還要比
劉虞賢能嗎?”李暠聽後沉默不語。
歷史評價
房玄齡等《
晉書》:①“少而好學,性沈敏寬和,美器度,通涉經史,尤善文義。及長,頗習武藝,誦孫吳兵法。”;②“玄盛溫毅有惠政”
史籍記載
墓地遺址
2004年,在甘肅省酒泉市
肅州區城西15里處發現的小土山墓葬,經有關專家鑑定,認為是十六國時期西涼君主李暠之墓。
被當地村民俗稱的小土山,實則為一高大土堆。其西南兩面為礫石灘,東北兩面為新墾耕地。由於常遭農田灌溉滲水的浸泡,2001年4月,小土山東北角發生意外塌陷,
酒泉市博物館聞訊後立即派人前往調查,確認系一座古墓葬,隨後進行搶險性的清理挖掘工作。這是一座深20米、墓室面積90平方米、墓道長71米的巨大墓葬。整個墓室東西長21.6米,南北寬12.27米,均用青灰色條形磚構築,分為車馬室、貯藏室、甬洞、照牆、石門、通道、前室、耳室、過道、後室等10部分。
照牆上的壁畫內容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白鹿等,以黑、黃、綠為主要色彩。
石門右側方形磚上的壁畫內容為站立的三位侍臣,身體側向墓門,其中兩臣頭戴官帽,身著朝服,手持笏板,恭敬等候,似進宮朝拜之意。
車馬室內遺有一副人體頭骨,北耳室內遺有一副無頭的人體骨骼。
前、後室均為青磚疊砌的覆斗頂,所鋪地磚遭早年盜墓者嚴重毀壞,室內遺有大量草木灰和木炭屑,後室棺床被嚴重擾亂,南壁有兩處盜洞。
隨葬品所剩無幾,只出土少量的陶豆、陶缽、銀簪、銀扣飾、鎏金的銅泡釘、銅飾件、銅釘、鐵棺釘等器物。
北京大學、
西北大學和甘肅省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到現場考查後認為,小土山墓葬與其周邊分布的已考古墓葬群一樣,屬
魏晉時期的墓葬。只是該墓規模宏大,結構獨特,墓道寬闊,並有附屬建築,帶有地面宮殿式建築色彩,墓主人不會是一般的貴族。在河西發現魏晉時期如此大的墓葬,至少是“王”一級的墓。從墓門壁畫磚上所繪內容來看,反映的也是“王”與“臣”的地位等級關係。而在酒泉的歷史時空中,稱“王”的只有西涼王李暠。
李暠是漢代前將李廣的第十六世孫,又是唐朝先祖,唐朝在修撰史書時,追謚他為“興聖皇帝”。
400年,李暠控制西域,建國西涼。
405年,李暠自敦煌遷都酒泉,他發展軍屯、提倡民墾、勵精圖治,把酒泉變成為河西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據史書記載,417年2月,李暠病死“王葬建世陵,於酒泉西15里”。小土山墓葬所處位置與史書記載相吻合。專家們通過對墓葬特徵、周邊環境、地理位置等考察論證後認為,小土山墓葬就是西涼君主李暠之墓。
家族成員
輩分 | 關係 | 姓名 | 簡介 |
祖輩 | 祖先 | | 西漢前將軍 |
高祖父 | 李雍 | 晉朝郡守 |
曾祖父 | 李柔 | 晉朝郡守 |
祖父 | | |
父輩 | 父親 | | |
平輩 | 同母弟 | | 西涼大儒 |
妻子 | 辛夫人 | 辛納之女,早卒 |
| 王后 |
子輩 | 長子 | 李譚 | 涼世子 |
次子 | | 涼王 |
三子 | 李翻 | 酒泉太守 |
四子 | 李預 | 新城太守 |
五子 | 李密 | 羽林右監 |
六子 | | 左將軍 |
七子 | 李亮 | 右將軍 |
八子 | | 涼王 |
長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