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酒文化

西方酒文化

酒文化源遠流長,酒在人們日常的交際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由於生活環境、歷史背景、傳統習俗、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和社會規範等的不同,東西方(甚至國與國之間)的酒文化呈現出風格迥異、豐富多彩的民族特性。中國酒文化(以漢民族為主)和西方酒文化(以英語民族為主)的傳統思想、表現形態及價值含義均有不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方酒文化
  • 酒的成分:主要成分 是乙醇
  • 酒的優點:加快心率,促進血液循環
  • 酒禮: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酒概念,東西方區別,中西方酒文化,中國酒文化,西方酒文化,酒禮,酒神,酒吧文化,西方酒種類,

酒概念

酒,即用糧食、水果等含澱粉或糖的物質發酵製成的含乙醇的飲料。
酒是一種特殊之物,具有多重性:就其本質而言,酒是一種物質,是含有酸、酯、醛、醇等多種化學成分的混合飲料,其中的主要成分乙醇(酒精)無需經過消化系統就可被腸胃直接吸收。飲酒後幾分鐘,酒精首先被血液帶到肝臟,在肝臟過濾後,到達心臟,再到肺,從肺又返回到心臟,然後通過主動脈到靜脈,再到達大腦和高級神經中樞,進而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產生奇妙的作用。這可能就是人類喜酒的最基本的動機和誘因吧!
酒能刺激神經中樞,擴張血管,加快心率,促進血液循環,這種刺激功能在一定條件下,作用於有某種才能的人,會產生總想不到的神奇作用,它成了才智和膽略的催化劑,造就了無數英雄豪傑和文學家、藝術家、使他們的功績和作品名垂青史。

東西方區別

中西酒文化源於各自的傳統思想,其相關語詞在漢語英語中的表達形態有同有異。從中可以理解中國酒文化傳統思想與西方酒文化傳統思想特質的異同性。
酒自產生以來, 便給人類的社會生活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中國傳統思想主張修身養性、關心人性之善惡,也體現在對“酒”的造字上。《說文解字》解釋:“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惡。一曰造也,吉凶所造也。”清人段玉裁注:“賓主百拜者,酒也。淫酗者,亦酒也。”酒有利有弊,既能讓人如醉如痴,使人性至善至美,又能讓人禍害連連,荒淫無度,盡露人性之惡相。鑒於它的兩重性,酒便有許多充滿褒貶含義的別名:“歡伯”、“福水”、“狂藥”、“魔槳”、“禍泉”等等。
英語中有許多與漢語“酒”相對應的詞,但都不能完全相對應。Alcohol 原指酒精,現在也用來泛指任何含有酒精的能醉人的飲料,像葡萄酒、啤酒、燒酒等。Drink通稱包括酒的各種飲料,也可特指酒。liquor、spirit(s) ,均指非發酵的烈酒或蒸餾酒,相當於漢語的“燒酒”、“白酒”、“白乾”。
Wine源自拉丁語vinum葡萄,一般指發酵過的葡萄酒等果酒。漢語的“白酒”其實是燒酒,不能譯為white wine,而應譯liquor或spirit 。同理“, 紹興黃酒”也不能直接譯為yellow wine ,應譯作Shaoxinrice wine 。
既然做人要有道、有德和有品,飲酒當然也要講究“酒道”、“酒德”和“酒品”。酒道是關於酒和飲酒的道理,酒德指酒後的行為,酒品指飲酒的旨趣和品德。“酒德”的語義轉變也體現了酒的兩重性。它最早見於《尚書·無逸》:“無若殷王受之迷亂,酗於酒德哉!”唐朝杜甫《殿中楊監見示張旭草書圖》詩云:“念昔揮毫端,不獨觀酒德。”隨著時代的變遷,酒德的詞義又發生了一些變化,多指喝酒的豪爽程度。比如在酒桌上,我們常會聽到“某人酒品很高”“, 某人酒品很差”,或“某人沒有酒德”等的評論。這裡的酒德或酒品其實應譯為drinkingmanner 。一個人的酒品或酒德的好壞,折射了該人品格和德行的好壞及其處世的聲譽,因而是非常重要的。儒道崇尚閒情逸緻、追求超凡脫俗,飲酒也可以有不同的興致(如“酒興”) 。人們還可以用酒的方式避世即“酒隱”,如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名句。在酒醉的自由狀態中,擺脫了束縛的藝術可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酒喝到極致時,文人墨客可以詩酒斗百篇(如唐朝酒仙李白) ,也可以像唐朝書法家張旭狂寫草書、大寫“醉帖”,英雄武士可以大打“醉拳”,同樣人們也可以彈“醉琴”、跳“醉舞”。
無論東西方,人們面對生活的忙碌和無奈、感嘆生命的短暫和無常,只有在對酒高歌時、酒酣耳熱後,沉重的心靈才得以片刻的慰藉,脆弱的人性才得以暫時的解脫。這種相近的人生觀,反映在漢英兩種不同的語言裡。當煩惱不斷、憂愁纏身時,人們習慣用酒精來麻醉自己,以此“借酒澆愁”。如李白“舉杯銷愁愁更愁”。杜甫在《落日》里也有類似的詩句:“濁醪誰造汝? 一酌散千愁。”
英語也有借酒澆愁、借酒解愁的習語,如drink one's sorrows / troubles, drown one's troubles away,drink down sorrow等。

中西方酒文化

中國酒文化

酒種:在中國最具有代表性的酒莫過於白酒了,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中國的酒文化就是白酒文化。因為在中國的諸多酒種中,它歷史悠久、工藝成熟、至今為止仍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蒸餾酒。
酒杯:中國古代酒器以瓷器、青銅器和漆器聞名。中國酒器以形象優美,裝飾眾多而著稱。而且中國古代酒器大多是成套出現,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商周時期的青銅器。
飲酒禮儀:中國人飲酒重視的是人,要看和誰喝,要的是飲酒的氣氛;飲酒禮儀體現了對飲酒人的尊重。誰是主人,誰是客人,都有固定的座位,都有固定的敬酒順序。敬酒時要從主人開始敬,主人不敬完,別人是沒有資格敬的,如果亂了次序是要受罰的。而敬酒一定是從最尊貴的客人開始敬起,敬酒時酒杯要滿,表示的也是對被敬酒人的尊重。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敬酒要主動敬酒,而且講究的是先乾為敬。
飲酒目的:酒經常被當做一種工具。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知心而寓之酒,人們更多的依靠飲酒而追求酒之外的東西。青梅煮酒是為了論證誰是英雄;杯莫停的將進酒,為的是與爾同消萬古愁;竹林里狂歌的七賢,為的是借酒避難。酒在中國人眼裡更多的是當作一種交際的工具,所以在中國的酒文化中缺乏對於酒本身進行科學而系統的理論分析和品評,更在意飲用他後帶來的美妙作用。

西方酒文化

酒種:西方文明搖籃的希臘地處巴爾幹半島,三面環海,境內遍布群山和島嶼,土壤相對貧瘠,屬於典型的地中海式氣候。而更喜歡沙礫土壤的葡萄,以其耐旱性和對地中海式氣候的適應性而在希臘廣泛種植,葡萄酒滿足了西方人對酒類的需求。
酒杯:西方酒器多是玻璃製品,講究透明。這樣才能觀察出酒的檔次高低。西方酒器輕巧方便,現以被大多數中國家庭所接受。西方人注重不同的酒,喝酒的器具也不一樣。所以他們有葡萄酒杯、白酒杯、紅酒杯、白蘭地酒杯等。
飲酒禮儀:西方人飲酒重視的酒,要看喝什麼酒,要的是充分享受酒的美味。飲用葡萄酒的禮儀,則反應出對酒的尊重。品鑑葡萄酒要觀其色、聞其香、品其味,調動各種感官享受美酒。在品飲順序上,講究先喝白葡萄酒後喝紅葡萄酒、先品較淡的酒再品濃郁的酒、先飲年輕的酒在飲較長年份的酒,按照味覺規律的變化,逐漸深入地享受酒中風味的變化。而對葡萄酒器的選擇上,也是圍繞著如何讓拼飲者充分享受葡萄酒的要求來選擇的。
飲酒目的:飲酒的目的往往很簡單,為了欣賞酒而飲酒,為了享受美酒而飲酒。當然,在西方葡萄酒也有交際的功能,但人們更多的是追求如何盡情的享受美酒的味道。

酒禮

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中國的政治制度、倫理道德、婚喪嫁娶、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無不講究禮。古代的禮自然也滲透到酒文化中,酒禮就是人們喝酒的行為規範、規矩、禮節行為等。柳詒徵認為:“古代初無尊卑,由種穀作酒之後,始以飲食之禮而分尊卑也。”(《中國文化史》) 由此可知,酒與禮的關係由來已久,且喝酒吃飯也可體現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貴賤、尊卑、長幼等禮儀規範。統治階級制定酒禮是為了維護統治、保護其特權,而文人雅士倡導酒禮則是為了滿足其審美情趣和文化心理的需要, 他們推崇超俗的境界, 追求儒雅的風度。
如今,日常生活中雖沒有以前那么多的講究,但是人們依然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從於長幼秩序等飲酒禮節,如“敬酒”,其與英語對應詞toast 意義相差不大。但俗語“勸酒”是“敬酒”的一種特殊形式,沒有英語的對應詞。中國人喝酒喝的是感情,所以只要有適當的理由,人人都可勸酒讓對方多喝酒,以示友好和誠意。勸酒又有幾種方式:有禮有節地勸客人飲酒叫“文敬”即toast ;“罰酒”是中國人“勸酒”的另一種獨特方式。勸酒是中國人好客的一種典型表現,但往往不被西方文化的人理解。
中國人講酒禮,並不等於英美人沒有酒禮。恰恰相反,他們也有自己的一套飲酒禮儀。敬酒一般選擇在主菜吃完、甜菜未上之間。敬酒時將杯子高舉齊眼,並注視對方,且最少要喝一口酒,以示敬意,但不一定喝光,也從不勸酒。英語toast或drink就是提議祝酒,或是為某人乾杯的意思。toast一詞也可指接受祝酒的人或事,即令人敬慕的人(尤指女士) 。

酒神

神話和傳說,反映了古代人民對世界起源、自然現象及社會生活的原始理解和認識。不同的民族文化與這種理解和認識有密切的關係。漢族古代神話和傳說有自己的體系,歐洲的古希臘、羅馬神話也有一套獨特完整的“神”的譜系。在西方,酒文化和希臘、羅馬神話不可避免地相互影響、相互交融。英語中有關酒文化的一些詞語也打上了希臘、羅馬神話的烙印,那是漢語無法對應的。例如,希臘神話中的酒神狄奧尼索斯(Dionysus),在羅馬神話中稱巴克斯(Bacchus)。酒被認為是酒神賜予人們的禮物,也是人們豐收的象徵。於是每年12月末都要舉行一次新酒節以慶祝豐收,即酒神節(Dionysia 或Bacchanalia)。酒神信徒們在酒神頌歌的極大鼓舞下,結隊遊蕩,載歌載舞,縱情狂歡,完全墜入忘我之境,人的本性在這裡得到最大的釋放。酒神節變成了狂歡節,從古羅馬、古巴比倫到當今世界各地幾乎都有酒神節的存在。為此,德國哲學家尼采提出了酒神精神,認為希臘人的酒神宴樂含有一種救世節和神話日的意義,這種獨特的酒神音樂有別於一般的音樂。只有在希臘人那種拋棄一切束縛、回歸原始的狀態下,痛極生樂,樂極生悲,美才得以展現,音樂才得以產生,藝術才得以創造。所以相當一部分歐美文化也體現了古希臘、羅馬文化中的酒神精神。可見,酒和藝術的千絲萬縷聯繫,在東西方酒文化中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只不過具體的表現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酒神相關的英語詞語有很多。Bacchus一詞可用來通稱酒,a son (priest ) of Bacchus 酒神之子(即為酒鬼) 。Bacchant,bacchic, bacchanalian,dionysiac,bacchae等詞的本義都與酒神或酒神節相關,現各自都有相類似的引申義。Bacchant作形容詞意為狂飲作樂的,作名詞稱狂飲作樂者;bacchic作形容詞指醉的,狂歡狂飲的,但同時也指喧鬧的; bacchanalian作形容詞也指狂飲作樂的,鬧宴的,作名詞時指發酒瘋的人;Bacchae原為酒神的女伴,酒神的女性崇拜者或女祭司,現指參加酒神節狂歡的婦女們。同時,dionysiac意為極度興奮的,狂放的,放蕩的。而英語諺語Bacchus has drowned more than Neptune酒神淹死的比海神多,也就不難理解美酒所造成的禍害勝過大海。
希臘神話中還有一個森林之神叫薩提兒(Satyr) ,其形狀為半人半羊,喜好縱慾貪飲,代表原始人的自然衝動。英語satyric意為“性好酒色的”,satyri-asis就是男子色情狂。由此證明,酒和色是有一定關聯的。因而西方很多男人之間都流行著這樣一種說法Wine,women and song,即都希望能過上“在聲色場所狂飲作樂的一種無憂無慮的生活”。以上大部分詞語表達多見於文學作品。
相對來說,中國神話傳說中就沒有酒神這一說,卻有關於酒的發明人一說,最早提到的釀酒人為儀狄杜康。後來,“杜康”在漢語中被借用指稱酒。中國文化中沒有酒神這一說,並不等於漢語中沒有“酒神”這一詞語。漢語中的“酒神”指酒量大的人, 與神話無關。該詞出自唐朝馮贄的《雲仙雜記·酒神》:“酒席之上,九吐而不減其量者為酒神。”同樣,漢語中的“酒仙”也不是指酒神,而是古時對酷好飲酒的人的美稱。

酒吧文化

歐美的酒吧文化既是酒神文化的一種典型表現,又是它的延伸:酒吧給人們提供了一種顛覆現存文化秩序的原初動力。在現代,古希臘的酒神精神在斯得以最大限度地體現,形成了其獨特的酒吧文化。到了歐美(尤其是英國) 不能不去酒吧,那是朋友之間休閒聊天或聚會的好場所。酒吧文化是西方(尤其是英國人) 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種獨特的民俗生成了許多相關詞語。
首先,酒吧或酒館的種類有很多,除了bar ,還有pub (英) 啤酒館,alehouse 啤酒館(麥芽酒店) , sa-loon(美國西部城鎮典型的) 酒,beer parlor (加拿大) 啤酒吧,drinkery (美國) 酒吧,waterhole (美國俚語) 酒吧間,groggery(英國) 低級酒吧間等等。
還有各種各樣類似於酒吧的飲酒聚會, 如beer bust 啤酒宴會,cocktail party 雞尾酒會, bottle party 自帶瓶酒的宴會。在美國有bottle club 飲酒俱樂部,澳大利亞的英語俚語中表示狂飲作樂的聚會有很多方式。
此外,還有很多由此而衍生漢語中無法對應的英語國俗詞語,如a cocktail dress 原指參加雞尾酒會時應穿的禮服,即雞尾服,現泛指可在任何正式或半正式場合下穿的禮服; a cocktail hour 雞尾酒會時間;mixologist 調酒員,善調製雞尾酒的酒吧調酒生;bar billiards 酒吧檯球;cabaret show 助興歌舞表演;beer and skittles 吃喝玩樂,享受;等等。東西方酒文化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內容豐富。了解不同民族的酒文化,尤其是那些相關的俗語辭彙,有助於人們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西方酒種類

葡萄酒
啤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