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經濟周期理論研究

《西方政治經濟周期理論研究》是由劉蕾所著的一篇論文,關鍵字為政治經濟、經濟周期理論機會主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方政治經濟周期理論研究
  • 外文名: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s
  • 論文作者:劉蕾著
  • 關鍵字:政治經濟 經濟周期理論機會主義
  • 導師:吳易風指導
  • 學科專業:經濟思想史
  • 學位級別:博士論文
  •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人民大學
  • 學位授予時間:2008
  • 館藏號:F0
  • 館藏目錄:2009\F0\1
中文摘要
本文研究的是西方的政治經濟周期理論(Political Business Cycles, PBC),它不同於以往的經濟周期理論,是對經濟周期理論的重要發展。 通常我們認為經濟周期理論主要致力於解釋各種經濟衝擊的生成機制、反應機制和傳導機制,無論是均衡經濟周期模型如貨幣經濟周期模型和實際經濟周期模型,還是非均衡經濟周期模型,都強調經濟衝擊的作用例如貨幣衝擊、技術衝擊、需求衝擊等,而很少涉及到作用在經濟結構上的政治衝擊。但是政治衝擊是影響經濟運行和產生巨觀經濟不穩定的重要因素。為了研究政治衝擊的作用機制,學術界和政界紛紛關注政治發展與經濟表現之間的相互關係,並根據經濟中存在的競選周期和政黨更換周期現象,提出了政治經濟周期的概念。
政治經濟周期指的是由於投票人關心經濟現實和社會福利、政治家更為關心政治權力,在投票人和政治家的相互作用下,經濟動機、政治動機以及政策傾向之間的關聯和互動作用導致的巨觀經濟不穩定。政治經濟周期理論正是對這種政治經濟周期現象的詳細研究,研究中採用的假設和傳導機制不同,因而導致了不同類型的政治經濟周期模型,得出了不同的結論。 本文對自20世紀70年代在西方發展起來的政治經濟周期理論進行了系統的梳理,比較不同的理論尤其是對理論假設和結論進行比較,研究政治經濟周期理論的發展過程和發展趨勢,並借鑑西方的政治經濟周期理論考察了中國的政治周期現象。
同任何事物的發展一樣,政治經濟周期理論的發展也經歷了衰退與復興的發展過程。早期的政治經濟周期理論發端於20世紀70年代,對資本主義民主制度來說這是一個動盪的年代:低通脹、低失業、高增長的“黃金時代”結束;曾經在二戰後的1/4世紀裡一直居於支配地位的凱恩斯主義面對滯脹的現實受到了強烈的質疑;繼貨幣主義反革命之後,盧卡斯發起了總量經濟學的理性預期革命。經濟現實和經濟理論的發展對政治經濟周期理論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早期的政治經濟周期模型是諾德豪斯模型和希布斯模型,二者都採用了適用性預期假設,這遭到了新古典理論的猛烈批評,因為這一假設意味著經濟主體可以犯系統性錯誤。而理性預期假設則不同,它關於經濟主體前瞻性的假設使政策制定者操縱經濟更為困難,操縱經濟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線根本不存在。例如,選舉前的貨幣擴張不會使理性經濟主體感到意外,因為他們預期到了這種操縱。由於理性預期批評的“破壞性”後果,在諾德豪斯和希布斯的貢獻之後,關於政治經濟周期的理論文獻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同時,早期的政治經濟周期理論在經驗上也未能得到強有力的支持,尤其是諾德豪斯模型。
正是因為政治經濟周期模型在理論上和經驗上的缺陷,對該理論的研究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一直處於低潮之中。隨著理性預期革命的展開,經濟學家們回響理性預期的批評,建立了新一代的理性政治經濟周期模型。在一段相對被忽視的時期以後,關於政治經濟周期的文獻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大量湧現出來。像70年代的第一階段一樣,第二階段的政治經濟周期模型也包含了機會主義和黨派性的政治與巨觀經濟的相互作用。
基於以上關於研究政治經濟周期理論的意義和該理論的發展歷程,本文分為八章,包括導論、政治經濟周期基本模型及拓展、理論發展趨勢、對中國的政治經濟周期的研究以及結束語。 第一章是論文的導言部分,首先對選題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做了說明:研究政治經濟周期理論克服了以往經濟周期理論研究中忽視政治衝擊的缺陷,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變國內對該理論研究薄弱的現狀;同時對研究中國的經濟周期與政治周期之間的相關性具有借鑑意義,在認識政治周期的基礎上,因地因時的制定巨觀經濟政策,進行制度改革,以消除政治經濟周期對巨觀經濟穩定帶來的消極影響。之後分析了在這一課題上的國內外研究現狀,並制定了論文的研究方案,說明了論文的特色與創新之處。 第二章對政治經濟周期理論進行了概述。該理論的一些基本要素都是零散的存在於模型分析中,因此,在分析和評價模型之前首先概覽一下重要的概念、要素是有必要的。
本章首先闡述了馬克思的經濟周期(危機)理論和西方對政治經濟周期理論的界定,在此基礎上,總結出西方政治經濟周期理論的內涵。然後從投票人、政黨、政治衝擊、經濟結構、執政能力五個方面闡述了該理論的核心要素,並重點分析了政治市場與經濟市場上的兩個主要行為主體即投票人和政黨的行為特徵,最後闡述了經濟條件會影響選舉結果這一命題,它成為政治經濟周期模型成立的一個前提條件。 第三章研究了假設政黨具有機會主義動機的政治經濟周期模型。按照投票人和經濟人是否理性分為了兩種模型,一種是諾德豪斯式的非理性模型,另一種為羅格夫式的理性模型。分別對這兩類模型進行了描述與評析,並進行了比較。
不僅研究了基本模型,而且研究了對基本模型的拓展。 第四章研究了假設政黨具有黨派動機的政治經濟周期模型。按照投票人和經濟人是否理性分為了兩類模型,一種是希布斯式的非理性黨派模型,另一種是阿萊西納的理性黨派模型,對這兩類模型進行了描述和評析,並研究其拓展模型。 第五章是在對前兩章模型的批評基礎上確立起來的。批評者針對政黨動機這一假設指出,政黨動機並非非此即彼,政黨既有機會主義動機又有黨派動機,要達到黨派目的,政黨首先要贏得選舉才能為他所代表的核心選民謀取利益,因此,發展起來了一批將兩種動機融合的模型,代表性模型主要有弗雷一施奈德模型、舒爾茨的政治安全度模型以及西格的綜合模型,三個模型都從不同的角度論述了為什麼和如何將兩類政黨動機相融合,在發展順序上遵循了由淺入深的邏輯。
第六章提出了政治經濟周期理論的兩大發展趨勢。本章較為詳細的研究了新政治總量經濟學,同時在前幾章分析的基礎上,考察了政治經濟周期與總量經濟學尤其是與新政治總量經濟學的密切關係,通過分析發現政治經濟周期理論越來越向新政治總量經濟學擴展,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向更一般的總量經濟學領域發展的趨勢,使得政治經濟周期理論成為西方主流經濟學的重要發展。由於政治經濟周期理論在理論上存在缺陷以及在經驗預測結果上沒有得出一致意見,經濟學家們在關注巨觀經濟結果如失業率、通貨膨脹率等的同時,更多的關注了在政策工具上是否存在政治性周期,展開了對政策周期的研究,本章考察了這種轉變的原因及發展趨勢。 第七章考察了中國的政治周期。內容主要有中國的政治周期的劃分、出現政治性周期的原因以及改革前後中國政治周期的演變過程,並指出改革後中國的政治周期波動幅度明顯下降。 第八章是結束語部分。本章分析了西方的政治經濟周期理論存在的缺陷,比較了中西方的政治經濟周期,總結了本文對西方政治經濟周期理論的闡述和評論工作,主要包括目前對該理論的理解狀態、觀點上的一致和分歧,該理論的未來研究方向等。
通過對政治經濟周期理論的分析和評價,本論文主要創新之處有: 1、本論文系統考察了不同政黨動機下的不同類型的政治經濟周期模型,對機會主義模型和黨派模型進行了較為詳細的研究,分析了適應性預期和理性預期假設對模型產生的根本影響,從模型演進的角度對政治經濟周期理論進行了全面梳理和評價。 2、在研究基本模型的基礎上,本論文分析了政治經濟周期理論的兩大發展趨勢,第一是向新政治總量經濟學領域擴展,與之形成相互補充相互交叉的關係,第二是研究重點向政策周期的轉變,主要有政治貨幣周期和政治預算周期。 3、本文研究了中國的政治經濟周期。中國是社會主義民主國家,政治因素影響經濟周期的機制不同於西方,因此,研究中國的具體情況成為本論文的一個嘗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