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寺院格局,主要建築,文物遺存,文物保護,價值意義,綜述,密宗祖庭,首開灌頂,國立譯經館,歷史文化,軼聞傳說,其一,其二,其三,其四,佛事活動,歷代方丈,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大興善寺始建於晉武帝司馬炎泰始至太康年間(265—289年),初名遵善寺。
北周明帝
宇文毓在原址為岳父建造陟岵寺,“陟岵”之名源於《詩經·魏風·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後因以“陟岵”為思念父親之典。
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詔建
大興城,敕令遷寺於新都,命為國寺。因隋文帝在北周時原為大興郡公,而寺址位於靖善坊內,故取“大興”二字和“靖善坊”的“善”字命名。
《
長安志》載:寺建成後,其正殿崇廣為京城之最,制度與太廟同。大興善寺開山祖師是
靈藏大師,他是隋文帝楊堅的布衣知友,同時任隋朝管理全國僧尼事務的昭玄都僧官。後昭玄統
僧猛、繼任昭玄統
曇延及其隨員等均住本寺。開皇七年(587年),召慧遠、
慧藏、僧休、寶鎮、洪遵、曇遷入京為“六大德”,並有僧眾300餘人入寺供養,令其為國行道。寺又創設譯場,隋開皇時先後有
那連提黎耶舍、
闍那崛多、
達摩笈多、
彥琮等譯經於此。唐時寺在長安城內靖善坊。
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太宗令以
波頗主寺內譯場。
唐中宗神龍年間,韋後追賜其父為酆王,改大興善寺為酆國寺,
唐睿宗景雲元年,復舊。
唐玄宗開元四年至八年(716—720年),密教僧人“
開元三大士”
善無畏、
金剛智、
不空在大興善寺翻譯密籍500餘部,大興善寺為
長安三大譯場之一,也成為中國佛教密宗聖地。日僧多有來此寺中住學者,
圓仁、
圓珍等人即於本寺受傳密教,將密宗傳播至海外。唐代有很多詩人也為大興善寺留下了著名詩篇。
盧綸《題興善寺後池》中:“隔窗棲白鶴,似與鏡湖鄰。月照何年樹,花逢幾遍人。岸莎青有路,苔徑綠無塵。永願容依止,僧中老此身。”
崔塗《題興善寺隋松院與人期不至》:“青青伊澗松,移植在蓮宮。蘚色前朝雨,秋聲半夜風。長閒應未得,暫賞亦難同。不及禪棲者,相看老此中。”
唐玄宗天寶十五載(756年),著名密教高僧
不空住持本寺。不空為玄宗、肅宗、代宗三朝帝師,又曾與寺內行息災咒法,設灌頂道場與戒壇,在華夏首開灌頂之風。此後大興善寺與
青龍寺並稱為密教之中心道場,
一行和尚也住寺中研習天文數學並密法。
唐武宗
會昌滅佛時,寺院損毀,至五代時,僧人被勒令還俗,從此一蹶不振,世幾不聞寺名。唐末詩人鄭谷在《題興善寺》詩中描述了當時的情景:“寺在帝城陰,清虛勝二林。蘚侵隋畫暗,茶助越甌深。巢鶴和鐘唳,詩僧倚錫吟。煙莎後池水,前跡杏難尋。”
宋元時期,大興善寺一直很冷寂,直到明清德滿禪師才在此“鼎新梵剎”。
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雲峰禪師居大興善寺,脩造了殿堂和鐘樓,弘揚禪宗。
清朝時經過三次較大規莫的脩葺,第一次是清順治五年(1648年),僧人麩齋脩建了住持室、大雄寶殿以及禪堂廊庶,面貌一新。第二次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由川陝總督筆貼式、平安納等集資,先後脩建前殿、鐘鼓二樓、大殿、十王祖堂、彌勒殿等建築,前後約十年才完工。
清同治年間,寺院建築再次被毀,僅存鐘、鼓樓和前門。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
太虛法師和于斌、
馮玉祥等人組織了中國宗教徒聯誼會,並於1945年在大興善寺創設了“世界佛學苑巴利學院”。
1955年,政府撥款全面大修。有殿堂五進,配以廊廡
僧寮,規模為西安今存眾剎之首。
1956年為保護佛教名勝古剎,政府撥款對大興善寺進行了大規模整脩。由臥龍住持朗照任住持,慧雨任監皖。他們與臥龍、慈恩、莊嚴四寺合併,祖成了農業社,十多名僧人擁有四十多畝土地。
1984年4月,陝西省佛教協會接管大興善寺,用半年時間修復殿堂、僧房41間,並重塑破毀佛像,翻整了二十餘畝荒地,修剪綠籬一千餘米,增加盆花六百餘盆,植黃楊、冬青、刺伯等三萬株美化環境,並新建了一百二十平方米的服務部,購置了一批接待用品,使大興善寺面貌大為改觀。
1985年,大興善寺成為西安市佛教協會的會址所在地。
2017年11月5日,大興善寺巨幅《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照壁落成。
2022年7月22日晚,興善雅集·星光大集市啟動暨興善寺西街步行街啟動儀式在興善寺西街舉行。興善雅集星光大集市以興善寺西街每天晚間的分時段步行化為依託,由文創集市、書香集市、後備箱集市、外擺集市四部分組成,通過引進獨具特色的時尚飲品、琳琅滿目的文創產品,以及大興善寺景區延點開放等手段,吸引小寨商圈人流向此聚集。
寺院格局
隋朝擴造的大興善寺在大興城靖善坊內,與玄都觀隔街相對,氣勢宏偉。《長安志》卷七載:(大興善寺)“寺殿崇廣為京之最。號曰大興佛殿,制度與太廟同。”《辯正論》卷三詳細地描繪了大興善寺的碧瓦飛甍,金殿巍峨的氣派。
根據《續高僧傳》中記錄的大興善寺大殿“鋪基十畝”的描述,並以其平面尺度為基礎,參考唐代文獻中描述的與大興善寺對應的皇家道觀玄都觀中有“百畝中庭”,推測大興善寺大殿中心庭院,亦有接近百畝的規模。
大興善寺是典型的城市型寺觀園林,坐北朝南,地形平坦,廓周呈回字形,整體布局依照明清時期以殿堂為中心的院落軸線式進行規劃,以大雄寶殿為中心,整體北偏西約10°,主軸序列建築依次是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東西禪堂、後殿法堂等,整個寺院規劃出三條縱向軸線。寺院總平面空間層次由前導空間、主體空間和附屬空間組成,布局模式疏密有序。偏殿建築對稱布置於中軸兩側,例如鐘鼓樓、地藏殿、文殊普賢殿等;佛寺山門殿將寺院與城市喧鬧的商業區環境進行了過渡隔離,使寺院成為城市中的一片清淨之地[3]。大興善寺建築空間遊覽路線豐富,為一軸一環四院落模式,其中最大院落也是最重要的禮佛空間,為第二院落,位於天王殿、東西配殿及大雄寶殿之間。大興善寺的功能分區清晰合理,主要有入口廣場、僧侶生活區、禮佛核心區、旅遊服務區、園林保育區,為不同人群提供高效快速的遊覽需求。其僧侶生活區和園林保育區分別設南北軸線兩側,作為輔助空間,布局較為靈活。在令遊客和信徒感受佛教文化的同時也較好地發揮了寺廟園林特點。
大興善寺的空間序列組織從前往後,從左到右都體現著佛寺園林的秩序,從景觀序列上可以看出整個寺院構景手法較強,同時體現佛教教義的嚴肅,寺內的景觀空間模式布局特點是城市型園林模式,植物景觀豐富,分布多以樹池和花壇的形式進行表現,通過植物的不同種植形式來延伸景觀視線和景觀節奏;建築與植物配合具有高低錯落的秩序感和層次感,使之成為有主次、有呼應的布局特徵。在山門殿和天王殿圍合的第一院落中沒有任何植物的栽植,明顯能感受到前導空間的寬闊,但是沒有放置香爐等景觀小品的開放空間,並不能令信徒或遊客感受到佛教的氛圍。植物群落從中軸線天王殿位置往北依次呈遞增式配植,在景觀視覺上起承轉合的序列過渡給遊人帶來了步移景異的觀感體驗。
大興善寺地鋪材質總體以青灰色為主調,尤其在大雄寶殿前,月台與石階之間的雲龍石雕和青石板相呼應,襯托出古典園林建築的恢宏氣勢,凸顯了大雄寶殿至高無上的尊貴地位;殿前廣場豐富的蓮花紋樣線刻以散點形式間隔約3 m縱列軸線之上,其間放置了香爐,對空曠的廣場起到一定的遮擋效果,豐富景觀空間的同時也烘託了寺院內的佛教氛圍。在僧侶生活區,地面鋪裝的規格尺寸較小,形式色彩與整體風格一致,所形成的道路與整個寺院規則化設計保持一致,以此來襯托建築的威嚴氣勢。
主要建築
| 山門 現存山門為明代建造,造型奇特,為二層歇山式建築。 山門南題寫“大興善寺”四字。東側鐫有“莊嚴國土”四字,西側鐫有“利樂有情”四字。 山門北題寫“五岡唐鎮”四字,保存完好。 |
| 天王殿 山門後南北中軸線上的第一重殿宇,內部正面供奉有大肚彌勒佛,為明代托紗金裝。匾額“天王殿”為 趙朴初題寫。廊柱懸掛兩幅楹聯。天王殿內東西兩側塑有四大天王像,南方為 增長天王,身青色,持劍,職風;東方為 持國天王,身白色,抱琵琶,職調;北方為 多聞天王,身綠色,執傘,職雨;西方為 廣目天王,身紅色,握蛇,職順。在彌勒菩薩造像後方則為佛教寺院的守護神韋馱尊天菩薩,現存造像為明代木雕。天王殿東西兩側各開一門,東側門懸掛“金剛”牌匾,西側門懸掛“悉地”牌匾。 |
| 平安地藏殿 位於天王殿後東側,內奉地藏王菩薩。 門楣上懸“平安地藏殿”五字牌匾,為大興善寺已故方丈界明法師題寫。 地藏菩薩右手持九環錫杖,左手持明珠,左右兩側為大型整體群雕。 平安地藏殿整體雕塑群所表現的是陰曹地府第一殿閣君至第五殿閣君,由第一殿秦廣王殿、第二殿楚江王殿、第三殿宋帝王殿、第四殿五官王殿、第五殿閻羅王殿部分內容組成。 |
| 救苦地藏殿 位於天王殿後西側,內奉地藏王菩薩。 門楣上懸“救苦地藏殿”五字牌匾,為大興善寺已故方丈界明法師題寫。 救苦地藏殿的整體雕塑群所表現的是陰曹地府第六殿閣君至第十殿閣君,由第六殿卞城王殿、第七殿泰山王殿、第八殿都市王殿、第九殿平等王殿、第十殿轉輪王殿部分內容組成。向大眾表明佛教因果關係,揭示人們行為的真善美與假醜惡啟迪人們的理智和善心。 |
| 鐘、鼓樓 位於大雄寶殿前廣場東西兩側。 東為鐘樓,上懸“天聲”牌匾。 西為鼓樓,上懸“地音”牌匾。 鼓樓內有寺僧監製的直徑1.5米大鼓。 |
| 大雄寶殿 殿內供奉五方佛造像,東西兩側供奉二十四諸天,後側供奉海島觀音、善財童子和龍女。殿內樑柱懸掛五副楹聯。大興善寺為中國漢傳佛教密宗祖庭,在密宗里,供奉的主尊佛是“五方佛”。“五方佛”又稱“五智佛”、“五智如來”,代表中、南、東、西、北正方。 大殿最上懸掛“大雄寶殿”牌匾,為 趙朴初題寫。其下懸掛三副牌匾:正中為“五方五佛”匾,傳印法師題寫;東側為“丕振宗風”匾,陝西省佛教協會和西安市佛教協會合贈;西側為“光大法門”匾。廊柱懸掛四副楹聯。殿後亦懸掛四匾。最上為“真空妙有”匾額,其下三匾:正中為“般若法門”匾,中國道教協會會長 任法融題寫;東側為“名山得主”匾,北京廣濟寺方丈演覺法師題寫;西側為“萬德莊嚴”匾,廣東省佛教協會會長明生法師題寫。 |
| 觀音殿 殿內供奉明雕檀香千手千眼菩薩一尊。大興善寺的觀音殿建築南北中軸線上,這樣的格局在其他寺院很少見。據宋人記載,認為佛教寺院塑立觀音像即始於大興善寺。觀音殿兩側各有配殿五楹,西邊是十王殿,東邊為地藏殿、與觀音殿組成一院落,成為陝西省佛協和寺內僧人居住的所在地。 殿門正中懸掛“觀音大士殿”牌匾,為 傳印法師題寫;東側懸掛“樂常法味”匾,為 印光法師紀念堂和法師故里合陽縣四眾弟子共贈;西側懸掛“續佛慧命”匾,為羅家寨村眾居士共贈。殿外廊柱懸掛楹聯:步履宗功嘗思九年面壁;闡揚祖德宛然五夜傳燈。 |
| 文殊殿 殿內奉文殊菩薩聖像。 文殊殿前的對聯為: “法鏡慈雲觀秋月春花含將妙諦, 智燈懸空聽晨鐘暮鼓悟徹禪機。” |
| 普賢殿 殿內奉普賢菩薩聖像。 普賢殿前的對聯: “蓮座擁祥雲名剎宏開登淨域, 檀林施法雨慈航普渡指迷津”。 |
| 露天地藏殿 地藏菩薩銅像是日本真言宗信徒為緬懷祖庭,追思昔日中日友好交流而贈送的。 大興善寺與日本佛教的關係源遠流長,佛教於六世紀初,由中國、朝鮮傳入日本。這尊地藏菩薩是1985年由日本“真言宗空海大師同志會”贈送的,“同志會”亦屬於密宗法系。 |
| 法堂 殿內供奉密宗的大日如來,藏有唐代銅佛像和宋代造像,形態各異,獨具風格。法堂為寺院講經、傳法的地方。大興善寺法堂為大興善寺正中最北的一座大殿,面闊七間,進深兩間,正門上懸掛以匾額,題曰“覺悟眾生”,為清末光緒皇帝御筆。字跡雍容大度,豐腴自如。法堂與南邊的觀音殿以及東西兩邊的玉佛殿、臥佛殿組成的四合院,是大興善寺最為幽靜的處所。庭院中有古柏十餘株,濃蔭森森,遮天蔽日。還有一株紫藤,為明代所植,有三百多年的樹齡。 |
文物遺存
大興善寺現存唐刻青石獅和歷代整修寺院的碑碣、香木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佛像、清康熙年間西藏喇嘛向朝廷進貢的二十一度母像、明代如來佛像及很多宗教藝術品。
大雄寶殿前廣場和花壇中對稱布置了諸如石碑、水缸、經幢、花缽、石燈等寺廟特色景觀小品,如大雄寶殿兩側有新修的《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等青石雕刻的經幢,莊嚴精緻,表現了非常濃密的秘教色彩。在其他院落中,也有吉祥塔、經亭、轉經筒、放生池、廊架等構築物的布置。在觀音殿外,兩側分別有西北地區所能見到最大的轉經筒,非常殊勝。殿前院內有兩通石碑,清康熙二年(1662年)刻“重修隋唐敕建大興善寺來源記碑”和清鹹豐元年(1851年)“大興善寺法派碑記”。
| 舍利塔 是為紀念歷代為大興善寺的建設和弘揚佛法作出貢獻的高僧所建,坐落於大興善寺西側。創建年代不詳。 舍利塔為六邊五層閣樓式,原位於陝西省軍區大院(隋唐大興善寺界內),1992年遷建至今址。 舍利塔為土層單體建築,下層為方形塔基,其上六層為正六角形,每一層的正面均有佛龕,龕內有坐式佛像。一層南開一門,門楣磚雕“舍利塔”三字。 |
| 《唐大興善寺大辨正廣智三藏國師之碑》 位於觀音殿東南。不空和尚(705—774年),“開元三大士”之一。唐代宗大曆九年(774年)圓寂,代宗輟朝三日,敕贈“司空”號,謚“大辨正廣智不空三藏和尚”。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敕準不空弟子慧郎在大興善寺為不空立碑。銀青光祿大夫御史大夫上柱國馮翊縣開國公嚴郢撰,銀青光祿大夫彭王傅上柱國會稽縣開國公徐浩書。 建中二年(781年)歲次辛酉十一月乙卯朔十五日己巳建。 碑文記述了佛教密宗的傳承歷史,以及榮任唐王朝玄宗、肅宗、代宗三朝國師 不空和尚的業績。對於研究佛教密宗傳播,中日、中印文化交流史,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
| 轉法輪殿遺址 礎石二十八個,為唐代遺物。 唐轉輪藏經殿遺址處在大雄寶殿與觀音殿之間。轉輪藏經殿始建於唐代,用以收藏經書。“轉輪”意為佛法如車輪常轉。該殿在唐武宗時期被毀,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重建,後又毀於戰火。舊址為高1米的方形土台,邊長15米,有礎石二十餘個,沿地表可見。轉輪藏經殿遺址在舊址的基礎上進行了恢復。 |
| 《重修隋唐敕建大興善禪寺來源碑記》 位於觀音殿前右,清康熙二年(1663年)刻,碑文部分上下七尺(明清營造尺:1尺=32.03厘米,1寸=3.2厘米),廣二尺七寸,為南禪曹溪門下第二十六世易庵和尚撰文並書寫,鹹寧黃璟篆額。碑文分上下五段,每段楷書二十四行,行十四字。 |
| 《大興善寺法派碑記》 位於觀音殿前左,清鹹豐元年(1851年)刻,碑底及額通高六尺六寸(明清營造尺:1尺=32.03厘米,1寸=3.2厘米),廣二尺五寸五,楷書十二行,行四十七字,為南禪宗臨濟門下第三十七世了信和尚撰文,翰林院庶吉士武廷珍書,國仁和尚篆額。 |
| 《隋唐敕建大興善寺祖庭重記》 位於內院庭西,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刻。 碑文上下八尺(明清營造尺:1尺=32.03厘米,1寸=3.2厘米),廣三尺,行楷二十八行,行七十二字。兵部右侍郎王新命撰文,平原董訥篆額,翰林院修撰沈文秀書。 |
| 《重修大興善寺碑記》 位於內院庭東,清康熙十五年(1706年)刻。 碑文部分上下八尺二寸五(明清營造尺:1尺=32.03厘米,1寸=3.2厘米),寬三尺。陝西巡撫鄂海撰文,晉江黃明篆額,平安納書。楷書十二行,行五十八字。 |
| 《康有為七絕詩墨跡刻石》 民國十三年(1924年),康有為來西安曾到寺內一游,遂留一絕: 晉隋舊剎暢宗風,翻譯經文殿閣雄。 惆悵千房今盡毀,斜陽讀偈證真空。 此外,法堂前西側寮房牆壁上的康有為“應無所住”墨跡刻石。 |
文物保護
1956年08月06日,大興善寺公布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3年,大興善寺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開放寺院之一。
2015年02月和05月,中共中央總書記
習近平兩次到
陝西,先後考察了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延川縣梁家河知青舊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延安
楊家嶺七大會址、銅川照金革命舊址、
西安城牆、
大慈恩寺、大興善寺及西安博物院。習總書記考察陝西文物並作出重要指示,體現了黨中央對陝西文物工作的高度重視和關心,是陝西做好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遵循和指引。
價值意義
綜述
大興善寺位居城市中心,有著便利的交通環境,充分發揮有力的資源條件,挖掘深厚的人文價值和歷史價值,對促進西安市文旅事業的不斷發展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大興善寺東北片區設計成寺院內附屬園林的彈性景觀區和主體建築空間內部景觀性相互補充,在此基礎上增添具有佛教元素的公共服務設施,強調景觀元素和歷史文化緊密相接,對凸顯歷史文化特徵,提升景觀品質和形象定位有著重要作用。
密宗祖庭
在中國漢傳佛教八大宗派中,密宗是最後一個形成的全國性大宗派,法系一直傳承至今,繁榮於大興善寺的唐密文化是中國佛教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
唐
開元八年(720年),
金剛智及其弟子
不空傳入《金剛頂經》,由不空譯出,從而把密教全盤輸入中國,形成了佛教大宗派。
唐武宗滅佛,中原密宗日漸式微。804年日本僧人
空海入唐求法,在西安
青龍寺拜
惠果為師,回國後開創了日本真言宗(即密宗)。空海的師父惠果,是興善寺傳教的不空的弟子,空海不僅在日本東大寺創立了日本佛教的東密,並創造了日本文字,號弘法大師。因此,大興善寺也被認為是日本佛教密宗的祖庭。
後密宗傳至韓國、再傳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流布廣泛,影響久遠,而大興善寺成為舉世公認的中國佛教唐密祖庭。
首開灌頂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應
不空所請,唐肅宗在大興善寺設定灌頂道場。灌頂之法,在古印度是國王即位儀式,將四海之水用四寶瓶盛之,由國師灌於國王頭頂,象徽國王權力四海無邊,國家興盛。佛教密宗效法此舉,當僧人嗣阿闍梨位時結壇灌頂,稱“授職灌頂,”此外還有“結緣灌頂”,“息災灌項”,“成就灌頂”等等,從而在華夏首開灌頂之風。
國立譯經館
大興善寺是隋朝第一所國立譯經館。著名的“開皇三大師”耶連提黎耶舍、闍那崛多、達摩笈多都相繼為譯主,開創了隋朝一代佛經翻譯。耶舍主譯佛經約8部、23卷,有《百佛名經》、《蓮華面經》等;崛多共主譯佛經引31部、165卷,主要有《文殊師利行經》、《佛本行集經》、《賢護菩薩經》等;笈多久住興善寺,主譯經論7部22卷。這三位從古印度遠道而來的高僧,對中國佛典翻譯做出了很大貢獻。
歷史文化
隋唐時長安佛教盛興,隋文帝統一國家後,復大興佛法,一即位就邀請有“開皇三大士”之稱的印度僧人那連提黎耶舍、闍那掘多、達摩及多等名僧和佛教學者在大興善寺傳授佛法並翻譯佛經,建立了隋代第一個國立譯經館。唐玄宗開元年間,有“開元三大士”之稱的印度高僧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先後在大興善寺翻譯佛教密宗經典,大興善寺成為當時長安三大譯經場之一。不空法師等諸位高僧在大興善寺傳法、灌頂弘揚密法,大興善寺因此被尊稱為中國漢傳佛教密宗的發源地,也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一個值得紀念的地方。後學僧日本空海大師、新羅國(今朝鮮半島)惠日大師、悟真大師及東南亞國家辯弘大師入唐求法期間,在大興善寺求法,學成歸國盛弘密法,立宗創派,將密法發揚並弘傳至今,大興善寺亦被日本真言宗、韓國真覺宗奉為祖庭。
《辯正論》卷三:“大啟靈塔,廣置天宮,像設憑虛,梅梁架迥,壁擋曜彩,玉額含輝,畫拱承雲,丹護捧日,風和寶鐸,雨潤珠幡,林開七覺之花,池漾八功之水。召六大德及四海名僧,常有三百許人,四事供養。”
“六大德”是指隋文帝從全國各地沼請到大興善寺的六位高僧,他們是:慧遠、慧藏、僧休、寶鎮、洪遵和縣遷。“大德”一詞來源於印度,指修行有成就的僧人。中國用“大德”來封號僧人就是從大興善寺這“六大德”開始的。
軼聞傳說
其一
不空三藏舍利塔前有很多老松樹,每次遇到乾旱,地方官員就折松枝做成龍骨祈雨。取義“三藏役龍”,用舍利塔前的松枝“役龍”祈雨必然靈驗。
其二
大興善寺的和尚院中有四株柏樹,
唐憲宗元和年間,百官遊覽寺院時多到此院。柏樹到了夏天分泌黏液,沾到人的衣服上就像油脂,沒法洗掉。有一次昭國鄭相和丞郎等數人來大興善寺避暑,因為討厭柏樹的黏液,就對大興善寺的素和尚說:“弟子替大師伐了這些樹吧,伐一棵柏樹就栽一棵松樹。”到了傍晚,素和尚玩笑著對柏樹說:“我種了你三十多年,你卻分泌黏液惹人討厭。如果明年還這樣,我一定把你砍掉當柴燒。”從此以後柏樹夏天再也不分泌黏液了。
其三
大興善寺的名僧素和尚從不出院門,整年坐在屋裡抄寫《法華經》,共抄了三萬七千部。夜裡經常有貉子來聽他讀經。吃飯時,常有烏鴉與喜鵲飛到桌子上啄取食物。
其四
關於大興善寺觀音殿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據說
唐文宗李昂很愛吃蛤蜊。一日,廚師所進蛤蜊中竟有一個剝不開,文宗很覺奇異,乃焚香禱之。不久,蛤蜊外殼自然張開,裡面有物如菩薩形,“梵相具足”,惟妙惟肖。於是文宗令彩色錦緞包裹,裝在金栗檀香盒裡,畢恭畢敬送到大興善寺,並立即下令建一座觀音大士閣供養。
佛事活動
三壇傳戒法會
1985年10月15日至30日,陝西省佛教協會在大興善寺隆重舉行了三壇傳戒法會。“三壇傳戒”指傳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三師七證”是傳戒中必不可少的十位法師。“三師”中的傳戒大和尚為正授戒者,是求戒者加入僧伽的指導師,由法因法師擔任;戒師羯磨阿闍黎,由常明法師擔任;教授阿闍黎,由澄觀法師擔任。“七證”是由七位作授戒和受戒的證明的法師,分別由年高德重的常慧、昌定、道清、宏林、隆賢、寂意等七位法師充任。整個法會期間,莊嚴隆重,井然有序,共有1600餘人受戒,其中出家人300餘人,比丘占三分之二,余為比丘尼;在家居士1300餘人,女性居多。
地藏菩薩像奉安開光儀式
大興善寺大殿北邊有唐轉法輪殿遺址,遺址前安放著一尊日本高野山真言宗空海大師同志會贈送的地藏菩薩銅像,高約1.70米,底座用的漢白玉徹成。
唐德宗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學問僧
空海入唐求法,在
西安青龍寺拜惠果為師,回國後開創了日本真言宗(即
密宗)。1985年10月,日本空海大師同志會為紀念空海示寂一千一百五十周年,向真言宗的發祥地——大興善寺敬獻了這尊青銅地藏菩薩立像。1985年10月25日,大興善寺隆重舉行了地藏菩薩像奉安開光儀式,由167人組成的日本空海大師同志會友好訪華團參加了法會。
這尊佛像,成為新時期中日佛教界友好交往的新見證。
四眾寫經筆會
2014年6月25日上午,由陝西省佛教協會主辦,西安市大興善寺承辦的陝西佛協首屆四眾寫經筆會在大興善寺寫經堂舉行,來自陝西省各寺院法師及居士近百人,參加此次寫經筆會。
唐密文化學術研討
2011年11月25日下午,“長安慧光、世紀風采——大興善寺與唐密文化學術研討會”在西安曲江賓館舉行。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陝西省佛教協會會長
增勤法師,陝西省佛協副會長寬旭法師、徹性法師、諦性法師,秘書長劉進業,中國道教協會會長
任法融道長,陝西省政協副主席劉新文,陝西原副省長
張偉,省宗教事務局局長
徐自立,以及來自日本、韓國等海內外的高僧大德、專家學者200多人出席了開幕式。
佛像開光慶典法會
2011年11月25日,在
傳印長老的引領下,來自海內外的諸山長老為大興善寺大雄寶殿五方佛像舉行了開光儀式,隨後舉行慶典大會,傳印會長代表中國佛教協會向寬旭法師榮膺大興善寺住持表示祝賀。寬旭法師代表大興善寺兩序大眾對來自海內外的高僧大德、專家學者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升座法會
2011年11月25日上午,西安大興善寺隆重舉行寬旭法師升座法會。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
傳印長老,副會長
聖輝法師、
永信法師、
妙江法師、
印順法師、
增勤法師,副秘書長演覺法師、
常藏法師,陝西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徹性法師、諦性法師,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道長,陝西省、西安市統戰、宗教部門的有關領導,香港旭日集團楊釗居士以及出席“大興善寺與唐密文化學術研討會”的專家學者與四眾弟子兩千多人參加了升座慶典法會。
“佛”、“醫”結合
2015年7月10日,
西安交大一附院與大興善寺合作辦院簽約儀式在歷史名剎大興善寺隆重舉行,施秉銀院長與大興善寺寬旭方丈的簽約意味著西安交大一附院大興善寺院區建設進入實質性階段,這一舉措開創了國內“西醫”和“佛醫”結合的先河。
興善寺醫院是公立的一級醫院,與交大一附院合作後,將開設200張床位,計畫設康復科和綜合內科,在為周邊居民提供基本診療的同時,將交大一附院需要康復、有心理障礙、備受慢性病折磨、處於絕望狀態以及臨終的患者轉到興善寺醫院,進行康復指導、心理疏導和臨終關懷等服務,改善就醫感受。
歷代方丈
心道
湖北荊州松滋縣人,生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十八歲時依本縣岱輔廟天園老和尚剃度出家,賜法名源福、號心道。於民國十一年(1922年)四月初八依淨月老和尚受具足戒於沙市章華寺。早年到太虛大師創辦的閩南佛學院學習,畢業後在閩南佛學院任教,後來於江蘇鎮江金山寺習禪,常州天寧寺學戒,依上海興慈老和尚、浙江寧波觀宗寺諦閒老和尚學習天台教觀。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受虛雲老和尚之邀與大醒、慈航、印順任教於福州鼓山佛學院。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受太虛大師之邀於武昌佛學院任教。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受大勇法師等人的影響發起了北上學密的宏願,經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戴季陶致函青海省政府馬麟主席,介紹赴青海塔爾寺學習密宗。在這之後又多次赴青海塔爾寺學習,曾受到九世班禪、恩久活佛、阿嘉活佛的灌頂和受戒,賜予“丹巴增貝堪布”和“班智達”的稱位。在這期間講經弘法於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內蒙、新疆等地,從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到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在西北弘法長達15年之久,長年來往於西北五省,西北當時外道盛行,心道和尚創建法幢宗以“破邪顯正”為宗旨,使得西北佛教得以振興。
慧雨
1987年任大興善寺方丈,在此期間,慧雨和尚帶領寺院僧眾修復殿堂、修建僧房,並重塑了一些被毀佛像,翻整了二十餘畝荒地,修剪綠籬一千餘米,增加盆花六百餘盆,植黃楊、冬青、剌柏等三萬株美化環境,並新建了120平方米的服務部,購置了一批接待用品,使大興善寺面貌大為改觀。現時僧眾過著正常的宗教生活,誦經禮佛,舉行各種法事活動。國內遊人香客絡繹不絕來這裡參觀遊覽,外國友人和港澳台同胞也常常來此燒香禮佛,參觀訪問。
界明
原名陳都乾,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出生於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1986年在改革開放、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影響下,於農曆2月19日在扶風縣賢山寺出家為僧,1988年在四川文殊院受具足戒。自此先後在四川文殊院任僧值、在寶光寺佛學院任講師、陝西扶風縣法門寺任知客等職。1991年11月住西安市大興善寺、先後任僧值、監院、住持,1995年4月接深圳弘法寺本煥大和尚衣缽,為臨濟正宗第45世法嗣,1996年5月升座為大興善寺方丈。2002年當選為中國佛教協第七屆理事會常務理事,2005年當選為陝西省佛教協會第五屆會長。界明和尚住持大興善寺寺務期間,率兩序僧眾發願重修大興善寺,成果顯著,受到政府主管部門、信眾和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視和讚許。
寬旭
漢族,1970年2月12日生,甘肅省天水市人。1985年在陝西長安興教寺禮常明老和尚剃度,1985年於大興善寺受具,1988年就讀於普陀山佛學院。歷任普陀山普濟寺副監院、長安興教寺監院、西安青龍寺住持。2008年7月被西安市佛教協會禮請為大興善寺住持。現任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陝西省佛教協會副會長、西安市佛教協會副會長、終南山佛教協會名譽會長等職。
旅遊信息
地址:陝西省西安市興善寺西街55號
開放時間:08:00—17:00
門票:免費,2008年12月14日起,西安大興善寺取消門票,原來設立的出售門票機構隨即撤銷。
交通:乘坐2、26、215、323、521、K605、701、704、716、720、721、722、游6、游8(610)等公交在“小寨”站或“長安立交”站下車即到。
或乘坐捷運2號線”小寨“站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