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地理環境,地理位置,氣候特點,主要景點,建築特色,登城馬道,海墁,流水槽,女牆,垛口,城河環繞,角台,角樓,敵台,敵樓,箭樓,魁星樓,月城,閘樓,瓮城,民俗活動,完燈禮,吹糖人,捏麵人,景區榮譽,發展建設,實用信息,門票,開放時間,交通信息,火車,公交,捷運,
歷史沿革
西安明城牆於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在
隋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圍繞“防禦”戰略體系,城牆的厚度大於高度,穩固如山,牆頂可以跑車和操練。從隋唐皇城算起,西安古城牆已經有 1400 多年的歷史,從明初擴建府城算也已有600多年歷史,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築之一。
唐末天裙元年(904年),駐防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因城大不易防守,對長安城進行了一次改築。天祜年改築時放棄了長安的外郭和宮城,只把皇城加以改修,封閉了皇城的朱雀、安福、延喜三門,北開玄武門,以便防守,但對城垣並未擴大或改修。以後歷經五代的後唐、後晉、後漢、西安稱為奉元城,是西北的一個重鎮。
明洪武二年(1369年),大將軍徐達率軍從山西渡河入陝,元守將遁逃,徐達占領奉元城。明朝廷改奉元路為兩安府,是西安得名的開始。
明洪武三年(1370年)至十一年(1378年),西安正式構築城牆。城牆用黃土分層夯築。牆頂內外沿築女牆,外沿女牆有垛口5984個,內沿女牆無垛口。城牆外壁四周每隔120米有一馬面,總計98個,上建墩樓。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樓,其中城西南角為圓形。
明隆慶二年(1568年),陝西巡撫張祉主持修復,將城牆外壁和頂面砌了青磚,使土城第一次變成磚城。
明崇禎九年(1636年),陝西巡撫孫傳庭修了四關土城牆。有四個城門:東為長樂門,西為安定門,南為永寧門,北為安遠門。每門門樓有三重:閘樓、箭樓、正樓。閘樓在外,箭樓在中,正樓在里,箭樓與正樓之間的圍牆為瓮城。整個城牆構成一個嚴密的防禦體系,城外有寬闊的護城河。
清代曾對西安城牆進行過12次補修,其中以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陝西巡撫畢沅主持的工程最大,對整個城牆外壁加厚了磚面,城牆內壁每隔40~60米用青磚砌築一道溜水槽,排除頂面雨水。
民國後至
新中國成立後,新辟城門12座,東有朝陽門、中山門,北有解放門、尚武門、尚德門,西有玉祥門,南有含光門、勿幕門、朱雀門、和平門、文昌門、建國門。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西安城牆景區,位於西安市中心區,處渭河流域中部關中盆地,東經107.40°至109.49°和北緯33.42°至34.45°之間。陝西省西安市北臨渭河和黃土高原,南鄰秦嶺;東以零河和灞源山地為界,與華縣、渭南市、商州市、洛南縣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黃土台塬為界,與眉縣、太白縣接壤;南至北秦嶺主脊,與佛坪縣、寧陝縣、柞水縣分界;北至渭河,東北跨渭河,與鹹陽市區、楊凌區和三原、涇陽、興平、武功、扶風、富平等縣(市)相鄰。
氣候特點
西安城牆景區屬
溫帶季風氣候。氣候特點:春暖乾燥,降水較少,氣溫回升快而不穩定,多風沙天氣;夏季炎熱多雨,間有伏旱;秋季涼爽較濕潤,氣溫下降快;冬季寒冷乾燥,氣溫低,雨雪稀少。年平均氣溫13.7℃,年平均降水量340-1240毫米。
主要景點
| |
| 永寧門,西安城牆的正南門,也是西安城門中資格最老、沿用時間最長的一座。城門始建於隋初(公元582年),距今有1400多年的歷史。建於隋初(582年),是皇城南面三座門中偏東的一座,叫安上門。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留作南門。唐末天佑元年(公元904年),駐防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出於對原來城大不易防守的考慮,對長安城進行了一次改築,在縮建新城時將安上門留作南門。直到明代,改為“永寧門”。它是是唯一沒有箭樓的城門,也是西安城牆各門中復原得最完整的一座。 |
| |
| 勿幕門,俗稱小南門,在今四府街南端。1926年,為紀念辛亥革命中陝西革命先烈井勿幕而修。小南門在城西南隅四府街南端,是與 永寧門遙相呼應的一座城門,1939年開闢,城門為單門洞式城樓,它位於西安市南城牆環城南路含光門和 朱雀門之間,門內向北經四府街、琉璃街直通西大街,向東行一站路便是城中心鐘樓,可謂是西安舊城的行政中心,商賈雲集,一派繁華;門外向南即為東西向的環城路,沿環城路向東行一站便是永寧門,是鐘樓向南出城的交通要到;門外向南經南北向紅纓路毗連友誼路,交通四通八達,是連線城牆內外交通的必經之路。 |
| |
| 朱雀門,是唐長安皇城的正南門,位於勿幕門與永寧門之間,橫跨在 朱雀大街之上,將古城內外連通起來。建於隋初,於唐末長安城改造時被關閉。唐末戰亂,時任佑國軍節度使的韓建對長安城進行了改建,放棄了宮城和外郭城,只保留了皇城,而出於安全防衛的考慮,封閉了皇城的一些大門,朱雀門也在封閉之列,從此朱雀門再沒有被打開過,直到一千多年後的1985年修復西安城牆時,發掘出包裹在明城牆內的朱雀門遺址。1986年,朱雀門重新開啟。 |
| |
| 含光門,唐長安皇城南面的偏西門。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封閉它的中門洞和西門洞,保留東門洞,北宋以後全部封閉。1984年整修西安城牆時,發掘出含光門遺址,發現花崗石製作的柱礎、刻花的門檻門道。景區把新建券洞城門置於遺址東側,對遺址作框架結構保護,外包城磚,使外觀與城牆一致,內部設定人工採光和空調系統,建成了唐皇城牆 含光門遺址博物館,供遊客參觀。含光門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 絲綢之路在長安城的一個重要節點。隋唐含光門內的西北邊,是 隋唐長安的社稷壇。社稷壇也稱大社、太社、是歷代帝王祭祀土神與穀神的 祭壇所在,是王朝政權的標誌和代稱。 |
| |
| 安定門為西安城牆正西門,俗稱西門,是我國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堡。西安的西門本是唐皇城西面中門順義門,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被保留下來。明代擴建城牆時位置略向南移,取名安定門。寓意西部邊疆安泰康定。文物專家在安定門上建於明朝初年的城內,發現了保存600餘年的千餘平方米彩繪,彩繪面約為1000餘平方米。為研究明代彩繪工藝和建築藝術史等提供了重要資料。彩繪能大面積保存下來,是歷史上正樓的用途比較單純。跟常見箭樓的實戰用途有異,安定門的正樓主要是軍事指揮部,是明代西北王的“司令部”。 |
| |
| 安遠門,明代構築城牆時建造的北門,位於西安城南北中軸線上。稱之為北門的安遠門,是北面城牆最具標誌的城門,遠在唐代時,它便是迎賓的主要大門,被稱為“天下第一門”。“安遠”二字是繼承中原漢族朝廷對邊遠少數民族採取的懷柔安撫政策,希望邊遠少數民族對朝廷知恩歸順。辛亥革命(1911年)北門城樓被焚毀。1983年整修城牆恢復箭樓。北門有箭樓1座,閘樓、城樓毀於清末。 2001年復建。新修的安遠門,為兩層宮殿式建築。北門交通為環島,城門外是環城北路-隴海鐵路高架,道路為北關正街,稱門內道路為北大街。 |
| |
| 玉祥門,又稱小西門,位於安定門(西門)以北,在蓮湖路兩端,是古城西北一重要交通孔道,以人名來命名。民國,陝西省主席 宋哲元為紀念 馮玉祥的歷史功績而特開此門,取名為玉祥門。 |
| |
| 長樂門,建造明城牆時構築,也稱“東門”,是西安歷史最長的城樓之一,內接東大街,外接東關正街,東門面東朝陽。“ 長樂”二字帶有祈祝大明江山長久歡樂,萬年不衰之意。明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長樂門建成未滿270年之時,被李自成起義軍付之一炬。清代重新建造。中華民國時期,對長樂門進行了修繕,並在南北兩側新開數座門洞,是長樂門結構最完整的時期。門楣“長樂門”三字是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6月陝西督軍張氏所提。西安事變前,張學良將軍曾在東門城樓上組建教導隊和學兵隊。這一舊址被修復作為西安事變紀念地。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城內外的交通,曾經拆毀城樓兩側的部分城牆,因而使城牆成為缺口。1980年代政府對城門和城樓進行了大範圍修復。 |
| |
| 建國門,是為紀念新中國成立這一偉大歷史事件而開闢的,因直對建國路而得名。據專家學者考證,唐代名臣 長孫無忌住建國路。 張學良公館坐落於此。張學良公館已被國家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在此舊址基礎上建立西安事變紀念館。與張學良公館為近鄰的是 高桂滋公館。高公館在西安事變中,曾經是關押 蔣介石的地方。新中國成立前國民黨陝西省主席 祝紹周、熊斌也先後在此居住過;新中國成立初“西北婦聯”在此辦過公;省、市中蘇友協,對外文化協會,省、市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皆在此辦過公,之後一直為陝西省作家協會使用至今。 |
| |
| 中山門,又叫小東門,位於西安東城牆的長樂門和新中國成立後修建的朝陽門之間,因紀念國民革命領袖孫中山先生而得名。1927年初,在馮玉祥將軍倡議下開闢的中山門。中山門北側的 凱旋門保存有民國時期的木質成門板,是西安城牆各城門中,唯一一處保存門板的城門。 辛亥革命後,在城內東北角一帶,形成相對固定的舊貨市場,即“鬼市”。 “鬼市”經營期間,大都是黎明開市,天明散市,或者是傍晚開市,夜深散市。1956年,“鬼市”的舊貨攤商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 |
| |
| 朝陽門,建國後修建,1994年開,歷史較短,是東城牆最北一門,與中山門相鄰,造型簡單。城牆內為東五路,門外為長樂路。 |
| |
| 和平門,開於1953年,為表達飽經戰亂的中國人民對世界和平的渴望而開闢。與 大雁塔、大差市、火車站、 大明宮含元殿在一條軸線上。 |
| |
| 文昌門,位於南城牆永寧門與和平門之間,開於1986年,是南城牆西起第五座城門。它是在20世紀60年代末,為了便於戰備疏散,西安市把原柏樹林街南口等處的城牆擴為豁口,使之便於疏散同行而形成的。 曾建有 魁星樓,是西安城牆上唯一一處與軍事防禦無關的設施。明清時的西安府學和孔廟建在城牆旁邊,也就是碑林博物館所在地,魁星樓建在城牆上。魁星樓在歷史風雲中屢遭破壞,1986年得以修復。魁星樓下這座新開的城門被命名為文昌門。 |
| |
| 解放門,原名中正門,又叫小北門,在今解放路北端。1934年因 隴海鐵路通車西安而修,1952年因擴建火車站廣場而拆除城牆,豁口通道寬516米。2005年重新連線,下開3個狀似拱橋的城門,跨度合計200米。其中中間的城門跨度達84米,兩側城門跨度哥58米。從此,西安城牆全線貫通。 |
| |
| 尚德門,位於北城牆解放門西,開於建國後。與 尚武門、 尚勤門、 尚儉門共同表示儒家崇尚的“良好品德、習武健身、勤儉節約”。城門內為 尚德路,城門外為火車站西盤道。尚德門建於建國之後,西鄰安遠門,東鄰解放門。 |
| |
| 尚勤門,是西安城牆的北城牆最東部的一門,開於建國後。由三個門洞組成,沒有城樓,是一種造型簡單的城門,能夠為近鄰的解放門分擔人流量。尚勤門東側是西安城牆東北角的角樓。角樓是建在角台上的閣樓建築。角樓外壁向城牆外壁外凸,站在樓上眺望時,視野開闊。戰時,駐守角樓的士兵,不但可以從正面發射箭鏃火器,而且還可配合兩側敵樓及城牆正面守軍用交叉火力殺傷攻城之敵,是城牆防禦工程的重要設施。 |
| |
| 尚武門,是北城牆最西一門,俗稱小北門。是十八座城門中最為年輕的,門內西側有習武園,雙武相得益彰,因此被稱為“尚武門”。在西安城內西北角,是 習武園。習武園是一處清代留下的地名,因在城西北隅,又叫西武園,是清代主管陝西軍政的陝西巡撫按照慣例校閱綠營兵的地方,也被稱為北校場。 康熙皇帝曾親自駕臨習武園校閱軍隊。在清代,它還承擔著另一項重要作用——與貢院對應的武舉考試場所。尚武門裡,習武園西北側有一座 廣仁寺。它是陝西省唯一的 藏傳佛教寺院,有三百多年歷史,是1703年康熙皇帝西巡後,為加強民族團結,鞏固多民族國家政權統一而敕建的。 |
| |
| 尚儉門,位於北城牆的東段,開於建國後。與尚德門,尚勤門,尚武門共同表示儒家崇尚的“良好品德、習武健身、勤儉節約”。尚勤門並稱為“姊妹門”。尚儉門的造型與尚勤門和尚德門相似,均無城樓,只有三個門洞。城門內為尚儉路,城門外為火車站東盤道。 |
建築特色
登城馬道
城牆高於地面,須有上下城之通道,方能聯通城牆上下,這種通道,就是城牆上的馬道與階道建築。明代西安城共建有十一處登城馬道,其中七處建於城牆周邊內側,四處建於四城門內城樓左側。
建於城牆周邊內側的七處登城馬道,皆為磚砌滾坡式建築,坡道右邊內側有1.5米寬的便於步兵上下的階梯道。馬道坡呈25度,寬6米。高與城頂海墁齊,貼於城牆內壁。為雙階梯左右兩坡,形狀為等腰梯形,底邊長100米,頂邊長10米。馬道旁砌有護牆,下端道口設門柵,大門朱漆,稱“大紅門”,駐兵防守。
海墁
海墁為城牆頂部的平面。明清時期對保護城牆、加固海墁十分重視。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陝西巡撫張褘在給西安土城牆外壁通砌城磚的同時,也給全城頂部砌了青磚。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陝西巡撫畢沅主持修葺西安城牆時,對全城頂部海墁進行了整修和改造。為了便於城上交通和防止城牆頂部受雨水浸泡,先于海墁添夯0.45米厚三合土,上面再平鋪兩層城磚,並統一全城海墁內傾斜坡約5度,以便雨水較快地導入城牆內側的流水槽。
流水槽
流水槽為西安城牆的排水建築。清乾隆四十六年陝西巡撫畢沅主持修造。流水槽為磚石結構,附貼於城牆內壁,從城頂直立達於城基。其上有石制吐水嘴,槽口寬0.65米,深0.70米,兩壁磚砌,各厚0.60米。城下有滴水石,與溝渠相通。雨水可從城頂入吐水嘴,順槽而下,至滴水石後,再散進陰溝流去。兩槽之間相距40-60米,全城內壁共建有167個流水槽。流水槽的修建,防止了城牆牆體受雨水浸泡而塌毀,對保護城牆起了重要作用。
女牆
女牆是指建在城牆頂部內外沿上的薄型擋牆。其與大城相比,極為卑小,故稱女牆。建在城頂內沿的女牆也稱宇牆,建在城頂外沿的女牆也稱垛牆。女牆用於城頂防護和禦敵屏障,是古代城牆必備的傳統防禦建築。
明西安城牆頂部外沿皆築有女牆。內沿的宇牆高0.75米,厚0.45米。外沿的垛牆通高1.75米,厚0.45米,長2.35米,垛與垛之間相距0.6米的缺口,稱垛口。
明西安城牆上的垛牆成“品”字形,垛牆中部都留有一個高寬九寸(約合0.29米)、外方內圓的懸眼,作瞭望、射擊之用。垛牆腳下也留懸眼,專供佛郎機炮(明仿葡萄牙人製造的火炮)、火銃射擊使用。在垛牆的頂部和垛口施“山”字形的封頂轉,以防禦攀援之敵的飛鉤和搭梯。但這種“品”字形中留懸眼的垛牆,不夠牢固,易為攻城敵人拉塌。
西安城牆上的宇牆與垛牆,在新中國成立前後,多已拆毀和損壞。1983年西安市環城建設委員會對其進行了全面修復,修復後的西安城牆女牆,保留著清代畢沅重修後的形制。
垛口
垛口為城牆頂部外沿垛牆之間的缺口。明西安城上的垛牆,兩垛之間相距0.6米的缺口,即為垛口,是為瞭望和射擊而設,為城牆的防禦工程設施。西安城牆之垛口數量,全城計有城垛5984處。
西安明城在城牆轉角處,上面的城垛不設口,也隨轉角築為曲尺之形,稱之為“轉角垛”,將一般城垛稱為“直垛”。如西安城牆馬面與瓮城,伸出城外,其邊緣之垛牆,亦隨之曲折。其直牆部分,按一般垛口設定為直垛;其外角與內角處,均建為“轉角垛”。如城南一馬面,正面七個整垛兩個轉角垛,七個矛孔;側面兩個整垛,兩個轉角垛,四個矛孔。兩馬面間牆上,有整垛三十九處,矛孔三十九孔,轉角垛兩處。即一處馬面與馬面間牆,全套共五十四垛。新中國成立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西安城牆的垛口進行了全面修復。
城河環繞
明西安城牆之外,環繞有護城河一周,與城牆共同組成了明西安城的防禦體系。護城河也簡稱城河,有的城河長年無水,呈乾溝狀態,則稱為“城壕”或“壕溝”。明代所建西安
護城河,環城一周,全長在14公里之上。西安城牆主牆與城河沿間距約28米,而城牆上突出的馬面,與城河間距則少要10米左右。西安城壕的寬度不一,是因為西安城外之壕不是旱溝,而是行水之溝,一般以底部為準,有一定之高程,上口則隨地形之高差不同而深淺不一。較深處在城南,城北較淺。城南一段城河口部闊者大約45米上下。
西安城河這種規模,是經過多代整修的結果。漢長安城外即有城河環繞。唐長安城也有城壕,但城內的皇城外側卻無河。唐末,
韓建將皇城改建為新城,始於其外設濠。此城歷經五代、宋、金、元沿用,至明初,其間曾有多次疏浚,導水入壕之舉。至明初因擴建城郭,城牆加長,城河也隨之而延伸。清代對明城河進行了多次疏浚和擴寬加深。
角台
西安城牆為橫長方形,四城角建有角台,即城牆四隅轉角處有凸出牆體的實心台。在西安城牆的四城角中,東南、東北、西北三城角為直城角,外建正方形角台,其中西北正方形角台邊長25米,高出牆頂1.9米,凸出牆體11米。東北正方形角台邊長21.5米,高出牆頂1.9米,凸出牆體11米。東南正方形角台約同於以上建制。西南角台形制獨異,為圓形,台頂直徑為20米,台體高出牆體1.9米。現西安城牆四角角台保存完整。
角樓
角樓是建在角台上的閣樓建築,為城牆防禦工程的重要設施。由於角樓如同敵樓一樣,其外壁都向城牆外壁外凸,憑樓眺望,視野開闊,可以清楚地觀察敵情。戰時,駐守角樓的士兵不但可以從正面法神箭簇火器,而且還可配合兩側敵樓及城牆正面守軍用交叉火力殺傷攻城之敵。明清西安城四角樓的建築形制不完全相同。其中西北正方形角台的角樓遺蹟呈正方形,邊長為7.30米。遺蹟記憶體礎石7方,每方礎石0.42米,各礎石間距為3.86米。
東北正方形角台上的角樓呈八邊形,每邊長5.1米。遺蹟內有礎石6方,每方礎石直徑為0.42米。西南圓形角台上的角樓亦呈八邊形,每邊長3.2米。遺蹟內有礎石16方,每方礎石直徑為0.40米,各礎石間距為1.5米。明清西安城上的四座角樓,因長期戰亂破壞,都毀而不存。1983年以來,西安市環城建設委員會已恢復重建了西安城牆東南、東北、西北三座角台上的角樓。
敵台
敵台亦稱墩台、牆台、馬面,為城牆向外凸出牆體部分用以三面防敵的建築,是在環城全線防禦的基礎上構築的重點防禦設施。明清西安城牆從城門向兩邊延伸,每隔120米修有一座伸出城牆之外20米寬、12米長、高與城頂齊的敵台,共九十八座。計東、西兩面牆各二十座,南、北兩面牆各二十九座。敵台外側三面設有垛牆,左右兩側的垛牆開有垛口。垛口闊一尺四寸(約合0.44米),便於拋打磚、石、木,放發矢彈,以阻擊敵人攻城。敵台正面的垛牆不開垛口,比左右垛牆高出二尺(約合0.64米),可以防止矢彈傷人。兩敵台之間皆相距120米,火力交叉點為60米,恰是古代弓箭、弩、飛鉤、擲搶等射遠類與拋擲類武器的有效射程和殺傷範圍。一旦敵人攻城攀牆,便可在主體城牆之外,形成一張張從敵台正面與左右兩側之間的高空密集交叉火力網,斃敵於城下,並使敵人難以接近城牆,從而提高了城牆的防守功能。
明初西安城所建的九十八座敵台,至1982年時餘八十九座,共損毀九座。1983年以來,西安環城建設委員會已修復敵台四座,全城有敵台九十三座。
敵樓
敵樓是古代建築在城牆敵台上的城樓。明西安城牆共有九十八座向外凸出的敵台,每座敵台上皆建一座敵樓,共有九十八座。明代西安城牆之敵樓,均為歇山式重檐二層樓式建築。敵樓作為城牆之上沿線所建之樓房,其戰時用於守城防禦,供各段城守部隊進行指揮瞭望傳令,放置器械物資等,平時則供守城軍士巡邏者遮風避雨休息之用。屬於一種增強城牆防禦的設施。
從1986年開始,西安環城建設委員會對明代所毀敵樓進行重建,至1989年年底,共建敵樓十二座,其中南城牆敵台上七座,東城牆敵台上五座。2006年在西南城角兩側、北門兩側共建六座敵樓。重建的敵樓參照明代原制均為磚木結構歇山頂重檐二層樓。
箭樓
箭樓外側,高於城牆的部分,為箭樓之檐牆,檐牆頂部,與枋相接處,平出一層磚檐,作為過渡裝飾。磚檐挑出之部分長約10厘米。箭樓外側檐牆上設有密集的剪窗,用於防守反擊。正面箭窗共有四層,每層開一十二窗,四層總計四十八個窗戶。箭樓左右兩側山牆,亦為磚壁,下部一層皆不開視窗,上部各設箭窗三層,每層三窗,每面設有九窗,左右總計一十八窗。這樣,整個箭樓,三面總共有箭窗六十六孔。
箭樓左右側壁山牆,下部一層不設視窗,是因為左右壁處於城牆之上,考慮到敵方攻上城牆時,守御者可以退入箭樓進行抵抗。如果此牆下層有視窗,則位置距離地面過低,易為攻上城牆的敵方所乘。
箭樓之內,共有四層,與外側的四層防禦視窗相應。內部各層有樓梯相連,士兵可以直接登至各層,臨窗進行防禦戰鬥。箭樓之外側諸窗,防禦者可以向外觀察,也可以由此進行反擊。四十八窗,如果同時向外發射弩箭,會形成很大的殺傷力。箭窗上設有小木門,危險時可以關閉防箭。窗上有鐵鉤,窗後設有窗栓,閉窗可以上栓固定。
魁星樓
距西安城牆南門城樓東側約667.5米處,建有一座祭祀主管文運之神——魁星的
魁星樓。該樓初建於明萬曆乙未年(1619年)九月,後遭兵火所毀,清代雖有重修,但明清建築終未保留下來。今天看到的樓體是1986年重新整修的。它為台基式結構,重檐,四坡攢尖頂式建築,通高14.65米,邊長9.4米,樓體一層邊長3.5米,高6.1米;二層邊長3.5米,高5.5米,上飾彩繪。
魁星根據《辭海》中的解釋,第一種即指北斗七星的前四顆星,又名“璇璣”。這四顆星排成一個方形,其狀如斗,而古人又稱它為“羹斗”,因此《說文》中解釋“魁,羹斗也”。這四顆星也被稱為“魁星”或者“斗魁”。因為魁星有主文運的神權,於是在宋元以後的孔廟和府學附近都建有魁星樓供學子們祭拜。
月城
月城是城門外禁止瓮城門並控制城壕吊橋起落的小城。西安城的月城建於明末,民國初毀。月城前臨護城壕,背靠瓮城,橫長方形,較瓮城低小。月城正面中部開一拱形門洞,上建閘樓。月城東南北三面築有城牆,月城牆較瓮城牆約矮三分之一,上立女牆,左右兩側拱包瓮城正面而與瓮城正牆相連線。月城是跨越護城壕吊橋入城門的第一重城,也是城門防禦最為前沿的陣地,因而為城防工程的重要建築。
閘樓
閘樓,是建在月城正面城門洞上的樓,因其控制著入城必經的護城壕“閘門”吊橋而得名。閘樓並稱炮樓,是因樓內駐守士兵,置放火器火炮,以炮火封鎖入城通道,消滅進犯城門之敵。明清時四城門月城上均建有閘樓,民國初在城門外城壕上架設橋樑以方便交通,而將月城與閘樓全部拆除。現西安南門閘樓按明代舊制復建。
1989年,舊制復建的南門閘樓,位於月城門洞之上,樓身以青磚通砌而成。面寬三間、高二層,屋頂為懸山式。正面開箭窗二排,排各六孔;兩側山牆各開箭窗二排,排各二孔,合箭窗二十孔。內側上層開十二木窗,每層中間設門,左右兩側各開五木窗。
瓮城
瓮城是為了加強城堡或關隘的防守,而在城門外(亦有在城門內側的特例)修建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屬於中國古代城市城牆的一部分。瓮城兩側與城牆連在一起建立,設有箭樓、門閘、雉堞等防禦設施。瓮城城門通常與所保護的城門不在同一直線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進攻。即使敵人突入瓮城,守軍將士可以居高臨下,從箭樓與四周的城頭上,以密集的高空火力網,把敵人圍殲在瓮城之中,所謂“
瓮中捉鱉”,確保城門不失。
瓮城是一種重門之制,也就是靠著城牆,在城門外再圍一小城,上開城門,形成前後二道門的一種防禦結構。西安城東南西北四門之外,皆圍有一座方形瓮城。四門瓮城之形制相同,大小相近,設計得非常整齊規範。其瓮城外牆,底部寬度在97米上下,向城外突出約76米,占地面積在7000平方米之上。四門瓮城皆呈順城方向的長方形,內部圍成的空間也大致差不多,底部一般寬48米左右,長65米上下。這種背依城牆突出於城外,處於兩門之間,四面圍合,內部形成一定空地之城,即為瓮城。
民俗活動
完燈禮
完燈是關中一帶古老的特有的民間傳統習俗,孩子長到12歲,不管貧富,家裡都要給孩子舉行隆重的完燈儀式,標誌著孩子由童年進入少年時期。孩子自出生起,每年春節正月十五前都由舅舅送一個燈籠,一直送到孩子年滿12歲為止,中間不能空燈。孩子滿12歲這年,孩子家庭要給孩子舉行隆重的盛大的完燈儀式來感謝孩子舅舅家,主家也會邀請親朋好友參加儀式。完燈儀式舉行完以後,舅舅的送燈任務也就圓滿結束,方可退休,送燈、完燈也就到此終止,所以稱為“完燈禮”。
吹糖人
吹糖人早期流傳於中原與西北,小販以“香印”作為叫賣聲。到了宋朝,
趙匡胤成為皇帝,“印”、“胤”同音,封建時代,為了避諱,吹糖人以打小銅鑼來代替吆喝。這樣一代又一代地傳下來,打銅鑼就成了吹糖人這個行當的標誌。
吹糖人的主要原料是麥芽糖即飴糖,原色為棕黃,有獨特的熬制方法,整個過程全憑經驗來掌握。黃的麥芽糖是本色,紅的麥芽糖放了紅莧菜汁,綠的麥芽糖放了菠菜汁,天然無放色素。吹糖人要先捏胎,把一小粒糖揉搓成球狀,在球體上壓一個坑,收緊外口,快速拉出,拉到如細管後,對管吹氣造型,就是吹糖人。
與吹糖人相比,畫糖人要簡單一些,先用油氈子在大理石板上輕輕蹭一下,一把很精緻的小銅勺舀上少許糖稀,微微傾斜著糖稀就緩緩流出,緊接著手往上一提就成了一條糖線,隨著手腕的上下左右地翻飛,一個個或人物或動物或花卉就出現在大理石板上,待得涼了定型,用糖稀在糖人身上點兩個點,把竹籤朝上一貼就拿起來了,再往草把子上一插。
捏麵人
捏麵人也稱麵塑,是一種製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民間工藝品。它用麵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蠟、蜂蜜等成分,經過防裂防霉的處理,製成柔軟的各色麵團。捏面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髮飾和衣裙。麵塑體積小、便於攜帶,又經久不霉、不裂、不變形、不褪色,是饋贈親友的紀念佳品。外國旅遊者稱麵塑為“中國的雕塑”。
景區榮譽
發展建設
1983年起,西安開始西安環城公園的建設,對城牆進行加固補修,復原魁星樓、敵樓和南門閘樓,用石塊鑲砌河岸,在城樓、箭樓、角樓、敵樓上開闢博物館,增加旅遊設施。為增加古城池的可觀賞性,將城牆附近的高層建築進行了拆遷,主要城門內外有多處建為廣場、綠地,又開通內牆下的順城巷。
2006年12月16日,西安城牆景區於31日22:30舉辦“鐘鳴盛世·祈福長安”———2007西安城牆新年敲鐘祈福活動。
2007年10月22日,“山海丹杯2007重陽西安老人城牆健步走”大型活動,在西安城牆成功舉行。
2009年10月01日,西安城牆景區舉行“登臨城牆·月光家宴”——2009西安城牆中秋賞月活動。
2009年10月3日,西安城牆景區舉行中央電視台“為祖國喝彩——全國大型電視行動”陝西直播連線活動。
2010年11月3日,西安城牆景區管委會在南門舉辦了2010“西安城牆親近日”活動。
2013年起,西安城牆南門區域全面實施改造,其中涉及南門文物保護展示工程、護城河景觀改造工程等。同時建設南門文化禮儀廣場、月城博物館廣場和翁城文化演示廣場。護城河景觀改造工程,以護城河建國門至朱雀門段3公里長的水域建設為主線,建成新的水景水系。同時實施松園、榴園兩個園林式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六座橋樑景觀改造和八個水陸碼頭建設,形成完整的西安城牆水上遊覽線旅遊景區。
2014年1月5日,西安城牆景區舉辦“2014年西安城牆新春文化季”系列活動。
2014年6月1日,西安南門城牆景區舉辦“學歷史說文化·我是小小講解員”的少兒文化活動。
2015年2月7日—3月22日,西安城牆景區舉辦為期44天的“唐都上元不夜城·2015城牆新春燈會”。
2015年2月15日,習總書記考察城牆,稱讚西安城牆是世界級寶貝。
2015年05月15日,習近平和莫迪在西安城牆上共進晚餐。
2015年7月10日 ,西安城牆“夏日夜跑”活動開啟。
2018年10月17日,文化和旅遊部對全國9個達到國家5A級旅遊景區標準要求,擬確定為國家5A級的旅遊景區進行公示,其中,西安城牆景區在列。
實用信息
門票
登城54元。1.2米以下兒童和70歲以上老年人(憑證)免費,1.2-1.4米兒童、大中小學生和65-70歲(憑證)半價優惠。
租借費用:單人腳踏車40元/100分鐘;雙人腳踏車80元/100分鐘,押金300元。
乘坐觀光電動車繞城牆一圈80元/人。
西安城牆和西安碑林博物館發售聯合套票,遊客購買套票後,可以遊玩以上兩個景點,套票面值100元。
開放時間
南門、北門:全年8:00-22:00;
含光門:全年8:00-17:30;
其餘門點:4月1日-4月30日8:00-18:00,5月1日-10月31日8:00-19:00,11月1日-次年3月31日8:00-18:00。
交通信息
火車
北京到西安:T58/T55、Z151、Z75、T7、K629、T231、Z43、K1363、Z19
大同到西安:2671
鄭州到西安:K1354/K1351、K244/K241、1150/1147、K1026/K1027、K2186/K2187
公交
22、23、27、29、33、37、47、602、612、704路
捷運
二號線永寧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