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寧門

永寧門

永寧門西安城牆正南門,位於南城牆中部偏西。原為隋唐長安皇城南面偏東之“安上門”,唐末韓建改築新城時保留。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1374年至1378年),擴建西安府城,此門沿用為南門,易名“永寧門”。但改隋唐時過梁式三門洞為磚砌拱券式單門洞。後歷清代、民國,沿襲至今。民國元年6月(1912年),陝西都督張鳳翽曾為永寧門題寫門楣。

今永寧門完整保留了明代“門三重樓三重”的形制。

永寧門閘樓,始建於明崇禎九年(1636年)。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軍攻打西安,閘樓毀於戰火。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陝西巡撫陳極新主持重建。民國初年,拆除閘樓,月城、吊橋亦毀壞殆盡。1990年9月,復建月城、閘樓及吊橋。

永寧門箭樓,始建於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民國15年(1926年),鎮嵩軍圍困西安時毀於戰火。2014年4月,復建箭樓。

永寧門正樓,原安上門城樓,歷五代宋金元時期,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統一形制重建。後又經明嘉靖五年(1526年)及清代、民國、共和國多次修葺,沿襲至今。

永寧門門洞,現已不再承擔城市交通作用。1956年,於城門兩側各開闢三個券洞,供車輛行人通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永寧門
  • 外文名稱:Yong Ning gate
  • 地理位置:永寧門位於西安市碑林區南大街與環城南路交匯處
  • 開放時間:8:00-22:00
  • 景點級別:AAAA級
  • 門票價格:成人54/人,學生票半價(大學生以下)
  • 始建年代:明洪武年間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陝西省西安市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門票預訂,景點美圖,歷史沿革,復建城樓,敵樓,魁星樓,馬道,閘樓,城牆修復,修繕信息,清代,民國,城牆保護,名稱由來,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公元1369年,當明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陝西後,將原來的奉元路改為西安府,取意“西方長治久安”之意,從而開始了明王朝在西安的統治,也拉開了明王朝在西安修築城牆的序幕。
而早在明朝建立前,當朱元璋攻克徽州後,一個名叫朱升的隱士便告訴他應該“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採納了這些建議。當全國統一後,他便命令各府縣普遍築城。由於西安在歷史的政治、軍事地位極高,所以,明王朝在全國廣築城牆的過程中,對西安城牆的修築更為重視。
永寧門夜景永寧門夜景
朱元璋以為“天下山川,唯秦中號為險固”。西安古城垣就是在這個建城的熱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舊城的基礎上擴建起來的。從洪武三年(1370年)到洪武十一年(1378年),歷時8年,西安城牆的修築才全部竣工。西安城牆建築型制宏偉,功能設計周密,矩形城池。
完全圍繞“防禦”戰略體系,城牆的厚度大於高度,穩固如山,牆頂可以跑車和操練。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
修好的西安城牆,東牆長2590米,西牆長2631.2米,南牆長3441.1米,北牆長3241米,周長13.75公里,形制是一個長方形,牆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城牆四角各有角牆一座,城牆外有城壕。城牆每隔120米修敵台一座,突出在城牆之外,頂與城牆面平。這是專為射殺爬城的敵人設定的。敵台之間距離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內,便於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城牆上共有敵台98座,上面都建有駐兵的敵樓。
城門有四:東曰長樂,西曰安定,南曰永寧,北曰安遠。每門城樓三重:閘樓、箭樓、正樓。正樓高32米,長40餘米,為歇山頂式,四角翹起,三層重檐,底層有迴廊環繞,古色古香,巍峨壯觀。
永寧門是西安城牆的正南門,建於隋代初,當年它是皇城南面三座城門中偏東的一座,原叫安上門,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留作南門,明代改為永寧門。現永寧門為環島交通,門外有南門廣場,門內為南大街,門外接南關正街。

復建城樓

環城建設工程開始後,首先著手維修、加固北門、東門的城樓、箭樓。1983年9月對北門箭樓南邊地下的防空洞進行加固處理,使樓體從原來每天下沉8~9毫米控制到每天下沉1毫米。之後,有對東門城樓和箭樓進行全面修葺。

敵樓

1983年4月至1987年底,城牆上重建敵樓12座,敵樓參考清末示意圖和有關資料設計,重檐歇山面闊3間2層,下層置廊柱。樓基長14.3米,寬9.1米,通高8.8米。

魁星樓

在南城牆距南門城樓607米處原址修建魁星樓1座,根據現存框礎設計,4坡攢尖,2層重檐,正方形,邊長9.4米。

馬道

馬道門樓,為城牆內側登城馬道入口,門樓多為仿古牌坊式,新建馬道門樓14座。仿古管理房,為城牆管理人員的工作場所,與城牆內側的馬道入口鄰近,房形古樸美觀,成為內環路沿途景點。

閘樓

閘樓,1989年5月與南門月城同時重建。以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張俊清編纂出版的《西安勝跡》封面照片為依據仿製。樓內設吊橋的起吊設施,按《武備志》所述建成仿古絞盤式。1989年底完成主體工程,1990年9月竣工。

城牆修復

牆體維修加固工程按照“修舊如舊”“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按照清乾隆年間的牆體結構規格修復。到1990年底,完成以下工程項目:
①牆體內測夯土包磚;
②封堵洞穴;
③牆體外側幫補;
④城牆頂面海墁補砌;
⑤修復垛牆和女兒牆;
⑥補砌城牆內側流水槽144個;
⑦新建、拓修馬道(或踏步)13處;
⑧重建永寧門(大南門)月城;
⑨券修豁口門洞。
至1990年末,尚待修復的牆體共4處:火車站豁口,由解放路廣場向東經尚儉路豁口至尚勤路豁口東側;東五路豁口;玉祥門豁口;小北門豁口。總長約1100米。

修繕信息

清代

清朝前期陝西曆任督撫,為鞏固城防武備,對西安城垣進行過多次修葺,並對護城壕進行多次疏浚,主要有:
順治十三年(1656年),陝西巡撫陳極新重修西安城垣,重建明末被毀的東門正樓與南門月城樓,並疏浚護城壕,長四千五百丈,深二丈寬八尺。
康熙元年(1662年),總督白茹梅、巡撫賈漢復修葺西安城垣,周四千三百二丈,高三丈四尺,上厚六尺,下厚三丈八尺,並浚深城壕至三丈。
乾隆二年(1737年)九月,陝西巡撫崔紀行因西安城有壕無水,並疏浚龍首渠與通濟渠,導入水壕。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陝西巡撫鄂弼繼修葺西安城垣,並疏浚城壕。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陝西巡撫畢沅全面整修西安城垣。主要工程有修補城牆、為石砌磚加固牆體,改築敵樓,修築流水槽、修葺城樓,並疏浚城壕等。此次維修為西安城牆自明代擴建以來的第二次全面維修。
清代後期,西安城垣與城壕仍有多次的修葺和疏浚。
同治元年(1862年),清軍拓筑西安西關與北關,加修東路墩台。
同治二年(1863年),將軍穆騰阿奏挖浚西安城壕。
同治四年(1865年),督辦西征糧台袁保恆修葺西安城垣。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龍首渠湮塞,西安護城壕池涸,清軍同知王諏疏浚龍首渠,引水入壕,遂使“池水暢通焉”。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陝西巡撫魏光燾、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陝西巡撫升允又多次疏浚通濟渠,引水入壕等。
清代多次的增修加固和修葺,使西安城在明代的基礎上,更加構築堅固,外觀整齊,壕寬水深,防禦嚴密,氣勢雄偉。
1781-1786年的大規模修葺
(一)陝西巡撫畢沅提出城牆維修動議
西安作為西部最大的區域中心城市和綰系西北安危的軍政重鎮,陝西官府在清前期對其城牆進行過數次小規模的維修。由於清前期的維修工程規模較小,西安城牆因風吹雨淋等自然原因造成的毀損狀況逐漸加劇。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十一月,陝西巡撫畢沅奏報西安城牆狀況,這一奏議可視為該次西安城牆大修工程的最早動議。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畢沅會同陝甘總督勒爾謹對西安城牆狀況進行了“細勘”。四十五年(1780年)三月,畢沅前往蘇州覲見乾隆皇帝,進一步陳奏了西安城牆亟待維修的情況,並獲得了乾隆皇帝的允準。四十六年(1781年)十一月,畢沅首次明確以《奏修西安城牆事》為題具奏乾隆皇帝,詳細稟明了西安城牆亟待維修的狀況,正式請求修葺西安城牆,由此開啟了大修工程的序幕。
(二)勘察城牆傾圮狀況,估算工程造價
乾隆四十六(1781年),畢沅奏請朝廷派遣工部官員從專業角度勘估西安城工。德成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會同巡撫畢沅等逐段查勘城牆。發現五大類問題,針對以上問題,德成建議西安城牆維修必須“全行拆卸,大加修理”。乾隆皇帝在批覆中強調資金“不惜費”,規模“從其舊”便成為城牆維修的兩大基本原則。確保了西安大城城牆能夠延續明初擴建以來城周近14公里,占地約11.6平方公里的龐大規模。
(三)勘揀選督工官員 成立城工總局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三月,陝西巡撫永保對參與城工的機構和官員進行了初步分工,促使西安城牆維修成為當時現府和陝西省的頭號工程。
(四)全面施工與竣工驗收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歷時5年的西安城牆大修工程至此落下帷幕。
(五)城牆面貌煥然一新
乾隆四十六年至五十一年的西安城工,以其工期之長、工匠之眾、經費之巨、工料之多堪稱明清西安城牆建修史上最大的維修工程,不僅與改善城市景觀、提升城牆防禦能力等直接相關,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變遷等也有著較大影響。

民國

民國時期戰亂頻繁,經濟衰敗,當時的西安城也是破舊不堪。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民國時期的地方當局為保護城牆,也做過一些必要的修護工作,如發布保護城牆的措施,實施小規模修繕等,這些修護工作雖未能改變古城牆衰敗面貌,但對保護其完整性及為日後大規模修繕起到了一定得積極作用。

新中國成立到“文革”時期的城牆修復
這一時期,西安城牆的修復和保護工作曾經走過一段曲折的歷程。由於受歷史的局限和“左”傾思潮的影響,西安城牆曾幾度歷經被完全拆除的危險,幸而在部分部分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工作的國家領導和省、市領導及專家學者、社會各界人士的堅持下,西安城牆才免除了被拆除的命運,迎來了改革開放後命運的轉折。

城牆保護

西安城牆現有城門18座,從永寧門開始順時針依次為:永寧門、朱雀門、勿幕門、含光門、安定門、玉祥門、尚武門、安遠門、尚德門、解放門、尚儉門、尚勤門、朝陽門、中山門、長樂門、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這18座城門的形成時間和規格各不相同。
其中永寧門安遠門長樂門安定門四座城門,作為西安明城牆的原有城門因當時的軍事防禦需要,都是單門洞,且都修建了三道城牆,兩道城牆之間又形成了瓮城。除永寧門外,其餘三門現都只剩下兩道城牆。到民國時期,城門逐漸失去了原有的軍事防禦需要,為了交通的方便,人們在原有的四座城門兩邊新劵了門洞
2004年西安城牆作為古城復興計畫的載體,正逐步成為西安歷史文化的一個核心板塊,體現人文西安、古都西安特色的一個重要品牌和西安通往世界的一張特色名片。
西安城牆已被列入中國明清城牆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對南門城樓進行了修繕,對南城牆部分裸露牆體進行了包砌。按照城牆牆體及古建築存在問題的嚴重程度,分階段、分重點實施維修。建立了城牆文物保護巡查制度,確定了城牆牆體外側重點觀測部位26處,安裝了觀測標誌碑,確定了觀測點和觀測基準數。加強對城牆牆體及古建築的日常巡查工作。在日常管理方面,我們公開招聘專業物業公司,對環城西苑、護城河試驗段和城牆清掃保潔實行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對園林養護、衛生保潔、安全保衛、禮儀服務等項目進行委託管理,廣大市民反映良好。環城西苑、護城河試驗段已經成為展示西安建設的新亮點,城牆實行全天保潔也極大地改善了遊覽環境,贏得了國內外遊客的廣泛讚譽。
2014年6月29日,從西安城牆景區管理委員會了解到,永寧門新牌樓和吊橋主體已建成。新牌樓高約14米,寬約9米,新吊橋保留了古代吊橋升降的功能。整套建築採用仿古設計,為鋼、木結構,木材是金絲柚木,防腐耐用。預計今年10月1號完工。永寧門是西安城牆的正南門,原叫安上門,建於隋初,明代時改為永寧門。

名稱由來

南門古曰“永寧門”,是西安城牆城門中資格最老,沿用時間最長的一座,始建於隋初(公元582年),明代改為“永寧門”。在中國民間,百姓都認為南方是火神的所在地,為避火災,爐灶一般不開往南面。南門永寧之意,就是向火神禱告,勿起火災,永保全寧。為以示誠心,永不開正南門,它是西安城牆個四門中恢復最完整的一座。

地理位置

永寧門位於西安市碑林區南大街與環城南路交匯處

交通信息

1、乘11路、12路、16路、23路、26路、29路、31路、35路、36路、40路、46路、203路、204路、208路、213路、215路、215路區間、216路、222路、239路、258路、311路、321路、323路、405路、600路、603路、608路、游7等到南門站下即可。
2、捷運2號線到永寧門站下可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