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安城市規劃
- 意義:帶動區域協調化發展
- 拼音:xi an cheng shi gui hua
- 突出體現: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
歷史沿革
西安地區是中華民族文化發祥地之一。據考古發現,舊石器時代早期的藍田猿人在市轄區內灞河兩岸生活;6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原始社會村落半坡遺址坐落在市內滻河東岸;傳說中的中原各族共同祖先黃帝的陵墓在西安以北的黃陵縣。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莽、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朝代在西安地區建都,總計1100多年,是中國六大古都中建都最早、歷時最長的一個(見長安城)。唐代以後,京都東遷,西安仍是西北地區重鎮。現存有阿房宮、漢長安城、未央宮、大明宮的遺址,大雁塔、小雁塔、興教寺、鐘樓、鼓樓、明長安城城牆和城樓等重要古蹟。
城市規劃
1953年以來,西安基本上是按照上述的規劃方案進行城市建設的。至1972年城市人口發展到130.5萬人,建成區面積為100平方公里,城市公用事業和市政設施都有相應的發展。
1980~2000年規劃 在原有總體規劃基礎上進行修訂補充,制定了新的總體規劃(1980~2000)。關於城市性質,新規劃主要是明確和增加了保護古都風貌和發展旅遊事業。新規劃確定:2000年的城市人口規模控制在180萬人左右,城市用地為160餘平方公里。城市布局除東北郊外,北郊、西北郊仍加以控制外,原規劃的西南郊備用工業區仍予保留。按照這一規劃布局,到1984年底,城市人口已有160萬人,建成區已發展到130平方公里。
新規劃突出體現了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規劃確定,把保護、恢復、重新利用歷史文化遺址、風景名勝和古建築同發展現代城市的功能結合起來。在城市東郊、南郊、西郊沿唐長安城牆遺址從金光門經明德門到延興門,開闢 100米寬的林帶和風景路,以顯示唐城南半部的輪廓。拓寬構成原唐城中軸線的朱雀大街;從體育路、明德門遺址,到蓮湖公園的承天門遺址,全線開拓為50米寬的林蔭道。在明德門以北 600米地段內建明德門博物館。將興善寺、薦福寺、慈恩寺、青龍寺、大明宮、興慶宮、西市等名勝古蹟聯接起來,組成一個點、線、面相結合的整體,以體現唐長安城的歷史風貌。規劃提出要保持明城的完整性,將明城遺址的城牆、四座城門樓、護城河和環城林帶構成一個保護區,建設成環城公園。規劃還確定對豐、鎬兩京城、秦阿房宮、漢長安城和未央宮、長樂宮等遺址的保護區進行綠化,建立遺址公園;並將歷史上的園林風景點和史前遺址如曲江池、半坡村等納入園林規劃,對古代文物遺址劃分為絕對保護區、文物環境影響區和環境協調區,加以分級保護。在絕對保護區內,嚴禁進行新的建築;在文物環境影響區內對新建房屋的高度、體型、用途等作了限制性規定;在環境協調區內,根據古建築之間的空間聯繫和一定的視野要求來確定空間景觀,嚴格限制高大建築物和構築物(如煙囪、水塔等)的建設。(見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