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文王靈台

西周文王靈台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市長安區靈沼鄉阿底村南約1公里處,緊靠吳家村,是西周文王徵發奴隸在靈囿之中為他修築的高台建築物,用於游觀和觀測天象。《詩經·大雅》中有《靈台》詩一首,詩曰:“經始靈台,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宋敏求《長安志》載靈沼遺址,直貞觀(公元627-649年)尚在,故魏王李泰(唐)《括地表》曰:辟雍靈沼今無復處,惟靈台孤立,高二丈,周圍一百二十步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周文王靈台
  • 所在地址:西安市長安區靈沼鄉
  • 保護級別:國家級重點文物
  • 建成年代:距今約3100年
  • 現建築面積:100餘平方米
基本信息,歷史記錄,現狀,

基本信息

古平等寺古平等寺
西周文王靈台
國家級重點文物———西周文王靈台遺址具有3100年悠久歷史,古平等寺就是唐代在西周文王靈台舊址上建立的,據平等寺住持徹安大師講,寺內現存明清結構的大殿一座———文王閣,因年久失修已面目全非。文王靈台原屬省級文物部門主管,1984年劃撥原長安縣文物部門主管。1999年12月被評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時的長安縣文物辦曾設保護碑一座,要求平等寺僧人重視保護,以供遊人觀瞻。
遠在三千年前的商朝末年,商紂王殘暴無道,宮內沉迷酒色,朝廷寵信佞臣,聽信讒言,朝中忠信之臣,盡皆棄而不用。使得朝政荒廢,天下民不聊生,四方諸侯紛紛背叛。商紂王聽信崇國(今灃河西岸)諸侯崇侯虎的讒言,將西伯侯(陝西省歧山縣北,過去人們稱西歧)姬昌(即周文王)拘禁羑里(今河南省湯陰縣北)監獄。最終在周的諸位大臣的共同努力下,使得西伯侯出得監獄。西伯侯回到故土西歧,在軍師呂公望(即民間說;太公姜子牙)等的邦助下,改稱為王(後人稱為周文王),積極準備報仇滅商,修德進賢,施仁政於民,廣交諸侯,網羅人才,發展壯大實力。周國先後臣服了周圍許多小國,然後出兵討伐崇國,殺死仇敵崇侯虎,並在崇國故址上營建新都---豐邑,同時將周都由西歧地遷於豐邑。關於周文王滅崇國建豐邑這一事件,在《詩經》中有《大雅--皇矣》和《大雅--文王有聲》分別有這樣的記載;“同爾兄弟,以爾鉤援。與爾臨沖,以伐崇墉。”和“文王受命,有此武功。即伐於崇,作邑於豐”。周文王之靈台就在營建豐邑時所修建,距今約三千多年。在修建靈台同時,並引注灃水以建靈沼(養魚、龜等水產之處),靈囿(養鹿、等動物之處),加上靈台合稱為“三靈”(靈台、靈沼、靈囿)。
靈台的建造表示一個國家機制完善,靈台的功能據各種史料記載是一個集觀察天候、制定律歷、於民施教、動員戰爭、占卜大事、慶祝大典、會盟諸侯等的一個多功用場所。當時的天下諸侯,臣服周國的有三分之二,足見天下諸侯和百姓對周國的信任,對商朝的失望。
在我國最早的詩集《詩經》,《大雅-靈台》篇中記載著關於西周文王以民力修建靈台時,平民百姓歡樂而順從之場景,其詩曰;“經始靈台,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其大意為;文王開始建築那靈台,營造它來量地界。老百姓齊來到建造它,不到幾天很快的建成了。始建本不須急成,百姓們都急忙的到來修建。)”。周靈檯曆經約三千多年的歲月滄桑,其故跡至 今猶存。
而在《孟子--梁惠王》中有這樣的記載;“文王以民力為台為沼,而民歡樂之。其謂台曰;靈台,其為沼曰;靈沼”。在《詩序》中有;“靈台民始附之,文王受命,而人樂其有靈德,以及鳥獸昆蟲等”。漢代大經學家鄭玄注釋為;天子有靈台者,所以觀祲象,察氛祥也。文王受命,而作邑於豐,立靈台。《陝西省志---大事記》中有;周滅崇,作邑。築靈台,民多往助之。原在文王靈台以南有“枯骨冢”遺址,人們傳說當年修建靈台時,所出先民遺骨,周文王另起冢而葬,後世所贊文王“德及枯骨”之故事的出處。惜其舊跡,已蕩然無存。
後來周文王去世,周武王在太公、周公等協助下,八百諸侯會孟津,牧野陳師,一舉滅了商朝,而建立了周王朝,定都豐、鎬,史稱西周。西周王朝三百年,豐、鎬二京為當時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作為國家機制的靈台,一直發揮著其重大作用。隨著周室的東遷,豐、鎬二京,逐漸失去了昔日的輝煌,被人們所淡忘。靈台也失去了往日的功用,漸漸荒廢見棄了。

歷史記錄

關於周文王靈台的歷代以來多有記述;春秋時,秦穆公擒晉侯惠公,囚之於靈台。後來晉國給秦以河西五城,且使晉世子西入秦國作為人質,晉惠公方得以返回晉國。《左傳--秦晉韓原之戰》中有;秦伯伐晉侯,戰之於梁山,秦獲晉侯以歸,乃舍諸靈台。(《東周列國志》、《長安縣地名志》有此載)。
功德碑功德碑
漢時,《三輔黃圖》中記載;周文王靈囿,在長安縣西四十二里,灃河西岸(今長安區馬王鎮以南靈沼周圍的地區)。周靈台高兩丈,周回百二十步。
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和唐時李泰的《括地誌》中記載;灃水北經靈台西,文王又引水為辟雍、靈沼。而在《括地誌》中又有以下文字;今悉無復處所,惟靈台孤立。按今靈台高二丈,周圍百二十步。這是周文王靈台在唐時的記載,可見靈囿、靈沼故跡,到此時已堙沒已盡,故址難尋了,古靈台面積,比起漢時記載,明顯的縮小了許多。另外在 唐代,徐元弼《靈囿賦》一文其中有;“仰皇都之近域,有文王之古囿。當昔周德資始,靈台是新”。文中徐元弼通過對古靈囿,靈台的記述,憶古念今,從而對周文王盛德的讚頌。
宋時、宋敏求的《長安志》及元時、駱天讓《類編長安志》中,對靈台故跡,均有記載。
明時,秦藩王在古靈台頂上修建平等寺,由僧人維護。而關於平等寺修建時間,在《陝西省長安縣地名志》(二零零零年)中記載;在明朝。而在《長安縣誌》(一九九九年)中記載;在唐朝。還有《終南山佛寺游訪記》一書提到平等寺修建年代,是在唐代。該寺中文物保護碑也記為唐代。可如果平等寺建於唐,那么在唐代以後所提及周文王靈台的史料中,並未見到有關平等寺的資料記載。在清代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所著的《關中勝跡圖志》(另清代《西安府志》和顧祖禹《讀史方域紀要》等)中,在關於周文王靈台時,記載到;明代秦藩,在台頂上修建佛寺,使僧人保護古台。且明確記載到;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5年)巡撫畢沅親往靈台相度,加修葺焉。昔時,靈台上的文王殿應是乾隆年間修葺後的故物。
清朝末年,同光年間的社會大動亂中,關中大地許多文物古蹟大遭破壞,靈台和平等寺同樣未能倖免,在靈台上仍留有當年毀壞的遺蹟故物。古靈台屢歷劫難,其它殿宇鐘鼓樓等均遭毀壞,唯有文王古殿劫後猶存。在古靈台上原有古柏兩棵,樹徑約兩米之粗,樹齡之古難以計年,還有古鐵鐘一口,能容四人蹲在其內。惜在上世紀中期,古樹被伐,大鐘被毀,令人今 日思之長嘆。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人們相繼在文王殿前,原平等寺的故址上,修建起了菩薩殿和地藏殿南北相對各五間。由於文王古殿面東坐西,菩薩殿居南,地藏殿居北。新建之殿宇,富麗莊嚴,雕樑畫棟,壁畫彩塑集一時之工藝精華,菩薩殿中供有玉菩菩薩一尊,其作工之精細,令觀者贊之有嘉,兩旁泥雕彩塑連同地藏殿中地藏菩薩和十殿閻君,形態各異,美妙絕侖。在寺內有兩株觀音柳,造形獨特,其他寺院少見,其花四時長開,其色若蓮,令人嘆為觀止。如今新的平等寺整體規劃圖已在平等寺中掛於牆,不久的將來,嶄新的平等寺又將立於灃河岸畔。
文王閣內壁畫文王閣內壁畫
站在古靈台上,東看灃水無語北往,日夜不息。南仰秦嶺諸峰,竟相爭秀。西覽秋苗綠浪,遠處村莊中雞犬之聲隱隱入於耳際,北望靈沼、梁家新橋。想當年周德初施,營豐邑,建靈台,民皆樂從。三百年後,歷、幽失德,殃及草木,惹怒萬民,最終被迫東遷。昔日的盛地景觀,逐漸化為塵煙,唯有靈台,猶在眼前,令後人盛讚。

現狀

前幾年,這個建築面積100餘平方米、建於丈余高台上的文王閣,屋頂破漏可以觀天。閣內24根柱子的根部幾乎被蟲蛀空,屋頂四角的凌空飛檐已斷,四周地基下沉。徹安大師說,文王閣原是飛檐斗拱、四角高挑、雕樑畫棟,實屬罕見的一座古建文物。但因年久失修、地基下沉、台基裂縫,非大修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逢年過節,十里八鄉的民眾和慕名而來的遊人聚集寺內,必登文王閣。她呼籲:“為了遊人的安全,也為了文王閣不在我輩之手淹沒,我寺準備重修文王閣。因資金欠缺,我寺僧人疾呼政府和有識之士伸出援手,大力資助。” 近年來在各界人士的努力相助下,古文王殿已復修一新。如今的文王殿,青磚藍瓦,雕樑畫棟,石階雄獅,周文王端坐於將台以上,四周壁畫分別描繪著;“文王演易”、“靈沼瑞蓮”、 “渭水訪賢”、“教民稼穡”等人們熟知的故事軼文。據當地人們講;在靈台周圍有一怪現象,每當盛夏時,周圍其他地方的螞蚱早已叫聲驅除署氣了,而在靈台周圍聽不到一聲螞蚱地叫聲,當地人講周文王夏夜觀天象,螞蚱怕驚擾文王,故不感有聲。足見周文王當年德及蒼生,惠於萬物,後人敬仰之極。復修一新的文王殿放眼望去,猶如一位飽經蒼桑的老人又一次煥發著青春般地光彩,令人的高興之極。
修葺一新的文王閣修葺一新的文王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