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棺材是布依族喪葬風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裝棺材
- 類型:布依族喪葬風俗
裝棺材是布依族喪葬風俗。
裝棺材是布依族喪葬風俗。將死者裝入靈樞之前,要請魔公用七枝茅草輕掃棺材,口中念咒道:“壽木壽木,死者老屋,死者要來住,邪惡趕快出。”掃完念畢,才收斂死者。三聲鐧鼓響後,親人與死者遺體最後告別。封棺以後,每天早、中、晚澈三...
棺材,亦稱壽棺、枋、壽枋、老房、四塊半、十大塊,是承載人類遺體的柜子,通常在葬禮中使用。裝著遺體的棺材稱為靈柩。棺材可以由不同的物料製造,最常見的以木製造,一般有柏木、松木、楠木、柳木、桐木。亦有以銅、石等製造的...
二次裝棺土葬是我國全面落實殯葬改革後的新現象。由於土葬在普通民眾的心中根深蒂固,很多人,尤其是農村的人不願意接受火葬或火葬後將骨灰裝入棺材中進行土葬的現象。狹義的講,骨灰裝棺土葬又名二次裝棺土葬,屬於二次土葬的一種,...
木棺,木頭做的棺材。是人們最後的安居所在。懸棺之謎 在福建武夷山,或是江西、浙江、台灣、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廣東、海南等許多地區,都有一種懸棺葬的風俗。所謂懸棺,民俗學上歸為崖葬(亦即風葬)的一種形式,是...
毛主席水晶棺,顧名思義,就是在毛主席紀念堂中用來保護和保存毛主席的遺體的一個水晶棺材。水晶棺看起來結構簡單,實際工藝相當複雜,涉及技術領域眾多。中央對棺體的設計製造提出最為嚴格要求是“莊重大方,氣魄雄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2008年10月15日,廣西上思縣思陽鎮廣元村發現了一座罕見明代中期墓葬,古墓中有一大一小兩個用“三合土”包裹得嚴嚴實實的“巨棺”。經考古專家初步推斷,此古墓距今約400多年,巨棺主人應為遷居到上思的貴族。專家表示,廣西出土巨...
曾侯乙墓外棺,戰國時期文物,中國首批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這具棺木為古曾國諸侯乙的葬具,此棺重約七噸,原位於地下13米深的墓穴之中,是其墓室內的主棺。棺內套有一內棺,成殮著墓主人的屍骨,曾侯...
古代以獨木舟形棺木為葬具的墓葬。文獻記載中國中南部也有類似墓葬。在東南亞、索羅門群島、薩摩阿群島,只有首領死後才能使用船棺,如不埋於近海處,則置入海中任其漂流沉沒。船棺葬簡介 中國南方古代部落的葬俗。因以船形棺為葬具,故...
荊竹壩岩棺群,位於重慶市巫溪縣白鹿鎮香樹村2社,是中國西南地區戰國至漢代懸棺葬墓群。荊竹壩岩棺群現存岩棺棺木24具,棺木為偶數成組排列擱置在岩壁狹窄而綿長平台狀的石墩上。上面岩石突出,形成天然岩檐,使棺木免遭日曬雨淋。尚...
意思是把死者裝進棺材。各地時間不一,有死後3天、5天或7天入殮,如陝西渭南大荔縣是出殯前一天上午入殮。出處 ①一面就雇了人來入殮,抬往城外化人場上去了。——《紅樓夢》②《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六:“因你分付了,不敢入殮;...
指裝盛死者遺體遺骨(骨灰)的器具。如棺、槨、骨灰盒等。指裝盛死者遺體或遺骨的殮具,不同地區與不同時代的葬具顯現出民族性、地方性、時代色彩、信仰觀念、生產能力和製作水平的差異。遠古時代,由於生產力的低下和生產工具的簡陋,...
棺槨 讀音:guān guǒ 即棺材和套棺(古代套於棺外的大棺),泛指棺材。紅色棺槨亦作“棺郭”。指的是裝殮屍體的器具,槨,套在棺外的外棺,就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釋義 1、棺材和套棺(古代套於棺外的大棺),泛指棺材。
隋代石制棺槨共十隻,高二米,直徑一米多,形象棺而上細下粗頂微圓(實為碣狀),因銘文中多言漁獵之事,故又稱它為《獵碣》。以籀文分刻十首為一組的四言詩。目前其字已多有磨滅,其第九棺已無一存字。其書傳為史籀手筆,...
又稱“殮棺”,“合棺”,晨殮,即將死者在凌晨時分裝入棺材。殮棺時間往往在送葬頭一天。其過程是:先將棺底用石灰鋪上薄薄一層,按死者的年齡向棺底拋撒錢幣(古幣或當今的硬幣,也可是類似古幣形狀的紙錢)。再將五穀(麥、谷、...
石棺(Sarcophagus)是一種石制的棺材或屍體容器,常以雕刻裝飾。史書記載 石制的棺。《史記·秦本紀》:“是時蜚廉為 紂 石北方,還,無所報,為壇霍太山而報,得石棺,銘曰:‘帝令 處父 ,不與 殷 亂,賜爾石棺以華氏。’...
此展品為東周(戰國早期)文物。長250厘米,通寬127厘米,高132厘米。曾侯乙的主棺分為內、外2件,內棺以紅漆作底,飾以黑、黃、金等色紋飾。圍繞內棺兩側的窗格紋,勾勒出許多龍蛇、鳥獸和神怪圖案,更有手持雙戈戟、頭生雙角...
中國古代葬式的一種。即人死後,親屬殮遺體入棺,將木棺懸置於插入懸崖絕壁的木樁上,或置於崖洞中、崖縫內,或半懸於崖外。往往陡峭高危,下臨深溪,無從攀登。其俗流行於南方少數民族地區,懸置越高,表示對死者越是尊敬。相關簡介...
據專家推論,很可能就是把死者的遺體風乾之後,再通過隆重的祭祀儀式把屍骨裝於棺木之中再安葬於這天然洞穴的。在2300多年前,在生產力水平如此低下的情況下,古代巴人是如何將這些重達100多公斤的棺木擱置於距山頂350多米,距地面近200...
同天葬、水葬一樣,懸棺葬是一種古老的喪葬形式。葬址一般選擇在臨江面水的高崖絕壁上,棺木被放置在距離水面數十至數百米的天然或人工開鑿的洞穴中,有些則是直接放在懸空的木樁上面。武夷山九曲溪兩岸的峭壁上,仍存有懸棺遺蹟十餘處...
比如,遠古時代的人們到底是用什麼辦法把裝有屍體和隨葬物品、重達數百公斤的棺木送進高高的崖洞裡去的,就是一個令人“難以捉摸”的問題。最早對這個問題提出解釋的大概是南朝人顧野王,他把武夷山中擱置懸棺的崖洞稱為“地仙之宅”,...
棺木大多以整塊木料按“兩牆兩擋一底一蓋”的形制扣合而成,且多使用較厚的板材,少數用弧形的半圓形木材。牆、擋結合部位有使用穿榫和拉槽鑲嵌兩種組合方式,棺蓋則基本是在整塊木料上按棺體的上部形狀開鑿凹槽,然後在遺體裝進去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