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槨

棺槨

棺槨 讀音: guānguǒ 即棺材和套棺(古代套於棺外的大棺),泛指棺材。紅色棺槨亦作“ 棺郭 ”。 指的是裝殮屍體的器具,槨,套在棺外的外棺,就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棺槨
  • 讀音:guānguǒ 
  • 含義:棺材和套棺
  • 出自:《春秋繁露·服制》
釋義,棺槨制的形成,紅樓夢中提及,

釋義

1、棺材和套棺(古代套於棺外的大棺),泛指棺材。紅色棺槨亦作“ 棺郭 ”。棺指的是裝殮屍體的器具,槨,套在棺外的外棺,就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 《·繫辭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示例:
董仲舒春秋繁露·服制》:“生有軒冕、服位、貴祿、田宅之分,死有棺槨、絞衾、壙襲之度。”
隸釋·漢楚相孫叔敖碑》:“病甚臨卒,將無棺郭。”
蘇軾《真相院釋迦舍利塔銘》:“棺槨十襲閟精圜,神光晝夜發層巔。”
范文瀾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三章第四節:“一套棺槨重約一萬斤,要耗費成千上萬的人工才能造成。”
2.泛指棺材。棺槨則顯示死者的地位。
示例:
徐霖《繡襦記·詭代僦居》:“[醜]媽媽忽得暴疾,如今將垂死已。[旦]呀,怎么好!他衣衾棺槨何曾備!”
花月痕》第四三回:“ 贊甫 、 雨農 領著 穆升 ,照料衣衾棺槨,用的棺就是停放樓下那一口。”
花月痕花月痕
陶鈍《第三件棉襖》:“為了制辦衣衾棺槨,發喪出殯,又取了一份四分利的錢。”
3、棺材是一種統稱,棺槨則顯示死者的地位。棺材,亦稱壽棺,是盛載死屍的匣子,通常在葬禮中使用。棺材可以由不同的物料製造,最常見的以木製造。亦有以銅、石等製造的棺材。

棺槨制的形成

古代表示死者身份和等級的棺葬制。棺即盛放死者的木製葬具;槨,套在棺外的外棺。木棺出現於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至龍山文化已出現木槨,用於氏族中之頭領。
殷墟商王陵墓室中,多用大木條疊壓成方形或亞字形的槨室,其正中安放商王棺木
至周代,棺槨制度化,規定:天子棺槨四重,親身的棺稱椑,其外蒙以兕及水牛皮;第二重稱地也,以椴木製成;第三重稱屬,第四重稱大棺。帝後之外槨兩重,多用梓木,因而其棺槨又稱“梓宮”。上公、侯伯子男、大夫,以等差分別為三重(有兕牛皮)、二重、一重。士不重,但用大棺。又,天子大棺厚八寸,大夫士大棺厚六寸,庶人之棺只準厚四寸,無槨。後世帝王、貴族、士大夫,基本沿用此制,然時也有逾制者。
《禮記.檀弓上》:“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也棺一;梓棺二。”詳孔穎達疏。
《通典.禮四五》:“周制......君里棺用朱綠,用雜金錯;大夫里棺用玄綠,用牛骨鐟;士不綠。”又“大唐制:諸彝不得以石為棺槨及石室,其棺槨皆不得鏤彩畫,施戶牖欄檻,棺內又不得有金寶珠玉。”

紅樓夢中提及

在紅樓夢十三回:“可巧薛蟠來弔問,因見賈珍尋好板,便說道:“我們木店裡有一副板,叫作什麼檣木,出在潢海鐵網山上,作了棺材,萬年不壞。這還是當年先父帶來,原系義忠親王老千歲要的,因他壞了事,就不曾拿去。 現在還封在店內,也沒有人出價敢買。你若要,就抬來使罷。”賈珍聽說,喜之不盡,即命人抬來。大家看時,只見幫底皆厚八寸,紋若檳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如金玉。大家都奇異稱讚。賈珍笑問:"價值幾何?"薛蟠笑道:"拿一千兩銀子來,只怕也沒處買去。什麼價不價,賞他們幾兩工錢就是了。"賈珍聽說,忙謝不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