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檣木
- 外文名:Mast wood
- 讀音:qiángmù
- 別稱:梓木
- 產地:潢海鐵網山
- 出自:《紅樓夢》第十三回
來源,考究,
來源
考究
周老《紅樓十二層》第十層對"潢海鐵網山檣木"有所論述:"潢海鐵網山"即遼寧鐵嶺,"檣木"即鐵嶺楸木。胡文彬先生似乎承認這個觀點,事過多年,信息閉塞,不知是否有人就此曾經爭鳴,若算三論,實感忐忑。
《辭源》里有鐵圍山詞目,而沒有收錄"鐵網山",身邊又無《佛教大辭典》,只能順著《辭源》的提示,去讀唐朝人寫的《法苑珠林》,佛經書晦澀難懂,且學又淺,《辭源》錯誤多多,恐怕連個大概也描述不來,甚至定義錯誤,以至有害看官,期盼明人斧鑿削改,救人"水火"。
(一)鐵網山與鐵圍山
四洲(宇宙)的中心有一座巨大的山,高三百六十萬里,叫做 須彌山,系帝釋所居之處。山由四種寶物自然而成:"東面黃金,南面琉璃,西面白銀,北面玻璃。"須彌山居大海中,"亦深三百六十萬里",隔海有矮山環行包圍須彌山,又隔海有更矮的山再圍一層,層層包圍,以至八層。從裡到外,山高逐次降低,山寬依次縮短,隔海距離越來越近。前七重山分別名曰:佉提羅、伊沙陀羅、游乾陀羅、善見、馬半頭、尼民陀羅、毗那耶迦。最外一層名曰斫迦羅,最矮、最窄、最長的斫迦羅山就叫"鐵圍山"。第七重毗那耶迦山以內是功德海水,以外是鹹海水。
"須彌為帝釋所居,鐵圍為蕃牆之城,大海為八維之浸,日月為四方之燭。"鐵圍山乃是人間所居"大千世界"與帝釋所居"統帥世界"的分界門檻。帝釋上管日月星辰,風雨雷電;下管貧窮富貴,生老病死。手下職能部門層層疊疊,各司其職。
斫迦羅山在隋朝叫輪圍山,在唐朝叫鐵圍山。胡文彬先生在古詩文里找出三個鐵網山:一、出自〈舊唐書〉,二、出自晚唐詩人李商隱的"玉輪顧兔初生魄,鐵網珊瑚未有枝"。三、出自元代詩人袁桷的"漲雲翻空海波立,鐵網山裂狂蛟摧。"鄙人以為鐵網山、鐵圍山為同一座山,除了我們傳統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以外,海里再也沒有第五座名山。周老、文彬兩位前輩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可能受了義山另一首詩的迷惑,"鐵網"不過是"鐵絲網"而已,"愁將鐵網罥珊瑚,海闊天翻迷處所。"在下以為,不是鐵網掛在珊瑚上,而是珊瑚長在"鐵網山"的海底,應該出典於《唐書*拂菻傳》。"鐵網山裂狂蛟摧",吟是這樣吟:"鐵網--山裂--狂蛟摧",理解是這樣理解:"鐵網山--裂--狂蛟摧"。此類用法,清朝詩人太多太多,贖不舉例。
"圍"與"網"無論作動詞與名詞,意思都差不多,那么,現在所知道的第一位改"圍"為"網"的人就是晚唐詩人李商隱,此後的宋、元、清三代都有人沿襲義山的叫法,改鐵圍山為鐵網山。先舉一例:
秋日同文館詩
(宋)張耒
騎列千床直,雲羅萬卷齊。
舒妍交孔翠,爭味雜柤梨。
白日諸侯貢,青春天老題。
秋清文酒健,莫嘆羽林閨。
聲鳴皆出谷,觜距各爭場。
鐵網收明月,霜鋩倒豫章。
湛恩終錫宴,優禮合焚香。
最苦讎書客,消愁賴杜康。
六街分夜鼓,鄰屋報朝雞。
寒引秋初老,天將斗轉西。
滯留聊飲酒,談笑亦分題。
須信家居樂,休嫌窮巷泥。
之所以全詩貼出,是因為鄙人以為:"鐵網收明月,霜鋩倒豫章。"喻指中榜入仕學子的老死。"霜鋩"指刀具,也喻白髮;"豫章"指棺材,有李白詩《豫章行》為證。"鐵網收明月"出典於佛經,因為月亮的陰晴圓缺,升起降落,由鐵圍山包圍的須彌山上的月宮部掌管(似神話,贖不貼出。)。清朝詩人還有同樣的一個例子,舉出來看看:
旌忠寺訪鄧孝威不遇
劉中柱(1641~?)
雨花見葉旌忠寺,舊是簫家文選樓。
繡虎已空簪筆夢,雕龍重載簡編游。
名山事業珠船擁,薄海風流鐵網收。
卻拄蒼藤何處去,疏鐘敲徹起離愁。
這裡的"鐵網"喻佛教。"薄海"原義指 "海內外的廣闊地區",此處比喻佛教所說的"大千世界",即人間也。開頭已經列舉了三座仙山---蓬萊、方丈、瀛洲,那么,"名山事業珠船擁"是指道教事業的紅火,"道"對"佛"乃自然之對,下聯形容佛教的威風猶如如來雄掌。兩教俱好,造成詩人困惑,不知道選擇哪一教,"卻拄蒼藤何處去"正言此意。(註:繡虎--曹植的別號;雕龍--劉勰的別號;簪筆--喻坐官。)
"鐵網"可以收回月亮,"鐵網"喻佛教,鐵網山的"功能"恰恰都是鐵圍山所具有的,胡文彬先生和我先後從古詩文里找出的六個鐵網山的出處(每人仨),無一不與佛教有關,那么,曹雪芹的鐵網山應該是從前人詩文里學來的,就是指佛教里的鐵網山。孤正不立,略舉兩詩作證,用以證明"鐵網山"等於"鐵圍山",不知是否能妥?
(二)潢海鐵網山及檣木考
"潢"有兩個意思,一個是"積水池",一個是"水深廣貌"。《辭源》沒有收錄"潢海"一詞,但有"潢洋",鄙人以為雪芹的"潢海"是由"潢洋"演變而來。"潢洋"不包括陸地的出處來自雪芹精通的《楚詞*九辯》;與劉中柱的"薄海"意思相同,包括陸地的出處,來自漢朝嚴遵的《道德指歸論*民不畏威》:"正言若反,明而若昏,遼遠潢洋,莫之能聞。"周老不該看到"遼遠"二字就往遼寧鐵嶺猜,首先應該弄明白"鐵網山"是保衛帝釋居處的城牆,"潢海鐵網山"還是佛經里的鐵網山,它本來就泡在大海里。
《法苑珠林》云:鐵圍山北面隔海不遠就有陸地,其國度有棵大樹,名曰"大樹王",這"大樹王"不但可以供人吃喝,而且可以供人衣食、房屋等等,與鐵圍山隔海相望的每一國度都有這么一棵"大樹王",各人的道德水平不同,大樹王的賞賜也不同,高者豐,低者寡。若用此"大樹王"作棺木,豈止三千兩銀子能夠買得。鄙人以為雪芹倒不是受此"大樹王"地誘惑,才為可卿製作的棺木,而是來自宋詩。
"鐵網收明月,霜鋩倒豫章。"這句宋詩里,既有鐵網山,又有棺木。"日月都可以比喻皇帝,而'明月'不能比喻太子。"拍劉磚中,鄙人最服此塊金磚。對於可卿身份的寓意,也最服索隱派的學說:可卿隱喻崇禎,秦鐘隱喻福王。不然饅頭庵的風流事誰也解釋不清楚,當一個人失去"大樹",該知悲痛,該思振作,此而不為,反而去尋歡作樂而至速死,盤古以來惟有秦鐘、福王二人。崇禎與"明月"的身份對稱,不是皇帝享受不到宇宙"統帥部"鐵網山賜予棺木的待遇(月宮部直接控制月亮),鐵網山不是太虛幻景,它的"行政規格"要高很多,它根本不認識"兼美"可卿(隱喻崇禎除外)。
確定了可卿的皇帝身份以後,還是不能去砍鐵網山附近的"大樹王",有豫章就夠了,豫章者,樟類大樹也,樟木有奇香,作檣木後奇香能使船夫身體健康,作棺材埋在地下,七年以後還可以發芽,所以薛潘誇張說"萬年不壞",的確是誇張的說法,若要"萬年不壞",除非去砍"大樹王"。就取樟木,也比周老找的鐵嶺楸木要好得多,樟楸二木不可同堆而比,楸木不是什麼好木材,它做家具只比梧桐木好一點罷了,40年前,在山東農村,家境稍好一點的家庭就可以陪送女兒楸木嫁妝。"楸榆颯颯",楸木是和爛雜木榆木、楊木、柳木長在一起,四者"同台競技",雪芹也不以為楸木是名貴木。
鄙人以為,雪芹受那句宋詩的啟發來為可卿定製棺木。若要找"潢海鐵網山"的準確地理位置,人間找不到,除非到佛經里去找。
(三)關於潢海鐵網山打圍
打圍就是打獵,無可狡辯。關於馮紫英的潢海鐵網山打圍,鄙人信服周老與心武先生的"木蘭圍場"說,(但不能說可卿的"檣木"產自"木蘭圍場",這與前面的論證不合。帝釋統帥的"鐵網山"與人間皇帝統帥的"鐵網山"構成一定的對稱關係,可卿、紫英的兩個"鐵網山"有共性有特性,共性在於都指皇帝"特院",特性在於前者是"帝釋掌管"的皇陵,後者是皇帝的圍場。)馮唐隱喻康熙,馮紫英隱喻廢太子允礽,墓春影射秋後,臉上的"青傷"隱喻遭廢,這都說得過去,令人心服。"木蘭圍場"只有一處,既然坐落在河北北部,就不能再移到遼寧鐵嶺,鐵嶺與文本不合。周老不明白"前兒"的意思,說馮唐隨父打圍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去趟1500里外的鐵嶺,時間足夠用。實際上,前一、二月的時間段都可以說"前兒",五月四日這天,薛潘生日宴,寶玉說四月初三、四(一個月前)是"前兒",周老為什麼說馮紫英的"前兒"就是"前天"的五月初二?兩個"前兒"幾乎同時出口,難道"前兒"還分親娘後娘?薛潘因為臉上有傷,不好意思見熟人,以學做生意為由一走了之,馮紫英與薛潘相比更多具羞恥之心,不在家養個十之半月的不會出來見客,打圍最多用了半個月時間,只夠去趟"木蘭圍場"的所需時間。